20 岳阳楼记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岳阳楼记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7 20: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越明年         (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
(3)迁客骚人 (      )
(4)前人之述备矣 (      )
(5)沙鸥翔集 (      )
(6)宠辱偕忘 (      )
(7)或异二者之为 (      )
(8)是进亦忧 (      )
答案:(1)及,到 (2)同“嘱”,嘱托 (3)诗人 (4)完全,详尽 (5)群鸟停息在树上 (6)一起 (7)文中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8)这样
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B.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多会于此
D.一碧万顷/长烟一空
【解析】选C。A项意思是“最远到达(某处)/到极点”;B项意思是“观看/景象”;C项意思都是“在”;D项意思是“一片/全”。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选C。因为表示时间的两个名词“先”“后”应有一个短暂停顿,“天下之忧”“天下之乐”是两个固定短语,与后面的“而忧”“而乐”在语气节奏上也应有停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答案:(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5.默写填空。
(1)(2013·衡阳中考)浩浩汤汤,       ;       ,气象万千。
(2)(2013·盐城中考)       ,静影沉璧。
(3)(2013·宜宾中考)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2013·宁波中考)《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5)(2013·徐州中考)“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         。”
答案:(1)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2)浮光跃金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6.课内阅读。
(2013·哈尔滨中考)阅读“若夫霪雨霏霏……吾谁与归”,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薄暮冥冥       (      )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答案:①迫近 ②探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答案:①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或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答:

答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练能力】
(2013·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壮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掬:用双手捧取。珠璧:比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馀甘煮菜  (    )
②顾影颓然  (    )
答案:①吃 ②回头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解析】选A。例句与A项的“为”均是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与,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译文:
答案:(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如作者对山水的描写,蕴含着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表达了其身世之悲。
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
附【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高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翁。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