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7 20: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林壑尤美         (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4)饮少辄醉 (     )
(5)醉翁之意不在酒 (     )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7)苍颜白发 (     )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
答案:(1)山谷 (2)茂盛的样子 (3)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就 (5)情趣
(6)雾气 (7)脸色苍老 (8)以……为乐 快乐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负者/歌于途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解析】选C。正确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3)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译文:

答案:(1)它(滁州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非常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树木茂密成阴,鸟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4)但是鸟儿只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乐趣,而不懂得人们的乐趣。
4.按照要求填空。
(1)《醉翁亭记》中“         ,        ”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         ,
         ,       ,         。
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5.选出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文章第2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解析】选B。是为了引出醉翁欧阳修寄情山水的乐趣。
6.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为下文写太守乐做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课内阅读。
(2013·长沙中考)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
②四时之景不同 (     )
答案:①命名、取名 ②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答案: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答案: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答: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两篇文章内容,体会欧阳修和范仲淹都是在写景中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联系当今社会,也只有以民为重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答案: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练能力】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1~3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①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①共:共同(享受)。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杂然而前陈者     (      )
(2)宴酣之乐 (      )
(3)有风飒然至者 (      )
(4)庶人安得共之 (      )
答案:(1)摆放,陈列 (2)尽兴地喝酒 (3)到(来) (4)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玉之言盖有讽焉。
译文:

答案:(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3.【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答:


答案:【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像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附【乙】【译文】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