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涸辙(ɡù) 淅沥(xī) 怜悯(mǐn)
B.移徙(xǐ) 婆娑(shā) 纤细(xiān)
C.猗郁(qī) 瞥见(piē) 珍重(zhēn)
D.囚系(xì) 蕈菌(xùn) 爽直(shuǎnɡ)
【解析】选D。A项中“涸”应读hé;B项中“娑”应读suō;C项中“猗”应读y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葱笼 攀缘 直径 孔隙
B.脉络 繁茂 留连 莫生
C.公寓 喜悦 旅程 娇弱
D.炎热 简漏 固执 了截
【解析】选C。A项中“笼”应为“茏”;B项中“莫”应为“陌”;D项中“漏”应为“陋”。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B.“应试教育”这种急不暇择的心态非常值得警惕!
C.当身患尿毒症的丈夫逼近“死亡线”时,曹永梅毫不犹豫地捐肾救夫,印证了情比金坚的真挚爱情。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解析】选B。“急不暇择”指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不合语境,可改为“急功近利”。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 ;看它 。我细细观赏它 ,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①纤细的脉络、嫩芽
②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③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①②③ D.③②①
【解析】选D。解答此题一是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二是要联系植物的生长规律。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春藤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B.作者将常春藤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这也正象征着作者自己的品格。
C.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借两枝绿藤的想像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的痛恨。
D.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解析】选C。文中没有表达“作者对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的痛恨”这样的意思。
6.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12~14段,回答后面问题。
(1)“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与哪一句相照应?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结构中的照应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前后表明原因的或相关联的语句。
答案: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
【知识链接】
照 应
1.概念: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作“照应”。
2.类型: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3.作用: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结构更严谨。
(2)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从作者的情感入手,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是由于对它的挚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3)文中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识能力及对其作用的理解能力。从文中语句可判断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既能写出某事物的特点,又能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4)你对“我”“囚绿”的做法是如何理解的?
答: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查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文章的内容出发,不要抛开文本谈理解。
答案(示例):从全文来看,可以说“绿”是“我”的寄托,是“我”的灵魂。“我”囚绿,违背了其生长规律,但正是因为囚绿才发现它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才发现它的执着,才能因爱而囚,因爱而放,最后达到咏物抒情的目的。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
(2014·上海静安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房花木深(节选)
冯骥才
①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
②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叽叽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③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④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淘气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⑤以前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像,只有离开写作才能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⑥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说:“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你们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因为你们天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⑦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⑧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1.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试举例进行具体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可从动词运用、修辞手法、抒发情感等方面,分析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答案(示例):动词的运用,如“蹿”字写出了绿萝旺盛的生命力。拟人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表现了“我”的喜爱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的含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含意的理解。阅读第⑥段,根据朋友的话,紧扣我们对生活的希望作答,意思接近即可。
答案(示例):我们都是为了理想而生活的,我们希望生活处处是美好的。
3.作者对待花草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由此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答:
答案:收获是“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
二、综合运用
4.奇妙的汉语魄力无限。读到诗句“绿树村边合”“春风又绿江南岸”,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满目苍翠。可还有不少无色的“绿”,如“绿色通道”往往指为实现方便、快捷、高效办事的目标而建立的设施;“绿色关怀”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思和保护意识。显然,这里的“绿色”不带有色彩而有了新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思越来越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完成下面各题。
(1)“绿色食品”与“绿色装修”中“绿色”的意思是
(2)除“绿色”一词外,还有很多词语也有这种现象。请另举一例。
答:
(3)下面是一幅题为“绿色家园”的招贴画,一片大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画面像只眼睛。请你联系现实,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
答:
答案(示例):(1)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
(2)阳光工程 阳光:指公平、公开、透明。
(3)地球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珍贵,失而不能复得,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和爱护地球家园。
三、写作练笔
5.【写法借鉴】作者在本文中恰当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房屋的简陋潮湿象征了我们祖国的贫穷落后,绿色植物的这种执着向阳精神象征了我们“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精神。
【片段仿写】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请写出两种事物,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象征了无私奉献的老师。
腊梅傲雪而放,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小草有默默无闻的特点,象征了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农民。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