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1. D[解析]A.“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可知,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入景。B.“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说法错误,材料一相关内容是“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所以“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于文无据。C.“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说法错误,材料一说的是“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
2.A[解析]“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没有比较谁更优。
3. B
4. ①“自然”角度:沁芳亭傍山临溪,压水而成,体现“有若自然”情趣。
②“借景”角度:沁芳亭居桥而建,应属园中至高点,可“俯而视之”满园春光之景;此亭下临清溪,可“镜借”天光云影。
③从“分景”的角看,沁芳亭一边是自然景观,一边是人工的楼台亭阁,丰富了美的印象。
④从文化角度,沁芳亭的构建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彰显了“有若自然”的情趣意境。
5. D “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错,三个老人并没有决定要去寻死。
6.①深化戏剧主题:与茶馆曾经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落差,批判了让人无法生存的社会,深化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②丰富人物形象:他们在茶馆中祭奠自己,荒诞而又悲凉,强化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增加了人物悲剧色彩。③强化戏剧冲突:三个人物对时代无力抗衡,只能选择祭奠自己,加强了戏剧冲突,强化了戏剧张力④引发读者共鸣:这中极具仪式感的行为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进而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感受,激发观众共鸣,引发读者深思。
7.ADF 句意: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持两端观望双方(的形势)。“魏王恐”,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使人止晋鄙”,兼语结构,“人”作前面的宾语,后面的主语,在宾语“晋鄙”后D处断开;“留军壁邺”,状语后置句,状语“壁邺”后F处断开。故ADF三处需要断句。
8. C.“故”在本文中是缘由、原因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意思不同
9. B “平原君‘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错,原文有“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可知信陵君是为了姻亲挺身救赵,而不是因为激将法。故选B。
10.(1)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得分点:“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纵”,即使;“独”,难道。)(2)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来分散六国的灾祸,为什么不可以呢?(得分点:“纾”,解除;“分”,分散;“奚”,为什么。)
11.①忽略了魏王,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关系而不知有魏王。②忽略了赵王和赵国,在信陵君心中,赵王与赵国的重要性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君。③忽略了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的真正用途,信陵君只用军队来供一个姻亲使用。
12. B 错误,颔联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也没有批评项羽,两句都是在夸赞项羽,“剑舞鸿门能赦汉”夸赞项羽胸怀磊落,光明正大。“船沉巨鹿竟亡秦”夸赞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举灭秦的赫赫战功。
13.同:毛诗“不可沽名学霸王”和本诗中“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元来是逐臣”都表达了对于项羽不会用人、不能及时听取谋臣的建议而错过政治良机的行为表示批评。
异:毛诗主要是对项羽持批评态度,认为项羽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而本诗则首先承认项羽的优点,赞赏他不做不义之举而放走刘邦的气度,故而对项羽多持遗憾惋惜的态度,尤其是“招魂不独为灵均”更是表达出作者为英雄抱憾的哀痛。
14.(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5. C 例句中翼为名词作状语,岁,每年,名词作状语,故选C
16. B.“无为而治”不是孟子提出的,属于老庄学说。
17.甲: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乙: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18.①改为: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或: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让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②改为: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攻占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持两端观望双方(的形势)。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往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 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魏王怕秦国,终于没有听公子(的劝谏)。
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前往抗击秦军,与赵国共存亡。(信陵君)路过夷门,见到侯生,侯生说:“公子想到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侯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条件能将这东西偷出来。”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于是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兵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文本二:
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魏王的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从这一点上谴责信陵君,理由还不够充分。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来分散六国的灾祸,为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我所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内心。
信陵君,不过是一名公子而已。魏国还有国王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反复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内心也因为婚姻关系,想尽快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信陵君的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啊,也不是为了六国啊,只是为了赵国啊。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不过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如灾祸不发生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信陵君也不会去救援。又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或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被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这样看来,赵王与赵国的重要,还抵不上一个公子平原君。而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只用来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
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考虑,何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假如魏王不同意,就以自己想与秦军作战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了;侯生给信陵君出谋窃取兵符,何如面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以他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吧;如姬如有意要报答信陵君,何如趁魏王空闲的时候,白天黑夜地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用自己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悔悟了。这样做,信陵君既不有负于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与如姬二人既不有负于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想办法呢?信陵君心目中只知道与他有着婚姻关系的赵国,而不知道有魏王。这么一来,那么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魏王罢了。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计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而在欣赏时则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B. 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才能创造出来。
C. 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D. 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是运用园门、假山等创造艺术意境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
B. 材料二使用“分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长廊的作用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有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C. 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反映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的特点。
D. 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并非如出一辙。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2分)( )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C. 风吹云彩花齐放,水泻山崖雪乱飞。
D. 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
4. 大观园中有座沁芳亭,“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红楼梦》第十七回),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沁芳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5、6两题。
《茶馆》【注】(节选)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得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 (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 拆了?
王利发 拆了?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得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您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大业大心大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的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 (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秦仲义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一百二十吊!
秦仲义 (一手拉住一个)我没得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有删改)
【注】剧作开幕为1898年,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接下来,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节选部分为剧作的尾声。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选文开头写常四爷的筐里有些纸钱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写秦仲义的衣服破旧不堪,与其之前的辉煌形成反差。
B. 全剧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选取的人物都是能够代表不同阶层市民的个体,这些人的命运变化也能够投射出国家和时局的变化。
C. 剧中秦仲义用义愤填膺的反语诅咒了当时的社会,评价自己时使用第三人称,更将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愤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D. 三位老人祭奠自己的情节体现出剧中人物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6. 文末写到“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2小题。
文本一: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① , 侯生曰:“公子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而如姬② 最幸, 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至邺, 矫魏王令代晋鄙,得选兵八万人, 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 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节选自明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侯生,即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②如姬,魏王妃子,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三年欲求报其父仇都没有实现,最终信陵君使客斩其仇头,实现了她的夙愿。
7.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魏王恐A使人B止C晋鄙D留军E壁邺F持两端G以观望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于,介词,意思是“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王坐于堂上”中的“于”意思不同。
B .急,以...为急,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阙秦以利晋”中的“利”用法不同。
C .故,故交,交情。 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思相同。
D .婚姻,此处指魏国与赵国之间存在的姻亲关系,与现代汉语语境下的“婚姻”意义不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如以肉投虎,但“与赵俱死 ”的想法, 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 .综观两个文本,信陵君能在秦国严正警告的背景下挺身救赵,归根结底是平原君“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文本二开篇“未足以 ”三字, 用得颇具匠心, 它说明作者对信陵君救赵既不是全面肯定,也并非全面否定,而是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D.文本二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进行指责, 并给他提出了建议, 认为他应该坚定地用抗秦存魏之心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3 分)
(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3 分)
11.文本二诛“信陵君之心 ”,认为信陵君“知有婚姻 ”,却忽略了其他,请细读文本二并简要分析信陵君忽略了什么。(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元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寻访乌江项王庙,想起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题写诗歌感怀史事。
B.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项羽在巨鹿之战和鸿门宴上的功过进行对比,表达对项羽的委婉批评。
C.尾联用典,说江上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表达出诗人对项羽的复杂情感。
D.全诗融诗才、史识于一炉,语言高度精炼,再现了“楚汉争霸”时期一幅幅历史画卷。
13.毛泽东曾评价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诗与本诗相较,在对鸿门宴事件的评价和情感态度上两者有何异同?(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 ”谦虚表示自己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 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 ”。
(4)《桂枝香·金陵怀古》说繁华往事一去不返,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4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杀人,臣活之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D.阙秦以利晋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反对“霸道”,提出“仁政”、“王道”、“无为而治”等政治主张。
C.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网络、AI等学习媒介接连兴起,将我们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曾经,语文生活是“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的传奇。一纸信笺,承载着深厚的思念,传递着遥远的信息。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 甲 ),语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让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曾经,夜读是油灯下的坚守,如今,夜读成了屏幕前的徜徉——信息时代让知识的获取不再受限于昼夜交替。在社交媒体上,诗人与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互动,打破地域隔阂,触及更多心灵。以“豆瓣”为例,这个平台上有许多文学小组,在这里,学习者可以发表作品,交流互鉴,甚至可以参与在线写作比赛。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后,网络上文学作品数量井喷,硕果累累。由此可见,这种互动不仅能促进文学爱好者之间的学习交流,( 乙 )。
信息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它在赋予语文生活以无限生机的同时,亦不免为我们带来了一丝隐忧。在这片由光纤和代码编织的广袤天地,人们习惯于浏览碎片化的信息,使得阅读长篇而深刻的文字变得愈发困难。②长此以往,我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人们越来越依赖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往往词汇匮乏、语句单调。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以更加深邃的目光,穿透信息时代的迷雾,握紧语文学习的灵魂。
17.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40 分)
19.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告诉我们: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材料二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儒者的“担荷”。
“看开”与“担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