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二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二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19:00:43

文档简介

【答案】1.C 2.D 3.B 6.D 7.A 10.BDG (答对一项给1分) 11.D 12.A 15.D 20.D
4.①材料一以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作为论据,论证了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是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
②材料二以哈姆雷特洞悉命运,却无法逃脱无常命运的安排来论证他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又是命运的悲剧。
5.①性格与环境的冲突: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冤情,却被屈打成招,押赴法场,反映了普通百姓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普通百姓的正常诉求与官吏草管人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
②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却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又陷害清白的窦娥,体现了张驴儿的无赖霸道与窦娥的坚贞善良,反映了当时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不同人物之间一正一反的性格冲突)
③性格内部的冲突:窦娥渴望清白,受尽拷打不肯妥协,后来却怕连累婆婆受屈招认,反映了窦娥明解是非与孝顺善良之间的矛盾,这本不该存在的矛盾亦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的强烈控诉。(个人性格内部矛盾)
【解析】
【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说法有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选项将“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视为“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解读有误。
故选C。
【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雷雨》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说法绝对,材料一第四段原文紧接指出“这一论断显然失之偏颇”,在分析《雷雨》悲剧的根源时,除了重视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还要注重对人性的挖掘。
B.“这段戏巧妙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内部冲突”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这段戏体现的戏剧冲突不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而是性格与性格的冲突。
C.“《雷雨》中繁漪的人物性格单一”无中生有,从选项中“她自我毁灭式的反击饱含个体的意志和尊严”不能得出繁漪“性格单一”的结论,相反更能感受到这个人物性格上爱恨交织的复杂性。
故选D。
【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的抗争中不可避地毁灭。
A.秦仲义的悲剧体现的是材料一中性格与环境的冲突。
B.《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命运悲剧,尽管悲剧主人公最终未能摆脱命运的罗网,但他却在不妥协的抗争中获得了自身的价值。
C.《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决然出走体现的是材料一中性格与性格的冲突。
D.《等待戈多》中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不符合命运悲剧的特征。
故选B。
【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材料一中,作者在论述“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这一观点时,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指出“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昭示了人物性格内部的激烈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翁设计的这种人物的‘延宕’,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是不合理的,但站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来看,却又是最合理不过的”,此处是以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作为论据,论证了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是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
而材料二中,作者指出“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命运驱使着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他明白自己无法超越混沌的世界,被无常的命运所困扰,最终步入毁灭。同时,哈姆莱特的性格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也不时责备自己拖沓,但由于病态的思考多于积极的行动,最后他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这既是他性格弱点的悲剧,又是他本身命运的悲剧”,此处是以哈姆雷特洞悉命运,却无法逃脱无常命运的安排来论证他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又是命运的悲剧。
【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可知,可以从这三个冲突类型来分析。
第一,从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方面来看,从材料三“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可以看出,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冤情,却被屈打成招,押赴法场,反映了普通百姓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突出了普通百姓的正常诉求与官吏草管人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第二,从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方面来看,从材料三“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可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却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又陷害清白的窦娥,体现了张驴儿的无赖霸道与窦娥的坚贞善良,这种不同人物之间一正一反的性格冲突,反映了当时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从性格内部的冲突方面看,从材料三“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可知,窦娥渴望清白,受尽拷打不肯妥协,后来却怕连累婆婆受屈招认,反映了窦娥明解是非与孝顺善良之间的矛盾,这是个人性格内部矛盾,这本不该存在的矛盾亦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的强烈控诉。
【答案】6.D 7.A
8.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任意两项即可)
9.①张医生以此传说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②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③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④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任意三项即可)
【解析】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情节虽无波澜起伏”错,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术中突发状况,张竹君的手受伤,没有消毒用品等,情节有起伏。
故选D。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错误。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且物资缺乏主要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故选A。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大医”的“大”体现在精湛的医术。由“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分析可知,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
“大医”的“大”体现在有崇高的医德。这台手术之前,张竹君已经做了九台手术,“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于是她只能靠嗅盐的刺激来提神,“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
“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汉阳失守后,大量伤兵涌入武昌,“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大医”的“大”体现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干将莫邪的故事是张竹君得知手术刀没有损伤之后的自嘲。受伤后,大家都很紧张,因为缺少消毒的东西,姚英子很担心她的伤口,但张竹君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伤口,而是“刀口有没有损伤”,且以干将、莫邪女儿祭剑的传说自嘲,不仅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
小说开头写张竹君毕业时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叮嘱他们“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张竹君一直是这样做的,“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这个传说中干将、莫邪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体现的正是奉献精神,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
张竹君说“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
最后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
【答案】10.BDG (答对一项给1分) 11.D 12.A
13.(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14.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解析】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功存危燕”主谓宾齐全,应在宾语“燕”后断开;且“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同“纵”,合纵;/跟从。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
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D.错误。用来……的;/……的原因。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故选D。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
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
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
故选A。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毙”,相互杀伤;“全”,整个;“制”,牵制;“所以”,表原因;“犯寇”,受敌人侵犯。
(2)“下”,谦恭地对待;“尊”,推崇;“示”,给……看,显示;“与……群”,与……为伍。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
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
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离开后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
材料二: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答案】15.D
16.①比喻,将田地里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②远近高低的角度变化,颔联出句为近景低景,对句为远景高景,此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③动静结合,颔联上下句静中有动,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颈联为动景,出句写行人隔河相语,对句写立鹭摧枝,突出了生活趣味;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⑤虚实结合,颔联禾苗、峰嶂为实,万畴、千嶂带有想象的成分,实中含虚。
【解析】
【1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结尾转写愁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结尾的意思是说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这里是以愁衬喜,衬托因雨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故选D。
【1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首先点明写景方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运用,最后指出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
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
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
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
从虚实角度,颔联中写“畴”“嶂”,为诗人眼前所见实景,而“万”“千”则含有想象的成分,为虚写,虚实相济。
(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其言不让
(1)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18.①锣鼓喧天(敲锣打鼓)②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19.(1)句子运用了设问的手法,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突出了春雨来得迟的特点及人们对春雨的期盼。
(2)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跳”“追赶”“脸色”等词语赋予云彩以人的动作和外貌,表现了云彩的变化。
【解析】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是说就算你敲着锣,打着鼓欢迎春天,即使场面再热烈,陕北的春天也来得迟,故选用“锣鼓喧天(敲锣打鼓)”。
锣鼓喧天: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敲锣打鼓:指欢庆祝贺。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第二处,根据语境中“同时伸出胳膊,像迎亲的样子”分析,此处是说雨就要来了,人们十分高兴的样子,故选用“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兴高采烈:原义是指文章旨趣高超,辞采峻切犀利。形容兴致勃勃,情绪热烈的样子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
第(1)句,“雨在哪里”是问,“一定在天上”是答,自问自答,采用设问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雨来得迟的特点。再结合“人们仰望着、仰望着……”分析,突出了人们对迟来的春雨的期盼。
第(2)句,“跳上去的,是云彩,一朵追赶着一朵,一朵比一朵的脸色黑了一点”中的“跳”“追赶”“脸色”等词语,赋予了云彩以人的动作和外貌,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云彩漂浮和颜色变化。
【答案】20.D 21.①有些熬夜没有办法避免 ②有些熬夜完全是自身原因 ③他们的自制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22.对2002名18至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59.5%)的受访者习惯晚睡,入睡时间均在23点以后。(答对一项给1分,两项全对给3分)
【解析】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刷10分钟短视频”的“刷”是“快速看”的意思。
A.“刷”解释为“淘汰”。
B.“刷”解释为“买”。
C.“刷”解释为“做”。
D.“刷”解释为“快速看”。
故选D。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的“但”可知,补写句与后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有些熬夜则是非必要的”可知,此处是说有些熬夜避免不了,故补写内容为“有些熬夜没有办法避免”。
第二空,根据后句“很多人睡觉前都会玩一会儿手机,有的可能只想刷10分钟短视频,可在不知不觉当中,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过去了……”,可知此处是说纵情娱乐中的熬夜是自身造成的,故补写内容为“有些熬夜完全是自身原因”。
第三空,由后句中“不能做到充分自制……”可知,此处是说针对自制力不强的人,卸掉一些App,或把手机扔在一边,能帮助我们少熬夜或不熬夜,故补写内容为“他们的自制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对18至35岁2002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语序不当,可改为“对2002名18至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二是“近六成(59.5%)左右”语义重复,“近”和“左右”删去一个。
修改后,正确表述为:对2002名18至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59.5%)的受访者习惯晚睡,入睡时间均在23点以后。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引用荀悦的话,后半部分是对荀悦的话的翻译解释。对精神世界孜孜以求,不断提升品德操守;对物质世界简单淡然,只求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崇的价值取向。所以,这里古人用德与欲的鲜明对比,表达出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取向,启示我们要注重提升个人品德修为,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理想,而非沉沦于物质欲望和生活享受。
因此,立意重点在于对这两句话加以阐发。可以谈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操守,也可以谈如何遏抑自己过多的欲望,也可综合两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古代贤者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大教育家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都是对“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的最好诠释。因此,写作时,可以充分借鉴引用这些相关的名人名言或经典事例,作为自己的论证辅助。
立意:
1.见贤思齐永记于心。
2.筑建自己的道德高地。
3.人生的最高处在于拥有高尚的道德。
4.知止知不止。
5.以道德之坝塞欲之洪水。怀仁市大地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在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3.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这三类冲突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环境指的是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某种奇妙的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的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如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其源头在于周二十年前对鲁的抛弃。这一抛弃的行动是在家族的压迫下做出的,是源于当时社会上“门当户对”的主流思想观念,个人的力量在时代背景的浪潮下显得无比渺小,微不足道。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抛弃,鲁侍萍另嫁鲁贵,才有了四凤的出生和后面的那一场不伦之恋,并在最终酿成了悲情的苦果。
若只从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则《雷雨》中悲剧的根源在于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这一论断显然失之偏颇——只重视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而忽略了剧本之中的人性塑造,而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剧中人性的挖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恰恰是一个剧本成功的关键所在。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是戏剧冲突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式,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同样是《雷雨》之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一段戏,通过人物短短的几句对话和几个戏剧动作,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朴园与繁漪两个人之间爆发的矛盾看似简单,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着喝药这一件事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他要繁漪“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咄咄逼人,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蘩漪吃药,蘩漪只好步步后退,最终在喝了药之后“哭着跑下”,而周冲之前想把学费分出一半的想法也被立即掐灭,在这一段兔起鹘落的冲突中,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蘩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
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如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一角,当他证实了叔父杀父仇人的身份、决心复仇之后,却因为对方正在祈祷的行为而犹豫不决,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昭示了人物性格内部的激烈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翁设计的这种人物的“延宕”,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是不合理的,但站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来看,却又是最合理不过的。
性格内部的冲突,往往被用于彰显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进一步勾勒人物形象。其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多用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进一步完成对戏剧主题的升华。
(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以〈雷雨〉〈哈姆莱特〉为例》)
材料二: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为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不可避免地毁灭。《雷雨》和《哈姆莱特》的写作都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命运悲剧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生命中发生了令人悲哀的事。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角落,只是无法接触。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哈姆莱特》第三幕,哈姆莱特就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选择,他已经洞悉人类的堕落黑暗及现世的无意义。哈姆莱特无法自制地随着生命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去,他那爆发的火焰正逐渐将自己所憎恨的世界推向灭亡。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命运驱使着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他明白自己无法超越混沌的世界,被无常的命运所困扰,最终步入毁灭。同时,哈姆莱特的性格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也不时责备自己拖沓,但由于病态的思考多于积极的行动,最后他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这既是他性格弱点的悲剧,又是他本身命运的悲剧。
从命运悲剧主题看,这两部作品展示了人的抗争精神,把人与命运相对立,但肯定了个体的意志与尊严,也呼唤人用崇高的力量斗争。与此同时,《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展示了人性格上的弱点,从性格弱点这个切入点奠定了整部戏剧命运悲剧主题的契机。
(摘编自任洁敏《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莱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材料三: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我儿面上!
(摘编自关汉卿《窦娥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的环境是剧中人物所处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
B.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冲突,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冲突的激烈程度。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完成主题的升华。
D.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能被更改,在命运悲剧中,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无可避免地走向毁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3分)
A.《雷雨》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周鲁两家的纠葛与最终的悲剧便始于周朴园在家族的压迫下对侍萍的抛弃。
B.《雷雨》中周朴园通过逼繁漪喝药来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这段戏巧妙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内部冲突,突显了他独断专横的性格特点。
C.《雷雨》中繁漪的人物性格单一但充满悲剧色彩,她自我毁灭式的反击饱含个体的意志和尊严,展示了作为人的宝贵的抗争精神。
D.《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是双重的,哈姆莱特自身“延宕”的特点是性格的悲剧,他被无常命运困扰,最终走向毁灭,这是命运的悲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是( )(3分)
A.老舍《茶馆》中,秦仲义抱着实业救国的天真幻想,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最终成为失败的民族资本家。
B.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虽竭尽全力却未能摆脱杀父娶母的神谕,最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并自我放逐。
C.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借钱一事终于看清丈夫的真实面目,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因而决然出走。
D.贝克特《等待戈多》中,剧中人物一直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没有来,也不知何时能来,更不知戈多是谁,但必须等待下去。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哈姆莱特》中的内容作为论据,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巨大的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叮嘱的情景,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
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
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十字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张竹君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故事,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意识到这把手术刀对张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她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文中写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先直接引用英文原句表明张医生不忘初心、忠于所学、勇于奉献,又译为中文再次强调。
C.文中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误伤右手,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以张医生伤无大碍结束,情节虽无波澜起伏,但娓娓道来中彰显家国情怀。
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办事低效。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不同的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4分)
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须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秦)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其中的“从”与《师说》“吾从而师之”中的“从”意思不同。
C.素餐,指不劳而食,无功受禄,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的“素餐”意思相同。
D.“所以自为也”中的“所以”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材料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田地。②甑:煮酒之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隔河对话,富有生活情趣。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16.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说自己的志向时,说自己不擅长礼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这是他的谦辞。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陕北的春天来得很迟,仿佛躲在了幕后,遮得严严实实,就算你 ① ,它总是不肯走向前台。春天来得迟,雨来得更迟。雨在哪里?一定在天上,人们仰望着、仰望着……天空的表情,涂上了青灰,涂着涂着,那颜色,像檐上的老瓦,跳上去了。跳上去的,是云彩,一朵追赶着一朵,一朵比一朵的脸色黑了一点。
黑着黑着,雨就要来了,人们都 ② ,同时伸出胳膊,像迎亲的样子,可还是没有雨。看天是陕北人春天的姿态,看着看着,一朵云来了,又一朵来了,待这一朵云翻卷着那一朵云,越翻越黑,越翻越大,越翻越低,快要擦过楼顶的时候,雨就要来了。
雨最终还是落下来了,小雨点像点豆子那样,哗哗地散落在黄土地上。土腥气来了,一股一股的,一股比一股强劲。这样的时候,陕北人更是土里土气的了,把骨子里的土气,土气里人性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雨在哪里?一定在天上,人们仰望着、仰望着……
(2)跳上去的,是云彩,一朵追赶着一朵,一朵比一朵的脸色黑了一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对18至35岁2002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59.5%)左右的受访者习惯晚睡,入睡时间均在23点以后。有专家讲,“人类还没进化到能熬夜的体质”,核心问题正在这里,我们不要指望可以通过一些现代手段抵消熬夜的影响。熬夜的原因十分复杂, ① ,但有些熬夜则是非必要的,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非必要熬夜”。
② 。比如,很多人睡觉前都会玩一会儿手机,有的可能只想刷10分钟短视频,可在不知不觉当中,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过去了。即便窗外出现了鱼肚白,身体已经十分疲惫,还是拿着手机,纵情于娱乐之中。有人提出睡个好觉先从不把手机带进卧室做起,这很有道理。对大多数人来说, ③ ,不能做到充分自制,那么就把一些App卸载掉,或者把手机扔在一边,这反而成了最好的选择。
20.下列句子中的“刷”与文中“刷10分钟短视频”的“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在决赛中被刷掉了。 B.这是我新刷来的头巾。
C.他在教室里刷试卷。 D.我周末在家刷电视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这句话出自汉代史学家、思想家荀悦所著的《中鉴·杂言下》。意思是,在道德操守上应与比自己高的人相比,人才能知廉知耻;在欲望要求上应与欲望少的人相比,人方能知足知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