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19:06:13

文档简介

济南二中2024级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文文字运用。(单选,每小题3分,共30分)
1.C A 无错 B 谛听(dì) C忏悔(chàn) 陨落 D盗跖(zhí)
2.【答案】A(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指“对未来”,并不是“对取得的成就”。卑以自牧:以谦虚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等传播迅速。)
3、【解析】选A。 A.都是连词,表转折。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用在动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与“为”配合使用,表被动。D.连词,表承接,那么,就/连词,表转折,却。
4、【解析】选D。A.“从”同“纵”。B.“择”同“释”,舍弃。C.“内”,同“纳”,接纳。
5.答案D B.③与(亲近) C.① 治:社会安定 D. ② 休:喜庆 福禄。 ③ 惠:仁爱,宽厚
6、【解析】选D。 A项: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方对我怎么样,译为“我”。B项:缘故,原因。C项,用来......的。D项:①因为。②是。
7、【解析】选C。 A.古义:植物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古义:吝啬。今义:喜爱,怜爱。C.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D.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8答案 A
①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形容词作名词
④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⑦使动⑧意动⑨使动⑩名词作动词
9、答案 A
①⑨被动句 ②⑧状语后置 ③宾语前置 ④⑥省略句 ⑤⑩判断句⑦定语后
10、【解析】选D。(庠、序都是地方办的学校。)
C“团队成员凭借丰富的经验”错,曲解文意。
12.D 一系列文化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是传统文化题材电影兴起后的表现,而非原因。
13.①挖掘传统文化资源;②推动视效技术的突破;③激发创作者的创新精神;④争取国家政策支持;⑤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
14. C C. “老于更加自卑”理解错误,结合“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可知,老于并不自卑,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故选C。
15. D D. “悲伤与悔恨”解说不当。老于出门后将重负倾诉给大树是无奈的释怀,没有悲伤悔恨。故选 D。
16.①打电话时遮遮掩掩,出于自尊,觉得不好意思(羞愧/难为情)。②在项副市长家中欲言又止,内心矛盾、纠结、痛苦。③出门后,懊恼不已。④在龙盘槐下倾诉,终获释怀。
17.①老于身为教育工作者,关爱子女,守护知识分子的那份尊严和清高,这就是“善”。
②开口请副市长帮忙就不能维护那份尊严和清高,不开口就只能让家人继续忍受生活中的清苦。这正是老于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时代中遇到的两难处境。
③作者刻画人物笔法细腻,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方法,非常细致地展示了老于的心理状态和尴尬经历,让人物身上的“善”显得自然而亲切。
答案:A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借助断句技巧和关键词语初步排除错误选项。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据此可排除D项。从“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语意来看,“秦兵未出”与“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故可排除B、C两项。
19.答案:C解析:C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乘机攻击”。
20.答案:D解析:D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苏辙的没有采用这种写法。
21. 答案: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2.B “表达了词人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的悔意”错误。
23.①往昔壮志:上片回忆壮岁从戎,词人彼时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尽显报国豪情。
②现实牵挂:下片写如今功名梦断,泛舟吴楚,却仍悲歌伤怀,望着烟波牵挂秦关,心系国家失地。
③流年之叹:“叹流年又成虚度”,因报国理想未酬而感慨时光空过,饱含对国家的热爱及未尽力的遗憾,凸显爱国情绪。
四、名句默写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辟邪说,难壬人
5.弊在赂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作文
这是一道开放型的作文试题,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去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虽然试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但从材料看,应该与“声音”有关。当然,这“声音”,可以是“校园的课钟”,“窗外的风雨”,还可以是“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以及另外符合要求的题材等等。可见,这里的“声音”,实际上是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既可写人,也可叙事;既可议论,更可抒情。只要是与“声音”相关联的景和物、人和事,都可拿来入笔,记录为文。
当然,我们还需注意材料中隐含的另一个条件,即这些与声音相关的景、物、人、事,可不是一般的景、物、人、事,而应该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也就是说,试题要求考生写的应该是那些生活中最受感动或最难忘却的,不然,就是不合要求了。济南二中2024级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Il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 )
A.离间(jiàn) 匍匐 轻蔑 怪诞(dàn) 汗涔涔(cén cén)
B.嗟怨(jiē) 揠苗助长 错勘 谛听(dì) 尸骸(hái)
C.沉吟(yín) 规矩(guī jǔ) 忏悔(chàng) 迷惘(wǎng) 殒落
D.衔冤 刽子(guì) 罪愆(qiān) 盗跖(zhí) 昧心(m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
B.郭沫若认为,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以自牧是文坛三绝。
C.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居安思危。
D.昨晚开会做出的决议,本是要求保密,后天才公布的,谁知这消息竟不胫而走,今早就传开了。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B.欲流之远者 可以尽豫游之乐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今取人则不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河海不择细流
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D.强公室,杜私门
5.下列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①服太阿之剑 服:佩带。 ②南取汉中,包九夷 包:吞并。
③则纵情以傲物 物:人 ④弃掷逦迤 逦迤:到处都是
B.①囷囷焉 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 ②度义而后动 义:适宜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赞成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
C.①至今治强 治:治理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③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弘:光大。 ④弹筝搏髀 搏:击打、拍打。
D.①功施到今 施:延续 ②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
③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惠:实惠。 ④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吾何爱一牛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③不念居安思危 ④朝歌夜弦
⑤简能而任之 ⑥未云何龙 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⑨李牧连却之 ⑩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 ⑥ ⑩ B.② ④ ⑤ C.⑦ ⑧ ⑨ D.③ ⑤ ⑩
9.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秦人不暇自哀
④举以予人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⑦苟以天下之大
⑧虽董之以严刑 ⑨终必不蒙见察 ⑩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A.①⑨/②⑧/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⑩/②⑧⑨/③④/⑥/⑤/⑦
C.①③/②⑧/④⑥/⑦/⑤⑩/⑨ D.①⑦/②⑧/③/④⑩/⑤⑥/⑨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君实"便是司马光的字。
B.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 有封地。
C.按照周代礼制,爵位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庠序:古代中央办的学校,后来泛指学校。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①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燃爆大银幕。《哪吒2》的成功,不仅折射出中国电影近年来创新发展的清晰路径,更反映出新时代激发创新的磅礴伟力。它的成功,是一个民族充满自信、一个社会向前迈进、一个行业持续壮大、一群创作者不断积淀的成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洞开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时代前行的滚滚洪流注入强大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②近年来,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从《长安三万里》到《白蛇:浮生》,从《封神三部曲》到《只此青绿》……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题材,成为国产电影走到今天的一条创新之路。
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认为,传统文化题材电影的兴起,根本上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大力的开发,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
④宏观来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全社会对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高度共识。创作层面来看,支菲娜认为,“一方面,创作者因此产生了挖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观众也能从相关的电影作品中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创作者发现传统文化里可以挖掘的题材还有很多,哪怕是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能从全新的角度进行诠释,在这个过程中求新求变。”
⑤“传统文化题材的影片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古老的神话和故事中蕴含着中国人追求自由、疾恶如仇、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力量,它具有一种蓬勃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⑥艺术创新,尊古而不复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艺作品贴近时代、走近观众的不二法则,也是新时代赋予艺术创作的科学理论支撑,为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只有以当下的价值观、最新的表达方式去打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宝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被真正激活,让观众感受到其蓬勃的生命力和独有的感染力。
⑦在《哪吒2》编剧兼导演饺子看来,《哪吒2》成功的关键在于满足了观众对传统题材现代化表达的需求。“我们把这个IP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环境和精神,人们生活中的感悟,重新编出一个真正让大家相信的故事,而且用一种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出一种时代性,我觉得创作就成功了一半。”饺子说。
⑧不仅是电影,近年来,在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中,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一滴冰蓝色水墨倾泻而下幻化为黄河之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从来自良渚文化的“水玉琮”,到寓意团结与友善的“团扇”……当代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无不流露出中华民族内在的美好与浪漫。这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的时代。
创新精神成为时代澎湃发展的标识
⑨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8倍,特效镜头近2000个、超过第一部镜头总和……饺子坦言,最初也曾尝试与国际团队合作,但由于国外团队制作的风格、手法并不适合影片的内容和审美,最终还是选择特效由中国团队主导完成。其中许多特效镜头的完成,体现出中国电影视效技术发展的开创性。
⑩新时代是创新精神高扬的时代,创新精神推动着改革发展不断前行。从《哪吒2》可以看到,在这个时代,电影视效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打破了人有我无的局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2015年左右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影片基本上还是找美国团队或韩国团队来制作特效。而2017年上映的《悟空传》一举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特效的偏见,当片尾出现的特效团队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特效公司时,人们突然意识到,国内特效团队的制作水平已经不再是早期所谓的“五毛钱特效”。
新时代升腾而起的创新精神赋予艺术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勇气。
饺子透露,《哪吒2》中,有的镜头制作贯穿整个周期,“一些实验性的镜头,因为之前没人试过,所以无法用时间来规划进度,就像一道数学难题,说不定什么时候能解决。我原先提出的标准,是一个大家达不到的标准,得先去够,然后我们再看极限在哪儿。后来看到一些成品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如果不逼,大家也不知道自己这么厉害。”
浙江时光坐标科技公司创始人陈奕指出,目前国内的视效技术已经基本可以实现主创需要呈现的所有画面,整体视效水平跟世界一流水平基本没有太大区别。“同时,视效团队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奇观,电影创作需要视效有效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和情感诉求的抵达”。
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2024年,国家电影局指导开展电影行业新技术新工艺试验和推广应用资助项目,电影视效技术作为重点扶持的领域,在最终评审出的10个项目中占据6席。
一系列举措,推动中国电影视效行业加速创新发展。创新精神成为整个社会追求和弘扬的精神,创新文化加速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文化氛围。
(摘编自刘阳《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创新文化——“哪吒”为何诞生在今天》,《人
民日报》2025年02月23日第05版)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2》的成功折射出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路径,为行业发展和时代前行贡献了思路和力量。
B.观众越来越喜爱取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产电影,表明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正逐步增强。
C.《哪吒2》部分实验性镜头的制作充满挑战,团队成员凭借丰富的经验,达到了导演提出的标准。
D.电影创作者要真正激活传统文化的魅力,离不开贴近时代的价值观和结合现代技术的表达方式。
12.下列不属于文中“传统文化题材电影兴起”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空前重视和大力开发,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B.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共识,使得电影创作者产生了挖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C.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观众的情感需求相契合。
D.国家政策对电影行业的大力支持和一系列文化活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
13.你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创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树 下
铁凝
①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②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③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差点烧着女儿的脚。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便有些后悔前两次同学聚会没去参加。那本是联络感情的形式之一啊,倘若在那样的场合不断见面,再开口求人办事就显得很自然。不过,即使没有参加那几次的聚会,项珠珠也否认不了老于是她的中学同班同学。这么一想,老于心里安定了。
④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⑤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⑥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顽强地思想着简直是大声地思想着,可他的心依旧是憋闷的。
⑦后来他发现那是因为他到底没能面对项珠珠说出房子的事。他本是带着一肚子请求从家里赶来的,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就像夏日里顶着太阳走路的那些人总想钻到树荫里去那样。现在他心里好过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就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⑧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会一下子不断地处在请求之中,或许到了他这岁数,谁的日子里都会伴随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请求吧。这时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日子会好起来的。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于为供儿子念大学戒烟,看到成绩优异的女儿的多处冻伤,他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找两间有暖气的房”,体现了他深沉的父爱。
B. 从事教育工作的老于身上颇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举止自制又有傲骨,但这又往往使他遇事迟疑多虑,该出口时难出口。
C. “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项副市长家舒适而陌生的环境让老于更加自卑,因而愈发不敢开口提请市长帮忙的事。
D. “请市长帮忙”最后因老于不好意思张口无果而终,但他觉得一切都不可怕,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未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1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插叙女儿学习成绩优异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为下文老于决定去找老同学项副市长帮忙做了很好的铺垫。
B. 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老于,如“高声坚持说没事”“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等,显示出他想掩饰有求于人的心理。
C. “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一方面想提出请求,一方面又难以启齿,集中展现了老于在世俗与精神之间的徘徊。
D. 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的情节,既照应了标题,也体现了他当时的悲伤与悔恨,寄托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生活艰辛的同情。
16. 老于的心理随着他去找老同学项副市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17. 作家谢有顺评价铁凝作品说:“她擅长细致地展示‘善’在这个时代中两难的处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3分)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患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战国时,“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B.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古代指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认为韩、魏“赂秦”的原因是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在这一点上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虑,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气吞残虏”与下片“功名梦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词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
B.“笑儒冠自来多误”,化用杜甫的“儒冠多误身”,表达了词人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的悔意。
C.“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实写烟波之景,虚写秦关之思,凸显词人内心的悲慨。
D.全词以时间为线索,情感起伏强烈,语言雄浑且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出陆游词作的独特风格。
23.钱钟书先生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生命里。”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四、名句默写(12分)
1.针对“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依据是“ ”,根本目的是“ ”,此举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为生事”。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 ?”
3.魏征用“ , ”劝谏国君要谦恭自卑,不能志骄意满。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反驳自己因推行变法而被冠以“拒谏”的罪名。
5.苏洵在《六国论》开篇点明六国破灭的原因是“ ”。文中又指出不赂秦的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历史教训后,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 , ”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校园的课钟声,窗外的风雨声,先贤穿越时空的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时代召唤的最强音……
“声音”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