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21:2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惆怅(zhōu)   金碧辉煌(huáng)
B.真挚(zhì) 崇高(chóng) 浮光掠影(lüè)
C.气概(kài) 横倒(dǎo) 朝霞暮霭(ǎi)
D.赋予(yǔ) 渲染(xuān) 苦心经营(yí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自 祟高 关键 独创
B.画意 灵魂 真挚 辉惶
C.朴素 惨淡 意境 有赖于
D.碧空 观查 搏斗 扬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B.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C.昨天去张家界游玩,我们浮光掠影地看了个够,还在“农家乐”品尝了当地的美食。
D.听证会上,面对专家们略带挑剔的提问,刘工程师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4.阅读语段,A、B、C、D 四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
A 瑞士是一个山地小国,几乎完全没有矿产资源,却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B 缺乏自然资源的瑞士人在这一巴掌大的天地里死磕硬磨,硬是开拓出一片自己的江山。C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是瑞士高档钟表业的黄金时代。D 萧邦、伯爵、劳力士等一批耀眼的品牌先后相继问世,独步天下。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美食节的食物琳琅满目,有印度的飞饼,新疆的切糕,山东的烙饼……等馋得人口水直流。
B.读《水浒传》,我对林冲、武松等人印象最深。
C.妈妈生气地问道:“今天到哪去了,你 ”
D.春天是美丽的,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的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绿茶茶艺表演的第九道程序是“春波展旗枪”。________似乎是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跳舞,十分生动有趣。
①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
②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伸展开来
③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
④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
⑤直直的茶芽称之为“针”,弯曲的茶芽称之为“眉”,蜷曲的茶芽称之为“螺”
A.①②④③⑤ B.①④③⑤②
C.③②①⑤④ D.③②④①⑤
7.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握手,是心灵的交流。大千世界,常常因握手而孕育出美好的境界。
微风与湖水握手,荡漾出轻柔的涟漪;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与单纯的旅游不同,研学旅行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互相研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材料二:研学旅行注重学习和观光并重,到任何景点参观,研学旅行都是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参观考察。对于学生来说,一次好的研学旅行体验最重要的不只是游,也不只是学,而是悟。学生所听到、所看到的都可能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材料三: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给“研学旅行”下个定义。
材料三是某研学旅行班的标志,请结合画面和文字内容,具体介绍该标志的设计意图。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9.以下论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山水画画家不仅注重表现“光”,而且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的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10.第①段以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11.试简要分析“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12.“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二)阅读回答问题。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甲】
③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乙】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丙】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疲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丁】“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外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下列事例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丁标注的地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
A.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
B.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鐻,簨业兽形工鬼神。
C.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
D.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
15、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文章第①段用A    和B    这两个事例引出“匠心之道”这一话题,接着第②段C    ;而后第③~⑤段分别论述,最后⑥段D    。
16、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谈谈下列材料中体现的“匠心”给你带来的启示。
【材料一】毕昇建议印刷厂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等缺陷。胶泥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其灵活方便的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示。
【材料二】杭州梵天寺木塔,在建塔过程中出现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的问题。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 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茵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 。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 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 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啕已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 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7.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列举那些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18.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说说它 在文中的作用。
19.下面两则材料,如果让你选择作为证明论点的论据,你选哪一个,为什么
材料一:《韩诗外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脸色干枯,但过了一段时间竞变得红润起来,使孔子大为奇怪。据闵子骞说,他在没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迭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
材料二:苏东坡曾说:“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道出了人的气质来自于多读书,它会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的眼光更加有神,面庞更加光彩,举止更加高雅……这种美态比起外表的美貌,要耐看得多。
20.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21.“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影响。
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根据提示在横线上作简要表达。
诸葛亮 藤野先生 杜小康 托尔斯泰 贝多芬
我从______________身上,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滋味 张抗抗
那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好像比一年还长。那几天里我整天心神不安、魂不守舍。那些只有春节才会得到的,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比如新衣服新鞋子、灯笼、风筝,还有花生、糖果、粽子、年糕、汤圆、包子……与我枕边这个将会发出万丈光芒的烟花相比,统统地无滋无味,叫我提不起一点兴趣。
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早上一睁开眼我就问妈妈,说现在可以放了吧。妈妈说,得等到吃过年夜饭,天黑了,放烟花才好看。于是那一整天里,每隔几分钟,我便抬头看钟,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总算熬到了晚饭,丰盛的年夜饭我只草草地吃了几口,但借故放下筷子溜了出去。空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家里的人那顿年夜饭吃得没完没了,我紧紧捏着那只纸筒东张西望,盼着大家快出来看我放烟花,有一会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
大家都嘻嘻哈哈地走了出来,很多双眼睛,在黑暗的院子里亮了起来。我把那只纸筒小心地安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开始试着在风中划火柴点燃那只纸筒的引信。我的手发抖,点了好几次才点着,扔下火柴就猛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我们睁大眼睛叫着跳着拍着手跺着脚,我们不知该怎么欢迎它,也许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
22、如果把这选段分为两部份,从哪里划分开最好?请说说理由。
                                。
23、最能表现放烟花时的焦急心情的词语是:
                                。
2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我焦急的等待?
                                。
25、结尾从哪几方面来写烟花的美丽?
                                。
26、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的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答案
1、B 2.C 3.C 4.D 5.A 6.C 7.细雨与小草握手,渲染出碧绿的草地;蜜蜂与鲜花握手,酿造出香甜的蜂蜜。8.(1)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2)【示例】该标志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案部分融入脚丫、太阳、花草、小径、手拉手的小孩等元素,体现出大自然的美好,体现出研学旅行就是让学生“走出去”;“光脚丫研学”的“学”字融入博士帽元素,契合研学的意义;“小脚丫·大世界”暗指研学旅行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为目的。
9.C 
10.①点明了下文谈论的问题;②引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11.运用否定句,突出强调对客观事物熟悉,才是画好画的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12.不能。因为这一句从反面进行论证,说明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对于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是对上文的补充,使论证更全面。
13、B
14、C
15、A.草婴以严格的艺术标准用6年时间翻译《战争与和平》
B.贺友直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提升线描艺术
C.总说匠心之道的内涵/何谓“守破离”;
D.总结全文,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16、示例:毕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完善,喻皓不因循守旧,他们勇于创新的“匠心”论证了匠心之道的“破”和“离”。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思考和钻研;既要善于传承,更要学会创新,不能因循守旧。
17、文章开头列举生活中一些人们使用万千手段使外表变得美好的方法(或人们关心的生活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更好地证明观点;为引出下文自己的观点作铺垫,使读者在触目惊心的同时更易接受作者的观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8、比喻论证,使用一连串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或读书可以让人会心微笑)的观点。用语生动,极富感染力。
19、选用材料一,因为材料一用古人读书脸色变好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可以使人优美”,事实胜于雄辩;
选用材料二,这段文字引用了苏轼关于读书影响面容和气质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可以使人优美”这个观点。
20、 用设问,既呼应开头内容,又强化自己观点。用比喻,把“优美”比作“五月的花环”,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从而更突出了中心论点。
21、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公正无私,忠诚敬业。
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公平正直,待人热情。
/ 杜小康:历经磨炼,战胜孤独,自我成长,勇敢坚强。
/ 托尔斯泰:直面人生,勇斗苦难,为人类奉献不朽杰作。
/ 贝多芬:隐忍苦难,抗争命运,创造欢乐,给人们以安慰、勇气和力量。
22、从“终于,外婆拿着一盒火柴,走了出来”的前面划分开,前面是描写我等待放烟花的急迫心情,后面写除夕放烟花
23、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24、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夸张、对比
25、从三方面:正面描写烟花升腾时的颜色、状态;侧面,一是写大家高兴而手舞足蹈的动作,二是“我”的感受
26、极力写“等待放烟花”,突出我急不可耐的心情,也为下文“放烟花”,大家美丽的欢乐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