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词中“不经历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
(1)P88.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2)P89.杜小康已不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P90.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P91.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P92.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6)P93.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7)P94.“杜小康顺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 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P88.写杜小康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89.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P90.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P92.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 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④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四、欣赏景物描写旬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 ( http: / / www.21cnjy.com )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l)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六、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2.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3.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