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题2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同步练 (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课题2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同步练 (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14 16:04:22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稳基础
知识点1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1分)我们学习、研究和发展化学最基本的手段是(C)
A.逻辑推理      B.查阅资料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1分)某同学将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就“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A.作出猜想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知识点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1分·2024秋·大连月考)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推测,此白烟是(D)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 D.石蜡固体小颗粒
4(1分·教材习题改编)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C)
A.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向教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生成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
5(1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内蜡烛火焰呈球状(图1),地面实验时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空间站内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
①空间站内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处于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氧气含量比空气低,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
④空间站内蜡烛燃烧,不需要氧气;
⑤空间站处于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③④
6(7分)回忆蜡烛在点燃前、燃烧过程中、熄灭时三个阶段的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阶段一:点燃前
(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得知:石蜡的密度 < (选填“>”“<“或“=”)水的密度。
阶段二:燃烧过程中
(2)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分为三层,其中 外焰 最亮, 内焰 最暗。
(3)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水珠 ,片刻后取下烧杯并正放,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得出,石蜡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  二氧化碳和水 。
阶段三:熄灭时
(4)将蜡烛轻轻吹灭时,出现 白烟 。
巧提升
7(1分)化学课上老师演示了“粉笔蜡烛”的创新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粉笔上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粉笔未损耗,但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黄色火焰是粉笔燃烧产生的
B.粉笔中孔隙能输送石蜡蒸气
C.该实验能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D.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U形管内出现黑烟
8(1分)实验小组用小刀切取一段蜡烛,用如图装置探究蜡烛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能用小刀切取蜡烛,说明蜡烛硬度较小
B.注射器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CO2
C.玻璃导管口处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
D.蜡烛的熔化和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9(1分·数字化实验)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A.蜡烛熄灭时瓶内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实验后向装置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培素养
10(5分·创新实验)《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1)如图A,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
(2)如图B,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中的一端伸入焰心部位,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 白烟燃烧 ,说明从焰心中导出的“白烟”具有可燃性;若导管长度过长,则很难观察到上述现象,原因是 导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冷凝成固体附着在导管内壁 。
(3)如图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燃烧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分别用小碗盛装的适量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蜡烛熄灭,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石蜡燃烧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
②图C所示实验具有的优点是 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合理即可) 。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稳基础
知识点1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1分)我们学习、研究和发展化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
A.逻辑推理      B.查阅资料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1分)某同学将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就“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作出猜想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知识点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1分·2024秋·大连月考)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 D.石蜡固体小颗粒
4(1分·教材习题改编)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向教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生成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
5(1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内蜡烛火焰呈球状(图1),地面实验时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空间站内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空间站内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处于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氧气含量比空气低,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
④空间站内蜡烛燃烧,不需要氧气;
⑤空间站处于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③④
6(7分)回忆蜡烛在点燃前、燃烧过程中、熄灭时三个阶段的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阶段一:点燃前
(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得知:石蜡的密度 (选填“>”“<“或“=”)水的密度。
阶段二:燃烧过程中
(2)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分为三层,其中 最亮, 最暗。
(3)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并正放,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由此得出,石蜡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 。
阶段三:熄灭时
(4)将蜡烛轻轻吹灭时,出现 。
巧提升
7(1分)化学课上老师演示了“粉笔蜡烛”的创新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粉笔上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粉笔未损耗,但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色火焰是粉笔燃烧产生的
B.粉笔中孔隙能输送石蜡蒸气
C.该实验能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D.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U形管内出现黑烟
8(1分)实验小组用小刀切取一段蜡烛,用如图装置探究蜡烛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用小刀切取蜡烛,说明蜡烛硬度较小
B.注射器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CO2
C.玻璃导管口处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
D.蜡烛的熔化和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9(1分·数字化实验)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蜡烛熄灭时瓶内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实验后向装置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培素养
10(5分·创新实验)《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1)如图A,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
(2)如图B,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中的一端伸入焰心部位,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 ,说明从焰心中导出的“白烟”具有可燃性;若导管长度过长,则很难观察到上述现象,原因是 。
(3)如图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燃烧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分别用小碗盛装的适量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蜡烛熄灭,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石蜡燃烧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②图C所示实验具有的优点是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