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单元知识大串讲(知识点+易错点)(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单元知识大串讲(知识点+易错点)(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14 00:04:56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4.1 探索地球表面
01 地球的结构
1、四大圈层
地球上的 、 、 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 。
(1)岩石圈: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构成地表基础。
(2)水圈:海洋、河流、冰川等水体,参与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
(3)大气圈:保护生物免受太阳辐射,调节气候(如温室效应)。
(4)生物圈:四圈层交汇,支持生命活动(如土壤中的有机质)。
2、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 、 、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 ,是岩浆的发源地。
(3)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度: > > 。
3、土壤与四大圈层的关系
(1)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
(2)组成
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碎屑是风化过程的产物, 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02 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地形类型 定义与特征 典型实例
_______ 海拔<200米,地面广阔平坦,起伏较小 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_______ 海拔>500米,且相对高度超过200m的高地, 坡度陡峭,呈脉状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
_______ 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 地面起伏和坡度较缓 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_______ 四周高、中间低平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_______ 海拔>500米,顶部平坦或略有起伏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名师指点>:地势与海拔
①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如西高东低)。
②海拔:某点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我国以黄海为基准)。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
①定义:把海拔 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②基本规则:等高线疏密:疏→ (如平原),密→ (如山地)。
③特点:a. 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b.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c. 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海拔,单位为米;
d. 一般情况下,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e.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不相交。
(2)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计算。
(3)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
鞍部 ____________________
峭壁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脊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谷 ____________________
陡坡 等高线较 处
缓坡 等高线较 处
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____
(4) 处水流汇集,能发育成河流,也易发生泥石流。若建造水电站,可选 处。
<名师指点>:坡度陡缓的应用
①确定登山路线:选择等高线稀 的缓坡登山比较省力,但线路可能较长。
②判断河流流速:河流流经等高线稀疏处,水流较 ;流经等高线密集处,水流较 ;流经峭壁处,会形成 。
03 地形的变化
1、地壳变动的证据
自从地球形成以来, 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2、外力因素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 、 、 、海浪、生物等的 、 、搬运、沉积作用。
(1)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
①侵蚀:黄土高原沟壑、喀斯特地貌(溶洞);
②沉积: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2)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
①侵蚀:风蚀蘑菇(西北雅丹地貌)。
②沉积: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
(3) (在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
(4)波浪:海岸地形;
(5)生物:珊瑚礁。
3、内力作用
(1)表现形式: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2)影响:形成宏观地形(山脉、高原)、导致海陆变迁(如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化石)。
(3)举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升降(地壳升降运动证据)。
<名师指点>: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
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 ,影响是阶段性的; 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4、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 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01 土壤的形成
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 。
2、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1)物理分化: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 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
(2)化学分化:化学风化是岩石在 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
3、土壤的形成过程
(1)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 。
(2)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即 、 和 。
①最靠近基岩的 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
②靠近地表的 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
③ 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
(3)土壤生长因素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表矿物质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发育状况也不同。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会发育出主要由 ,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 等。
(4)形成时间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02 土壤的成分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 、 和 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主要是指 、 、 、 等,这些非生命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类。
(1)固体部分:主要是由 和 构成,矿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
(2)液体部分:是 ,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3)气体部分是 。
土壤中所有的 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条件。
3、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来源与作用(补充)
(1)水
①来源: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也可以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也会凝结,直接转变为土壤水分。
②作用:利于营养物质的 ,改善 、调节 ,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各种土壤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空气【实验: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0;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见右上图),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
(3)有机物
①来源: 。
②作用: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能改良土壤的 ,提高土壤的 和 ,改变沙土的 。
③实验测定(如右上图)
a. 步骤: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得其中的50g,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土壤在加热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待土壤冷却后,再用天平称得其质量为mg。
b. 实验现象:土壤在加热过程中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冷却后,质量明显减少。
(4)无机盐
①检验步骤
a. 取适量土壤样品放入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b. 取土壤浸出液约10mL,过滤收集滤液,如图甲。
c. 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乙。
d. 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残留物。
②实验现象: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有很细的晶体
③结论: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两种,可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
03 土壤的结构
1、土壤结构:可分为 、 、 、 等各种结构。
2、矿物质颗粒
是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之一。因此,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 和 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3、土壤颗粒分类
颗粒类型 直径(mm) 特性
_______ 2.0~0.02 粗糙,孔隙 ,透水性___
_______ 0.02~0.002 细腻,孔隙中等,透水保水平衡
_______ <0.002 光滑,孔隙 ,保水性___
4、渗水性实验
在漏斗口放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适量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黏粒。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漏斗中倒半烧杯水。5分钟后观察两个漏斗中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锥形瓶内。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 的漏斗。
5、土壤的分类
根据它们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 土壤、 土壤和 土壤三类。
(1)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2)黏土类土壤:黏粒多,砂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3)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均衡,土壤质地较均匀。
<名师指点>:思考以下特点属于哪种土壤?
①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强?—— 土壤;
②哪种土壤透水性能最强?—— 土壤;
③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强?—— 土壤;
④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差?—— 土壤。
04 土壤的质地
1、由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组成及其 不同,土壤的 不同,从而影响了土壤的 性能、 性能等。
2、土壤粘性的搓条实验
(1)操作:湿润土壤搓成条状。
(2)结果
①黏土:易搓成细长条(黏性强)。
②砂土:无法成条,易散开(黏性差)。
③壤土:可成短粗条,但易断裂。
3、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 ,比较 ,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 ,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 。黏性较强的土壤,空隙较 ,保水性能 ,但通气性能较 。
4、各类土壤的性状
土壤名称 性状 适用作物
土壤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耐旱作物 (花生、西瓜)
土壤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 通气、透水性能差 需改良后种植 (如水稻)
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种 大多数作物 (小麦、蔬菜)
5、植物生长的最适土壤
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因此, 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6、壤土类土壤各成分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1)固体部分(50%)(矿物质颗粒45%-49%,有机物:1%-5%);
(2)水:25%;
(3)空气:25%。
注:土壤的保水、透水、通气、保肥的能力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组成和比例有关。
7、土壤肥力(补充)
指土壤具有连续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以及协调土壤空气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使之利于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4.3 土壤与植物生长
01 植物的根系
1、陆生植物是通过 来吸收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一株植物所有的根的总称叫做 。
2、根系的作用
许多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对植物起到 作用。另外,组成根系的每条根都能吸收土壤中的 和 等营养物质。
① :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
② :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3、根与根系的分类
(1)根的分类:根分为 、 和 。
(2)根系的分类:根系分为 和 。
根系类型 功能 代表植物 区别
直根系 适合固定深层土壤,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 青菜、大豆等 子叶植物 (蒲公英主根深入地下) 有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
须根系 广泛分布于表层土壤,适合吸收浅层水分和养分 水稻、小麦等 子叶植物 (水稻根系适应水田环境)
①直根系根的数目较 ,有明显的 和 之分;
②须根系根的数目较 ,无明显发达的 ,主要由 组成。
(3)不定根
①来源:从茎(玉米茎基部)、叶(落地生根)或老根(榕树气生根)上产生。
②功能:增强支持(如玉米)、吸收(如气生根)或繁殖(如草莓匍匐茎)。
4、影响根分布的因素(补充)
(1)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植物的 和外界环境等密切相关,如土壤的 、
、 和 。
(2)缺水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往往比水源充足地区生长的植物根更为 。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控制 、 等来调整作物的根系,以达到丰产的目的。
注:①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根系所占的土地面积往往大于茎、叶的面积,其优点是能增大植物根系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面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②直根系入土较深,须根系入土较浅;双子叶植物大多为直根系,单子叶植物大多为须根系;网状形叶脉的植物一般为直根系,平行叶脉的植物则往往为须根系。
02 根的吸水和失水
1、根尖
根尖是指从根的 到着生 的部分,它是根 、 、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位,是植物根吸收 的主要部分。
2、根的分区
从根尖的尖端起,根据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依次可分为 、 、 和
四个部分。
3、根尖各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根尖 结构 位置 细胞结构特点 主要功能
根冠 根尖 的最顶端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比较 ,内部细胞小、排列 。 对根起 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
分生区 根冠内侧 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 ,具有很强的 能力。 分生作用,补充根冠细胞和伸长区细胞。
伸长区 分生区 上部 细胞逐渐停止分裂,体积 ,能较快生长。 使根不断 ,伸向土壤深处。
根毛区 伸长区 上部 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表皮细胞向外 ,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液泡较大。 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是根尖吸收 和 的主要部位。
<名师指点>:识图看结构
4、土壤溶液:土壤颗粒之间含有无机盐和水分,称为 。
5、根毛细胞吸失水
(1)根毛细胞吸水: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根毛细胞失水: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一次施肥过多,容易导致根毛细胞 ,从而造成“烧苗”现象。
6、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 → → →植物体各结构。
7、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带土移植:保护根尖和根毛,避免移植后吸水能力下降。
(2)合理灌溉:避免土壤溶液浓度骤升(如盐碱地滴灌技术)。
(3)抗盐育种:选育根系细胞液浓度高的作物品种。
03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植物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 。种庄稼要施肥,养花种草也要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 。
2、无机盐的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各种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到不同的作用。
(1)氮(N)和镁(Mg)是合成 的原料;
(2)氮(N)和硫(S)是合成 的原料;
(3) 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 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等。
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 、 和 的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营养缺乏症状。
<名师指点>:植物常见缺乏无机盐的症状
①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缺 ; ②植株暗绿带红——缺 ;
③植株矮小,叶片有褐斑——缺 。
3、无土栽培技术
(1)概念:无土栽培是指以水、草炭或森林腐叶土、蛭石等介质作为培养基质固定植株,植物根系能直接接触营养液的栽培方法。
(2)原理:给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等条件并将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气,植物离开土壤也能成活。
(3)优点
①节水、省肥、高产; ②清洁卫生无污染; ③省工省力、易于管理;
④避免连续栽培同种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 ⑤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⑥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04 植物的茎
1、茎的分类
(1)植物的茎按形态可分为 、 、 和 等;
①直立茎:茎干垂直地面,直立空间向上生长,使叶片伸展,充分接受阳光;
②攀援茎:茎细长,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而是以卷须或吸盘等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生长。
③匍匐茎:茎细长柔弱,平卧地面,蔓延生长,一般节间较长,节上能生不定根。
④缠绕茎:茎没有卷须、吸盘等特殊,但它们的茎却有沿着其它物体呈螺旋状缠绕的本领。
(2)按其组成可分为 和 。
2、木质茎的结构:一般具有 、 、 和 等结构
(1)树皮可分为 和最外层的表皮。树皮包在茎的外层,对植物具有 作用; 位于树皮靠近木质部的部位,韧皮部中含有起 作用的 。
(2) 位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能用手剥开树皮的地方),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 产生子细胞,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 ,向内形成 ,使茎 。
(3)木质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 。导管和筛管的形态、 不同,其输导物质的 也不同。
(4)髓位于茎的 ,其细胞体积较 ,具有 的作用。
3、年轮
木质茎的加粗生长活动与季节性的 有关,尤其是温带地区生长的木本植物,在外界气候因素呈现的 变化影响下,木质茎的横切面上会呈现出 现象。
05 物质的运输
1、水和无机盐在茎中的运输
(1)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 运输的。
(2)运输过程
水分和无机盐被 吸收后,会进入根部 。由于根和茎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最后,它们就能进入到 中央的导管。
(3)水分和无机盐在茎 的导管中能 地向枝端运输。
<名师指点>:“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要将枝条的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以增大导管切口截面积,从而 ;
②为了使实验的效果更明显,红墨水的浓度应相对高些;
③将枝条放在阳光下照射的目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从而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④将A组枝条不用石蜡处理,B组枝条用石蜡密封切面的树皮部分,C组枝条用石蜡密封切面的木质部和髓,也能观察到A、B组枝条只有木质部被染色,C组枝条未被染色的现象。
2、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
(1)有机物的来源
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小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 、 、果实、种子等部位去。
(2)有机物的运输实验
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选取一个枝条,在枝条中部剥除约1厘米宽的一圈树皮,露出 。用刀轻刮木质部表面,然后用少许凡士林涂抹环剥部位。一两个月后,切口 方的树皮将膨大而形成枝瘤。这一现象表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 运输的。
(3)有机物的输送及方向
树皮里只有韧皮部的 是上下相通的。可见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 向 运输的。
<名师指点>:导管和筛管的区别表
结构名称 导管 筛管
结构图示
运输物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运输方向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存在部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运输的目的地 植株枝端 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
细胞特点 死细胞、细胞之间横壁消失 活细胞、细胞之间有横壁, 且其上有筛孔
4.4 保护土壤
01 土壤的价值
1、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1)黑土肥力高、盛产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
(2)紫色土壤肥力相对较高,除了旱地食作物外,还多种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红壤一般酸性较高,肥力相对较低,通常适合种植水稻、茶树、甘蔗和柑橘等;
(4)黄壤通常要比红壤湿润,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黄壤也能种植茶树和蔬菜。
02 土壤的流失与毁坏
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 和 。
2、土壤污染的种类
(1)物理污染:核反应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2)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 , 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 、 和 对土壤产生的污染。
3、土壤资源流失
、 、 和 等,都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
(1) 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 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可观的化肥;
(2)我国沙漠化现象严重,所以频频出现 天气。
03 土壤的保护与治理
1、土壤保护就是进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坏。土壤保护的方法包括 ,
和 等。
2、土壤本身流动形成差,自净能力较弱。
3、土壤修复技术:包括 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和 修复技术。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本作品内容及封面均已完成著作权保护登记,任何对本作品的复制、仿效都将视作为侵权行为。
01 对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分不熟悉
1.(2025 温州一模)兴趣小组用土豆模拟山峰,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在土豆上绘制的等高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23秋 湖州期末)读四幅局部等高线图,其中能表示山脊的是(  )
A. B. C. D.
3.(2023秋 杭州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E点的地形为鞍部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第3题图 第4题图
4.(2023秋 柯桥区月考)关于如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
B.甲处是山脊
C.智贤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两条登山线路,线路②坡度更缓
5.(2023秋 鹿城区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02 不清楚土壤颗粒大小对渗水性,通气性,保水保肥性的影响,不清楚土壤的分类
6.(2024春 武义县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
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
7.(2023秋 越城区月考)土壤中其实有很多小孔,体积被空气占据着。小敏同学想测出某块土壤中空气所占的比例。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敏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甲块或铁块时,▲,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该土壤所占的体积中,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8.(2024春 西湖区期末)“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小科设计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Ⅰ.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
土壤编号 土壤来源 采集方法
①号土壤 “蚁巢土” 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
②号土壤 蚂蚁窝附近的土壤 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两组,将等量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花盆中。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喷洒     。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Ⅱ.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如图,请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
(2)请将实验步骤(3)补充完整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该实验还可以怎样改进?    。
03 不了解根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9.(2024秋 余姚市期末)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从土壤里吸收来的。如图为植物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部位的细胞是(  )
A. B. C. D.
10.(2023秋 海曙区期末)植物根生长、分化、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如图所示为根尖的平面和立体结构图。关于根尖各部分结构与功能认识正确的是(  )
A.甲是伸长区,细胞突起,增加了吸收水、无机盐面积
B.乙是分生区,细胞能较快分裂生长,使根不断长长
C.丙是根毛区,细胞核较大,能产生大量新细胞
D.丁是根冠区,细胞较大,排列不整齐,具有保护作用
11.(2023春 路桥区期末)海水稻耐盐碱,能在海边滩涂生长。下列有关海水稻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毛区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 B.伸长区细胞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C.根冠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D.幼根的生长主要依靠分生区和伸长区
12.(2023春 西湖区校级期末)洋葱被称为“蔬菜皇后”,其营养成分丰富,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有预防作用,如图所示洋葱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幼根的生长主要依赖于a区和b区
B.c区属于分生组织,其细胞能进行②过程
C.③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其结果是形成组织
D.a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13.(2024秋 鄞州区校级期末)如图一是植物根尖模式图,图二是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④区域是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图一中的②区域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属于分生组织
C.当施肥过多时,图一中的①区域细胞吸水增多
D.将新鲜萝卜条置于浓盐水中,细胞将处于图二中的C状态
14.(2024春 武义县期末)如图是植物根尖纵切面的显微结构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能不断生长,主要依靠C中细胞的     和B中细胞的生长。
(2)②是由根毛区成熟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而形成的,其作用是增大它与土壤的     ,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必需物质。
(3)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其原因是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导致根毛细胞失水。
04 不会判断和区分茎的导管和筛管及其运输成分和方向
15.(2023春 新昌县期末)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
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
16.(2023春 杭州期末)兴趣小组将一段含一定数量叶片的新鲜椴木枝条底端斜切后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区域②变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区域②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B.区域③未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C.置于阳光下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将新鲜枝条的叶片全部去除,实验现象将更明显
17.(2023春 富阳区期末)某同学家中的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18.(2022 杭州一模)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19.如图,果树上的一段枝条,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长有乙果实的枝条上、下端,各把环剥一圈,过一段时间,请分析两个果实的生长状况(  )
A.甲果实能继续生长,乙果实不能继续生长
B.甲、乙果实都能继续生长
C.甲果实不能继续生长,乙果实能继续生长
D.甲、乙果实都不能继续生长
20.(2023春 瑞安市期中)小明发现校园里新移栽的枫树上会挂上如图甲所示的蓝色袋子即大树吊袋液。吊袋液的主要成分:水、维生素C、氮、磷、钾、钙、硼、铁等。该吊袋液将水分和无机盐通过软管输送给新移栽的树,就不需通过根系大量吸收,可暂时保证营养供应。
(1)吊袋液成分中氮、磷、钾指的是     。(选填“原子”或“分子”或“元素”)
(2)为了让水分和无机盐输送到树木全身,要将其注射到图乙所示     。(填字母)
(3)小明又看见松树上插着一瓶名为阿维菌素的药剂,查阅资料发现该方法是防治松材线虫的主要措施。根据上述信息及所学知识推断该防治措施的优点是     。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4.1 探索地球表面
01 地球的结构
1、四大圈层
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
(1)岩石圈: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构成地表基础。
(2)水圈:海洋、河流、冰川等水体,参与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
(3)大气圈:保护生物免受太阳辐射,调节气候(如温室效应)。
(4)生物圈:四圈层交汇,支持生命活动(如土壤中的有机质)。
2、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3)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度:地核 > 地幔 > 地壳。
3、土壤与四大圈层的关系
(1)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
(2)组成
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碎屑是风化过程的产物,风化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02 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地形类型 定义与特征 典型实例
平原 海拔<200米,地面广阔平坦,起伏较小 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地 海拔>500米,且相对高度超过200m的高地, 坡度陡峭,呈脉状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
丘陵 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 地面起伏和坡度较缓 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高原 海拔>500米,顶部平坦或略有起伏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名师指点>:地势与海拔
①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如西高东低)。
②海拔:某点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我国以黄海为基准)。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
①定义: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②基本规则:等高线疏密:疏→缓坡(如平原),密→陡坡(如山地)。
③特点:a. 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b.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c. 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海拔,单位为米;
d. 一般情况下,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e.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不相交。
(2)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计算。
(3)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低
(4)山谷处水流汇集,能发育成河流,也易发生泥石流。若建造水电站,可选山谷处。
<名师指点>:坡度陡缓的应用
①确定登山路线:选择等高线稀疏的缓坡登山比较省力,但线路可能较长。
②判断河流流速:河流流经等高线稀疏处,水流较慢;流经等高线密集处,水流较快;流经峭壁处,会形成瀑布。
03 地形的变化
1、地壳变动的证据
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2、外力因素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1)流水(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
①侵蚀:黄土高原沟壑、喀斯特地貌(溶洞);
②沉积: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2)风力(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
①侵蚀:风蚀蘑菇(西北雅丹地貌)。
②沉积: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
(3)冰川(在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
(4)波浪:海岸地形;
(5)生物:珊瑚礁。
3、内力作用
(1)表现形式: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2)影响:形成宏观地形(山脉、高原)、导致海陆变迁(如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化石)。
(3)举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升降(地壳升降运动证据)。
<名师指点>: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
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4、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01 土壤的形成
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
2、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1)物理分化: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
(2)化学分化: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
3、土壤的形成过程
(1)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
(2)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即母质层、淀积层和表层。
①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
②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
③淀积层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
(3)土壤生长因素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表矿物质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发育状况也不同。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会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机层,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
(4)形成时间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02 土壤的成分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主要是指空气、水、腐殖质(有机物)、矿物质(无机物)等,这些非生命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类。
(1)固体部分: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构成,矿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
(2)液体部分:是水,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3)气体部分是空气。
土壤中所有的非生命物质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条件。
3、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来源与作用(补充)
(1)水
①来源: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也可以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也会凝结,直接转变为土壤水分。
②作用:利于营养物质的溶解和运输,改善植物营养状况、调节土壤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各种土壤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空气【实验: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0;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见右上图),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1-V2)/V0。
(3)有机物
①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②作用: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性,改变沙土的松散状态。
③实验测定(如右上图)
a. 步骤: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得其中的50g,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土壤在加热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待土壤冷却后,再用天平称得其质量为mg。
b. 实验现象:土壤在加热过程中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冷却后,质量明显减少。
(4)无机盐
①检验步骤
a. 取适量土壤样品放入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b. 取土壤浸出液约10mL,过滤收集滤液,如图甲。
c. 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乙。
d. 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残留物。
②实验现象: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有很细的晶体
③结论: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两种,可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
03 土壤的结构
1、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各种结构。
2、矿物质颗粒
矿物质颗粒是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之一。因此,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3、土壤颗粒分类
颗粒类型 直径(mm) 特性
砂粒 2.0~0.02 粗糙,孔隙大,透水性强
粉砂粒 0.02~0.002 细腻,孔隙中等,透水保水平衡
黏粒 <0.002 光滑,孔隙小,保水性强
4、渗水性实验
在漏斗口放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适量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黏粒。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漏斗中倒半烧杯水。5分钟后观察两个漏斗中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锥形瓶内。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砂粒的漏斗。
5、土壤的分类
根据它们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类。
(1)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2)黏土类土壤:黏粒多,砂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3)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均衡,土壤质地较均匀。
<名师指点>:思考以下特点属于哪种土壤?
①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
②哪种土壤透水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
③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强?——黏土类土壤;
④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差?——黏土类土壤。
04 土壤的质地
1、由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组成及其比例不同,土壤的黏性不同,从而影响了土壤的通气性能、保水性能等。
2、土壤粘性的搓条实验
(1)操作:湿润土壤搓成条状。
(2)结果
①黏土:易搓成细长条(黏性强)。
②砂土:无法成条,易散开(黏性差)。
③壤土:可成短粗条,但易断裂。
3、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
4、各类土壤的性状
土壤名称 性状 适用作物
砂土类土壤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耐旱作物 (花生、西瓜)
黏土类土壤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 通气、透水性能差 需改良后种植 (如水稻)
壤土类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种 大多数作物 (小麦、蔬菜)
5、植物生长的最适土壤
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因此,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6、壤土类土壤各成分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1)固体部分(50%)(矿物质颗粒45%-49%,有机物:1%-5%);
(2)水:25%;
(3)空气:25%。
注:土壤的保水、透水、通气、保肥的能力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组成和比例有关。
7、土壤肥力(补充)
指土壤具有连续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以及协调土壤空气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使之利于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4.3 土壤与植物生长
01 植物的根系
1、陆生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一株植物所有的根的总称叫做根系。
2、根系的作用
许多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对植物起到固定作用。另外,组成根系的每条根都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①固定: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
②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3、根与根系的分类
(1)根的分类:根分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2)根系的分类: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根系类型 功能 代表植物 区别
直根系 适合固定深层土壤,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 青菜、大豆等双子叶植物 (蒲公英主根深入地下) 有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
须根系 广泛分布于表层土壤,适合吸收浅层水分和养分 水稻、小麦等单子叶植物 (水稻根系适应水田环境)
①直根系根的数目较少,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
②须根系根的数目较多,无明显发达的主根,主要由不定根组成。
(3)不定根
①来源:从茎(玉米茎基部)、叶(落地生根)或老根(榕树气生根)上产生。
②功能:增强支持(如玉米)、吸收(如气生根)或繁殖(如草莓匍匐茎)。
4、影响根分布的因素(补充)
(1)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植物的种类和外界环境等密切相关,如土壤的结构、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
(2)缺水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往往比水源充足地区生长的植物根更为发达。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控制水、肥等来调整作物的根系,以达到丰产的目的。
注:①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根系所占的土地面积往往大于茎、叶的面积,其优点是能增大植物根系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面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②直根系入土较深,须根系入土较浅;双子叶植物大多为直根系,单子叶植物大多为须根系;网状形叶脉的植物一般为直根系,平行叶脉的植物则往往为须根系。
02 根的吸水和失水
1、根尖
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分,它是根生长、分化、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位,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
2、根的分区
从根尖的尖端起,根据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依次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
3、根尖各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根尖 结构 位置 细胞结构特点 主要功能
根冠 根尖 的最顶端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 对根起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
分生区 根冠内侧 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分生作用,补充根冠细胞和伸长区细胞。
伸长区 分生区 上部 细胞逐渐停止分裂,体积增大变长,能较快生长。 使根不断伸长,伸向土壤深处。
根毛区 伸长区 上部 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液泡较大。 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名师指点>:识图看结构
根毛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4、土壤溶液:土壤颗粒之间含有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土壤溶液。
5、根毛细胞吸失水
(1)根毛细胞吸水: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根毛细胞失水: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一次施肥过多,容易导致根毛细胞失水,从而造成“烧苗”现象。
6、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根毛细胞→各皮层细胞→根的木质部导管→植物体各结构。
7、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带土移植:保护根尖和根毛,避免移植后吸水能力下降。
(2)合理灌溉:避免土壤溶液浓度骤升(如盐碱地滴灌技术)。
(3)抗盐育种:选育根系细胞液浓度高的作物品种。
03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植物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种庄稼要施肥,养花种草也要施肥。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2、无机盐的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各种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到不同的作用。
(1)氮(N)和镁(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
(2)氮(N)和硫(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3)钾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磷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等。
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和钾的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营养缺乏症状。
<名师指点>:植物常见缺乏无机盐的症状
①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缺氮; ②植株暗绿带红——缺磷;
③植株矮小,叶片有褐斑——缺钾。
3、无土栽培技术
(1)概念:无土栽培是指以水、草炭或森林腐叶土、蛭石等介质作为培养基质固定植株,植物根系能直接接触营养液的栽培方法。
(2)原理:给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等条件并将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气,植物离开土壤也能成活。
(3)优点
①节水、省肥、高产; ②清洁卫生无污染; ③省工省力、易于管理;
④避免连续栽培同种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 ⑤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⑥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04 植物的茎
1、茎的分类
(1)植物的茎按形态可分为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等;
①直立茎:茎干垂直地面,直立空间向上生长,使叶片伸展,充分接受阳光;
②攀援茎:茎细长,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而是以卷须或吸盘等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生长。
③匍匐茎:茎细长柔弱,平卧地面,蔓延生长,一般节间较长,节上能生不定根。
④缠绕茎:茎没有卷须、吸盘等特殊,但它们的茎却有沿着其它物体呈螺旋状缠绕的本领。
(2)按其组成可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
2、木质茎的结构:一般具有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结构
(1)树皮可分为韧皮部和最外层的表皮。树皮包在茎的外层,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韧皮部位于树皮靠近木质部的部位,韧皮部中含有起 输导作用的筛管。
(2)形成层位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能用手剥开树皮的地方),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3)木质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导管。导管和筛管的形态、结构不同,其输导物质的类型也不同。
(4)髓位于茎的中央,其细胞体积较大,具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3、年轮
木质茎的加粗生长活动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温带地区生长的木本植物,在外界气候因素呈现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下,木质茎的横切面上会呈现出年轮现象。
05 物质的运输
1、水和无机盐在茎中的运输
(1)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运输的。
(2)运输过程
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尖吸收后,会进入根部导管。由于根和茎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最后,它们就能进入到茎中央的导管。
(3)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名师指点>:“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要将枝条的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以增大导管切口截面积,从而有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②为了使实验的效果更明显,红墨水的浓度应相对高些;
③将枝条放在阳光下照射的目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从而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④将A组枝条不用石蜡处理,B组枝条用石蜡密封切面的树皮部分,C组枝条用石蜡密封切面的木质部和髓,也能观察到A、B组枝条只有木质部被染色,C组枝条未被染色的现象。
2、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
(1)有机物的来源
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小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
(2)有机物的运输实验
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选取一个枝条,在枝条中部剥除约1厘米宽的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用刀轻刮木质部表面,然后用少许凡士林涂抹环剥部位。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将膨大而形成枝瘤。这一现象表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
(3)有机物的输送及方向
树皮里只有韧皮部的筛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名师指点>:导管和筛管的区别表
结构名称 导管 筛管
结构图示
运输物质 水分、无机盐 有机物
运输方向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存在部位 木质部 韧皮部
运输的目的地 植株枝端 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
细胞特点 死细胞、细胞之间横壁消失 活细胞、细胞之间有横壁, 且其上有筛孔
4.4 保护土壤
01 土壤的价值
1、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1)黑土肥力高、盛产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
(2)紫色土壤肥力相对较高,除了旱地食作物外,还多种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红壤一般酸性较高,肥力相对较低,通常适合种植水稻、茶树、甘蔗和柑橘等;
(4)黄壤通常要比红壤湿润,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黄壤也能种植茶树和蔬菜。
02 土壤的流失与毁坏
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土壤污染的种类
(1)物理污染:核反应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2)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的污染。
3、土壤资源流失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等,都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
(1)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可观的化肥;
(2)我国沙漠化现象严重,所以频频出现沙尘暴天气。
03 土壤的保护与治理
1、土壤保护就是进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坏。土壤保护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护性耕作和轮作等。
2、土壤本身流动形成差,自净能力较弱。
3、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本作品内容及封面均已完成著作权保护登记,任何对本作品的复制、仿效都将视作为侵权行为。
01 对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分不熟悉
1.(2025 温州一模)兴趣小组用土豆模拟山峰,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在土豆上绘制的等高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解:读图可得,C中等高线分布更均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2.(2023秋 湖州期末)读四幅局部等高线图,其中能表示山脊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
【解答】解:读图可知,A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B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C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D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
故选:C。
【点评】认真审题,把握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3.(2023秋 杭州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E点的地形为鞍部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解答】解: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A错误。
图示比例尺为1:50000,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B错误。
图中E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正确。
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把握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方向的判定、比例尺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4.(2023秋 柯桥区月考)关于如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
B.甲处是山脊
C.智贤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两条登山线路,线路②坡度更缓
【答案】A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故A正确。
甲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故B错误。
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智贤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月影峰的海拔在400米以上,智贤峰比月影峰海拔高;故C错误。
①、②两条登山线路中,线路②等高线比线路①密集,坡度更陡;故D错误。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
5.(2023秋 鹿城区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A、图中的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100米,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图中①②两点的图示距离不足1厘米,其实地距离不足1000米,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③处是山谷部位,该处可能发育有河流,故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线路陡,沿BC线路较AC线路费力,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后读图解答即可。
02 不清楚土壤颗粒大小对渗水性,通气性,保水保肥性的影响,不清楚土壤的分类
6.(2024春 武义县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
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
【答案】C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种无机盐。
【解答】解: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
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
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 正确。
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的相关知识。
7.(2023秋 越城区月考)土壤中其实有很多小孔,体积被空气占据着。小敏同学想测出某块土壤中空气所占的比例。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敏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②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甲块或铁块时,▲,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处的操作应是  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该土壤所占的体积中,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B  (选填“A”或“B”)。
【答案】(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②;③B。
【分析】(1)土块容器切割改变体积,铁块不易改变体积,据此分析;
(2)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确缓慢;比铁块多添加的水的体积等于空气的体积,据此分析;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块冲坏,杯子底面积越小,添加水的体积越小,差异越明显。
【解答】解:(1)土块容易切割改变体积,铁块不易改变体积,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可操作性强,故选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确缓慢,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土块中比铁块多添加的水的体积等于空气的体积,即空气体积为V1﹣V2;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块冲坏,杯子底面积越小,添加水的体积越小,差异越明显,故选:B。
故答案为:(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②;③B。
【点评】本题考查量筒的应用,与空气的体积测量,属于中档题。
8.(2024春 西湖区期末)“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小科设计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Ⅰ.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
土壤编号 土壤来源 采集方法
①号土壤 “蚁巢土” 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
②号土壤 蚂蚁窝附近的土壤 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两组,将等量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花盆中。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喷洒  蒸馏水  。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Ⅱ.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如图,请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无机盐  。
(2)请将实验步骤(3)补充完整  蒸馏水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
(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该实验还可以怎样改进? 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
【答案】(1)无机盐
(2)蒸馏水
(3)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4)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无机盐。
(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所以要适当喷洒蒸馏水。
(3)由于①号土壤中的植物高度高于②号土壤中的植物高度,所以初步得出结论: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无机盐
(2)蒸馏水
(3)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4)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解题关键。
03 不了解根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9.(2024秋 余姚市期末)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从土壤里吸收来的。如图为植物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部位的细胞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
【解答】解:A是成熟区细胞,B是伸长区细胞,C是根冠细胞,D是分生区细胞。
A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成熟区适于吸收的特点。
10.(2023秋 海曙区期末)植物根生长、分化、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如图所示为根尖的平面和立体结构图。关于根尖各部分结构与功能认识正确的是(  )
A.甲是伸长区,细胞突起,增加了吸收水、无机盐面积
B.乙是分生区,细胞能较快分裂生长,使根不断长长
C.丙是根毛区,细胞核较大,能产生大量新细胞
D.丁是根冠区,细胞较大,排列不整齐,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D
【分析】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中,甲是成熟区、乙是伸长区、丙是分生区、丁是根冠。
【解答】解:A、甲是根尖的成熟区,它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分,A错误。
B、乙是根尖的伸长区,细胞体积大,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不断长长的主要原因,B错误。
C、丙是根尖分生区,细胞核较小,其细胞能迅速分裂增多,C错误。
D、丁是根冠,位于根的顶端,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细胞壁薄,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生长,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根尖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1.(2023春 路桥区期末)海水稻耐盐碱,能在海边滩涂生长。下列有关海水稻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毛区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
B.伸长区细胞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C.根冠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D.幼根的生长主要依靠分生区和伸长区
【答案】B
【分析】(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时吸水。
(2)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解答】解:A、“海水稻”能在海边滩涂生长,原因是根毛区细胞液浓度大于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能够吸水。A正确;
B、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B错误;
C、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C正确;
D、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的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的不断长长的缘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2.(2021春 西湖区校级期末)洋葱被称为“蔬菜皇后”,其营养成分丰富,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有预防作用,如图所示洋葱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幼根的生长主要依赖于a区和b区
B.c区属于分生组织,其细胞能进行②过程
C.③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其结果是形成组织
D.a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答案】A
【分析】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中,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①表示细胞生长、②表示细胞分裂、③表示细胞分化。
【解答】解:A、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c分生区细胞的不断分裂和b伸长区细胞的不断伸长的缘故。A错误。
B、c分生区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所以其细胞能进行②过程。B正确。
C、③过程,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C正确。
D、a是成熟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D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根尖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13.(2024秋 鄞州区校级期末)如图一是植物根尖模式图,图二是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④区域是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图一中的②区域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属于分生组织
C.当施肥过多时,图一中的①区域细胞吸水增多
D.将新鲜萝卜条置于浓盐水中,细胞将处于图二中的C状态
【答案】D
【分析】1、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一中,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图二中,B吸水、C失水。
【解答】解:A、图一中,④根冠具有保护作用。A错误。
B、图一中,②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区域。B错误。
C、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C错误。
D、将新鲜萝卜条置于浓盐水中,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细胞失水,将处于图二中的C失水状态。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根尖的结构及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4.(2024春 武义县期末)如图是植物根尖纵切面的显微结构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能不断生长,主要依靠C中细胞的  分裂  和B中细胞的生长。
(2)②是由根毛区成熟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而形成的,其作用是增大它与土壤的  接触面积  ,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必需物质。
(3)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其原因是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导致根毛细胞失水。
【答案】(1)分裂
(2)接触面积
(3)大于
【分析】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分叫做根尖,它是根生长、分化、吸收最活跃的部位,从根尖顶端向上的四个结构依次是D根冠、C分生区、B伸长区、A成熟区。图中①导管,②根毛,③根尖。
【解答】解:(1)C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B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因此根能不断长长,一方面依靠根尖C分生区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依靠根尖B伸长区细胞的迅速伸长。
(2)②的名称是根毛,它是由根毛区成熟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而形成的,其作用是增大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3)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即“烧苗”。
故答案为:
(1)分裂
(2)接触面积
(3)大于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各结构的细胞特点和功能,理解根毛的形成。
04 不会判断和区分茎的导管和筛管及其运输成分和方向
15.(2023春 新昌县期末)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
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
【答案】B
【分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解答】解:AB、图中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长大;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生长,A错误、B正确。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错误。
D、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还在,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清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16.(2023春 杭州期末)兴趣小组将一段含一定数量叶片的新鲜椴木枝条底端斜切后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区域②变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区域②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B.区域③未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C.置于阳光下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将新鲜枝条的叶片全部去除,实验现象将更明显
【答案】A
【分析】图中①髓,②木质部,③韧皮部。
【解答】解:A、图中②木质部变红,说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A正确。
B、区域③韧皮部未变红说明该处没有导管,但是不能说明该处能够运输有机物的筛管,B错误。
C、置于阳光下是为了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C错误。
D、应为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动力来源于蒸腾作用,要是效果明显就要增强蒸腾作用,所以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部分的知识要多结合植物茎的结构与蒸腾作用进行理解。
17.(2023春 富阳区期末)某同学家中的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的有关知识.损伤了部分树皮这和环剥的作用是一个原理,阻止了有机物的向下运输.
【解答】解:“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说明果实中储存了更多的有机物,也说明了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更多供给了果实。再从“损伤了部分树皮”来看,由于向下运输营养物质的筛管在树皮的韧皮部中也同时被割断,这样就是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故选:C。
【点评】植物都有导管和筛管,导管位于木质部,作用是把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输送,筛管位于韧皮部,作用是把叶子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向根部输送.
18.(2022 杭州一模)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答案】C
【分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剥掉树木主干的一圈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根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
【解答】解:A、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A错误;
B、树瘤主要形成于环剥处的上方,B错误;
C、有机养料运输的方向是由叶到茎、根,C正确;
D、有机养料是通过树皮内的筛管运输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19.(2019秋 慈溪市期末)如图,果树上的一段枝条,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长有乙果实的枝条上、下端,各把环剥一圈,过一段时间,请分析两个果实的生长状况(  )
A.甲果实能继续生长,乙果实不能继续生长
B.甲、乙果实都能继续生长
C.甲果实不能继续生长,乙果实能继续生长
D.甲、乙果实都不能继续生长
【答案】A
【分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的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
【解答】解: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果实。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向下运输到甲果实,导管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果实,因此甲果实能得到有机养料和水生长良好。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乙果实,因此乙果实不能得到有机养料停止生长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筛管的位置功能和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20.(2023春 瑞安市期中)小明发现校园里新移栽的枫树上会挂上如图甲所示的蓝色袋子即大树吊袋液。吊袋液的主要成分:水、维生素C、氮、磷、钾、钙、硼、铁等。该吊袋液将水分和无机盐通过软管输送给新移栽的树,就不需通过根系大量吸收,可暂时保证营养供应。
(1)吊袋液成分中氮、磷、钾指的是  元素  。(选填“原子”或“分子”或“元素”)
(2)为了让水分和无机盐输送到树木全身,要将其注射到图乙所示  B  。(填字母)
(3)小明又看见松树上插着一瓶名为阿维菌素的药剂,查阅资料发现该方法是防治松材线虫的主要措施。根据上述信息及所学知识推断该防治措施的优点是  不会污染环境,减少农药的浪费  。
【答案】(1)元素;(2)B;(3)不会污染环境,减少农药的浪费。
【分析】(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氮、磷”指的是物质中的元素;
(2)茎中运输水和矿物质的部位是木质部的导管;
(3)该施药技术通过导管将药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优点在于不会污染环境,减少农药的浪费。
【解答】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氮、磷”指的是物质中的元素;
(2)茎中运输水和矿物质的部位是木质部的导管,图乙中B是木质部;
(3)该施药技术通过导管将药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优点在于不会污染环境,减少农药的浪费。
故答案为:(1)元素;(2)B;(3)不会污染环境,减少农药的浪费。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茎的结构以及农业生产的科学防治技术,属于综合题,难度不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