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 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默读课文,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 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通过叙述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能够列出课文提纲。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象。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2.在浙江省金华市的北山有一处特别的景点——双龙洞。双龙洞自古就有“山有仙华灵洞之奇,水自双溪渤水之胜”的美誉。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游览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3.认识溶洞:地下水沿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不断扩大而成的岩石空洞。溶洞一般分为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钟乳石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4.金华双龙洞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
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
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5.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词语解释配对
3.近义词配对
4.反义词配对
1.边读边思考:
(1)边读课文边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词语。
(2)给文章分一下划分一下段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2.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理清线索: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
一、(1)交代预览的时间和目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得经过情景。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根据图示,对照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四、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事件
时间
人物
地点
路上
一、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 然段)
第二课时
2.“明艳”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景色
山上开满了 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路上
拟人,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从,那儿一簇,很不少。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
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眼前一片明艳”总体概括了金华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之所以感觉“明艳”, 是因为有“粉红色的山”,有“各色的映山红”, 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 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一部分写出了作者入山看到的景色,要用亲切、明快的语调读出作者踏上旅途的兴奋、愉快之情。
两对反义词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天上的云千变万化,时而像活泼可爱的小鸟,时而像悠闲自在的绵羊,时而像调皮的马儿,时而像温顺的小猪。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二、学习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从仰望的角度写出山的高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点——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洞口是呈巨大的拱形。
洞口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周围”“头上”说明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外洞的宽敞、空旷,让人如同身在洞中。
外洞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三、学习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1)对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孔隙
虽说是孔隙, 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具体说明了小船之小。“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以船的小来突出表现孔隙的小。
设问
写小船是靠工人来回拉进出溶洞的。这种特殊的出入方式,一方面说明了孔隙的狭小,一方面也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2.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孔隙的窄小。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3.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
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内洞
四、学习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
写出了内洞的哪些特点
黑、大
强调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形态万千,色彩各异,值得欣赏。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奇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作者只用了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哕嗦。
出洞
五、学习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一是游览的顺序,即: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
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游览的
顺序正好相反。
六、本文有两条线索,你知道是什么吗
按游览顺序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游记,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主旨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