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华师一附中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果说《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场“向内探寻自我”的反英雄成长叙事,那么其续篇《哪吒2》则展开了一幅“向外寻找自我”的英雄成长图景。如果第一部讲述的是“个人与命运”的矛盾抉择,那么第二部就是在“个人与世界”中的复杂冲突与挣扎。《哪吒2》的前半部分,哪吒历经重重捉妖试炼,希冀通过正统的仙界考验来证实自我价值。他的豪言壮语“小爷就要当神仙”展现了对于“他者”认可的渴望,希望通过“他者”来建构自我。在与兄长相逢时的逃避行为,展现了哪吒对自己魔丸身份的内心排斥与矛盾。然而,当天庭作为陈塘关悲剧的真正幕后黑手被揭露,以及母亲为挽救孩子而牺牲,这些激励事件和压力系统成为哪吒反抗天庭、决心扭转世道的关键转折点。在肉体的痛苦与撕裂中,哪吒经历了精神上的涅架重生。天庭,这个一度象征着无上权威的神圣机构,在哪吒的认知中逐渐崩塌。当他洞悉陈塘关百姓无辜沦为天庭铲除异己、巩固阐教地位的牺社品时,内心的愤怒与悲痛达到顶点,推动他超越了“他者”的规训,致力于恢复世间的公平与正义。
这种超越“规训”或超越“规制”而认可自我的判断,实则便是一种现代性主体意识的内置。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人的现代性,而人的现代性所表现的,便是人对自我主体意识的确认与信赖。陈旭光教授曾以导演张元为例,通过强调他的创作风格就是不按照常规进行创作,指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其实是一种能够避免大众成为“单向度的人”的现代性,即一种“我即为我”的现代性主体意识。事实上,《哪吒2》中哪吒的反抗,也是一种对社会将人规训为单面人的反抗。这种“单面人”在《哪吒2》中一众“阐教”捉妖弟子的身上便可以看出——这些捉妖弟子,都成了麻木的机器与“符号”,只等师傅发号令,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显然,在此过程中,哪吒的成长轨迹,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抗争,到“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反规训”宣言,构成了一种对传统权威与规范的反扳书写。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个体意识的觉醒,也反映了对既有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的深刻质疑与挑战。
有学者曾提出“共情-情绪”学的相关观点:“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
事实上,电影传播的一个前提是共情后的“自来水”传播,而借此“共情-情绪”传播观点可以看出,影片正是在通过一个自我指认的确定性情绪加强策略,给受众带来一种情绪的“确定性”慰藉,并以此促进受众达到“共情”,进而促进影片进一步传播。影片这种认清现实毅然决然与现实规制背道而驰的叙事邁辑,无疑也让诸多观众有了一种“自我指认”的情绪动力——在当代社会中,“我”的价值不需要通过投诚某种广义上的既定规制所获得,其核心与终点,都在于“我”自己的认识。这种助益大众“自我肯定”“自我指认”式的叙事策略,无疑能够通过让大众增加自我认同的认知方式,让大众情绪得以宣泄,且能够达到一种从“情绪体验”到“情感共情”的效果。
(摘编自张明浩《<哪吒之魔童闹海>:“神话-现代”叙事及其情绪动力学》)
材料二:
《哪吒2》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则关于自我认同与成长的寓言。影片中,哪吒的旅程象征着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挣扎。影片以寻找自我的历程为起点,以自我接纳、认识生命意义为核心,通过与自我另一重身份的和解来完成自我接纳。这个成长过程就像青少年在身份认同上遇到危机时的挣扎。而正是这种重新学会认知自我、接纳自我的议题,让观众深感共呜,在观影后完成了一场自我的疗愈。
哪吒从出生起就被定义为“魔丸转世”,这个标签如影随形,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他一直生活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之中,他试图通过考上玉虚宫,成为神仙来摆脱“魔丸”的身份,但这种外在的追求并不能真正解决他内心的困惑。
影片最后,哪吒最终突破穿心咒,从天元鼎中重生,他的身形也从孩童变成了大人。这一转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哪吒终于正视了自己的身份,不再试图掩盖“魔丸”的出身,而是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他意识到,正是这些不完美的部分构成了他独特的个性,赋子了他力量和勇气,使他回归了真我的状态。哪吒的蜕变过程,也体现了内在力量的觉醒。他不再执着于证明自己不是“魔丸”,而是勇敢地宣称“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这种白信和力量,来自他对自我认同的深刻理解。
现实中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魔丸”,我们也同样生活在充斥着定义的生活之中,“不完美”像“魔九”一样制约着我们个性的表达。但是,我们要知道“魔丸”其实是我们个体独立性的一部分,个体的白主选择权是自我个性表达的一个方面。被质疑、不被理解并不是阻碍成长的东西,反而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摘编自孙毓曦《<哪吒之魔童闹海>:神话叙事中的白我认同与集体疗愈》)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者”是与“自我”相对的概念,文中指一度象征着无上权威的仙界。
B.“单向度的人”指缺乏现代性主体意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类人。
C.“自来水”是比喻的说法,指电影让观众的情绪像自来水一样得以宣泄。
D.“魔丸”在这里具有特殊含义,喻指我们不完美的、不被理解的地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哪吒通过“向内探寻”到“向外寻找”的转变,确立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可见“向外寻找自我”更重要。
B.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宣言的变化,可看出哪吒的主体意识和对社会认知的变化。
C.哪吒的成长经历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因此,《哪吒2》除了是一部动画电影外,更是一则寓言故事。
D.哪吒从天元鼎重生后,身形从孩童变成了大人。这意味着他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获得了心灵上的成长。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列举张元导演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人的现代性就是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B.材料一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哪吒与“阐教”其他捉妖弟子主体意识的不同。
C.材料一引用学者“共情-情绪”学的观点,为分析《哪吒2》的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D.材料二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哪吒的成长和青少年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相似。
4.同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电影评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5.“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段情感的故事,而我们则在其中找到了共鸣和启发。”请根据材料谈谈哪吒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有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口令嘹亮
杜怀超
过几天小郝就要戴着大红花随征兵车辆去部队报到了,临走前接到阿梅的电话喊他再见一面,地点就选择在风凰山下的爷爷家。
小郝人是来了,可兴致不高。他觉得自己配不上阿梅。即使自己现在参军入伍,可是谁料到以后呢?
我爷爷可好了,我给你讲讲他的故事吧。阿梅说,我爷爷是个老革命呢,什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①他这人有意思,奶奶给他做衣服,他要求上衣必须是白衬衫,且领子笔挺,不挺的话他宁可不穿……
小郝跟着也笑,不过是抿着嘴。真有这样的老革命?
阿梅说你不信?我爷爷都快九十了呢。长寿吧?
小郝嗯了一声。
苹命人永远年轻。阿梅说这是书上说的。
阿梅去帮奶奶做饭,他就坐在院子里陪爷爷说话。院子是石头壘的,小郝就像那些木讷的石头。最后是爷爷打破僵局,摆起了当年参加革命的龙门阵。
饭后,太阳已偏西。小郝说,他要早点回去了,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去部队。
阿梅急匆匆从房间里拿出一顶红星八角帽塞到小郝手中,帽子有点褪色,五角星依旧很鲜红。这是爷爷送给我的,不嫌弃你就留作纪念吧。不等小郝点头同意,阿梅把军帽理了理,郑重地戴在小都头上,又有些顽皮地喊,稍息,立正,齐步走!
第二天一早,小郝随着镇上的军绿色吉普车出发,坐上去远方的火车。
到了部队不久后,小郝迫不及待给阿梅写了封信。阿梅,你还好吗?没想到我竟然把那八角帽带到了部队……小郝自己也稀里糊涂,它怎么会被带到部队上来的呢?
说来也怪,别看小郝沉默寡言,自从有了那顶军帽,话就像开了闸的河水。
小郝给阿梅讲了他那次巡山掉进雪窟里的事情。那夜的雪好大,天地问一片白,只有茫茫的雪山。后半夜,轮到小郝和战友巡山,到哨所查岗。两只裸露在外面的耳朵,几乎冻僵了。从最后一个哨所回来的路上,小郝一脚踩空,掉进了雪窟窿里,动弹不得。小郝当时觉得自己要把小命留在这雪山之中。
阿梅,说来你都不会相信,是那顶红星八角帽救了我。小郝说,他想破头都想不出为什么那顶八角帽会在怀里。绝望中他摸到了它,渐渐从慌乱中冷静下来,慢慢把身子放平,一点一点向前抑动,最终挪到山路上得救了。
小郝在信中说,回去探亲时就跟阿梅结婚。
半年后,事情发生了意外。小郝写了几个月的信,也不见阿梅回信。
小郝一下子跌入无底的深渊中。原本他是不看好自己的,所以他不是很积极。到部队后,在与阿梅的书信交往中,没承想自己竟然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他不再沉闷,跟战友们打成一片;随后好事也接踵而来,嘉奖、立功、上军校……小郝觉得有今天,全是阿梅的功劳,自己绝不能辜负阿梅。而现在,阿梅突然不理自己了。她怎么会不理自己呢?
向部队请好假后,小郝连夜坐火车赶到阿梅所在的支前小学。问学校,人不在,她休长假了。到底发生什么事呢?
阿梅躺在医院里。小郝这才知道。
阿梅躺在病床上,头发几乎掉光,一脸苍白,手背上扎着针管,正打着点滴。看到小郝来,望了一眼就把脸转过去。②小郝扶着门,眼睛投向阿梅,呼唤了几声之后,再也呼喊不下去,汹涌的感情淹没了小郝。
小郝跑到阿梅跟前,趴在病床上抱着阿梅。她的枕头旁是一摞摞自己写的牛皮纸书信,整齐地码在那里。
傻瓜,谁叫你来的,我不想拖累你。
小郝坐在阿梅床沿,握着她的手给阿梅讲哨所的故事。小郝退了医院的病号饭,在附近饭店租了个厨房,小郝坐看公交到郊区采购新鲜蔬菜、鸡蛋,回来自己下厨做给阿梅吃。
阿梅拉着小郝的手,太疼了。小郝,你回部队去吧,不要来了。我不怪你的。
小郝抱着皮包骨头的阿梅,把泪水憋了回去,还有两次化疗就结束了,加油。
阿梅哭着捶打着小郝的胸膛,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小郝擦了擦眼晴,给阿将讲那个心底的故事。那是第一次去风凰山时爷爷告诉他的。
小郝说,爷爷给我讲了他和奶奶的故事。渡江战役打响前,他已经留在了后方医院。其时他已经身中几颗子弹,躺在病床上。好在那些子弹的位置都不致命,随着一颗颗子弹从身体里取出米,他侥幸地活了下来。靠在心脏位置的那颗子弹没取,医生说只能留在身体里。爷爷说这叫带弹生存。
爷爷是在那里认识奶奶的。那时奶奶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医院里,她不是护士,属于临时收留人员。国民党部队被打散逃跑后,有一些家眷没有带走,上级就把她们留在了医院。奶奶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姨太太。
那些天奶奶服侍在爷爷的病床前,端屎端尿,喂饭擦身子,寸步不离。有好心人就劝爷爷,她是国民党姨太太,告诚爷爷不要靠近她。
你猜爷爷怎么说?阿梅忍着疼,睁大眼睛望着小郝,说什么?
小郝说,爷爷告诉他,当时奶奶紧紧抓住爷爷的手,一字一句地说,你们把全中国都解放了,也把我给解放了吧。爷爷一愣。
奶奶又说了一次,把我也解放了吧。
③爷爷一骨碌从病床上下来,或着那顶红星八角帽,给奶奶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④小郝凝视着病床上的阿梅,也一宇一句地说,对,我也要把你解放。
小郝把阿梅从床上扶下来,披上外套,穿好鞋子,然后从怀里掏出那顶熟悉的红星八角帽,戴在阿梅刚长出新发的头上。
病房走廊里,小郝搀着阿梅,稍息,立正,齐步走!清脆而嘹亮的口令响起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凰山下见面时,小郝内向寡言、心事重重,阿梅却热情健谈、活泼可爱,两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B.阿梅心地善良,她用爷爷的故事激励小郝,患病后不愿拖累对方,这体现了革命后代的优良品格。
C.小说采用双线叙事结构,明线写小郝从军与恋爱的经历,暗线写爷爷的往事,使故事更具历史纵深感。
D.文中先后两次出现“稍息,立正,齐步走”的口令,意在通过细节重复强化军人的仪式感和庄严感。
7.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爷爷对穿衣的要求,“白衬衫”“领子笔挺”这一细节暗示其严谨作风,以及对革命军人身份的珍视。
B.句子②中“汹涌”二字既指感情之深厚;又指心情之复杂,包含小郝对阿梅的思念、心疼和怜爱之情。
C.句子③爷爷给奶奶行标准军礼,意味着爷爷接受了奶奶,象征革命者对旧时代传统伦理观念的彻底否定。
D.句子④中“解放”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革命的胜利,也指奶奶从牢笼中挣脱和阿梅从病痛中解脱。
8.“红星八角帽”作为重要物件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对小郝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9.小说中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放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答陆原静书》,有删改)
材料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乖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四: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昏塞之A极B而良知C未尝不明D但人不知E察F则有时G而或蔽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亲,指亲近父母。儒家认为这是“仁”的表现,主张推己及人的仁爱观。
B.蔽,指蒙蔽,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不同。
C.危坐,指端坐,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坐”意思相同。
D.以,介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良知是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因为小孩子天生会爱自己的父母,长大后会敬重自己的兄长。
B.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有开端的,即使妄念产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若人不知存养,良知有时就会消失。
C.曾子坚持杀猪取肉的原因,是他认为妻子如果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D.许衡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庭院里的果子熟了掉到地上后,能够不捡且不斜着眼看,说明他家教很好。
13.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4.有人说“良知是道德的底线”。对于“良知”这一话题,四则材料各持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①·退隐
张养浩
【雁儿落】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得胜令】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双调”是宫调名,“摩儿落”与“得胜令”是曲牌名。这支曲子属于散曲中的带过曲,一般是由两支或三支音律相协的不同曲调连缀而成,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15.下列对这首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儿落》中云、山相互映衬,浑然一体,云来山晦,云去山明,呈现出变幻之美、迷离之姿。
B.“沙”字写出云海之苍茫,诗人置身山中,或伫立云海,或回首纵目,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态。
C.曲词写景整体上由远而近,自上而下,层次分明:语言浅白流畅,风格清新明丽,画面优美而又恬静。
D.“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所用的手法和营造的意境极为相似,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并对此做了解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上面的两支曲子是如何印证此观点的?请结合曲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坦率地说,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 , ”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3)“火”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事物,且含义半富。它既能象征美好与希望,如“ ”;也能象征破坏与灾难,如《六国论》中“ ”,以“火”设喻形象地写出了贿赂秦国的危害。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根据最新研究数据预测,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相关慢性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
①此次“体重管理年”行动预计到2027年将实现成年居民肥胖率增速下降50%,②相关慢性病发病率降低10%-15%的日标。③这不仅是一次公共卫生服务升级,④而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⑤它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⑥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新格局。
科学管理体重,需要专业施策, A 。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以专业化服务破解“减肥靠意志”的认知误区。通过营养评估、运动指导、心理干预等个性化方案,让科学减重取代盲目节食,让医学支持对冲健康焦虑。
相比减重,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善“致胖”土壤。现代社会中,高糖高脂食品充斥市场,久坐少动成为日间常态……这些因景都会让我们的健康选择面临重重困难。因此,体重管理既要管住人,( 甲 ):食品工业需优化产品配方,职场文化要形成有利健康的作息规律,域市规划应增加运动空问……只有健康生活的土壤足够率沃,个体减重的努力才不会徒劳无功。
当然,( 乙 )。体重管理是通过科学方法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团内的系统性健康实践。与传统减肥不同,现代体重管理更强调体脂率、肌肉量等指标而非单纯体重数字。要纠正过度依赖单一方法、追求速效和忽视个体差异这三大认知误区,保持每周0.5—1公斤的合理速度,摒弃 B 的减肥观念。
健康是人生之基,更是国之大计。让我们在轻盈的脚步中遇见更有活力的自己,这或许便是“体重管理”最深远的启示。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四段用“土壤”比喻我们的生活环境,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春雨”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某社区拟举办以“体重管理年”为主题的宣传专栏,请结合文本为该栏目撰写一则不超过20个字的主题标语。(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淑敏说:“好的东西大多是缓慢的,就像大阳一点点升起,花儿一朵朵盛开,稻谷成熟,细水长流……相反,那些骤然的可能是灾难,如火山喷发、飓风和暴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根据原文,“电影传播的一个前提是共情后的‘自来水’传播”,可知“自来水”是观众在共情后自动传播电影的一种现象,不是指电影带给观众的情绪宣泄。)
2.A(“更重要”的说法无中生有。)
3.D(“比喻论证”错误,原文说“这个成长过程就像青少年在身份认同上遇到危机时的挣扎”,这里采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手法。)
4.
①都以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哪吒为评论对象,肯定其成长,即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②都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电影带给观众的共情与共鸣。
(每点2分,共4分。)
5.
①要勇于超越他者的“规训”,敢于向不公的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挑战,不必追求通过“他者”的认可来建构自我的价值。
②要有自我的主体意识,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成为“单向度的人”。
③要勇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认知自我、接纳自我,涵养独特的个性。
(每点2分,共6分。)
6.D(“强化军人的仪式感和庄严感”不准确,口令重复主要体现情感联结和精神传承。)
7.C(“行军礼”这一情节主要表现超越政治立场的真情、打破了阶级隔阂的爱情,突出革命者的包容与人性温度,而非否定传统伦理。)
8.
①阿梅送给小郝的红星八角帽,既是爱情的信物,更是革命的象征。
②红星八角帽让小郝从自卑、拘谨、沉默变得自信、开朗。
③雪窟窿事件中小郝是受了八角帽精神的鼓舞,才凭着顽强的毅力脱险。
④它激励着小郝在革命事业上不断进步、成长。
⑤红星八角帽让小郝在爱情上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分别从“红星八角帽的象征意义”“性格”“精神”“革命事业”“爱情”的角度作答,答出4点给满分,共4分。)
9.
①爷爷对奶奶的真挚情谊,突出了老一辈革命家宽容、博大的胸襟和对爱情的坚守。
②爷爷和奶奶打破阶级隔阂、跨越身份的爱情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让小郝与阿梅在面对疾病与困难时能不离不弃,更加坚定了对彼此的感情。
③老一辈的爱情故事,通过“解放”的象征意义,与小郝对阿梅的承诺相呼应,升华了文章主题,强调了革命精神与爱情信念的代代传承。
(分别从“人物”“情节”“主题”的角度作答,每点2分,共6分。)
10.BDF(即使人糊涂闭塞到极点,良知仍旧光明。但是人不知体察,有时就会被蒙蔽。)
11.D(以,介词,表原因/以,连词,来。)
12.B(“良知是有开端的”不是王阳明的观点,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无所谓开端。)
13.
(1)等到他听到一句善言,看见一种善行,如同决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
(及,等到;莫,没有谁,没有人;御,阻挡,抵挡,抵御。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
14.
①孟子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获得。(1分)
②王阳明认为良知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维持。良知不可能不遭受物欲的蒙蔽,所以就需要修习来剔除蒙蔽。(2分)
③曾子杀猪的故事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言出必行。(1分)④许衡认为不合乎道义的,我们不能接受。(1分)
15.D (手法不同,前者动静结合,后者以声衬静;意境稍有差异,前者是营造恬静平和自在的意境,后者突出环境的静谧。)
16.
①“雁儿落”属于“无我之境”。曲词客观描摹自然景物,从云、山相互映衬的关系上写出了景致的变化之势:云来,山色更柔美神奇,山形更显高大;云去,山亦苍翠欲滴,山色更加明晰。观察者隐没在景物背后,营造出物我合一的意境。
②“得胜令”属于“有我之境”。“倚仗”“立“回首”等动作描写,“我爱山无价”的直抒胸臆,还有“云山则爱咱”拟人手法的运用,都表现诗人对眼前自然山景的热爱之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彩,符合“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征。(每点3分,共6分。)
17.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船火独明/且将新火试新茶/火树银花合犹抱薪救火
18.④而且是/更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搭配不当,分句之间为递进关系,“不仅是”应与“而且是”“更是”搭配。)⑤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宾语残缺)/通过倡导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2分。)
19. A对症下药 B揠苗助长/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0.示例:
春姑娘纺出的丝线,从天而降,轻轻地落在大地上,无声织就满园新碧。
天庭的银梭穿云引线,将万千晶亮的丝绦垂落人间,悄然织就一幅烟青色的江南水墨。
(使用了借喻修辞手法且贴切,3分;语意完整1分;语言流畅1分。)
21.
甲:更要改善土壤
乙:更新体重管理的认知也很重要
22.示例:
科学管理体重,全民共享健康
控体重促健康,全民共享幸福
管住体重一小步,健康中国一大步
体重管理齐参与,健康生活共受益
(满分3分。紧扣主题“体重管理年”1分;突出科学性、全民参与性,或呼应文中“健康中国”1分;语言通俗易懂,适合社区宣传,具有行动号召力1分。)
23.略
【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孟子说:“不要让他干不想干的事,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
材料二:
来信写道:“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等等。也许你没有仔细听讲;良知,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无所谓有否开端。即使妄念产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若不知存养,有时就会消失了。就是人糊涂闭塞到极点,良知仍旧光明。但是,人不知体察,有时就会被蒙蔽。即使有时放失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此时只要存养它就够了。即使有时被蒙蔽,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如果说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那么良知就有时不会存在,如此,良知就不为心之本体了。
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之类。为何普通的人都不能做到而一定要经过学习呢?中、寂,既然是心的本体,那么,也就是良知。此时到心中去省察体验,可见知无不良,而中、寂实际上是没有的,良知岂不是超然于体用之外?性无不善,因此知无不良。良知即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为人人所共有。但是,良知不可能不遭受物欲的蒙蔽,所以就必须通过修习来剔除蒙蔽。
材料三: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材料四
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元世祖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辞谢了。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