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第三中学2024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无礼于晋 以:连词,因为
B.臣之壮也 之:结构助词,的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气词,表陈述,啊
D.吾其还也 其:表示祈使,相当于“当”或“可”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道芷阳间行
C.吾得兄事之
D.夜缒而出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未尝见全牛也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因其固然
D.视为止,行为迟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纵横,方圆)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法)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正,刚刚)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5.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戍卒叫,函谷举 举孝廉不行
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燕赵之收藏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6.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A.大王来何操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因击沛公于坐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湖的栖鸟
李治邦
城市边上有一泓湖,人称团湖。每到秋季,湖水干净清澈,湖面的水鸟很多,飞起来千姿百态。团湖边上新近戳起了一排三十几层的高楼,外表又漂亮又现代。这排楼把几个大杂院挡在了里头。
耿老这套房子在高楼的最高层,能从窗户俯视到团湖全貌,湖上那一团团的水汽在清晨慢慢腾起,好看的水鸟在湖面上掠过,划出一道道的水痕。站在窗户上就能瞅见水鸟嬉戏的场面,耿老喜欢这团湖的水鸟。
搬来的头天,耿老把儿子叫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有个要求,家里不许谈京剧,不许放京剧录音,也不看京剧演出的录像电视。说着,耿老从墙上摘下他那张在《借东风》里扮演诸葛亮的彩色剧照,扔进箱子里。这幅剧照,搬家时儿子摆弄了半天,换了好几个地方才挂上。儿子儿媳被父亲这番话说蒙了,面面相觑。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省城来到这里。
耿老很少跟邻居们打招呼。邻居也不熟悉耿老,更不知道他的京剧名家背景。从搬到高层,他就从来没有张过口。儿子其实会几句,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就自己先唱,诱惑耿老。要是以往耿老肯定会接着唱,还会指导一番,可耿老始终都无动于衷。儿子悄悄对媳妇说,父亲算是与京剧无缘了。
耿老天天闷坐在家里,憋久了,就到团湖遛遛弯儿。
那天黄昏,虽然入秋很久,但团湖依旧没有结冰,湖水在荡漾。团湖有几处延伸到湖内的亲水平台,①耿老走过去,发现特别像一座舞台,他站在那,就好像站在舞台上。几十只水鸟在湖面上飞翔,不大一会儿就落在他前面的湖面上游弋着,显得很神气,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耿老很兴奋,喊着:“你们想听什么呀!”旁边来了几个遛弯的大杂院人,跟他聊天说,这些水鸟都是从几百里外长江那儿来的绿头鸭、绿翅鸭、赤麻鸭,它们喜欢团湖的水质,干净、清甜,在这里过冬取暖。有几只胆大的水鸟就落到他们脚下。大杂院的人拿出准备好的面包,撕碎了喂给它们吃,于是更多的水鸟飞过来。耿老忽然来了兴致,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几个人喝彩,使劲儿鼓掌。耿老忽然觉得自己失态了,连忙掩饰着,解释着:瞎唱,瞎唱。他看见那几十只水鸟腾空而起,在他头顶上徘徊着,发出嘎嘎的声音。②耿老朝天空望去,看见水鸟的翅膀,那羽毛多么柔软。
有一天,电视台节目预告说要播放耿老的《借东风》,这是耿老前几年在省城大剧院的演出实况,那天满座。当时京剧名家马连良的后代也有人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在后台摆满了鲜花。本来应该很凉爽的天气忽然闷热,耿老要去团湖遛遛,散散心。
去往团湖的道上,耿老和儿子忽然听到背后传出一阵清脆悦耳的胡琴声,还有听众的喝彩声。儿子脸色大变,慌着欲拉耿老离开,耿老犹豫了一下,脚步顿了顿,开始慢腾腾地朝大杂院走去。
大杂院有一个空地,围坐了不少人。③正中央摆着七把椅子,坐着京胡、京二胡、月琴、鼓佬及武场的“三块铜”,真是阵容整齐。这七位都年过六旬,是大杂院那几位名票,也夹杂着高层的戏瘾者。几位摇头晃脑好不得意,那唱戏的主儿也已满头白发,是一个罗锅。
耿老身不由己地插在听众里,目不转睛地瞅着这群老者。儿子在身边,一个劲儿小声劝着,父亲您听会儿就走吧,都是票友唱的,不入您的耳。耿老很明白,儿子是怕勾了他那个魂儿。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那位白发罗锅的老者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地唱《空城计》,嗓子有些沙哑,时不时还错板,可这丝毫都不影响他的情绪,俨然他就是当年的马连良、谭富英。他唱完了,过足瘾了,周围听众鼓起了掌。他向听众挥手,好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那位鼓佬站起来豁着嗓子说,哪位还点?你们点什么,我们就能唱什么!语气大,气派也潇洒。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妇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要听《借东风》。这句话把鼓佬的神气打掉了一多半。这《借东风》不是不能唱,而是太不好唱了。鼓佬不好意思地说,换一段。④那个妇女固执地说,不换,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呢。有人开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邻居之间的嘻嘻哈哈、打闹逗趣。
耿老拨开听众,走到院子中间,他缓缓地对大家拱拱手,说:若不嫌弃,我伺候各位一段《借东风》?儿子想劝,但两腿已不听使唤。鼓佬疑惑地打量着耿老,您……能唱?耿老笑了笑,试试吧,很久没唱了,可能唱不好。
天色暗下来,大杂院的灯也不是很亮。耿老站定,运了运气,他隐约听到团湖上的水鸟在飞,发出他喜欢的那种嘎嘎声,好像是掌声和喝彩声。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过门拉完,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
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
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栖鸟”入题,行文中多次写到水鸟,意有所指,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B.耿老常常到团湖遛弯儿,相关描写让人物心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得到展现。
C.耿老儿子先“劝唱”后又“阻唱”,前后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父亲的关心。
D.小说描写了“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这一细节表现出了耿老的心理,其实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放下对京剧的热爱。
B.第②句运用双关于法,“柔软”二字暗示出耿老内心的失意与纠结正在逐步趋向消解。
C.第③句运用借代手法,用乐器代人,语言特色鲜明,展现文化生活场景,读来饶有趣味。
D.第④句运用语言描写,写点戏人对鼓佬的刻意刁难,增添了文章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
10.《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11.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4题。
材料一: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 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丘首。
(节选自《庄子·让王》)
材料二: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言汝。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节选自《孔子家语·困誓》)
[注]①糁:小米粒。②扢然,喜悦的样子。
1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七日A不火B食C藜羹D不糁E颜色F甚急G而弦H歌于室。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禁,指无人禁止,与“取之无禁”中的“无禁”词义相同。
B.干,指盾;戚,指大斧。古人执干戚而舞,是礼乐的重要内容。
C.病,指痛苦、困苦,与“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中的“病”词义相同。
D.烈士,指有气节壮志的人,与“烈士暮年”中的“烈士”词义相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中,子路一开始都对孔子在围困中依然弦歌不辍表达了质疑 但经过孔子的教导后,都能够理解并认同孔子的思想精神。
B.两则材料中,孔子都认为陈蔡之间的遭遇对自己来说并非灾难而是幸运,他还借此耐心地教导学生们要正确地看待生命中的困境。
C.两则材料中,人物形象有一致性。孔子表现出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风,子路则表现出了坦诚直率、乐于听从教导的品性。
D.两则材料相比,材料一更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如霜雪喻指困境,松柏比喻精神弘毅的君子,天之高、地之下则比喻孔子宽广的胸怀。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2)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16.同样讲述孔子陈蔡之间的遭遇,两则材料想要表达的观点有怎样的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 16题。
依韵酬吴春卿二首 其二 松
范仲淹
亭亭百尺栋梁身,寂寞云根与涧滨。
寒冒雪霜宁是病,静期风月不须春。
萧萧远韵和于乐,密密清阴意在人。
高节直心时勿伐,千秋为石乃知神。
17.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多处使用了叠词,不仅细腻地展现了松树的特征,也使诗歌节奏顿挫,朗朗上口。
B.本诗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来描摹松树,使其形象更为立体丰富,深入人心。
C.颈联写松树的“远韵”和谐悦耳,与“芙蓉泣露香兰笑”一样都以形写声,异曲同工。
D.诗人托物言志,以松树表达对清高坚贞人格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哲理意味。
18.本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对松树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的说如果让他治理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需要一些时间,但终会有益人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指江河山岳,也可喻指国家、历史和时代,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里经常出现,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 - 23题。(本题共4小题,17分)
这片麦田的真实名字叫世纪田园,位于杭州亚运村东侧。它与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梦似幻的落日余晖同框时,构成了丰富的视觉画面,展现了极高的“天分”,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化景象等方面的美好想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人们一谈起城镇建设,就会( 甲 )地想起这句话。城镇建设, A ,但总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再比如,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归根结底,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要把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有时, B ,而不是“铺陈”,既能便于城市呼吸,又能便于市民放松自我,找到松弛感。
①麦田、麦浪、油菜花地引出市民感慨,②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打卡。③表面看人们是图个新鲜,④实际上是寄托了一种心境,⑤在大自然的接触中畅想田园牧歌,希望在繁华都市里找到一个能让心灵栖息的地方。
当然,城市是否保留麦田, C ,宜建则建,宜留则留,既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 乙 ),关键是找到最适合城市发展的定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提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礼”对人格培养的作用;孔子还主张“礼让为国”,治理国家要重视“礼”。
但有人认为,过分强调“礼”会让自己失去个性,做事束手束脚;现代社会,利字当头,国家之间也是利益至上,“礼”只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
以上对“礼”的不同看法给人启发与联想,请根据个人阅读与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秦皇岛市第三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A卷
答案
1、【答案】B(3 分)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 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B 项,“之:结构助词,的”错误,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错误。
故选 B。
2.答案:A(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使动用法, 使……活。句意:项伯曾经杀人,我使他活下来。B.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秘密地。句意:取道芷阳从小路走。C.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句意: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D.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夜里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墙上往下送。 故选 A。
3、【答案】A(3 分)
解析:A项,句意: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未尝:古今义都是“未曾”。
B 项,句意: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天理:古义,这里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C 项,句意: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D 项,句意:目光集中,动作放慢。行为:古义,行,动作;为,因此。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答案】B(3 分)
解析:B 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中 “方” 应解释为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全句意思是 “可以让他们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的行事准则”。A 项,“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描述土地面积,“方” 意为纵横、方圆。C 项,“方欲行” 中 “方” 表示正、刚刚。D 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里 “方” 就是方形的意思。
5、【答案】C (3 分)
解析:C 项,两个“取”都是动词,可译为“拿”。A 项,动词,拔,攻占/推荐;B 项,代词,指财物/的;D 项,领属性代词,指老百姓/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6、【答案】D(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句意:佚之狐对郑伯说。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B.判断句,标志是“是……也”。句意: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D.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因于坐击沛公。句意: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故选 D。
7、【答案】B(3 分)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8、【答案】D (3 分)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错误,描写“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 既表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又为耿老最终化解心中块垒创设了条件,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 D。
9、【答案】D(3 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对鼓佬的刻意刁难”错误,“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呢”表现妇女对自己所爱的执着,也为耿老的出场做了铺垫。
故选 D。
10、【答案】 ①《借东风》广受赞誉,既成就了耿老的名望,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他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
②再唱《借东风》,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4 分,每点 2
分)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已说明《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找到文中《借东风》与耿老的关联,并结合情节分析其对人物的影响。
“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省城来到这里”,《借东风》成就了耿老,使他享誉全国,广受赞誉,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但不能再登台使曾经辉煌的他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致告别剧团。《借东风》是他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
“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再唱《借东风》,耿老找到了当年登台的感觉,并且人们都还记得他的演唱,这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11、【答案】①展示人物心理。细微地写出了耿老感动于被认可,欣慰于走出了人生的失意。
②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③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让表达更为含蓄,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6 分,每点 2
分)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
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可从人物、情节、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
“再也唱不出来了”,展示人物心理。“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人们都记得耿老的演唱,两句唱词就能听出来,表明人们对他表演的认可与喜爱,耿老因此而感动和欣慰,不由热泪盈眶。
“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本来唱得好被人们认出来,继续唱下去也很好,但居然唱不出来了,……这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唱不出来会怎么样?人们会喝倒彩吗?应该不会,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耿老会加入他们吗?还是“顾问”呢?这一结局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让表达更为含蓄,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古代诗文阅读
(一)12、C E G(3 分)
13、C(3 分)(病,文中指因饥饿而生病)
14、D(3 分)(“天之高”比喻孔子的精神境界,“地之下”则是子贡自比浅陋)
15、(1)道德留存于心中(或在内心坚守道德,语意对可得 1 分),那么困顿(1 分)和通达(1 分)就像寒与暑、风与雨有序地(有规律地)变化一样(1 分)。
(2)怎么(反问语气 1 分)知道这不是激励发愤(1 分)磨砺意志(1 分)的开始呢(1 分)?/怎么知道激励发愤磨砺意志的开始,不是在这里呢?
16、①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在困境中对道德的坚守;(1 分)②材料一更侧重于表达对穷通处境的超越性理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穷通的境遇),有道家超脱的思想印记;(1 分)③材料二更侧重于表达困境对人的激励磨砺作用,有儒家自强的精神追求。(2 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受困于陈国和蔡国,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碎米,脸色疲惫, 可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走投无路,围困于陈国与蔡国,追杀先生的没有被治罪,欺侮先生的没有受到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乐声不断,君子不计较羞辱就像这个样子吗?”颜回没有回答,进去告诉给孔子。孔子推开琴,长长地叹息说: “子路和子贡,真是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熟悉道才叫做通达,不了解道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是处于走投无路呢?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会通达于道,面对危难就能坚持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才看到了松柏的茂盛。陈蔡之困厄,对于我孔丘来说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毅然取琴来弹唱,子路执干奋勇而舞。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大,而我却是那么的卑下啊!”古时候有道德的人,困顿时也快乐,通达时也快乐,心境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顿与通达。道德存留在心中,困顿与通达就像是寒与暑、风与雨变化的秩序一样。所以, 许由能在颍水的北岸求得欢乐,而共伯则在共地丘首山上优游。
材料二:
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到围困,断粮七天,弟子因饥饿而生病,孔子弹琴又唱歌。子路进见说;“先生唱歌符合礼吗?”孔子没有回答。直到曲子结束了才说: “仲由,过来!我告诉你,君子喜欢音乐,为的是避免骄傲;小人喜欢音乐,为的是消除畏惧。是谁不了解我却跟从我啊?”子路高兴了,拿着戚跳起舞来,跳了几个曲子后,退了出去。第二天,孔子一行摆脱了围困。子贡挽着缰绳,说:“我们跟随先生遭受这场磨难,大概永远不会忘记了。”孔子说:“说得好,为什么呢? 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到围困,是我的幸运啊。你们跟随我,也都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过,君主不经受危难,不能成就王业;刚烈之士不经受危难,他们的品行得不到显扬。怎么知道不是在困厄之时他们才开始发愤励志的呢?”
(二)
17、C(3 分)(“萧萧远韵和于乐”并非“以形写声”)
18、①“寂寞云根与涧滨”以人之寂寞写松,体现其清高自持,不趋炎附势。
②“寒冒霜雪”以人冒雪而立写松,体现其不畏艰苦,坚贞不屈的品质。
③“静期风月不须春”写松树安静地以清风明月为伴,不需要春天到来才焕发生长, 体现其静谧与坚韧。
④“密密清阴意在人”写松树浓密的树荫给人带来清凉和宁静,寓意着松树给予人们的益处和精神慰藉。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找出拟人 1 分,赏析正确 1 分)
19、(共 6 分,每空 1 分)
(1)《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骊山北构而西折” 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的说如果让他治理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需要一些时间,但终会有益人民的句子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3)示例一: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示例二: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示例三: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示例四: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8 分,每空格 1 分)
20、【答案】甲:不由自主 乙:标新立异(每空 1 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21、【答案】A.虽不必局限于一种标准 B.在城市建设时适当留白 C.不可一概而论(每处 2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2、【答案】①改为:麦田、麦浪、油菜花地引发市民感慨⑤改为: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畅想田园牧歌(①搭配不当,将“引出”改为“引发”;⑤成分残缺,在“大自然”前加上介词“与”。)(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3、【答案】①“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梦似幻的落日余晖”构成排比,罗列了“视觉画面”的背景成分,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②“构成了……”“展现了……”“满足了……”三个动宾结构的句子构成排比,高度评价了麦田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麦田的赞美之情。③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①②每点 2 分,③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写作(60 分)
24、(60 分)
(1)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⑵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⑶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⑷材料丰富 ⑸论据充足 ⑹形象丰满 ⑺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⑻用词贴切 ⑼句式灵话 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新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答案】例文:
规矩做本,个性发展
传统社会,礼法良多。世人皆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张扬个性,伏尔泰有言: “谁不拥有这个时代之个性,将被这个时代所扔掉。”如今青年当如何看待“礼”?应当以守规矩作为人的根本,再发展自身个性,展示才华与精神。
溯源究本,探究规矩与个性的内涵。“规,所以正圆;方,所以正方。”规矩是混乱之后的整饬;是躁动后的平静;是标准、法则、习惯、约定成俗的条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 树叶。”个性是一个人降生以来生活经历的总和,展现个人的才华与品质。规矩构成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与底线,个性是以此为基,对个人的诠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又衍生出新的规矩,因而两者本就密不可分。
以规矩为本,个性得以彰显。规矩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不学会融入群体,个性难以彰显,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满腹经纶,能力非凡,却不守规矩,有才无德,终因贪污枉法而被贬。某些医生滥用职权,丧尽天良的偷偷割取病人器官,谋财害命,最终必将付出应偿代价。总而言之,学会守规矩,人才有立身之本,才能发展个性;不守规矩不能立身,何谈个性?因此要以规矩为本,个性才得以彰显。
将个性发展,规矩能够延续。倘若没有个性,世界将趋同而不是多元化,社会将原地打转不能向前,个人更加难以发展。不再发展的世界,规矩也变得没有意义。相反,个性促使不同与进步,新的规矩将衍生与发展的世界。水墨山水画脱胎于青绿山水,本不为主流,为部分文人个性,却在发展中逐渐替代青绿山水,渐登巅峰,并衍生勾、皴、擦、染、点等新笔法,渐成新的方圆。由此观之,新的事物会延伸出相应的规矩。因此,个性的发展会影响新秩序,新规矩的建立。
思及社会现状,年轻人常追求个性而厌恶规矩,又有中老人恪守规矩而抑制个性。其实辩证观之,双方并非对立。年轻人的叛逆与个性是进步的促因,不应全然反对,而是耐心引导;“顽固派”也并非墨守成规,严守规矩乃是他们的“本性”“个性”,同样值得珍惜。只要个性不肆意、规矩不固守,两者的发展均为合理。
作为时代青年,应有所谓“棱角”“冲劲”,勇于张扬个性、开拓创新,但也别忘规矩,“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如此才能蹄疾步稳,书写人生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有两种观点,一是孔子提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思是君子要博览群籍典章,并以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意在表明培养学生不仅要使其知识广博,还要用礼节规矩来约束行动, 强调“礼”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礼让为国”是强调以“礼”治理国家,要重视“礼法”。二是有人认为过分强调“礼”会对人造成束缚,失去个性,认为“礼”是无关紧要的。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古代中国,孔子所认可的“礼法”是秉承天道人情的根本大法。“礼法”意识就是法律意识、规矩意识。这种礼法文化为孔子和孔子创立的先秦儒家所继承和发扬。 礼法既可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又能保障社会人的基本权益。同样在现代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存在形成了基本的社会秩序,每个公民具有规则意识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中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发展,如果一味打破规则,不能融入社会秩序,只讲所谓的“个性”,注定不能发展自我,甚至会举步维艰。因此,不接受礼法束缚,保持所谓的个性,实际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个性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基础之上,所谓绝对不受规则约束的个性,只是一种理想的“任性”。立意时要注意强调礼法规矩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规矩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与底线,个性是以规则为基础,两者密不可分。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在规则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自由。然后展开论述,一方面规矩是秩序的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培育丰腴的土壤;另一方面个性并非是跳出规矩的束缚,而是在规矩之下的一次次突破。最后总结,只有具有规则意识,才能 “从心所欲,不逾矩”。规矩与个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立意:
1.追求个性,也要遵守规矩。
2.发扬个性,为规矩推陈出新。
3.遵守规矩才能为个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