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5 延边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使诸葛亮诣权。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二十四年,权征关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陆逊别取宜都,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二年八月,权自公安都鄂,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
(节选自《三国志 吴主传》,有删改)
材料二:
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节选自宋代苏辙《历代论》卷三“孙仲谋”,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A老也B贤臣死亡C略尽D喜诸葛恪E之劲悍F越众G而付H以后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听从、依顺,与《鸿门宴》“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字意思不相同。
B.安,使……安心,使动用法,与俗语“既来之,则安之”中的“安”字的用法不相同。
C.逮,到、及,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中的“逮”字的意思相同。
D.惮,害怕、畏惧,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心惮远役”中的“惮”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在孙策去世后,接过其兄遗业,重用张昭、周瑜、程普、吕范、鲁肃、诸葛瑾等各方面人才,使东吴的事业蓬勃发展。
B.孙权曾在赓亭骑马射猎,重伤老虎。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中“亲射虎,看孙郎”用的就是这一典故。
C.苏辙认为,孙权当年在位期间,能任用贤能的将领,与中原(曹魏政权)相互抗衡,连曹操都对他有所忌惮。材料一的第二段“赤壁之战”就是佐证。
D.材料一为史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孙权的几件事;材料二为史论,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两则材料都写到了孙权早年的雄才大略和晚年的昏聩误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②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援蒋琬、费祎而授之。
(5)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也赞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孙权得到如此评价的原因。
2.(2025 大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帝方居丧,将吏不得谒见,监军使张承业排闼至庐所,言曰:“夫孝在不坠家业,不同匹夫之孝。且君父厌世,嗣主未立,窃虑凶猾不逞之徒,有怀现望。又汴寇压境,利我凶衰,苟或摇动,则倍张贼势,讹言不息,惧有变生。请依顾命,墨缭听政,保家安亲,此惟大孝。”帝于是始听断大事。四月,帝召德威军归晋阳。汴人既见班师,知我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俟再举,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泽州归洛。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息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固定霸,在此一役。”五月辛未朔,晨雾晦暝,帝卑亲军伏三垂岗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央城。兵分三道齐进,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噎塞行路,斩万余级,获其将副招讨使符道昭洎大将三百人,刍粟百万。帝班师于晋阳,告庙饮至,赏劳有差。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
(节选自《旧五代史 后唐 庄宗纪一》)
材料二:
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抗而贱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域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垂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央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
(节选自《新五代史 本纪 唐本纪第五》)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梁人幸我A大丧B谓我C少D而新立E无能为也F宜乘G其息H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息,停止、休止,与《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的“息”字意思相同。
B.归,回来、返回,与《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字意思相同。
C.暝,昏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暝”字意思相同。
D.峻,加高、加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将崇极天之峻”的“峻”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继位居丧期间,内有叔父觊觎王位,外有敌寇大军压境,张承业劝王宗穿丧服听政以保全国家,安慰亲人,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汴人见唐军已经回师,便知晓他们国内发生了祸乱,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攻取潞州,唐军的援军肯定不会再有举动,于是就停止了侦察。
C.庄宗认为,如果精简兵器铠甲,加速行军,出敌不意,以愤激之众进击骄惰之师,比摧枯拉朽容易,解潞州之围,确立霸业,就在此役。
D.庄宗率领亲军埋伏在先王曾设酒宴的三垂岗,天亮后,进军夹城,兵分三路齐进,梁军大惊,向南逃窜,丢弃的武器铠甲堵塞了道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
②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
(5)庄宗成就霸业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2024 重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公资颖悟,自童孺力学,嶷然如成人。弱冠,有声场屋间,四赴庭试。贞佑兵兴,家业荡尽,以世故试补御史台掾。汴都下,北渡,侨居成安县,故相史公开府真定,闻其名,聘充经历官。乙未,从开府南征,凡筹划调度,倚公为重。军士多避役亡去,获必戮以厉余者,公极言其不可,后配之穴城而已。光州下,革山农民团结为固,开府令攻之,公曰:“乡民为自保计、当以祸福开谕,如或旅拒,加兵未晚。”
从之,皆相继来降,全活者不可胜计。板荡后,民耗弱不任差役官从胡商货子钱以充贡赋谓之羊羔利。岁久来责所负,有破产不能偿者,公言于开府,请于朝,止一本息付之。升真定府参议,兴滞补弊,多所裨益。由是声望隆于诸镇,而上达于阙庭矣。岁丁未,王遣使来召,问曰:“今之典兵与宰民者,为害孰甚?”公曰:“典兵者,军无纪律,专事残暴,所得不偿其失,害固为重。若司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蠹亦非细。”王默然良久曰:“然则奈何?”公曰:“莫若更选族人之贤如口温不花者,使主兵柄,勋旧如忽都虎者,使主民政,则天下皆受其赐矣。”公在朔庭期年,每进见,延访圣贤道德之奥,修身治国之方,古今治乱之由,详明切直,多所开悟。故呼字赐坐,赉锡之礼殊渥。至元五年春,起公侍御史,辞不拜。有言沿边将校冒代,军士虚耗廪币者,上怒,敕使按治,仍以其事谕公陈奏,公奏曰:“在昔将校备尝艰阻,与士卒同甘苦。今年少子弟袭爵,或以微劳进用,岂知军旅之事乎!致朝廷遣使覆按,此省院素失约束耳。若悉痛绳以法,则人不自安。今但易其部署,选武毅有才略者任之,则军政自新,时委风宪官体究,庶革其弊。”上曰:“可徐行之。”
(节选自《元朝名臣事略》)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耗A弱B不C任差役D官E从胡商F贷G子钱H以充I贡J赋K谓之L羊羔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场屋,指封建时代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作科场,也引申指科举考试。
B.团结,文中指集结,与“团结一致”中“团结”的词义和感彩一致。
C.胡商,胡常用作北方边地与西域民族泛称,来自这些地方的商人通称胡商。
D.宰,指主管,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的“宰”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德辉天资聪慧,从幼年时期就奋力学习,曾四次参加皇帝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后因为家世补任御史台官。
B.张德辉在前宰相史公开设的府署中担任经历官,受到史公的倚重,他多次向史公进言,获得史公的认可。
C.张德辉认为当时统领军队的人军纪不严,行事残暴,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主张任用口温不花来管理军队。
D.对于戍边军官冒名顶替和士兵空耗国家财富的情况,张德辉并不主张严惩,建议更换部署,重新选拔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民为自保计,当以祸福开谕,如或旅拒,加兵未晚。
②故呼字赐坐,赉锡之礼殊渥。
(5)前人评价张德辉“以实惠及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张德辉是如何“以实惠及民”的?
4.(2025 重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范氏祖禹曰:所贵乎贤者,为其能止乱于未然,闲邪于未形也。若其已然,则众人之所能知也,何赖于贤乎?危亡之言,惟明主能信,暗主忽焉。是以自古无事之时,常患乎谏之难入也。故圣主能从谏于未然,贤主能改遇于已然,谏而不听,斯为下矣。忠臣之事上君也,亦谏其未然,事中君也,多谏其已然,事暗君也,救其横流,故有以谏杀身者矣。唐虞之时,群圣聚于朝,无过举矣。忧其所当忧,戒其所当戒,故常有儆惧之言,其虑患豫防也。至于后世令王,其贤臣多谏其已然,而防其未然。太宗求谏于群臣,其有意于防未然者乎!
(节选自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材料三:
愚按:昔商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为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遂良之言,其意盖亦若此也。然所谓满盈无所复谏则似非忠臣爱君之语幸太宗之言有足以救斯言之失也。
(节选自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所谓满盈A无所复谏B则似非忠臣C爱君D之语E幸太宗F之言G有足以救斯言之H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与《劝学》中“锲而不舍”的“而”用法不同。
B.横流,比喻动乱、灾祸,成语有“沧海横流”,其中“横流”意思与此相同。
C.令,美好的,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相同。
D.盖,大概,与《六国论》中“盖失强援”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制作漆器、禹雕饰俎都是一些关于饮食器物的日常之事,可他们的臣下却苦苦进谏,唐太宗有所不解,遂以之询问褚遂良。
B.褚遂良见微知著,认为雕琢食器会妨害农业生产,开奢侈淫逸之风,必然导致国家危亡,因此舜和禹的臣下及时加以劝谏。
C.范祖禹认为不听从臣下进谏的君主是极差的,而圣主能在祸患尚未出现时听从劝谏,贤主能在祸患出现时听从劝谏加以改变。
D.箕子在纣王使用象箸之初,就推断纣王以后必然不会再用土簋,进而追求华美的衣物、奢侈的宫室,他很为纣王的结局忧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②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
(5)材料二、三均是围绕材料一展开的评论,但评论的方式和用意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2024 皇姑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言于智伯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鲨、鱮、鱣、鰋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焉。夫鲔之来也从鲂鲤数万垂涎流沫后者得食焉。然其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为螭龙。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宛委冒懵,环坻溆而不能出。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始晋之侈家,若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以十数,不能自保,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尝裂而食之矣,是无异鲨、鱮、鱣、鰋也。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犹以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将不止于赵。臣见韩、魏惧其将及也,亦幸主之蹙于晋阳。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节选自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鲔A之来也B从鲂鲤C数万D垂涎E流沫F后者G得H食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幼而好渔”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中的“渔”用法相同。
B.“向者臣已言其端矣”与成语“变化万端”中的“端”意思相同。
C.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亦泛指各种礼器。
D.“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以鱼铺陈,后半部分以鱼因贪而死喻智伯因贪而败,语意连贯,浑然天成。
B.渔人起初在黄河捕鱼,因为觉得鱼太小而前往龙门山及海上,但他即使捉到大鲸也仍不满足,还想寻求更大的鱼。
C.智伯最终被韩、魏、赵合灭,主要归咎于其贪得无厌的本性,同时也与其不听从渔人劝阻、一意孤行不无关系。
D.文章启发人们,如果贪得无厌不知满足,那么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吞并或消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
②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
(5)渔人两次提到周文王,其用意何在?
6.(2024 临汾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子之术,明法尚功。韩子论儒有益与无益也,比之于鹿马。鹿无益,马有用也。儒者犹鹿,有用之吏犹马也。夫韩子知以鹿马喻,不知以冠履譬。使韩子不冠,徒履而朝,吾将听其言也。加冠于首而立于朝,受无益之服,增无益之行,言与服相违,行与术相反,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也。烦劳人体,无益于人身,莫过跪拜。使韩子逢人不拜,见君父不谒,未必有贼于身体也。然须拜谒以尊亲者,礼义至重,不可失也。以谓有益,礼义不如饮食。使韩子赐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为之乎?夫拜谒,札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然而韩子终不失者,不废礼义以苟益也。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缪,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子贡去告朔之筑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恶费羊,孔子重废礼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
(节选自《论衡 卷十 非韩篇》)
材料二: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簧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簧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篑。”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节选自《礼记 檀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我A也B不如彼C君子D之爱人也E以德F细人G之爱人也H以姑息I吾何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术,文中指政治主张,与《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术”意思不同。
B.履,文中指穿着鞋子。这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
C.苟,文中指苟且、贪图,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苟”意思不同。
D.告朔,指天子季冬将次年历书颁给诸侯,或诸侯于朔日告祭祖庙,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主张明确法令,尊重功绩。他将儒生比作无用的鹿,将有用的官吏比作马。
B.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但本文作者认为儒生讲求礼仪,大有用处,不应抛弃。
C.子贡因为爱惜而要取消用作祭品的羊,孔子看重礼义,认为取消它会招致灾祸。
D.曾子用生命践行礼仪,因为童仆说他用的竹席不合礼法,便不顾病情坚决更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韩子赐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为之乎?
②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7.(2024 怀仁市校级四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 在厄》)
材料二: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已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论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主道A约B君C守近D太上反E诸己F其次G求H诸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饭,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所劫”用法相同。
B.去,舍弃,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去”意思不同。
C.哀,使悲伤,与《阿房宫赋》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哀”意思不同。
D.鄙,浅陋,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仁德虽一直被孔子信任,却也受到他人质疑,孔子用巧妙的方法证明了他的清白。
B.保持自己的天性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从而懂得事理的玄妙,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得道。
C.人有智力和德行之别,但都会用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因而君主被欺罔错不在己而在臣下。
D.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君王之道,尤其是在“论人”这一问题上提出的测评方法颇有见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②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5)两则材料都提出了对于识人的看法,请简要概括其观点。
8.(2024 沙河口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 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日: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②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9.(2024 盐湖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轡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轡,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轡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 刑论》)
材料二
贞观五年,诏曰:“在京诸司,比来奏决死囚,虽云三覆,一日即了,都未暇审思,三覆何益?纵有追悔,又无所及。自今后,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又手诏敕曰:“比来有司断狱,多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门下省复有据法合死,而情在可矜者,宜录状奏闻。”
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具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兔谁不觊觎?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论刑法》)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且国家A建义B太原C元从及征战D有功者E甚众F若甑生G获免H谁不觊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指到……去,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中的“适”词义相同。
B.察,指清楚,明晰,与《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中的“察”词义相同。
C.策,指马鞭,与《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中的“策”词义不同。
D.手,名词用作状语,亲手,与《项脊轩志》“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认同卫文子对公父氏不善断案的评价,他认为公父氏能够让有罪的人心生恐惧,让明礼的人有羞耻之心更为高明。
B.卫文子更加看重刑法,他认为礼仪教化固然可以促进社会安定,但如果没有严刑峻法,效果将会大减。
C.唐太宗要求处决死刑犯前增加复审的次数,目的是促进执法官细致审理,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D.高甑生因违背李靖的调度并诬告李靖而获罪,有人以高甑生曾是李靖手下的功臣为名上书求情,太宗未采纳,仍坚持将他流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轡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
②自今门下省复有据法合死,而情在可矜者,宜录状奏闻。
(5)对于刑法,孔子和唐太宗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10.(2024 盐湖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 是非》)
[注]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②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5)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11.(2024 盐湖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 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②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5)《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
12.(2024 盐湖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国有四民,各修其业。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薄厚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注]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
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倖,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息华文,去浮辞,禁伪辩,绝淫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
【注】苞苴是指贿赂送礼。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色取A仁以合B时好C连党类D立虚誉E以为F权利者G谓之游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民,是指中国古代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划分,即士农工商。除四民外,社会中还有大量的“贱民”。
B.薄厚,形容词用作名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薄”用法相同。
C.书记,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或指书籍、书信、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文中是书信之意。
D.息,有休息、停止、平息等意,文中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请息交以绝游”中的“息”均为停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上有三种游士,是败坏道德的奸贼,是祸乱产生的根源,应慎重对待。
B.三游形成于王朝末世,出现制度不立、纲纪驰废、赏罚失当等混乱现象。
C.要尊崇父兄,加深骨肉亲情,重视宾客之礼和朋友之爱,牢记修身之道。
D.去除浮夸虚伪的文辞,禁止虚伪的言论,用圣人之道统一众说纷纭的乱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
②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5)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世间的“毁誉”。
13.(2024 皇姑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尊师》)
材料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节选自《礼记 学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勿A已者B则C好D学而不厌E好F教而不倦G其惟H此邪!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爽,文中是“丧失、失去”的意思,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中的“爽”意思相同。
B.君,指统治、治理,《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的意思是“递眼色”,二者用法相同。
C.太学,汉武帝时期在京师设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其名称始于西周,上古时的太学用于布政、祭祀、学习等活动。
D.尸,指古代祭祀时端坐在神位上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引申为占据位置,不做事情,“尸位素餐”中的“尸”即为此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虽然不能让人增加什么,但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理性清醒,天性通达,所以等于学习的表现是能够保全天性,使它不受到伤害。
B.孔子评价自己乐于学习而不会满足,喜欢教导他人而不知疲倦,是为了对子贡说明自己有匡正天下的远大志向,并具备了有利条件。
C.“教学相长”在材料中是指教师要不断在书本知识和教育实践中学习,在这两种方式的相互推动、相互作用下,教师才能够不断进步。
D.当好教师的标准是知道最高境界学问的难易,懂得分辨美丑,这样才能多方面引导学生;教师还要善于释疑解惑,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②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5)两则材料都侧重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14.(2024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宋]欧阳修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纴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曰:“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曰:“世无知我者矣。”
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
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曰:“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量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皋,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迭,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
(1)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氏暴残A其民B君为海阳C经年D民归业者E千余户F由是海阳升为大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表”犹墓碑,是叙其学行德履,以表彰于外的意思。不论死者生前入仕与否,皆可立墓表。
B.“然故遗其迹某家者”中的“遗”与贾谊《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遗”意思相同。
C.“策子不肖”中的“不肖”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不肖”语意不同。
D.“立生祠”是古代的信仰民俗,老百姓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庙,并加以奉祀。奉祀对象一般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冶家贫好学。其母靠织布供他学习,他夜夜苦读,终在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B.钱冶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C.钱冶善写文章。工部侍郎凌策称赞其文章学问,本欲荐之,后因其子之故未成。
D.钱冶为政以能。他判决案件、整治盗患、发展盐业,皆有成效,深受百姓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
②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量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
(5)最后两段,钱君的三句话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15.(2024 辽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宰我①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其知如神,就之如日,富而不骄,贵而不豫。黄黼散衣,丹车白马。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舜、彭祖而任之,四时先民治之。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其言不贰,其行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至,莫不说夷。”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牛之孙,替叟之子也,曰重华。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亲。承受大命,依于倪皇;叡明通知,为天下工。使禹敷土,主名山川,以利于民;使后稷播种,务勤嘉谷,以作饮食;羲、和掌历,敬授民时;使益行火,以辟山菜;伯夷主礼,以节天下;夔作乐,以歌钥舞,和以钟鼓;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经。其言不惑,其德不愿,举贤而天下平。南抚交址、大、教,北山戎、发、息慎。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穆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四海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孔子曰:“予!大者如说,民说至矣;予也,非其人也。”宰我曰:“予也不足,诚也,敬承命矣。”他日,宰我以语人,有为道诸夫子之所。孔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②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③邪改之。”宰我闻之,惧,不敢见。
(节选自《大戴礼记 五帝德》)
[注]①宰我:字子我,又名宰子,后文孔子称之为“予”;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思想家、儒家先贤。②邪:语气词,同“耶”。③师:额孙师,字子张,孔门弟子,孔门十二哲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欲A以语言B取人C于予邪D改之E吾欲以容貌F取人G于师邪H改之。
(2)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亲,前一个“亲”是动词“爱”的意思,后面一个“亲”是名词“亲近的人”。
B.九州,我国古代九个区域,后成中国代称,如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九州”。
C.干戈,是古代兵器,“干”为矛,“戈”为盾,也代指战争,如“化干戈为玉帛”。
D.语,动词,告诉,与《苏武传》中“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中的“语”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孔子与弟子宰我的对话,孔子向宰我概括介绍了尧、舜、禹的这些古代先圣的身世和事迹,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品行。
B.舜是轎牛之孙,瞽叟之子名字叫重华,他在年轻的时候,辛苦劳作,二十岁时因孝顺父母而闻名天下,五十岁时去世,埋葬在苍梧的郊野。
C.听完孔子对尧、舜、禹的介绍,宰我当即承认自己的不足,诚恳地表示接受批评,并由此产生了对孔子的畏惧之心,于是不再敢与孔子见面。
D.孔子在讲述尧、舜、禹的事迹时,充满景仰之情,高度推崇他们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其美好政治无比向往,表现了孔子思想中崇古的观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知如神,就之如日,富而不骄,贵而不豫。
②其言不贰,其行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至,莫不说夷。
(5)在孔子看来,远古时期的先贤尧、舜、禹治世之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16.(2024 哈尔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注]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
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夺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
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
[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比划,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
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虽回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
C.表,表述,揭示,与《陈情表》中的“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意思不同。
D.五刑,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的统称,文中“具五刑”指犯人受遍五种刑罚。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隐公因为当初桓公年少而暂代国君,现在想把国君之位交还他,自己去菟裘养老。
B.苏轼认为,君子在实施仁义时不会顾及利害得失,小人做事时不能做到义和利兼顾。
C.王允之听闻王敦与钱凤的密语,借呕吐弄脏了脸和衣服,躲过了王敦对自己的怀疑。
D.苏轼感慨于这四人的遭遇,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让后世君子引以为戒。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
②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
(5)苏轼在文章最后“感其所遇祸福”,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因。
17.(2024 吕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泰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以上A出于学B战国至秦C出于客D汉以后出于郡E县吏F魏晋以来出G于九品H中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夫说客”的意思是指那些专门为别人出谋划策并以此为生的人,这类人通常是从事游说诸侯的纵横家,如写《谏逐客书》的李斯。
B.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词义相同。
C.窃,谦辞,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词义相同。
D.区区,指少小,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感君区区杯”中的“区区”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B.苏轼认为“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
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怪罪北宋的谋臣。
D.苏辙主张的是齐、楚、燕、赵四国协助韩、魏,让毗邻秦的韩、魏没有东顾之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②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5)请说说两则材料对六国的评论各持怎样的观点?
18.(2024 大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坎也。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郡阳故旧,使作内应。吴将吕象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卑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袍鼓,士卒皆腾跃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矢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退乎?”靖[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遇;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洽。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持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又曰A不可B胜在己C可胜D在敌E臣F斯须G不敢H失此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不同。
B.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嘉,指表彰,与《虽有嘉肴》中的“虽有嘉肴,弗食”的“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谷物成熟并收获后,魏军兵马必定增加,如此数年,曹操的军队便难以对付,因此建议孙权应及早铲除皖地魏军。
B.吕蒙认为,眼下我军士气旺盛,皖城的防守还不太坚固,现在发起进攻,就能一举攻破皖城,而且还能在江水没有完全退尽之前,胜利回师。
C.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自全着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快就攻破了皖城。
D.李靖认为,进攻时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时不仅要保全壁垒、使阵营坚固,还要保持士气而等待战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②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5)对于用兵时的“知己”与“知彼”,李靖有怎样的理解?
19.(2024 保德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①邪说,废适立庶②。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③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
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②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5)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
20.(2024 临汾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認,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闰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节选自《荀子 乐论》)
材料二: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节选自《三略 下略》)
材料三:
雨,吾见其所以湿万物也;日,吾见其所以燥万物也;风,吾见其所以动万物也。隐隐谹欲而谓之雷者,彼何用也?阴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湿,日之所不能燥,风之所不能动,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曰雨者,曰日者,曰风者,以形用;曰雷者,以神用。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礼也。礼之所不及,而乐及焉。正声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则礼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圣人之说又何从而不信乎?
(节选自苏洵《乐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故人不能A不乐B乐C则不能D无形E形F而不为道G则不能H无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文中指引导。这与《离骚(节选)》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
B.流,文中指放纵。这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欲流之远者”的“流”意思不同。
C.文,指乐曲的文词。这与《<论语>十二章》中“文质彬彬”的“文”意思相同。
D.乐,指喜好、热爱。这与《归去来兮辞》中“乐琴书以消忧”的“乐”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不能没有音乐,音乐总是会表现为一定的声音或动作,人的声音、性情、技艺的变化都蕴藏在音乐之中。
B.音乐具有教化的作用,所以先圣通过制订乐曲让人快乐,懂得节制,教他们明辨是非,远离邪恶污秽的习气。
C.礼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乐可以悦服人的内心,贤人和圣人的不同主政理念正是礼和乐不同教化作用的体现。
D.礼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就需要乐,正如当阴云凝聚不消散时,雨、风和太阳无法起作用,就需要雷霆的震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②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
(5)以上材料都是关于“乐”的论述,请概括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5 延边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使诸葛亮诣权。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二十四年,权征关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陆逊别取宜都,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二年八月,权自公安都鄂,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
(节选自《三国志 吴主传》,有删改)
材料二:
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节选自宋代苏辙《历代论》卷三“孙仲谋”,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A老也B贤臣死亡C略尽D喜诸葛恪E之劲悍F越众G而付H以后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听从、依顺,与《鸿门宴》“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字意思不相同。
B.安,使……安心,使动用法,与俗语“既来之,则安之”中的“安”字的用法不相同。
C.逮,到、及,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中的“逮”字的意思相同。
D.惮,害怕、畏惧,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心惮远役”中的“惮”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孙权在孙策去世后,接过其兄遗业,重用张昭、周瑜、程普、吕范、鲁肃、诸葛瑾等各方面人才,使东吴的事业蓬勃发展。
B.孙权曾在赓亭骑马射猎,重伤老虎。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中“亲射虎,看孙郎”用的就是这一典故。
C.苏辙认为,孙权当年在位期间,能任用贤能的将领,与中原(曹魏政权)相互抗衡,连曹操都对他有所忌惮。材料一的第二段“赤壁之战”就是佐证。
D.材料一为史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孙权的几件事;材料二为史论,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两则材料都写到了孙权早年的雄才大略和晚年的昏聩误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②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援蒋琬、费祎而授之。
(5)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也赞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孙权得到如此评价的原因。
【答案】(1)BDF
(2)B
(3)D
(4)①当时马被老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老虎受伤后退,侍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老虎,将老虎捕获。
②蜀汉先主刘备知道继位的儿子刘禅昏庸懦弱,就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孔明。孔明提拔蒋琬、费祎并把重任交付给他们。
(5)①少年多才,可堪大任。②临危受命,招揽人才,振兴吴国。③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大捷。④勇而有谋,遇事从容。⑤善于谋断,平定荆州。⑥善察多虑,居安思危。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喜”的主语是“孙权”,承前省,其前断句;“诸葛恪之劲悍”为偏正性名词短语,作“喜”的宾语,其后断句。故在BDF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等到孙权年老时,贤臣们大多去世,他喜欢诸葛恪的刚劲勇猛,越过众人将后事托付给他。
故选:BDF。
(2)B.“用法不相同”错。以使君王和亲人得到安宁。安,使……安心,使动用法/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安:使……安,使动用法。
故选:B。
(3)D.“两则材料都写到了孙权早年的雄才大略和晚年的昏聩误国”错。材料一写了孙权早年的雄才大略,没有提及晚年的昏聩误国;材料二则是说“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写了孙权晚年的昏聩,但是没有误国。
故选:D。
(4)①为……所:表被动;投以双戟: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以双戟投”;却:退却;废:受伤。句子翻译为:当时马被老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老虎受伤后退,侍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老虎,将老虎捕获。
②暗弱:昏庸懦弱;举:整个,全部;授:托付。句子翻译为:蜀汉先主刘备知道继位的儿子刘禅昏庸懦弱,就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孔明。孔明提拔蒋琬、费祎并把重任交付给他们。
(5)根据材料一“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可知,少年多才,可堪大任。
根据材料一“(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可知,临危受命,招揽人才,振兴吴国。
根据材料一“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可知,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大捷。
根据材料一“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可知,勇而有谋,遇事从容。
根据材料一“二十四年,权征关羽……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可知,善于谋断,平定荆州。
根据材料一“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可知,善察多虑,居安思危。
答案:
(1)BDF
(2)B
(3)D
(4)①当时马被老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老虎受伤后退,侍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老虎,将老虎捕获。
②蜀汉先主刘备知道继位的儿子刘禅昏庸懦弱,就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孔明。孔明提拔蒋琬、费祎并把重任交付给他们。
(5)①少年多才,可堪大任。②临危受命,招揽人才,振兴吴国。③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大捷。④勇而有谋,遇事从容。⑤善于谋断,平定荆州。⑥善察多虑,居安思危。
2.(2025 大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帝方居丧,将吏不得谒见,监军使张承业排闼至庐所,言曰:“夫孝在不坠家业,不同匹夫之孝。且君父厌世,嗣主未立,窃虑凶猾不逞之徒,有怀现望。又汴寇压境,利我凶衰,苟或摇动,则倍张贼势,讹言不息,惧有变生。请依顾命,墨缭听政,保家安亲,此惟大孝。”帝于是始听断大事。四月,帝召德威军归晋阳。汴人既见班师,知我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俟再举,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泽州归洛。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息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固定霸,在此一役。”五月辛未朔,晨雾晦暝,帝卑亲军伏三垂岗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央城。兵分三道齐进,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噎塞行路,斩万余级,获其将副招讨使符道昭洎大将三百人,刍粟百万。帝班师于晋阳,告庙饮至,赏劳有差。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
(节选自《旧五代史 后唐 庄宗纪一》)
材料二:
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抗而贱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域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垂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央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
(节选自《新五代史 本纪 唐本纪第五》)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梁人幸我A大丧B谓我C少D而新立E无能为也F宜乘G其息H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息,停止、休止,与《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的“息”字意思相同。
B.归,回来、返回,与《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字意思相同。
C.暝,昏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暝”字意思相同。
D.峻,加高、加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将崇极天之峻”的“峻”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庄宗继位居丧期间,内有叔父觊觎王位,外有敌寇大军压境,张承业劝王宗穿丧服听政以保全国家,安慰亲人,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汴人见唐军已经回师,便知晓他们国内发生了祸乱,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攻取潞州,唐军的援军肯定不会再有举动,于是就停止了侦察。
C.庄宗认为,如果精简兵器铠甲,加速行军,出敌不意,以愤激之众进击骄惰之师,比摧枯拉朽容易,解潞州之围,确立霸业,就在此役。
D.庄宗率领亲军埋伏在先王曾设酒宴的三垂岗,天亮后,进军夹城,兵分三路齐进,梁军大惊,向南逃窜,丢弃的武器铠甲堵塞了道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
②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
(5)庄宗成就霸业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BEF
(2)B
(3)B
(4)①(汴人)又认为我年纪轻轻继承皇位,不熟悉军事,一定有骄傲松懈之心。
②梁在夹城的士兵听说晋有重大丧事,德威的军队将要离开,于是就很松懈。
(5)①庄宗能虚心纳谏,审时度势;②庄宗有勇有谋,在战场上克敌制胜;③庄宗治国有方,深得民心。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句意:梁兵庆幸我们有大丧事,认为我年少刚刚即位,不能有所作为,应该趁他们懈怠攻击他们。动词“幸”和“谓”分别引导两个句子,主语都是梁兵,应在第二个动词“谓”前断开;“谓我少而新立”表意完整,是说“认为我年少刚刚即位”,其后断开,这是原因,“无能为也”是结果,“宜乘其怠击之”是采取的措施,中间需要断开。
故选BEF。
(2)B.有误,《项脊轩志》中的“归”应为“出嫁”之意。句意:四月,庄宗召周德威部队回晋阳;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故选B。
(3)B.“唐军的援军肯定不会再有举动”有误,原文为“汴人既见班师,知我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俟再举”,应为汴人认为他们的援军没必要再出动。
故选B。
(4)①嗣位:继承皇位;习:熟悉;戎事:军事;骄怠:骄傲松懈。译文:(汴人)又认为我年纪轻轻继承皇位,不熟悉军事,一定有骄傲松懈之心。
②闻:听说;且:将要;去:离开;因:于是。译文:梁在夹城的士兵听说晋有重大丧事,德威的军队将要离开,于是就很松懈。
(5)文中说到“将吏不得谒见,监军使张承业排闼至庐所,言曰......帝于是始听断大事”。由此可见庄宗能虚心纳谏,审时度势;还说到“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获其将副招讨使符道昭洎大将三百人,刍粟百万”。由此可见庄宗有勇有谋,在战场上克敌制胜;还说到“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此可见其治国有方,深得民心。
答案:
(1)BEF
(2)B
(3)B
(4)①(汴人)又认为我年纪轻轻继承皇位,不熟悉军事,一定有骄傲松懈之心。
②梁在夹城的士兵听说晋有重大丧事,德威的军队将要离开,于是就很松懈。
(5)①庄宗能虚心纳谏,审时度势;②庄宗有勇有谋,在战场上克敌制胜;③庄宗治国有方,深得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去世,庄宗在晋阳继承王位,时年二十四岁。庄宗正在服丧,将军官吏都不能拜见,监军使张承业推门闯进庄宗守丧的住所,说道:“皇上讲孝道在于不使家业败落,不能和普通百姓一样。而且先帝刚去世,继承者尚未坐稳王位,我私下担心凶狠狡猾心怀不满的人,有觊觎之心。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