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50分
试卷说明:
本卷共七大题,25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第Ⅰ卷(共3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一句可以看出子路性格直率,“ ”一句传神地表现了子路说完自己的理想后孔子的反应。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杜甫《登岳阳楼》中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 , 。
(4)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写水, “ ”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5)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6) 《念奴娇·过洞庭》“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一叶扁舟,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 共18分)
2.下列字词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刀俎(zǔ) 刽子手(kuài) 莅临(lì) 沓(yǎo)无音信
B.衅(xìn)钟 鞭挞(tà) 脊吻(jī) 前合后偃(yǎn)
C.言荃(quán) 盗跖(zhí) 湮没(yān) 撒手人寰(huán)
D.罪愆(yǎn) 杜撰(zhuàn) 嵴山(yáo) 畏葸(xǐ)不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乱易整 易:改变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B.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置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或者
C.族庖月更刀 族:这一类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D. 比及三年 比:等到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依乎天理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牛何之
C.不为也,非不能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D.舍瑟而作 提刀而立
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活用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其志不在小 ②籍吏民,封府库 ③ 兴甲兵,危士臣 ④无得兄事之 ⑤然后从而刑之 ⑥共其乏困⑦以无厚入有间 ⑧是以君子远庖厨
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B.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C.①⑥⑦/②⑤/③/④/⑧ D.①⑥⑦/②④/③⑤/⑧
6.下列各句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沛公安在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D.①/②⑤/③⑧/④⑦/⑥
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 “国子寺”或“国子监”。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传》 《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D.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构成,唱是主要部分,每折用不同宫调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且需一韵到底,科指戏剧动作,白即人物说白。
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 每空1分,共6分)
8.请填写《红楼梦》中下列情节的空缺部分
(1)贾母吃酒,要行酒令。王熙凤提议要 宣酒令。轮到黛玉时,她只顾怕罚,随口说出了 中“良辰美景奈何天”和《西厢记》中“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曲词,薛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
(2)吃早饭时,鸳鸯与 商量要拿刘姥姥取笑儿,教她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又给她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偏拣了一碗 让她吃。
(3) 要学写诗,拜黛玉为师,黛玉不让她学 的诗,给她推荐王摩诘、老杜、李青莲。
第Ⅱ卷(共114分)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3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絑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
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
材料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1992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
注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天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面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
〈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其内在路向发生源于悲剧意识觉醒。
B.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悲剧研究应首先思考“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两个问题。
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
D.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他的复杂悲剧体验的表现。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汪曾祺的小说借败落之景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
C.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么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
D.上大夫阶层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表现出更深切的悲剧体验。
11.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文中划线句子“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拷打含冤认罪,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 愿,拼死抗争。
B.《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坚定了对爱情的追求。
C.《雷雨》中周朴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爱情,中年时又失去亲人,最终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
1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
13.请根据你对材料中“悲剧精神”的理解,结合课本《雷雨》选段内容,简析鲁侍萍“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 (4分)
五、古诗文阅读(共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反国,李离为大理①,过杀不宰, 自系曰: “臣之罪当死。”文公令之曰: “官有上下,罚有轻重,是下史之罪也,非子之过也。”李离曰: “臣居官为长,不与下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过听杀无辜,委下畏死,非义也。臣之罪当死矣。”文公曰: “子必自以为有罪,則寡人亦有过矣。”李离曰: “君量能而授官, 臣奉职而任事。臣受印绶之日,君命曰: ‘必以仁义辅政,宁过于生,无失于杀。’ 臣受命不称,雍忠蔽恩,如臣之罪,乃当死,君何过之有 且理有法,失刑即刑,失杀即死。君以臣为能听微决疑,故任臣以理。今离刻深,不顾仁义;信文墨,不察是非;听他辞,不精事实;掠服无罪,使百姓怨。天下闻之,必议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积于百姓,恶扬于天下,权轻于诸侯。如臣之罪,是当重死。”文公曰: “吾闻之也,直而不枉,不可与往;方而不圆,不可与长存。愿子以此听寡人也。”李离曰: “君以所私害公法,杀无罪而生当死,二者非所以教于国也。离不敢受命。”文公曰: “子独不闻管仲之为人臣耶 身辱而君肆,行污而霸成。”李离曰: “臣无管仲之贤,而有辱污之名;无霸王之功,而有射钩②之累。夫无能以临官,籍污以治人,君虽不忍加之于法臣亦不敢污官乱治以生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节选自《新序》)
材料二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予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 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李离:春秋时晋国大夫,生平不详。大理: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②射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君位,管仲当时辅佐纠,曾用箭射中小白衣服上的带钩,险些射杀小白。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 (3分)
君虽不忍A加之B于法C臣亦不敢污官D乱治以生E臣闻F命矣G遂伏剑而死。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不与下让位”与“吾与点也” (《侍坐》)两句中的“与”含义不同。
B. “委下畏死”与“如土委地”(《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委”含义相同。
C. “子其治事矣”与“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含义相同。
D. “不私其父”的“私”与“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中的“善”用法相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晋文公宽仁爱人,他嘱咐执法官员宁错判让犯死罪的活下来,也不能错判无辜之人为死罪。
B.晋文公认为,前进的人不能只知直走不知转弯,能长期相处的人既要刚直又要懂得变通。
C.李离认为,自己没有贤才,却有污名;没有助君主成就霸业之功,却有陷害君主的罪过。
D.石奢认为,因为父亲有罪自己却在治理政事是不孝的,废弃法度,纵容犯罪是不忠诚的。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君以所私害公法,杀无罪而生当死,二者非所以教于国也。
18.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一共同特点在他们各自身上有什么表现 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此诗于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贬谪地江州(今江西九江)赴任忠州(今四川忠县)任刺史,途经洞庭湖登岳阳楼时所作。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扣题, “水漫漫”与杜甫《登岳阳楼》所写的“乾坤日夜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B.首联一“独”字,既是写实,也虚写诗人常年贬官在外、政治上不得意的孤寂心情。
C.颔联暗用“日远长安近”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在空间上心理上感到离长安近了一步。
D.尾联意含讽刺,如果作成画就能使贵人们体会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
20.同是被贬途经洞庭湖,白居易的《题岳阳楼》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 小题 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4题
《芙蓉楼送辛渐》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点明了当时送别的季节———秋冬季。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降雨,因为秋冬时节气温较低,雨水降落让人感到寒冷,是为寒雨; “连江”指秋冬时节的江面;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一般不会很大,这里的秋雨怎么会“连江”呢
在气象学上,我们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通称为秋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秋雨有两个时段:一是夏秋过渡季节下的雨,二是秋冬过渡季节下的雨。很显然,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提到的“寒雨”属于后一种情况。
和夏天骤雨相比; (甲),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比比皆是。温庭筠曾以“细响鸣林叶”来描绘秋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但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情景。①不过,②我国由于地域辽阔,③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④如北宋文学家张耒《雨夜怀陈永源山庄》中的“夜来秋雨如决堤”,⑤就说明当时降雨速度很大。
《别外甥杨克》一诗则写道: “东南秋雨足,泽国水连天。”这里的“水连天”和王昌龄所写的“寒雨连江”何其相似!诗人将水面与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国东部地区的秋雨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 这与台风有密切的关系。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秋季,只要有台风在我国江浙地区登陆,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们不难推测: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
为什么天气转凉了, (乙)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秋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那里距陆地很远,台风在广阔的洋面上“诞生”后,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加之经过一个夏季的阳光照射、加热,海洋累积了很多热量。初秋时节,阳光直射区向南移动过程中再次加热热带海洋,使得海洋热量达到顶峰,所以强台风更容易出现在这一时间段。
2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你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B.小刚的这篇作文写得还可以。
C.放学了,你可以走了。 D.天气实在热得可以。
22.下列诗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良辰美景奈何,赏心乐事谁家院!
C.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2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24.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分)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粉丝对顶流明星、冠军运动员极力追捧,被他们的“强者光环”吸引。粉丝们不仅热衷于模仿偶像的穿搭、口头禅,甚至在偶像陷入争议时也极力为之辩护……社会舆论场中,弱者的声音逐渐式微,大众的目光更多聚焦在强者身上,满是赞叹、羡慕与崇拜, “慕强心理”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对“慕强心理”,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6分)
1.(1)子路率尔而对曰 夫子哂之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4)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5)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6)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 共18分)
2. B【解析】A.刽子手(guì) C.荃-筌, 垢——跖 D.罪愆(qiān) , 崤山(xiáo)
3. D【解析】A. 易: 交换、替换 B. 置: 放弃、丢下 C. 族: 众
4. B【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到,往”,动词。A项,相当于“于”,比,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介词,无义。C项,做,动词/表被动,介词。D项,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
5. C【解析】①⑥⑦形容词作名词/②⑤名词作动词/③使动用法/④名词作状语/⑧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处、小的方面) ②籍吏民,封府库(造册登记) ③兴甲兵,危士臣 (使……处于险境)④无得兄事之(用侍奉兄长的礼节) ⑤然后从而刑之(处罚)
⑥共其乏困 (缺少的资粮)⑦以无厚入有间 (厚度)⑧是以君子远庖厨(远离)
6. D【解析】①主谓倒装句/②⑤判断句/③⑧状语后置句/④⑦宾语前置句/⑥被动句
7. D【解析】元杂剧每一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不是不同宫调。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1.鸳鸯 《牡丹亭》 2.王熙凤 鸽子蛋 3.香菱 陆放翁(陆游)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 共17分)
9.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更重要”错误,由材料一第4段可知,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
10.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于文无据,由材料二可知,此文段论述的只是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提及“悲剧精神”,但不能就此说汪曾祺小说忽略对悲剧精神的建构。故选B。
1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可以理解为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融合,即悲剧人物既有处境的不如意,又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哪怕最后被毁灭。
A.窦娥虽然身世凄惨但临刑前指斥天地,发下暂言来证清白,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
B.林黛玉虽寄人篱下却坚定追求爱情,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
C.周朴园屈从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的悲剧不符合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
D.哈姆莱特面对黑暗现实而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
12.①首先,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做总体概述;②接着借朱光潜、尼采的观点,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方面分析悲剧观念;③然后进一步论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内在联系;④最后指出“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内核。(每点1分,共4分)
13.①面对不公,她忍辱负重,她惨遭抛弃,偶然存活下来却保持善良、坚毅、顽强,不放弃“生”的希望。②面对苦难,她保持清醒,当她认清周朴园虚伪丑陋的面目,勇敢控诉他的罪行,撕碎所谓用来弥补的支票,维护自己的尊严。(每点2分,共4分)
五、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 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
14. CEG
【解析】: “君虽不敢加之以法”意思是“您虽不忍心依法处理我”, “以法”是“加之”的状语,故第一处断在“以法”后, “臣亦不敢污官乱治以生” 意思是 “我也不敢玷污官声、毁坏法纪而苟活于世”,可用相同句式判断“以生” 后停顿,也可以用语法上, “以生”是“污官乱治”的目的,所以第二处停“以生”后。 “臣知命矣”意思是“我知道我的命数了”, “矣”句末语气词停顿。
15. B【解析】 “委下畏死”中“委”解释为“推卸”“如土委地”的“委”解释委“散落、卸落”意思不同。
16. D【解析】“因为父亲有罪自己却在治理政事是不孝的”错,原文为“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应理解为“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
17.(1) 您因为爱惜我而损害国法,杀了无罪的人而让本当处死的人活了下来,这两者都不是用来教导百姓的方法。(以,因为,1分;私,爱惜1分,生,让...活了下来,使动1分;所以,用来,1分)
20.①共同特点是奉公守法(勇于担当、坚贞自守)。②石奢放走了犯罪的父亲,认为应该接受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③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认为按法律法官断案错判就要亲自受刑,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和对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第一问:结合选文内容,从石奢关于忠孝的辩解和“自刎而死”的抉择、李离不接受晋文公的宽赦,毅然选择“伏剑而死”可知,这两个人物都具有守法尽责的精神;第二问可根据两段内容,分别概括故事情节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返回晋国后,李离为掌管刑罚的最高官员,因审理失误,杀了一个无罪的人,他拘捕了自己,说: “我犯下的罪责应该判死刑。”文公对他说: “官员·职位有高低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这是您手下官吏的过失,不是您的过错。”李离说: “我任这个部门的长官,没有把职位让给手下的官吏;我得到的俸禄最多,也没有分给手下的官吏。审理错误而杀了无罪的人,却自己怕死将责任推给下属,这是不合道义的。我的罪责应当是被处死的。”文公说: “您一定认为自己有罪,那我也有过失。”李离说: “您按能力大小授予官职,我接受官职然后处理政务。我接过官印那天,您嘱咐道: ‘一定要用仁义之心处理政事,宁可错判让犯死罪的活下来,也不能把不当判死罪的错判为死罪。’我接受官位却不称职,阻塞了君主对百姓的思惠,像我这样的罪责应该判死刑,您有什么过错呢 况且法律规定,错判了刑罚就要接受同样的惩罚;错判了死刑,就要承担死罪。您认为我能够明察秋毫,决断疑难案件,所以让我主管刑法。现在我苛刻严酷,不顾及仁义;只相信刑律判状,不明察是非对错;听信他人的言辞,不明辨事实真相;拷打无罪的人使之屈服,让百姓怨恨朝廷。天下人听说了此事,一定会非议我的君主;诸侯们听说了此事,一定会轻视我的国家。怨恨积累在百姓心里,恶名传播到天下各国,使国君的威权在诸侯国中降低。像我这种罪责,判多次死刑都不为过。”文公说: “我听说过,只知直走而不知转弯,是无法前进的;为人刚直但不懂变通,是不能和他长期相处的。希望您据此而听我的话。”李离说: “您因为爱惜我而损害国法,杀了无罪的人而让本当处死的人活了下来,这两者都不是用来教导百姓的方法。我不敢接受命令。”文公说: “您难道没听说过管仲是如何做臣子的吗 他蒙受牢狱之辱,却能让君主施展抱负;行为有污,却助君主完成霸业。”李离说: “我没有管仲的贤才,却有不好的名.声;没有助君主完成霸业的功劳,却存陷害君主的罪过。没有能力却高居官位,依靠污行来治理百姓,君主虽不忍心依法处理我,我也不敢玷污官声、毁坏法纪而苟活于世。我知道我的命数了。”于是饮剑自刎了。
材料二: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 “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 “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 “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贵,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19.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心理上感到离长安近了一步”错, “日远长安近”的典故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结合注释“自江州赴任忠州,途经岳阳”等内容,可知诗人只是空间上“离长安近了一步”,而心理上是依然孤独、失落的,没有“近了一步”。故选C。
20.①白诗流露除对贬谪的无奈,对前途的忧虑以及对贵人们的怨愤。如“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表达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无奈,而“华堂张与贵人看”则含蓄地流露出对贵人们的怨愤。②张词表现出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内心澄澈坚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展露出豪迈旷达(乐观旷达),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体现了词人内心的澄明透亮;而“尽挹西江,细斟北斗”,更是表现出瘀迈、乐观的精神。(加粗的答案一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白诗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下的水漫漫、春天的绿岸、夕阳的红波等景象,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但在美景背后,诗人透露出对长安的思念和对前途的忧虑。如诗中提到“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无奈;而结尾句“华堂张与贵人看”,说可以把风景壮阔优美的洞庭湖,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张词展示了词人内心的澄澈和坚定,尽管同样遭遇贬谪,词人却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如“索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清亮;而“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是吞吐万千,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礼敬、邀请世间万物,一起纵情豪饮,展露出无与伦比的豪迈和旷达。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 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
2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能够。A.表示能够;B.表示好、不坏,是一种程度上的认可;C.表示许可;D.表示厉害,程度深。故选A。
2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为拟人。A夸张/B.用典/C 比喻/D 拟人
23.甲:秋雨一般比较轻柔 乙:台风还会频繁地出现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结合下文“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比比皆是”可知这句话的主语为“秋雨”结合上文“和夏天骤雨相比”可知此句要写秋雨的特点,再集合下文 “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加上与“骤雨”比较可知,甲句可填:秋雨一般比较轻柔(柔和)。
乙处,需要提一个问题,结合上文“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为什么天气转凉了”,可知跟“台风”有关,结合下文“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秋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初秋时节……所以强台风更容易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可知,问题是天气冷了以后,为什么还经常有台风,可填:台风还会频繁地出现呢
24.②修改:将“由于”放在“我国”前面。
⑤修改:将“速度”改为“强度”(或将“大”改为“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②句,关联词语序不当。“我国由于地域辽阔”的主语是“我国”,“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的主语是“秋雨”,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因此第一个关联词“由于”应放在“我国”前面。
⑤句,搭配不当。“速度”不能和“大”搭配,应改为“强度很大”或“速度很快”。
七、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