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期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期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08: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检测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基于空间和地域的两大基本单元,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对自然必然性的创造,是主体自我建构和自为空间的必然结果。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空间生产的过程,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城市与乡村、边缘与中心连接起来的过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绝不是要消灭乡村,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建成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的空间结构,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乡的分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向往文明、追求进步的结果。城乡从分离到高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既源于发展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又源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本性追求和主体自觉。长期以来,人们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工具,理所当然地认为农业要服务工业,农村要服务城市。这种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的思维在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
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公正的发展权,使城乡居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教育科技、居住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大致均等的待遇。人的现代化既是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既受到体制机制的影响,又受到人的现代转型的制约。我们在推动制度创新的同时,更应该以哲学的反思精神去进行文化创新,实现人的现代转型,增强人自身的发展能力。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保障城乡居民发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次,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重视以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硬件性、物质性要素建设,更要重视城乡居民的心理、文化、习俗等精神性要素的变迁,重视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繁荣其文化生活,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最后,要不断加强文化创新,重视人力资源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应有内容。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三农”现代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忽视了对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实际上,农村现代化更为根本,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政治文明形态、民风民俗、农民心理以及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村的全面现代化转型,自然也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实践表明,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变迁就无法完成,城乡发展的差距也无法真正缩小。农民现代化则事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败,应该明确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怎么改、改什么、如何改应由农民自己规划和推进,所有的改造都是在遵从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历史原因双重影响的结果。从城乡空间共生、分离、对立、平等、融合的历史进程看,随着城乡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已成为必然要求。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破除城乡之间的各种藩篱和壁垒,建立城乡管理良性互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等相关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以社会自身结构力提升社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城乡从二元分离到有机融合,并非单向度的城镇化或人口的转移,还包括管理、土地、资金、技术等社会物质性要素和文化、制度、习俗、心理等社会精神性要素的统算配置与双向融合。发展哲学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体在城乡客体发展失衡的二元结构基础上依据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人的内在本性,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而进行的新一轮价值建构和模式选择。
(摘编自张志勇、司春霞《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与思考》)
材料二:
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而当前,城乡居民权益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权的不平等;二是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包括养老、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环境等,农村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事业投入重点在城市,城市越来越漂亮,即使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实现城乡要素配置的合理化,关键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消除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应发挥市场对土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其他要素不同的是,土地有一个用途管制问题。如果把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并办理相应的法律手续。
(摘编自郑新立《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B.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消灭乡村,而是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
C.城乡从分离到整合,与人类对真善美的本性追求不无关系。
D.农村实现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前城乡分离的状态是以前对城乡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现在的城乡一体化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B.在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应该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上,迄今为止,人们在认识上依然是本末倒置的。
C.今天之所以能够提出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是因为我们已然破除了城乡之间的各种藩篱和壁垒。
D.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我国还有一些条件不够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市出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
B.各地加快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流转土地。
C.一些内陆乡镇鼓励农村劳动力继续参加务工大潮,在城市中就业。
D.宁夏中宁市要把枸杞产业打造成综合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的区别。(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几点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谈动
朱光潜
朋友:
从屡次来信看,你的心境近来似乎很不宁静。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一般人欢喜谈玄,你说烦恼,他便从“哲学辞典”里拖出“厌世主义”“悲观哲学”等堂哉皇哉的字样来叙你的病由。我不知道你感觉如何,我自己从前仿佛也尝过烦恼的况味,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但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
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白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
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从前长辈们往往拿“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向我说法。他们说,像我这样一个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的,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自己的忧乐放在心头。①谢谢罢,请留着这副“应该”的方剂,将来患烦恼的人还多呢!
朋友,②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这种事实在流行语中就可以见出,我们感觉快乐时说“舒畅”,不感觉快乐时说“抑郁”。这两个字样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形容词时,它们描写快或不快的状态;用作动词时,我们可以说它们说明快或不快的原因。
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地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成人们感觉烦恼时也还要拘礼节,哪能由你放声大哭呢?吃黄连苦在心头,所以愈觉其苦。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从前儒家讲心性的话,从近代心理学眼光看,都很粗疏,只有孟子的“尽性”一个主张,含义非常深广。一切道德学说都不免肤浅,如果不从“尽性”的基点出发。③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人性固然是复杂的,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从动的中间我们可以寻出无限快慰。这个道理我可以拿两件小事来印证:从前我住在家里,自己的书房总欢喜自己打扫。每看到书籍零乱,灰尘满地,你亲自去洒扫一过,霎时间混浊的世界变成明窗净几,此时悠然就座,游目骋怀,乃觉有不可言喻的快慰;再比方你自己是欢喜打网球的,当你起劲打球时,你还记得天地间有所谓烦恼吗?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士行的故事。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把一百块砖由斋外搬到斋里。人问其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他又尝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其实惜阴何必定要搬砖,不过他老先生还很茁壮,借这个玩意儿多活动活动,免得抑郁无聊罢了。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欢喜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你的朋友 孟 实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减)
文本二:
谈体育
朱光潜
近代人谈体育,多专指运动,其实专就健康而言,运动是体育的下乘节目。运动的要义在使血液流通,筋肉平均发展,脑筋与筋肉互换劳息。这三点在普通劳作方面也可以办到。自然人都很健康,除渔猎耕作及舞蹈以外,别无所谓运动,而身体却大半很强健。不过运动确也有不能用普通劳作代替的地方。第一,它是比较地科学化,顾到全身筋肉脉络的有系统的调摄和锻炼。在近代社会中分工细密,许多人只用一部分筋肉去劳作,有系统的运动实为必要。第二,运动带有团体娱乐的意味,是群育的最好工具。在中国古代,射以观德;近代西方人也说运动可以养成“公平游艺”(fair play),一个公平正直的人有“运动家的风度”(sports-manship)。要训练合作互助,尊重纪律的精神,最好的场所是运动场。④威灵顿说:“滑铁卢的胜仗,是在义敦和哈罗两校运动场上打来的。”就是因为这个道理。从这两点说,我们急须提倡运动。不过已往饲养选手替学校争门面的办法必须废除。运动必须由学校推广到全社会,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一个节目,如吃饭睡觉一样,它才能于全民族的健康有所补助。
(节选自《朱光潜散文集》,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中,作者谈及对烦恼的感受,他虽些微领受过哲学家的教训,但是忧来无方,认为哲学对于解决心病毫无帮助。
B. 文本一中,西晋陶侃晨暮间搬砖是为了让自己励志,作者很认同这种方式,认为搬砖的意义在于多活动,免抑郁。
C. 文本一与《与妻书》都是书信,但二者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文本一多用议论,《与妻书》则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D. 文本二中,朱光潜认为运动是体育的下乘节目,劳作之人无所谓运动,身体也大半很强健,因此普通劳作也能达到运动的效果。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中用“方剂”比喻长辈们教育青年如何面对烦恼的大道理,借用“应该的方剂”暗讽这些道理的不合时宜。
B. 句子②内涵丰富,既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性,又说明有了烦恼应采用自然的方式化解而不是对抗烦恼。
C. 句子③中的两个“在此”,强调了参透“尽性”的重要性,“尽性”既是生活的目的,也是达到生活目的的方法。
D. 句子④引用威灵顿的话意在说明体育运动与国家命运相关联,强调教育对国家实力和战争胜利的深远影响。
8. 为什么说“运动”是排解烦恼的有效方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围绕“动”阐述,但二者的说理技巧不同,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大功A始就B封赏C未及D于一人E而先以F伶人G为刺史H恐失I天下心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用事”,执政,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的意思相同。
B. 材料一中“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句式不相同。
C. 材料二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与《过秦论》中“余威震于殊俗”的句式相同。
D. “本”,推究,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本”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擅长谱曲,到现在汾、晋二州民间,还能唱他作的歌,尊称他为“李天下”。
B. 庄宗常常亲自与伶人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得到重用。他们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 庄宗勇猛善战,亲率卫士,战乱中他奋力杀死了很多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
D. 庄宗得天下时“壮”,失天下时“衰”,《伶官传序》通过对比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
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
高适
同官载酒出郊圻,晴日东驰雁北飞。
隔岸春云邀翰墨,傍檐垂柳报芳菲。
池边转觉虚无尽,台上偏宜酩酊归。
州县徒劳那可度,后时连骑莫相违。
15.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了诗人与同僚带着酒到郊外游玩,既点明事件,又照应了标题中的“早春”二字。
B. 颔联“邀”“报”运用拟人手法,将春云、垂柳人格化,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欢快的意境。
C. 颈联“池边”句写出了池水空旷浩渺之感,这种虚空之境让诗人的心境也变得空明澄澈。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州县官职生活无奈和感慨以及对未来与友人并肩同行的期许。
16. 你认为诗人为何会“酩酊归”?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句的句子是“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望海潮》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3)《扬州慢》中,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扬州城昔日之繁华,今日之荒败,两相对比,触目惊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西方戏剧艺术表演程式不同。中国戏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集中、概括、提炼,形成了 ① 的艺术程式。戏剧中的角式分成“行”,在服饰和形体的包装上,在脸谱的敷彩化装上均有生、旦、净、末、丑的固有范式。戏剧中的独白、对白、旁白等语言也须符合剧情规定和人物身份,符合“行”“角”的分野,拿腔捏调。那种尖声细气或高亢喊嗓,那种抑扬顿挫、矫揉造作的语音发声,与生活中的语言规范 ② 。而西方戏剧肯定人的价值、本能和欲望,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社会 ③ ,反映人性的矛盾冲突。通过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贴切性,使戏剧的表演侧重于现实的艺术再现和提升。中国戏剧可以喝茶无杯、斟酒无壶,西方戏剧有必备的道具。中国戏剧有好人坏人,忠良奸佞全绘在脸谱上。西方戏剧全靠角色揣摩和艺术表演的真实再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在表演上的差异。(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个符号,人们都喜欢它。它有两只耳朵,萌萌哒的表情,被誉为中国的hello kitty,经常有人使用它来表达自己某一瞬间的开心状态。可快乐如他,也要回答那个终极问题——我究竟是谁?
它的本尊,其实是——鼎。
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器物了。相传大禹即位之后,平定四方,命令各州的首领聚集会盟,为做纪念,将九州各自进献的青铜铸成九口大鼎,其上分别绘制九州地名、山川,并摆放在夏朝的都城。从此,九鼎成了天命的象征,是王权的代名。
现在,鼎已经不再具有权力意义,但却是文物中的顶级器物,所有现存于世的鼎,都无一例外安放在重要的博物馆中,成为镇馆之宝。这其中就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也很重要的大鼎,它的名字是——大盂鼎。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海内三宝”之一。鼎身上有291个文字,这些文字文化价值极高,内容也非常有趣,它记载了3000多年前周康王对一位名叫盂的贵族的告诫和赏赐。周康王告诫盂:我听说殷商因为酗酒而亡国,周朝因为忌酒而兴盛,你要好好地辅佐我,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德政,知不知道?这样的记录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对于喝酒误事的反思了吧。令人惊奇的是,鼎身上除了记录这样的训诫,还记录了周康王训诫之后的赏赐清单,他竟然赐了香酒给这位贵族。哎呀,实在是想不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操作呀?
怎么样?鼎,很有趣吧?
21. 文中画横线句如果改为“这实在是一种让人想不通的操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22. 文中空缺处应该选用下列的哪一种表述?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A.大盂鼎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
B.大盂鼎的文化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要建成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的空间结构,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D[解析]A项,“错误认识”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城乡的分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向往文明、追求进步的结果”。B项,原文表述为“长期以来”,所以“迄今为止”的表述有误。C项,原文表述为“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破除”,所以“已然”表述有误。
3.C[解析]选项中指的是劳动力的单向流动,还是过去农村服务城市的表现,所以不属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表现。
4.①二者关系上: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农业要服务工业,农村要服务城市;城乡一体化则强调二者平等融合发展。②资源配置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乡一体化则是统算配置,双向融合,一体化发展。③享受权益上: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权益待遇不平等,城乡一体化则强调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
5.①要解决好城乡居民权益不平等的问题,尤其是财产权、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问题;②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③要妥善处理好土地的用途管制问题,以更好发挥市场对土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6. C 7. D
8. 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说:违反自然会产生烦恼,服从自然才能享受快乐,运动就是服从自然。
②从人的行为上说:愁郁由于静止,多运动可以排解烦恼、宣泄愁苦。
③从人的本性上说:运动是人的基本性,多运动会带来快感。
9. ①文本一通过书信的形式,结合个人经历和哲学思考,强调“动”对于排解烦恼的重要性。作者以生动的例子(如打扫书房、打网球、搬砖等)来说明“动”如何带来快慰,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
②文本二则从体育的角度出发,论述运动对健康和群育的意义,逻辑严谨,引用权威观点(如威灵顿的话)增强说服力,更具学术性和系统性。
10. BEH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官赏爵,却先委任乐官做刺史,恐怕会丧失天下人心。
“就”是“大功”的谓语,“封赏”是下面“未及”的主语,B处断开;
“于一人”是介宾结构,用来修饰“未及”,E处断开;
“以……为”是固定搭配,“刺史”是作“为”的宾语,H处断开。故选BEH。
11.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乐官从此执政。/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执政的臣子靳尚。
B.错误。都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见”表被动。句意:他宠爱的乐官周匝被梁人抓去。/被冒犯才去死。
C.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余威于殊俗震”。句意: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他的余威依然在边远的地方震慑着。
D.正确。推究/根本。句意: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故选B。
12.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尊称他为‘李天下’”错误。根据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可知,庄宗的艺名是自己取的。
故选A。
13. (1)过了几天,唐庄宗又向东亲临汜水,打算把守关口来抵抗。
(2)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14. ①宠伶乱政:酷好俳优,任伶人请托封官,祸乱国政。②逸豫丧志:灭敌国后沉迷享乐,不思进取,忽视隐患。③众叛亲离:李嗣源反叛时,军士离散,孤立无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庄宗既喜欢乐舞艺人,又懂得音乐,会作曲,到现在汾、晋二州民间,大多能唱他作曲的歌,叫作“御制曲”的都是。他的小字叫亚子,当时有的人叫他亚次。又另取艺名自称“李天下”。从他做王开始,直到做天子时,常常和艺人们在庭中嬉戏,乐官从此执政,于是导致灭亡。
唐庄宗在胡柳打仗时,他宠爱的乐官周匝被梁人抓去。后来消灭梁进入汴京,周匝到马前拜见,唐庄宗见到他很高兴,赐给他金银绸帛,慰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说:“我落到仇敌手中,而能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力量。希望求得两个州报答这两个人。”唐庄宗都许诺任命他们做刺史。郭崇韬谏阻说:“和陛下共同夺取天下的人,都是英豪忠勇的人。如今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官赏爵,却先委任乐官做刺史,恐怕会丧失天下人心。不可以这样做!”于是搁置了这一任命。过了一年,乐官们多次提到这件事,唐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答应周匝了,这样做让我羞于见到他们三个人。你说得虽对,但应为我委屈施行。”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李嗣源的军队反叛,向京师进军,唐庄宗向东奔汴州,而李嗣源先到。唐庄宗到万胜,不能入城而返回,士兵逃散,还剩下两万多人。过了几天,唐庄宗又向东亲临汜水,打算把守关口来抵抗。四月丁亥初一,唐庄宗在中兴殿接受群臣朝见,宰相奏对三刻之久。随行护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步兵在五凤门摆开战阵来等候。唐庄宗到内殿进食,郭从谦从军营出来,露出刀、搭满箭,迅速进攻兴教门,和黄甲军互相对射。唐庄宗听说兵变,率领各王卫士把乱兵赶出宫门。乱兵放火烧毁城门,攀着城墙攻入,唐庄宗杀死数十上百人。乱军从楼上向皇帝射箭,皇帝受重伤,仆倒在绛霄殿廊下,从皇后、各王到左右的人都逃跑了。到午时,皇帝驾崩,五坊乐人善友,收聚乐器焚烧尸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唐庄宗的骨殖,安葬在新安的雍陵。
材料二: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15.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C.“池水的空旷浩渺”错误,池水面积不可能很大,不会有空旷浩渺之感;“这种虚空之境让诗人的心境也变得空明澄澈”错误,此处应是指诗人与同僚内心虚空,乃是愁情,所以后面会醉酒而归。故选C。
16. ①春日美景陶醉:晴日雁飞、春云垂柳等美景,诗人借酒抒发喜爱陶醉之情。
②与友人同游欢乐:与同僚同游宴饮,情谊深厚,氛围欢乐,因而畅饮至醉
③暂时解脱官场:州县为官生活无奈,宴饮时光让其暂脱束缚烦恼,借酒沉醉解脱。
17.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8.示例:①独具一格 ②大相径庭 ③息息相关
19.中国戏剧可以不需要道具,西方戏剧则需要;中国戏剧靠脸谱区分好人、坏人,西方戏剧靠角色揣摩和艺术表演来表现。
20.示例: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贴切性,使戏剧的表演侧重于现实的艺术再现和提升。
21. 示例:
①原文用语气词“哎呀”增强感彩,更能感染观众;
②原文将“实在是想不通”单独成句并前置,更能突出解说员的惊奇;
③原文采用问句的形式,能增强与观众交流互动的亲切感;
④原文用三个短句,节奏感强,更符合解说词的特点。
22. 示例:选用:A
理由:以“大盂鼎”充当句子的主语,“文化意义”充当句子的宾语,才能避免下一小句出现主宾搭配不当的语病,并保证语篇(语段)衔接连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