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莱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如果有一个读者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
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结构。
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
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瓴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
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
(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是人们为了解读《离骚》而强加上的普遍都能理解的主题。
B.西方艺术作品主题思想和结论比较模糊,没有统一的理解,更接近伟大作品本身。
C.黑格尔论述了《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的两难,认为其是文学典范的必备条件。
D.拐杖和两难调解方案,都是人们基于世俗心里做出的封闭解读,远离了作品伟大之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期以来人们对好作品的标准普遍存在着认知偏差,容易影响对伟大作品的判断。
B.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对胜利与失败无果而终的论辩,都是因为双方论据势均力敌。
C.“万丈深渊”指的是两难结构,批评家自身无法理解,他们提出的调解方案依然是“伪解决状态”。
D.伟大作品的创作最忌开宗明义、洞察一切,而应把作者与观众一起带入作品中,去主题化、结论化。
3.下列《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一项是( )(3分)
A.妙玉内心善良,作为出家人她以慈悲为怀。她非常瞧不起身份低微的刘姥姥。
B.史湘云在群芳射覆游戏中私传谜底给香菱,被当场拿获。对待主仆不分厚薄。
C.薛宝钗出手相救使香菱避免沦落薛蟠之手。她明知金钏死因却说她贪玩,失足落水。
D.王熙凤精明能干,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她心狠手辣“反误了卿卿性命”。
4.请依据《老人与海》课文节选部分分别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4分)
5.材料第⑧段认为“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请用第③段内容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争座位帖
苏平
要是能够少说几句,颜真卿早当上宰相了。
那时候,颜真卿还在御史台,只是个正八品的监察御史,却盯上了职掌宫中、京城巡卫的正三品左金吾卫将军李延年。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情,李将军私自用了下公车,没有按规定报备。正好这事归颜真卿管,①按理碰上这种事,一般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多远就躲多远。可颜真卿很认真,追着问李延年为什么,李延年当然暴跳如雷,这还了得,敢到太岁头上动土了,皇上还靠我保护呢。
李延年当着百官的面发作了,狠狠地骂了颜真卿一顿,你算个什么东西?颜真卿年轻气盛,一本参到玄宗那儿。到底理亏,刚好玄宗也想找李延年的事,就将他从京城一气贬到了乡下。
天宝九年,杨国忠和李林甫斗上了,这是唐王朝的两个重量级人物。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贤相宋璟的三儿子宋浑靠溜李林甫的须当了御史中丞。一天,他听说东京畿采访史薛稷的甥女是个寡妇,长得很漂亮,就让人家把她娶了,实际上呢归自己所有。这个事情被杨国忠知道了。
哈哈,②掏空了泥巴,萝卜自然就长不大。杨国忠把这事一捣鼓,宋浑吃不了兜着走,而李林甫这萝卜一下子伤了根须,有痛还得憋着,不能哼哼。
这事本来和颜真卿八竿子打不着,是他自己凑过去的。颜真卿说,你们怎么可以为了私愤而危害宋璟公的后人呢?宋璟是唐玄宗时的第一任宰相,也是公认的贤相。颜真卿当然知道宋浑不是什么好东西。只不过,他是站在很客观的角度来说话的,并不向着谁。可是别人哪管这么多,你不拉偏架,不向着谁,那就是没向着我。好,一句话,把两边都得罪了。
过了两天,颜真卿就被贬了。杨国忠和李林甫本来斗得不可开交,没一件事能商量到一块,唯独这件事意见很统一,一拍即合。
到了上元元年,肃宗和他老爹玄宗的关系搞僵了。肃宗把玄宗赶到西内宫,软禁起来。这本来也算是家事。可颜真卿又上表了,嫌不过瘾,还率领百官一起去问肃宗,你爹生活过得怎么样?这不是打人脸嘛,肃宗那个气,脸都憋成了茄子。
广德二年,郭子仪打了胜仗。代宗一高兴,就让百官到长安城西门去迎接郭子仪。这么多人自然要排队,尚书右仆射郭英乂,为了拍大宦官鱼朝恩的马屁,把他的位置排到了最前面。排最前面就最前面吧,人家鱼朝恩现在是代宗跟前的大红人,有什么办法呢?颜真卿又看不下去了,写了一个帖子给郭英乂,狠狠地批了他一通。他说,朝廷纪纲,须共存立。这个帖子就是有名的《争座位帖》。
因了这个帖子,鱼朝恩的心里搁了块石头。鱼朝恩想,哼哼,跟我玩隔山打牛,等着吧。好在,鱼朝恩很快被元载给干掉了。
永泰二年,元载已当了好几年宰相,坏事也做了不少,心里就有些泛小九九,不会有人到代宗处告我的状吧?元载就想了个法子,说,皇上很累,不能什么事都让他操心。以后百官有事先让我来处理,我处理不了的,再给皇上处理。代宗一听很高兴,这个法子好啊!
颜真卿急了,说,皇上,这不是堵大家的嘴吗?当年李林甫和李辅国专权的时候,还允许百官说话呢。
元载一听这话,鼻子都气歪了,这不是把自己比作奸相李林甫和李辅国了吗?
颜真卿可不管这些,就这事回家写了个疏呈给代宗。这个疏呈上去后,代宗没理。③倒是代宗身边的那些太监们觉得写得真好,真解气,偷偷地把它抄出来,传了出去。
元载急了,随便找个理由,把颜真卿贬了出去,这已经是颜真卿第五次在多嘴这块石头上被绊倒了。
到了德宗朝,有一阵子,德宗倒是想让颜真卿干宰相。可又对他的直性子没底,就去问杨炎。④杨炎听了,眉心跳了一下。
杨炎说,皇上,我给你讲件事吧。
德宗疑惑地看看杨炎,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杨炎用舌头绊了下唾沫星子说,那年颜真卿到陇右巡察,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两天一会三天一聚地招待他,把他当星星一样捧着。第二年,哥舒翰打了胜仗,攻下了吐蕃的石堡城,这是大唐王朝几十年来的一次大胜利,皇上高兴,在大明宫表扬哥舒翰。哥舒翰也高兴,就多说了几句话,你猜颜真卿怎么着?
德宗就使劲地回忆,可是那时他虚岁八岁,自然记不清了。德宗问,怎么了?
杨炎又用舌头绊了下唾沫星子,接着说,他当场就上奏弹劾哥舒翰话太多,太吵,不成体统。
德宗很奇怪地问,上朝时应该庄严肃穆,这是朝纲,颜真卿维护朝纲没有错啊,怎么了?
维护朝纲……杨炎“哼哼”了两声,再不言语,告辞走了。
德宗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杨炎这两声“哼哼”是什么意思,但德宗生性多疑,之后,就再也没提颜真卿当宰相的事。
很快,杨炎当了宰相。杨炎当了宰相后,还提了颜真卿一级,把他从重要的吏部尚书,升到没有实权的太子少师。有一次,在一个很私人的场合,杨炎多喝了几杯,大着舌头对众人说,他不是话多嘛,让他和小朋友去说吧。
三百多年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大书法家米芾得到了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他净了手,在铜香炉里插上一炷点着的檀香。小心翼翼地展开,静静地看了三个小时。接着,他在书桌上铺开一张四尺徽宣,在上面画了个人,又画了顶宰相帽。画完,写好落款:争与不争。米芾哭了,哭得很伤心。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颜真卿写《争座位帖》抨击郭英乂破坏朝廷纪纲,又没给鱼朝恩留面子,鱼朝恩没看出对他的敲打,但因郭英乂被指责,对颜真卿怀恨在心。
B. 文中颜真卿屡屡官场失利都与他“多嘴”有关,这折射出当时官场风气不正、不少官员各为其私的现实,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批判价值。
C. 本文的命名方式与《百合花》相似,都以物品为线索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故事情节,这样可以凸显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D. 本文与《祝福》一样,都运用顺叙的方式叙事,情节条理清楚,不同的是祥林嫂的故事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颜真卿的故事由多个片段组成。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中“一般人”的有意回避,反衬了颜真卿对李延年公车私用一事不回避、不敷衍的态度,凸显出颜真卿的难能可贵。
B. 句子②把宋浑和李林甫的关系比作泥巴和萝卜的关系,“掏空”写出了杨国忠做事策略的阴险,“长不大”写出了对李林甫的伤害程度。
C. 句子③写太监们对颜真卿敢于直言的理解,为了支持颜真卿,他们把颜真卿的奏疏抄出来、传出去,而此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句子④中“眉心跳了一下”用极简的文字描写杨炎的神态,表现他听到德宗想让颜真卿做宰相、想到这会影响他做宰相的吃惊。
8. “争”与“不争”是理解颜真卿高贵人格的关键,请简要分析。(4分)
9. 本文前文讲述的是颜真卿的故事,结尾为什么转而写米芾的故事?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稹九岁学赋诗,长者往往惊其可教。年十五六,粗识声病。时贞元十年已后,德宗皇帝春秋高,理务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过。外阃节将,动十余年不许朝觐,死于其地不易者十八九。而又将豪卒愎之处,横相贼杀,告变骆驿,使者迭窥,旋以状闻天子曰:“某邑将某能遏乱,乱众宁附,愿为其帅。”名为众情,其实逼诈,因而可之者又十八九。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厚加剥夺,名为进奉,其实贡入之数百一焉。朝廷大臣,以谨慎不言为朴雅,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
仆时孩騃,不惯闻见,独于《书》《传》中初习“理乱萌渐”,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适有人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故郑京兆于仆为外诸翁,深赐怜奖,因以所赋呈献京兆,翁深相骇异,秘书少监王表在座,顾谓表曰:“使此儿五十不死,其志义何如哉?惜吾辈不见其成就。”因召诸子训责泣下,仆亦窃不自得,由是勇于为文。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不数年,与诗人杨巨源友善,日课为诗,性复僻懒,人事常有闲暇,闲则有作。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又不幸,年三十二时有罪谴弃,今三十七矣。五六年之间是丈夫心力壮时常在闲处无所役用。适值河东李明府景俭在江陵时,僻好仆诗章,欲得尽取观览,仆因撰成卷轴。自十六时,至是元和七年,已有诗八百余首,色类相从,共成十体,凡二十卷。自笑冗乱,亦不复置之于行李。
(节选自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五六年A之间B是丈夫C心力D壮时E常在F闲处G无所H役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可指季节、一年,也可指岁月、人生,还可指时代、史书,文中指年纪。
B.“死于其地不易者十八九”与《屈原列传》中“不凝滞于物”的“于”用法相同。
C.得,满足、得意,与《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意思不同。
D.行李,出行带的东西,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的“行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稹九岁学习赋诗,才华令长辈们感到惊讶;到十五六岁,他能粗略地识别诗歌声律上的毛病;到元和七年,就已创作八百多首诗。
B.郑京兆对元稹很是怜爱,读了元稹呈献的诗非常惊异,在秘书少监王表面前称赞元稹大器晚成,并可惜他们看不到元稹的非凡成就。
C.元稹喜爱杜甫的诗,认为其诗波澜壮阔,处处精到,而沈、宋的诗没有寄托。与杨巨源成为好友后每天练习写诗,闲暇时就创作。
D.河东李景俭特别喜欢元稹的诗,想要全部取来阅读。元稹于是编撰成卷轴,分类有十种诗体,编排共二十卷,自己感觉有些冗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理务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过。
(2)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
14.根据材料,说说元稹当时“不惯闻见”的乱象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
东归道中(其二)
赵嘏
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
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
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
此日念前事,沧洲[注]情更亲。
[注]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色未明诗人就迫切地唤醒僮仆踏上“东归”之路,这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熹微”所表达的情感类似。
B.残春风雨之夜,落花纷纷;天地山河之间,驱马奔走。颔联虚实相生,在时空转换中呈现的画面充满象征意味。
C.诗人揽镜自照,满头华发,不禁生出岁月蹉跎之感。“星星”“草草”叠词的选用,不仅形象可感而且曲婉深挚。
D.尾联诗人回想起从前官场的旧事,更觉得亲情之可贵,从而点明“东归”之旨,回归沧洲追寻内心真实情感的呼唤。
16.诗人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自我与世俗思考诉诸笔墨,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借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既给人以想象,又交代了蜀道的由来。
(3)追崇先贤,是古代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蜀相》中 , 一联,就体现了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痒品格的仰慕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如今,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而且是全人类共享的节日和文化了。春节以它 A 、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被世界所熟知。列入非遗名录的春节,已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必定受到更广泛的关切。
( 甲 )?不难。他们只要能有机会和中国人过几天春节,参与其中,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春节的炽烈与温馨,还可以从习俗里了解到中国人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比方说为什么非要在除夕这天赶回家,为什么全家要一起守岁,为什么除夕夜晚不熄灯,为什么压岁钱必不可少。为什么过年要穿新衣裳,为什么大红色突然成了年的标志色,为什么平常看不到的门神、财神、灶王,三星、八仙,这时候全冒出来了……外国朋友会从中知道中国人的重视亲情,孝敬父母,生活理想,还有淳朴美好的价值观。
春节源自农耕生活。①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生活依从生产,生产依从大自然的四季。②新一轮大自然四季的更替,也是人间新一轮生产、生活的开始。③当一年一度冬去春来的节点到来时,就分外重要了。④人们自然要把对新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向往,全放在对年的祝愿里。⑤所有人间的美好期许,也都一拥而来,汇成年的主题。人们表达这种对生活的向往与盛情,落到行动上是 B 的民俗,大到民间灶火和庙会,小到一枚巴掌大,美丽、鲜亮的窗花。没有一处灶火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枚剪纸不带着自己地域的风情与传说。
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者是少数身怀绝技的人,( 乙 )。一代代中国人不仅仅是春节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如果说,万里长城是我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春节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
当春节习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会给人类文明大大增添奇光异彩和多样性,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拓开一条宽展的大道。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七个“为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以说,我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增大。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文学典范的必备条件是两难结构,不是两难。
2.D【解析】D项“去主题化、结论化”错误,是没有明晰的主题,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3.B【解析】B项中史湘云心地宽阔,随性行事,善解人意,没有两难结构。
4.(1)失败者:老人几经挣扎,终于捕获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2)成功者:桑提亚哥认为“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五斗鲨鱼,坚韧不拔、永不服输,表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
5.(1)两种常规选择把伽利略表现成了典型的科学家形象,分别封闭在天文观察与发现领域和与教会冲突中。(2)布莱希特把伽利略置于一个作为普通人该不该屈服的两难结构中,没有把他封闭在科学领域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定位上。(3)布莱希特在书中没有给出自己的结论或偏向,而是把一切人都卷入到该不该屈服的苦恼中,这种艺术效果依然引发着今天和未来观众的深思,震撼人心。
6. 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鱼朝恩没看出对他的敲打,但因郭英乂被指责,对颜真卿怀恨在心”错。结合原文“因了这个帖子,鱼朝恩的心里搁了块石头。鱼朝恩想,哼哼,跟我玩隔山打牛,等着吧”可知,鱼朝恩看出了对他的敲打,且其是因《争座位帖》直接针对郭英乂的行为,间接损害了鱼朝恩的颜面,故对其怀恨。
C.“都以物品为线索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故事情节”错。本文以《争座位帖》为线索串联情节的说法不准确,该帖仅是颜真卿多次进谏事件中的一个典型,并非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
D.“都运用顺序的方式叙事”错。《祝福》采用倒叙,以“我”回忆展开。
故选B。
7.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
C.“写太监们对颜真卿敢于直言理解,为了支持颜真卿”错。结合原文“元载已当了好几年宰相,坏事也做了不少,心里就有些泛小九九……元载就想了个法子……以后百官有事先让我来处理,我处理不了的,再给皇上处理”可知,太监们抄传奏疏的行为并非“支持颜真卿”,而是出于对元载专权的不满(“真解气”),太监们更多是借机宣泄私愤,而非真正“理解”颜真卿的立场。
故选C。
8. ①颜真卿“争”的是公理、道义、纪纲,他为此敢于屡屡以下犯上,表现出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百折不回的高贵品格。
②颜真卿对自己不得升官甚至被贬官“不争”,表现出坦荡无私的高贵品格。
9. ①写米芾得到《争座位帖》,回扣题目和上文,交代该帖的下落,使情节完整。
②用米芾画代表颜真卿的人和宰相帽,照应开头所说的颜真卿因为多说话没有当上宰相,使结构严谨。
③描写同为大书法家的米芾对颜真卿的敬重和对《争座位帖》的珍视,侧面表现颜真卿人格的崇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更有感染力。
④借米芾很伤心的哭,表达对骨鲠之臣受到排挤的不公世事的痛心。
10.B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五六年之间,这是男子心力最旺盛的时候,却常常处于闲散之地,无所作为。
“五六年之间”是时间范围,是后文“是”所指代的内容,应独立成句,所以“间”后B处要断;
“是丈夫心力壮时”中,“壮时”是“心力”的状态,“心力壮时”是“丈夫”的状态,所以“时”后E处要断;
“常在闲处”中,“闲处”是“在”的宾语,且“无所役用”和“常在闲处”是并列关系,所以“处”后G处要断。
故选BEG。
11.B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用法相同”错。介词,在;/介词,被。句意:死在自己封地而不改变职位的有十分之八九。/不被外物所拘束。
C.正确。满足、得意;/通“德”,恩惠,感激。句意:我也暗自不满足。/熟识穷人感激我吗?
D.正确。出行带的东西;/外交使者。句意:也不再放在行李中。/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故选B。
12.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元稹大器晚成”错。郑京兆并未说元稹“大器晚成”,而是感慨“若此儿五十不死,其成就不可限量”,并非强调“晚成”。故选B。
13.(1)处理政务依赖他人,最不希望文职执法官员犯下危害天下的罪过。
(2)有举荐儿孙为官来巩固自己地位的,有启发教导蛮夷来抬高自己身价的。
14.①皇帝管理无方;②使者逼迫欺诈;③诸侯自行其是;④朝臣不愿进言。
参考译文:
我九岁学习赋诗,长辈们常常惊讶,认为他值得培养。到了十五六岁,我能粗略地识别诗歌声律上的毛病。那时是贞元十年之后,唐德宗皇帝年事已高,处理政务依赖他人,最不希望文职执法官员犯下危害天下的罪过。外地的节度使,动辄十多年不允许朝见,死在自己封地而不改变职位的有十分之八九。而那些豪强将领和固执的士兵,相互横加杀害,报告变乱的使者络绎不绝,使者们轮流窥探,随即把情况报告给天子说:“某地的将领某人能够制止叛乱,乱民宁愿归附,希望让他做统帅。”名义上是众人的意愿,实际上是逼迫欺诈,因此而得到同意的又有十分之八九。因此诸侯敢于自行其是,有举荐儿孙为官来巩固自己地位的,有启发教导蛮夷来抬高自己身价的。大肆剥夺,名义上是进奉,实际上进贡的物品只有百分之一。朝廷的大臣,把谨慎不言当作淳朴高雅,能及时朝见皇帝的,不过是一两个亲信,直臣义士,往往受到阻塞。
我当时年幼无知,不习惯听闻这些事情,唯独在《书》《传》中初次学习“理乱萌渐”,心中震惊,仿佛无法生存,想要发表意见已经很久了。恰巧有人拿陈子昂的《感遇》诗给我看,我吟咏玩味,情绪激动,当天就写了《寄思玄子》诗二十首。已故去的郑京兆是我的外祖父,对我这个外孙很怜爱,于是我把所写的诗呈献给他,京兆翁深感惊讶,秘书少监王表在座,京兆翁看着王表说:“如果这个孩子五十岁不死,他的志向和义气会怎样呢?可惜我们看不到他的成就。”于是召集诸子训责,泪流满面。我也暗自不满足,因此勇于写作。又过了很久,我得到了杜甫的数百首诗,喜爱他的诗波澜壮阔,处处精到,开始不满沈佺期、宋之问的诗没有寄托,又惊讶于子昂的诗没有时间完备。没过几年,我与诗人杨巨源成为,好友,每天练习写诗,性格又偏懒,人事常有闲暇,闲暇时就有作品。凡是遇到与平常不同的情况,就想要赋诗。又不幸,三十二岁时因罪被贬,现在三十七岁了。五六年之间,这是男子心力最旺盛的时候,却常常处于闲散之地,无所作为。恰逢河东明府李景俭在江陵时,特别喜欢我的诗篇,想要全部取来阅读,我于是编撰成卷轴。自十六岁起,到现在的元和七年,已有诗八百余首,按类别编排在一起,一共有十种诗体,总共二十卷。自己感觉有些冗杂,也不再放在行李中。
15.D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回想起从前官场的旧事,更觉得亲情之可贵”错。尾联写诗人忆残春想平生之后的感悟:诗人回想平生,只觉劳生扰扰身心俱疲,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满怀悲叹,反倒觉得沧洲更为亲切。尾联无觉得亲情之可贵的意味。故选D。
16.①残春之夜,风雨落花,写出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美好生命的短暂易逝(或隐喻自身满腹才华却屡遭世俗的摧折)。②驱马山川,则写出广阔的自然天地之中自我生命的渺小、孤独与不断劳碌奔走的艰辛与无奈。③回望往事,汲汲功名却仍落魄潦草一生,因此诗人以“沧洲情更亲”表达自己遵循内心归隐山水之志,而摒弃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地崩山推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8.A.博大精深 B.形形色色
19.甲:外国人想了解春节难吗
乙: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全体中国人
②语序不当,将“大自然”与“新一轮”对调。③成分残缺,在“就”前加“年”。
21.①排比列举中国春节的各种习俗,表现中国春节文化的丰富性。
②采用“为什么”句式,表现外国友人对中国春节的好奇心理。
22.①原文巧用比喻,将春节比作万里长城,生动地表现出春节的文化内涵及其重要地位。
②原文用假设语气,更符合评判的逻辑。
③原文句式回环交错,更具意蕴,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