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学期南宁市第九中学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材料一:
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不断加速的老龄化趋势,引发了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
与以往不同,当今“银发族”的养老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生活照料需求向多层次、个性化需求转变。但目前的养老服务,还主要局限在基本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这类生存型服务方面,需求量较大的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养老金融、法律咨询、社会参与等发展型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即便是生存型需求的优质服务供给也存在巨大缺口。因“熟人社会”的惯例和对宗亲血缘的重视,尽管养老分为居家、社区、机构等多种场景,但现实中高达90%的中国老年人仍选择居家养老,需要居家护理与服务。不仅如此,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400万,但全国养老服务床位仅为820万张,专业护工更是严重短缺。很显然,原有的养老服务已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在确保“老有所养”的同时,撬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养老科技发展,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推广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产品。这为我国进一步加快养老科技产业发展,利用智慧科技解决养老过程中痛点、难点提供了顶层设计。
各地政府则重点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智慧养老的政策视野。2024年7月15日,《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推行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康复辅助类产品。2024年12月17日,武汉市在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集合对接大会中,重点介绍了旨在帮助老年人的人形机器人。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发布的一项关于2027年发展人形机器人的行动计划中,强调在情感陪伴、健康监测、智能家居服务等场景中部署机器人,探索人机安全和信任机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养老护理应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取材于张栋的文章)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养老一直被认为是传统产业,但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科技为养老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为什么要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它在养老服务中具有怎样的优势?从本质上看,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典型的“人——机——环境”生态系统,是具身智能的最好体现,它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姿势识别等技术与人类用户进行交互,通过传感器、处理器、执行器等技术感知、响应、处理环境的变化,以实现在真实复杂环境中执行人类用户的指令、完成人类用户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完全可以实现在养老服务中的全场景应用。
从实践来看,已有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研发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形机器人,并取得了诸多进展:2024年9月,腾讯RoboticsX实验室推出了一款名为“小五”的人形机器人,它可以自主避让轮椅推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还能张开双臂抱扶辅助老人起身。乐聚与苏州康养集团合力打造护理场景下的智能感知巡视机器人,还在训练可以完成送水、送饭、送药等日常养护任务的“夸父”机器人。复旦大学甘中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光华一号”养老机器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放异彩,它不仅能听懂老人指令,搀扶老人行走,还能读懂老人的表情并作出情感回应……
通过不断迭代,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提供“卧床护理——辅助站立——智能助行——居家康复——情感陪伴”完整养老护理方案,“机器人协助养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故事,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此外,有关脑机接口的利好消息也频频传来。作为一种直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前沿技术,它能帮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恢复部分身体功能,可用于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还可让老年人只需通过意念即可控制家电,呼叫护理人员,与家人远程沟通……可极大减轻人工护理的压力,应用场景丰富,前景广阔。同时,智能养老系统也在逐步走向大众视野。这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它可以利用智能设备、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等来监测和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居住环境,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支持,还可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个性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展望未来,智慧科技将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让养老不再难。
(取材于冷舒眉、刘扬等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养老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养老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国家重视。
B. 老年人对生存型服务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发展型服务的需求。
C. 许多老年人居家养老是因熟人社会的惯例和对宗亲血缘的重视。
D.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智慧养老,且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为代表的生存型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B. 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量能基本满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C. 十八大以来,国家确保老有所养,并撬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D. 北京市在探索人机安全和信任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形机器人”应用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五”人形机器人可以感知、响应、处理来自真实复杂环境的变化。
B. 乐聚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完全实现了在养老服务中的全场景应用。
C. “光华一号”可以读懂老人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并与之进行交互。
D. 蛇年央视春晚《秧BOT》中的人形机器人迭代后或可用于养老服务。
4. 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重点强调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材料二则分析其原理并概述其发展历程。
B. 材料二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可用来解决材料一中老年人需要精神慰藉、护工短缺等问题。
C. 材料二中智能养老系统可提供定制服务,能用于满足材料一中的养老个性化需求。
D. 两则材料涉及了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个主体,说明养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5. 某同学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尚有①-③处未填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6分)
共同话题: 智慧科技助力养老 材料一话题:我国养老现状及应对策略 老龄化趋势严重;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②
材料二话题:① 人形机器人技术
③
智能养老系统技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
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①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
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②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
③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南亚风格的餐厅、外语歌曲《加州旅馆》都带有浓郁的异域格调,体现了舅舅的生活情趣,隐约透露出舅舅的年龄和性格特征。
B. “我”只是因为特别喜欢东南亚餐厅的饭菜,开始才能忍受驻唱歌手跑调的弹唱,但经过五年时间,“我”却喜欢上了这种跑调。
C. 缺少天赋并没有阻挡舅舅当歌唱家的理想,但厂文艺汇演失败后,他偃旗息鼓,可见对自尊心的打击更容易让人受到伤害。
D. 小说把目光投向舅舅这个小人物,反映了舅舅曾经的追求和现状,能引发读者对以舅舅为代表的普通人生活和尊严的思考。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①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是在调侃歌手竟然总是唱不准调。
B. 第②句“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既能正面体现出西西唱歌方面天赋极高,也能侧面体现出舅舅在外甥成才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之多,令人回味。
C. 第③句“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单独成段,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他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D. 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说明唱歌已不是舅舅谋生的手段,他现在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唱歌带来的自由快乐。
8. 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9. 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①,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甑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共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改动)
【注】①亡国之余: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②鄫子:曾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以供奉神庙的名义杀害。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共3分,一处1分,多涂不得分)
自古失道A之君B如是C者多矣D死而论E定F未有G如宋襄公之欺H于后世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鼓,击鼓,与《短歌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的“鼓”意思相同。
B. 当,抵挡,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的“当”意思不同。
C. 就,走向,与《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D. 图,谋取,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国人指责,宋襄公解释说,自己在战场上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下令出击,是因为遵循君子的行事准则和古时的治军传统。
B. 苏轼认为,《春秋》一书对宋国及楚国在泓地作战的记载非常严谨,并以其中的称呼为例分析了其遣词用语上的“微言大义”。
C. 在苏轼看来,宋襄公虽贵为天子上公,本质上却与王莽是同一类人,尽管得失大小有异,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
D. 苏轼在文章最后将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进行对比,认为宋襄公不可与两位明君同日而语与其不能任用贤臣有很大的关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4分)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4分)
14. 子鱼和苏轼对宋襄公“仁义之举”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黑林①
吴兆骞②
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
15.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起句看似实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夸张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
B. 黑林险峻,而“唐将”却可驻兵于此,则唐将英武可想而知。此句追怀古人,点出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
C. 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
D. “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
16. 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艺术神巧、意蕴精妙),请简要赏析神巧、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 , ”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蜀相》中,“ , ”两句很好地被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句子“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给阐释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他们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东郊的庙里,他掌管着春的气息以及整个一年的收成,他甚至还会给有福的人延长寿命。他小小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这里 A ,在冬日将尽的时节,满山的树木像还没来得及点染的枯笔水墨画,显得颇为荒凉。【②】
立春的前一天,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远处的村边小道上,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中就可以听出,是天子前来迎春了。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浩浩荡荡。
叩拜句芒神的礼仪庄严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然后徐徐泼洒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礼罢,人们给句芒让出道路,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稳稳站立在壮汉们肩头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头顶上,青色的春幡迎风而舞。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掬的泥牛。【③】
④句芒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挤在道路的两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 B ,边走边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 C :春天来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一空1分,共3分)
答:A______ B______ C______
19. 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事情发生在去年。 B. 风在刮,雨在下。
C. 只要有利于人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D. 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
20. “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喇叭状,喇叭口向西张开。伊犁的西部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相距超过5000千米的大西洋水汽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当水汽进入山谷,“超级集雨器”便开始发挥作用。迎风坡每年的降水量可达600~800毫米,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态形式留存,形成冰川。在海拔较高处, ① 。这些湖泊散落在群山之间,水质纯净,颜色湛蓝,犹如宝石一般。
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 ② ,一路穿越森林,流经草原,切出峡谷,拓为宽谷,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伊犁河。河水一路滔滔西去,在哈萨克斯坦从巴尔喀什湖西部注入。 ③ ,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奇特现象。就这样,本应干旱的伊犁,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B 2. C 3. B 4. A
5. ①国家政策推动养老科技发展
②智慧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
③脑机接口技术
(一点两分,酌情给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生存型服务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发展型服务的需求”错。根据材料一“当今‘银发族’的养老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生活照料需求向多层次、个性化需求转变。但目前的养老服务,还主要局限在基本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这类生存型服务方面,需求量较大的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养老金融、法律咨询、社会参与等发展型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只是说目前养老服务主要在生存型服务方面,发展型服务供给不足,不能得出老年人对生存型服务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发展型服务的需求。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以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为代表的生存型服务”错。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属于发展型服务,不是生存型服务。
B.“基本满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需求”错。材料一提到“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400万,但全国养老服务床位仅为820万张”,说明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量不能满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D.“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错。材料一只是说北京市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强调探索人机安全和信任机制,不能得出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已经完全实现了在养老服务中的全场景应用”错。材料二“已有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研发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形机器人,并取得了诸多进展”,只是说取得进展且在训练相关机器人,并非已经完全实现了在养老服务中的全场景应用。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A.“材料一重点强调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材料二则分析其原理并概述其发展历程”错。材料一重点强调的是我国养老现状以及国家和各地政府针对养老问题的应对策略,并非重点强调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材料二分析技术原理及案例,并未概述发展历程。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在阐述了养老现状后,接着讲了国家的重视,如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推动养老科技发展,各地政府如上海、武汉、北京等地重点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智慧养老政策视野等内容,所以此处可概括为“国家政策推动养老科技发展”。
②材料二主要围绕智慧科技为养老服务带来的变化和具体应用展开,所以材料二话题可概括为“智慧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
③材料二除了介绍人形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养老系统技术外,还着重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所以此处应补充“脑机接口技术”。
6. B 7. C
8. ①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
②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
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一点两分,酌情给分)
(1)“笑”:
①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
②二是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
(2)“泪”
①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
②二是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笑”和“泪”各三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喜欢上了这种跑调”错,经过五年的时间,我只是习惯了舅舅的跑调而已,并不是喜欢,我甚至自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错,并不是体现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而是因为说到这里,西西再次体会到舅舅曾经的不易,而难过地说不下去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
②“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
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
③“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
④“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10. BDF 11. A 12. C
13. (1)(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或(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既”,……之后、已经;“陈”,列好阵势;“股”,大腿;字义各一分,句意一分)
(2)释放一头牛,对于个人德行不会有所减少或增加,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 (“损益”,减少或增加;“与”,赞许;“孟子与之以王”状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为“孟子以王与之”。字义与句式各一分,句意一分)
14. ①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不懂得作战的体现,与作战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②苏轼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欺世盗名。
(一点两分,两点三分,酌情给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古以来违背道义的君王,像这样的很多,但死后盖棺定论,都没有像宋襄公这样能欺骗后世之人的。
“失道之君”做主语,在B处断开,表示强调。
“矣”是句末语气词,故在D处断开。
“未有……也”是判断句,表意完整,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不相同。击鼓/弹奏。句意:不会击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弹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B.正确,意思不相同。抵挡/应当。句意:去抵挡蛮夷中地位低微之人。/ 副官有罪,主官应当受连坐之罪;。
C.正确,意思不相同。走向/靠近。句意: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斧靠近磨刀石就会变得锋利。
D.正确,意思不相同。谋取/料想。句意:谋取称王虽然没有成功。/没有料想到你自己回来了。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错误,从原文“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可以看出,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应该是一个不得志的王莽。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既”,……之后、已经;“陈”,列好阵势;“股”,大腿;
(2)“损益”,减少或增加;“与”,赞许;“孟子与之以王”状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为“孟子以王与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子鱼的看法:从材料一“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可以看出,子鱼认为作战就是要利用有利时机去杀敌,而宋襄公在战场上面对有利的战机却不进攻,如敌人还没全部渡过河、渡过河后还没列好阵势时,宋襄公都以所谓的“仁义”为由不发动攻击,这其实是不懂作战的表现,与作战追求胜利、杀敌的根本目的相违背,是不应该的。
②苏轼的看法:材料二中苏轼先是指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意思是他本身不具备仁义的本质,却盗用仁义的名声,像他残忍地杀害鄫子却在泓之战后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来为自己的战败找借口,妄图欺骗诸侯,所以苏轼认为宋襄公的这些“仁义之举”是一种伪善,其本质是想要欺世盗名,获取好名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司马)又把刚才的情况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列好阵势之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会击鼓进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上天帮助我们;趁他们受阻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还可以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教导他们作战的技能,目的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呢?如果怜惜他们再次受伤,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那些头发斑白的老人,那就不如向他们投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作战,锣鼓用来振作士气。”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初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大败。苏轼说:《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详尽的了。宋襄公,是周天子的上公,不是各诸侯国敢于对抗的对象。楚国,是蛮夷之国;“人”,是地位低微之人的称呼。凭借周天子的上公身份,去抵挡蛮夷中地位低微之人,到了战败的地步,宋襄公的罪过,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宋襄公不只是施行仁义却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他)是以不仁的资质,盗用仁义的名声罢了。齐宣王有牵牛从堂下经过的人,(宣王)问:“牛要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将要用它来祭钟。”宣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释放一头牛,对于德行不会有什么增益,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的用不忍心伤害别人的心,去施行不忍心伤害别人的政令,这是三代共有的(做法)。而宋襄公在次睢的土地神庙里杀害了鄫子。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个国君就像杀狗猪一样。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天下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事呢!
泓水之战,自身战败,国家受辱,却想用不再次伤害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来欺骗诸侯。宋襄公能忍心对鄫子下手,却不忍心对受伤的人和头发斑白的老人下手,这难道可以说是真实的情感吗?
依我看来,宋襄公,是王莽之类的人。宋襄公认为诸侯的名声可以凭借虚名获得,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借文辞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他们不能欺骗天下这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不击鼓进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不能减轻宋襄公的暴虐。他抱着孺子哭泣,不能掩盖王莽的篡位。假如王莽没有成功那就是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也就是一个王莽。
古人有这样的话:“谋求称王虽然没有成功,但其留下的不利影响尚且足以称霸一方。”宋襄公施行王者之师的做法,(其实力)原本还是足以比得上齐桓公的军队的,然而经过这一场战争之后,(宋军)连救治伤员、料理死者都来不及,这只是狂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盛起来,宋襄公拥有子鱼这样的人才却不能任用,(他们之间)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自古以来像这样失去道义的君主有很多,(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评价,没有像宋襄公这样被后世所欺骗(指他以所谓仁义欺骗后世)的了。
D
16. ①视听结合。视觉上“秋日风云”之色,听觉上“剑戟交接”之声,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
②虚实结合。实写如今废弃军营、旧垒残存,虚写沙场当年之鏖战至今似可听闻。
③寓情于景。作者融内心的悲愁与感慨于眼前的最物之中,“废营”可见其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可表其钦慕。
④对比反衬。以“废营秋郁”与颔联“形胜万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萧瑟凄凉。
(一点两分,酌情给分)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错误,“勋名异代想东征”,诗人写前代将领东征之事,诗人是在追怀往昔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前代将领的钦慕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身处边地的复杂情感,并非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视听结合:“废营秋郁风云气”是视觉描写,诗人看到废弃的军营在秋天的氛围中,弥漫着风云变幻的气象,“秋郁”描绘出秋天那种凝重、压抑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大碛霄闻剑戟声”是听觉描写,在广袤的沙漠(大碛)之上,在寂静的夜晚仿佛能听到当年剑戟交接的声音,通过听觉进一步渲染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之感,视听结合,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此地的氛围。
②虚实结合:“废营秋郁风云气”是实写,眼前看到的是废弃的军营,秋天的风云笼罩着,营造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大碛霄闻剑戟声”是虚写,诗人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之上,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耳边,如今虽然战争已远去,但那厮杀声似乎还能听闻,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③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到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废营”的描写,体现出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痛心和惋惜;“秋郁”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压抑、郁结的情感;“大碛”的广阔和“剑戟声”的想象,既表达了诗人对前代英雄的钦慕之情,又包含着自己身处边地的复杂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
④对比反衬:颈联中“废营秋郁”所描绘的衰败、萧瑟的景象与颔联中“形胜万年雄北极”所展现的黑林曾经的雄伟、长久的历史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曾经的雄胜之地如今却只剩废弃的军营,这种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荒凉,引发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使诗歌的意蕴更加深刻。
1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A 人迹罕至 B欢呼雀跃 C 奔走相告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描写的是“小小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显得颇为荒凉”。可填“人迹罕至”。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第二空,此处是描写“扮成春官的孩童”的心理和行动状态,从他们“一路奔跑着”“边走边喊”可以看出,他们此时非常快乐,故可填“欢呼雀跃”。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第三空,根据后文的冒号和“春天来了”的呼喊,可知这是说明当地百姓在相互告诉对方春天已经来到,故可填“奔走相告”。奔走相告:意思是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在”字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
A.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
B.副词,正在。
C.“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后面多跟“不”。
D.动词,在于,决定于。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二段写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放在②处,起启下作用,引出第二段的内容,所以放在②处最恰当。
故选B。
21. ①冰川的融水形成湖泊 ②它们从高山上奔腾而下 ③伊犁河水量巨大
22. ①因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
②所以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空前一句介绍了大量降水形成冰川,后一句介绍了湖泊的特点,此处应建立“冰川”与“湖泊”的关联,因此可填入“冰川的融水形成湖泊”。
②该空前文写到“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后文写到“一路穿越森林”,可见中间应讲到从高山到森林的过程,故可填“它们从高山上奔腾而下”。
③出现后文“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奇特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水量太多,冲淡了西边湖水中的盐分,故可填“伊犁河水量巨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第二段前三句话表明伊犁河的形成过程,概括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
后两句话表明伊犁河的作用,概括出“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该语段的因果关系:“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是“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的原因。
题目要求用因果关系句概括,且字数不超过50字。根据前面的分析,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梳理句子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23.【审题】
这是一道极简材料式的二元关系思辨作文题。
自我评价,是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基于自我认知、自我反思,是我们对自己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一个能够准确自我评价的人,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规划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这种自知之明,是自信与谦逊的源泉,也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勇往直前的动力。
与自我评价相对应,他人评价则是我们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另一面镜子。它来自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反馈与评价,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一个开放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从他人的评价中汲取营养,发现自己的盲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合理的他人评价还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认同感,提升自信心,激励我们不断进步。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他人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他人可能会给出夸大其词或过于苛责的评价。因此,在接纳他人评价时,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判断力,学会筛选和甄别,避免被片面的评价所误导。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自我评价是我们接纳他人评价的基础。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他人评价又是我们完善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通过他人的反馈,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未曾察觉的问题,进而调整自我评价的偏差,实现自我成长。
写作本文,应深入思考两者的关系,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过于依赖自我评价而忽视外界的声音,也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而失去自我。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倾听他人的建议与意见,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多元的世界。
【立意】
1.坚守本心,不因他人评价而动摇自我认知
2.撕下他人贴下的标签,正确评价自己
3.以他人为镜,正自己行为;
4.自我认知与外在评价的和谐共生;
5.博彩众人评价,择善而从,更要正确认识自我等等
【例文1】
理性识评求真知,对镜自揽识自我
揆古揽今,敬耳聆听,历史的声音裹挟着滚滚长河奔涌而来。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言"正确认识你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则至关重要。他人异于自我的角度为吾侪青年提出评价,而自我又以我之视角反映自我认识。掩卷覃思,方悟得:正确待评求真知,对镜自揽识自我。
他人评价我们需理性辨证看待激发外生动力认识自我,也要深挖内心具体,化解阻力求前进,二者相辅相成,助力青年迈步新台阶。惟有如此,吾侪青年方才可拥有拥瑾握瑜的胜利气势,惮赫千里的势在必得,书写人生精神华章。
理性看待他人评价,给予自身发展的底气。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于千年间就已告诉吾侪青年认识自我的态度,理诗看待他人评价,虚心求教。君可见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理性求教,求得开无贞观之治"的现实;君可见李太白理性看待他人评价,不趋炎附势,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叹;君可见当今中国开放包容,接受他人评价,优良传统继续保持,封建糟粕割裂抛弃的行为决心。
理性看待他人评价,不磨灭自我,也不唯我独尊,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云程发韧,培风图南。深挖自我认识自我,给予自我成长的勇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袁隆平院士评判正确自我,从心出发,达成"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梦想;南仁东先生认识自我,对镜揆揽,深山行走二十年,看到“天眼探测星河壮”的希望;几代航天人不受外界偏见影响,相信自我,终认识自我,终至"玉兔看月背,蛟龙入深海,蟾宫桂枝携月壤的激昂。
深挖自我认识自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惟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方能助力成长新台阶。
今我少年郎,晔晔如扶桑;鹰隼初飞日,风尘自翕张;乳虎啸谷时,百兽震且惶。理性辨评求得真知,对镜揆揽识得自我,正确认识自我,使得我们于新时代中开辟新路径,致力于民族复兴之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