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09: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明一中 2024-2025学年下学期 半期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 分
姓名: 班级: 座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做主观题, 要注意:分点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 (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 “心理距离”中说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 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 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岑参),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李白),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杜甫),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刘长卿),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燮)。这些诗人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 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 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 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 “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
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 “距离”可能太过, 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 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B.竹子在古代诗人笔下具有坚韧、淡泊等人格特征,是因为这些诗人转换视角赋予竹子美感,是诗人心理距离调整的结果,使竹子获得了美的意味。
C.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 “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
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
D.不以实用的态度而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二中朱光潜先生提出的“适当的距离”与材料一中的“不即不离”的观点基本一致。
B.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特殊技巧,如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
C.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D.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的个人经历的吻合度有关,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3.下列选项中,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的一项是( )(2分)
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 。
B. 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
C.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 “那剑有毒! ”
D.归有光修葺了旧南阁子,在其中读书生活游玩,相隔15年完成了文章《项脊轩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6分)
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 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 ”三角脸的拿起茶碗, 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 “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 。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 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 须是他的父母, 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 ……”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 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 ”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 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
阔亭愤愤地说: “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
“那怎么行 ”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 “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的么 ”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 “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 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 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 ”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 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 ”他低声,温和地说, “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 长帽, 牛头和猪牙齿, 都应该吹熄……吹熄。 ”
“唏唏,胡闹!”阔亭轻蔑地笑了出来,“你吹熄了灯,蝗虫会还要多,你就要生猪嘴瘟!”
“唏唏! ”庄七光也陪着笑。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 ”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 ”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 “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
“那么, 就用别的法子来。 ”他转脸向他们一瞥, 沉静地说。
“哼, 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
“我放火。 ”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 “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 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 “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就说是:因为,社神不安,之故。这样一来,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就难免要到,府上……是的,都要来到府上,麻烦。”
“是么, ”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 “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 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 叫我还有什么法 ”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 “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
方头说: “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 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 “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 免得害人。 ”
“那自然, ”阔亭感动的说, “可是, 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 ……”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 “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 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 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孩子们注意到西厢房,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
孩子们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 对岸歇一歇。
此刻熄, 自己熄。
戏文唱一出。
我放火!哈哈哈!
…………
……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选自鲁迅同名小说,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2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就点染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让人不难感觉到
在吉光屯人们的心目中矗立着一个令人生畏的疯人形象。
B.当“他”以低声、温和的语气试图使阔亭等人明白那一盏灯必须吹熄,换来的却是阔亭轻蔑的嘲笑。
C.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
D.年高德韶的郭老娃, “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说起话来不时停顿,慢条斯理,足见其作为吉光屯的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中长明灯的点燃者,作为皇帝的“梁武帝”在灰五婶的口中变成了和他们一样地位和身份的“梁五弟”,她明知“灯”无用但仍维护。
B.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其迷信落后的社会风气正反映了旧中国畸形的社会形态。
C.在《长明灯》中,作者始终作为一个不出场的叙述者将他的主观感情渗透到小说的画面和构思中,从而赋予小说一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的独特抒情气质。
D. “长明灯”,既象征着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封建迷信思想,同时也是行文的线索。
8.鲁迅塑造了很多“先觉者”形象,本文的“他”也是其中之一。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他”这一“先觉者”形象的。(4分)
9.本文以孩子们笑唱随口编派的歌结尾,这一结尾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课内基础 (本题共2小题,共4分)
10.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B.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离骚》)
C.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石钟山记》)
D.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11.下列文言知识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 《氓》 “乘彼垝垣”中的“垣”与《项脊轩志》 “垣墙周庭”中的“垣”用法和意义相同。
B. 《离骚》 “又重之以修能”中的“修”与《兰亭集序》 “况修短随化”中的“修”意义不同。
C. 《孔雀东南飞(并序)》 “何意致不厚”中的“致”与《种树郭橐驼传》 “以致其性焉尔”中的“致”意义不同。
D. 《陈情表》 “寻蒙国恩”中的“寻”与《归去来兮辞(并序)》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意义相同。
三、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小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 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 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 尝曰: “外孙与吾儿, 异日当比圭廊①序。”壬戌, 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勖,每言: “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 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 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接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逮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摔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悟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 目之。 而不究其用, 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 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注:①圭廊, 代指朝廷。
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棕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比,文中指等到, 与《项脊轩志》中“比去, 以手阖门”的“比”意思相同。
B. 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相同。
C.笃,文中指加重,与《陈情表》中“刘病日笃”的“笃”意思相同。
D.考,文中指考证,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 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1分)
(1)而朝议惮吴民, 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 余置不问。 (4分)
(2)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4分)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3分)
16.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都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 ”写杭州之柔美清丽,后者“ ”写扬州衰败荒凉。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神奇的句子“ , ”。
(3)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生逢盛世, 我辈青年要开拓进取, 强国有我, 勇当先驱, 如《离骚》中的诗句:“ , 。 ”
(4)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写出祠堂春色无人欣赏的句子是“ , ”。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的人暗中向郭橐驼学种树,但仍然比不上他的句子是“ , ” 。
(6)《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从不同方位听出“ , ”,从而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 18-19小题。
咏怀古迹 (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① ,指挥若定失萧曹②。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伊吕:指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②萧曹:指萧何、曹参, 皆为汉初相国。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首联“垂宇宙”三字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B.颔联言诸葛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C.颈联盛赞诸葛才能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其高尚人品亦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D.尾联诗人抱恨蜀汉“气数”已尽,叹惋尽管有诸葛武侯这样的杰出人才也未能恢复大业。
19.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虽情感相似但表达方式不同,请结合两诗对这个看法作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 小题。 (共8分)
禾木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神奇地方。
时值七月中旬,清晨的禾木草原,还透着几分寒意,在生长着禾本科植被的碧绿草原上,黄色的贯叶连翘、糙叶败酱,紫色的柳兰、薰衣草,红白相间的飞廉,紫粉相间的牛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 争奇斗艳。
初升的太阳,揭开了蒙在禾木大地上的神秘面纱,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苍翠的阿尔泰山脉披金戴银,葳蕤的草原花海① ,散落草原的民居星罗棋布, 矗立在村口的五星红旗, 迎风招展,在阳光下② ,格外抢眼。
返回时我们抄近路,零距离寻访了禾木河。河道不宽,淡蓝色的河水波光粼粼。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
回到车上,翻看途中拍摄的美图,欣赏窗外掠过的美景,我看到了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也找到了深藏心底的那份静美诗意。禾木,真是人间天堂。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紫粉相间的牛至……”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阿Q正传》)
B.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 “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百合花》)
C.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党费》)
2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2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河流两岸生长着一排排笔直的白桦林;流淌的水声就是那激昂悠扬、令人陶醉痴迷的天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3-24小题。 (共7分)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①我国最早现存的兵书《孙子兵法》,②是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③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方式,④蕴含着“知兵非好战” “尚武不黩武”的战争观念,⑤滋润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同舟共济”这个成语就出自《孙子兵法》。孙子说: “夫吴人与越人相感也, 当其同舟,遇风,其相救也。”这个故事启示人们, 面对共同挑战、共同威胁,不论是朋友还是对手,唯一的出路在于伸出援手,守望相助。作为军事家,孙子面对矛盾激化、斗争残酷的社会现实,并不是一味强调战争,而是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合作。孙子讲的合作,不局限于盟友、朋友之间,即使是竞争对手,在面对共同灾难的时候,也应该摈弃前嫌,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于世界危机层出不穷、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能脱离世界,把实现自身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时序更替,时代面貌日新月异,我们更需借鉴《孙子兵法》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炼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当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 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五、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的天然情感,是道德的基础。也有人忧虑,怜悯心容易演变为一种对苦难的消费, 而非真正的行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明一中 2024-2025学年下学期 半期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C (2分) 【解析】C错误在于材料第三段强调"不即不离"对艺术接受的重要性,但全文未比较艺术创造与欣赏的重要性。"更为重要"属于无依据推断。
2. D (2分) 【解析】 “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错,原文是说“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可见,吻合度越高越让人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3. D (2分) 【解析】审美体验中的“不即不离”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既不完全沉浸(不即),也不完全疏离(不离),需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A:商人女儿因沉迷《红楼梦》而病重,体现过度沉浸(“即”),缺乏距离。B:为维纳斯续臂的尝试,反映对审美对象的不接纳,破坏其本真性,属于过度干预(“离”不足)。C:老太太代入剧情而失态,完全投入(“即”),丧失客观性。D:归有光修葺旧阁并历时15年完成《项脊轩志》,既有亲身经历(不离),又通过时间沉淀进行艺术加工(不即),符合“不即不离”的境界。
4. (共4分)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从时空距离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 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的内在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最后指出能否获得“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还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 (答对一点1分,共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5. (共6分)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 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共鸣。 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 (答对一点2分,共6分,如有其它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6. D (2分) 【解析】D.“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足见其作为吉光屯的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威”错。由“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单为了驱走“他”,人们都要专程求教屯中的四爷以及“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可知,四爷才是吉光屯的统治者,郭老娃的说话不时停顿,慢条斯理,一副老朽而顽固的封建卫道者的嘴脸跃然纸上。
7. A (2分) 【解析】 A.“她明知‘灯’无用但仍维护”错。由“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 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么 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可知,灰五婶对于他们所维护的“长明灯”并无真正的认知,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
8. (共4分)①对比(反衬)。通过与其他人相信鬼神,极力阻止熄灭长明灯行为的对比,突出“他”一个人的率先觉醒。(或通过写其他人相信鬼神,极力阻止熄灭长明灯行为,反衬出“他”一个人的率先觉醒)。②言行描写。通过描写“他”不顾阻挠,说“那一盏灯必须吹熄”“我自己去熄”“我放火”等,表现出“他”渴望消除屯里封建迷信的决心与勇气。通过写“他”竭力地推庙门,寻找火种,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等表现他反对封建迷信的坚定。 ③神态描写。通过刻画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狂热的眼光、眼睛的闪闪发光等,凸显出“他”的悲愤与坚定。(答对一点2分,共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9. (共6分)①儿童角度,凸显绝望色彩。与庸众们的愚昧无知,甚至无药可救不同,孩子们是天真无知、理应充满希望的,以孩子们出于天性的无心之举结尾,更凸显吉光屯未来的悲凉无望,包含着鲁迅极为深广的忧愤。 ②处境对比,增强讽刺意味。与“他熄灯”失败后被囚禁于庙房幽暗处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形成对比的,是结尾天下泰平、孩子们一起笑吟吟唱歌的情形,觉醒者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样空洞无力,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③歌词内容,引发读者深思。歌词内容将“他”先后“吹熄”“放火”的灭灯方式都编派进来,悲壮的革命努力在儿歌中都成了娱乐,其意义被“哈哈哈”消解殆尽,以余音不绝的儿歌结尾,引发读者深思。 (答对一点2分,共6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10. C (2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A.被动句,“见……于”表被动。句意:于是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君既若录见”。句意:你既然如此记得我。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句意:仰头观看广阔的宇宙。
陈述句。句意:那些女人妒忌我有这蚕蛾般美丽的眉。
C.被动句。“婴”字表被动。句意: 而刘氏很早就被疾病缠身。
被动句。“焚”字语意被动。句意:项脊轩总共遭遇了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余以是记之”。句意:我因此记录下了这件事。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句意:农人把春天到来的信息告诉我。
11. A (2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用法和意义不同。名词,墙;/名词作动词,砌墙。句意:爬上那垛破土墙。/在院子四周砌上矮墙。
B.正确。美好;/长。句意:又加之以美好的容态。/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C.正确。招致;/使……达到。句意:哪里想到会招致 (母亲)不满意呢 /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
D.正确。都是“不久”。句意:不久蒙受国家恩命。/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12. BEG (3分) 【解析】句意:姚希孟三天不吃不喝,亲扶母亲棺木走出城门,徒步大哭,脚趾磨出鲜血眼睛也哭肿了。“绝水浆三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三日绝水浆”,应在“三日”后B处断句;“出国门”是“扶棕”动作趋向,“扶榇出国门”同省略的主语“希孟”构成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可独立成句,故应在“国门”后E 处断句;“徒步哭”同省略的主语“希孟”构成主谓结构的句子,可独立成句,故应在“哭”后G处断句。
13. A (2分) 【解析】A.错误。前者指并列,靠近;后者指等到。句意:他日定当位列廷堂、 同朝为官。/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
B.正确。句意: 当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和姚希孟志同道合、彼此勉励。/勉励你们种植。
C.正确。句意: 疾病日益加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
D.正确。考证;敲击。句意:不考证历朝的典章制度。/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14. B (2分) 【解析】 B.“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错, 由原文“崇祯改元, 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可知,后来他又出仕。
15. (共11分) (1)然而朝廷评议害怕吴地百姓,担心东南会发生不可预测之事,仅诛杀五个人,对其他人都舍弃不再问罪。 (“惮”, 害怕; “叵”, 不可; 戮: 杀; “置”, 舍弃。每点1分, 满分4分 ) )
(2)兰芝对府吏说: “感谢你对我情意深挚!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之后会来。 (区区:情意深挚, 1分; 若: 如此,像这样, 1分; 见: 我; 录: 收留; 见录: 记着我,2分。满分4分)
(3) 敲击后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1分,铿然:敲击金石的响亮声。1分;所在皆是也:到处都这样。1分。满分4分)
16. (共3分)①义不容辞地与好友指摘时弊,匡正社稷。②借讲筵之机开导皇帝。③专心于各种世务实事,不贪慕自身虚名。 (答对一点1分,共3分,如有其它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是长洲人。出生未满周岁,他父亲姚颖庵就去世了;母亲文太君当时才二十二岁,坐在杂草中, 用混着血液的乳汁来哺育他。外祖父文卫辉公十分器重他, 曾经说: “我的外孙与我儿子,他日定当位列廷堂、同朝为官。”壬戌年,他的舅舅文震孟考中状元,和姚希孟一起官任翰林。当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和姚希孟志同道合、彼此勉励, 常说: “时局虽然有缺陷,但内心不可有缺陷。”庚申年后,朝廷有停封、移宫诸多秘事,杨涟、左光斗先后上奏章,都向希孟提出疑问以求解答,希孟也对此匡正不推辞。没过多久,文震孟因为上书直言而辞官,姚希孟也告假归乡。家居二年,东林党祸爆发,众多道义之士被捕拘禁,人数众多无一幸免。姚希孟出来接待朋友,眼含泪水,他母亲文太君也渐渐听闻外边发生变乱,疾病日益加重,最终亡故。姚希孟三天不吃不喝,亲扶母亲棺木走出城门,徒步大哭,脚趾磨出鲜血眼睛也哭肿了。丙寅年三月,缇骑到吴门逮捕周顺昌,数万百姓都为其喊冤,揪操旗尉并杀了他们。当权者恼怒,想要嫁祸姚希孟,然而朝廷评议害怕吴地百姓,担心东南会发生不可预测之事,仅诛杀五个人,对其他人都舍弃不再问罪。姚希孟便开始远行山泽, 自认为是劫后余生。崇祯登基改年号,姚希孟凭右庶子身份担任经筵日讲。姚希孟在讲筵之时, 以程颐、范祖禹理学要义为根本,竭尽诚心想让主上有所感悟。此时,妒忌贤能之人仍然担忧姚希孟凭借文章德行被皇上重用,就私下摘取姚希孟讲章中的语句来深深诋毁他,于是他被罢官,不再任用。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看见万历以来朝堂数十年间正邪势力的此消彼长,想以宽大为怀,他对于世事,只要是科举选才、战争农事、疏通河渠、漕运屯田等事没有不钻研的。他曾经告诉众多的当权人士说“应当先做实事,后求声誉”,所以人们都将其视为“救时宰相”。然而他最终不能受重用, 为世人所惋惜。
材料二:
先前古人清谈,谈论的是老庄之学,如今士林清谈,谈论的是孔孟之道。没有学到其中的精华却已遗漏其大义,没有探究其根本却已先远离了其末节。不研习儒家经典的文章,不考证历朝的典章制度,不综论当代的现实事务,却拿明心见性的空洞话语,来代替修身治人的实际学问。重臣懒惰则政事荒废,武将
匮乏则四方混乱,于是国家动荡倾覆, 宗庙社稷变为废墟。
17. 每空1分,共12分,错字多字漏字不得分。
(1)烟柳画桥 废池乔木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4)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6)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18. C (2分) 【解析】 C.“高尚人品”有误,结合“指挥若定失萧曹”,诗中应是指侧重诸葛亮的“指挥才能”。
19. (共6分) (1)情感相似:两诗都表达了对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高度赞颂,以及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2分)
(2)表达方式各异:①《咏怀古迹(其五)》以议论评价为主。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进;诗中除了“遗像”是直咏古迹外,可以说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 (2分) ②《蜀相》以写景抒情为主。前两联凭吊丞相祠堂,从写景中感怀现实,暗含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两联咏叹丞相才德,在追忆中缅怀先贤,蕴含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2分)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
20. D (2分) 【解析】 “紫色的柳兰、薰衣草,红白相间的飞廉,紫粉相间的牛至……”,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话还没有说完,故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B.是歌词,省略号表示引用内容的省略。C.指因声音微弱而说话中断,故此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省略号用来表示腌好的咸菜种类很多,列举不尽,故此处表示列举的省略。
21. ①姹紫嫣红 (② 熠熠生辉 (每空1分,共2分)
22. (共4分)①句式上,原句采用短句,明快惬意,与后文形成整齐,匀称句式结构,富有节奏感。
②修辞上,原句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两岸的白桦林比喻成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生动写出了白桦树整齐笔直的美丽形象。 (答对一点2分,共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23. (共4分)①语序不当:将“最早”与“现存”位置互调 ⑤搭配不当:将“滋润”改为“浸润” (答对一点2分,共4分,写出序号, 内容没有修改正确不得分。 )
24. (3分)①当今世界危机层出不穷、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③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建立自身安全。 (答对一句1分,共3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25.作文: (60分) 【解析】作文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的天然情感,是道德的基础。”这是卢梭对“怜悯心”的定义,“怜悯心”内涵体现出两个特征,即“人类的天然情感”及“道德的基础”。 前者强调出“怜悯心”是人之天性;而后者强调出“怜悯心”是为人的根本和起点。而“怜悯”, 《现代汉语词典》 (第七版)释意为: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那么“怜悯心”可释意为: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之心,卢梭对人之“怜悯心”是充分认同和肯定的,这是人之为人的起点和优点。
第二句:“也有人忧虑,怜悯心容易演变为一种对苦难的消费,而非真正的行动。”这句话更深一步,让我们思考,“怜悯”不仅仅是对他人或生命苦难的共情与关怀,也会引发自我反思,还会产生行动的意愿,并从对个体苦难的体察上升到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思。“忧虑”一词暗含情感倾向,对后面现象的担忧与不满。有的人看似拥有“怜悯心”,但可能异化为一种虚假行动,也许是一种客套的伪装的“怜悯”。“怜悯心”成为他们对他人不幸与苦难的居高临下的高谈阔论,而不是内心共情的真实流露;“怜悯心”成为对自我标榜的符号,以虚情假意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冷漠或庆幸,而不是真正从行动上对他人不幸的解救。
两句话前者肯定,后者否定,前一句话是对“怜悯”价值意义的确立,后一句话是对“消费他人苦难”的“伪怜悯”的警醒与“切实付诸行动”的“真怜悯”的期待。
我们可以思考,在当下社交媒体时代,“怜悯”是否正经历着较大的异化:人们以廉价的泪水与转发代替真正的共情,将他人苦难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物品。这种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深层困境——我们正在逐步丧失对苦难的敬畏之心。比如现代社会的围观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将他人伤痛当作猎奇景观,用“点亮蜡烛”、“流泪表情包”进行着自我感动的表演。人们在消费他人苦难时,既未触及真实痛苦,也未产生实质行动。再比如,有人们习惯用九宫格图片配文“好心疼”“挺住,加油”等来回应千里之外的灾难,公益募捐变成朋友圈炫耀的资本等,这种仪式化的“怜悯”本质,是将他人的苦难兑换为自我道德的标榜。当怜悯成为自我标榜的工具,人们将会陷入更深的道德虚无,这也正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在当代的新形态。其实,真正的共情永远始于放下手机后的那一步奔赴的行动。
范文:
莫让怜悯迷吾,身向助人那畔行
怜悯心在卢梭看来,是人类天然的情感,是道德的基础;在我看来,是身为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的信条,是面对深陷苦难的生命, 不由自主伸出的援助之手。
怜悯心的生发, 源于同理心,顾名思义, “能够明晰相同的道理”,在类比推移之中,构想感同身受的痛苦,在他人命运的突转之中, 闻见自我的钟声。怜悯心并非基于“同为人类”的前提,物种从不是限制, 时空也并非囚笼,真正会禁锢、麻痹、扼杀怜悯心的是内心的麻木不仁,是在荣华富贵中隔绝了人情冷暖,是自主闭上双眼而不见境遇殊途。
孔子云: “不义而富且贵, 与我如浮云。 ”然而,唐有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为官后,与从前所言判若两人,在天寒地冻, 大雪封河之时,迫使百姓下河捕捞水产, 只为一己口腹之欲。此乃麻木忘本,怜悯心也随着入仕丢失在仕途中了。
主动的麻木尚可预防, 更应警惕的是潜移默化之中怜悯心的变质。在表面一派和谐,在众云同情而垂泪之时,殊不知怜悯心早已沦为对苦难的消费,因而仅仅停留在抹泪的手,而非援助的手。讨论的热度,而非助人的温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良居心者从中作祟,利用宫中的怜悯心获得流量、赚取不义之财。另一方面是公众不清醒,常常自我感动,虚假标榜,似乎他人的苦难等同于表现自己心地善良的天赐良机,抑或是在苦难的营销中不知不觉投进了消费的陷阱中。
一定的社会可见度与热度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但若缺少了实质的帮助, 事件就转向另一端了。不妨设想,假若自己正遭遇着苦难, 总能听见周围人的同情之语,却不见援助之手,是否会感到自己被围观 自己的痛苦与创伤一次次被剖开、暴露于睽睽众目之下 是否感到苦难分毫不减,反而耳边多了些繁杂的闲言碎语、指指点点 莫让怜悯迷人心,莫使讨论变议论,莫伤他人的自尊心。不仅要看见,更要雪中送炭,即使是千里送鹅毛。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 “生活是一种永恒的沉重努力。 ”本质上讲, 预防怜悯心变质的最佳手段,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怜悯不是身居高位者对低位者的垂眸,不是富足者对贫寒者的施舍, 而是以尊重为先的帮助, 不要忘记大家都在努力生活。
苦难是生活常有之事, 大家都是努力前行的同路人,应以怜悯之心,互帮互助,成为互相的坚实力量。
让怜悯照进现实,化为行动力量
卢梭断言“怜悯是人的天性”, 为人类道德奠基温情的底色;然而现实中,怜悯心却常沦为社交平台上的廉价眼泪、直播间里的流量密码,在虚拟的共情狂欢中悄然异化为对苦难的消费。 当怜悯之心悬浮于云端,我们更需要搭建一座桥梁,让这份天然的情感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力量。
怜悯心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本能,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石。敦煌莫高窟的供养人跨越千年留下慈悲印记,近代思想家梁漱溟目睹乡村凋敝毅然投身“乡村建设运动”,这些都印证了怜悯心对人类文明的滋养。在当代,张桂梅校长目睹山区女孩因贫失学的困境, 以近乎偏执的坚持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将怜悯化作托举希望的双手;云南华坪女高的灯火,正是怜悯心从情感萌芽到实践开花的生动写照。这种真诚的悲悯,能够突破个体的局限,在他人的苦难中照见人性的共通,从而激发对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
但当怜悯心脱离行动的支撑,便极易异化为精神消费。 网络时代,某网红团队为博取流量,刻意渲染孤寡老人的凄凉生活,拍摄结束后却对老人的实际困境不闻不问;某明星在慈善晚宴上高调捐款,事后却以各种理由拖欠善款。这种“表演式怜悯”将他人的苦难当作获取关注的道具,不仅消解了怜悯的道德价值, 更伤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揭示, 当怜悯仅停留在围观层面, 集体的冷漠便会吞噬善意,让本该流淌的暖流变成凝固的冰渣。
真正的怜悯需要与行动深度联结,才能释放出改变世界的能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在遭遇塔利班枪击后并未沉溺于个人伤痛, 而是以更大的勇气投身全球教育平权运动;疫情期间,无数普通志愿者自发组建车队接送医护人员、运送物资, 用具体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这些实践证明,怜悯心的生命力在于将“感同身受”转化为“我能为你做什么”,从看见他人的苦难,到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正如作家加缪所说: “不要走在我后面, 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 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 做我的朋友。 ”
让怜悯照进现实, 需要个人、社会与制度的共同努力。对个体而言,要警惕“怜悯疲劳”,在保持情感敏锐度的同时培养行动的执行力;对社会而言,需构建透明高效的公益平台,让善意不再迷路;对制度而言,应完善激励机制,让践行者的付出得到尊重与保障。唯有将怜悯心编织进社会运行的经纬,才能让这份天性不再沦为廉价的感动, 而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
从卢梭笔下的道德本能,到现实中被异化的情感符号,怜悯心的命运始终叩问着人类文明的高度。 当我们不再满足于隔着屏幕叹息, 而是选择躬身入局、伸出援手,那些沉睡的怜悯之心终将汇聚成照亮世界的炬火,让道德的星光真正温暖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