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21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数十伶人困之 困:困乏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2.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票 ⑤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⑥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⑦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⑧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⑨此三者,吾遗恨也
A.①⑨/②⑤/③⑥⑧/④⑦ B.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C.①④/②③⑨/⑤⑥/⑦⑧ D.①⑦/②⑨/③④/⑤⑥⑧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D.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E.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履至尊而制六合
A. 尊贤而重士 B.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C.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D.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5、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孝公既没 B. 赢粮而景从
C. 威振四海 D.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E. 非及乡时之士也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徒,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史记》载屈原与春申君曾任左徒。
B.大夫,古代官阶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权力极大,屈原曾任此职。
D.币,在古代汉语中多指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后引申为作为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一切值钱的财物。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________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③我国将开展选拔女宇航员的工作,虽然有外国的选拔条件作参照,但还要符合中国国情,具体做法还要进一步_______。
A.肤浅 反映 摸索 B.浮浅 反映 探索
C.浮浅 反应 摸索 D.肤浅 反应 探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
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婆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婆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婆床前。其时小婆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文中用“接”“抖”“穿”“戴”“挂”的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9.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了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10.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11.《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傅安,字志道,太康人也。以县吏起家,历四夷馆①通事舍人、鸿胪寺②序班。洪武二十七年,转兵科给事中。明年,复迁礼科都给事中。永乐初,时西域撒马儿罕弗宾,上遣安持节往使,至其国,以顺逆祸福谕之。撒马儿罕酋长固不服,且讽安使降。安曰:“吾天朝使臣,可从汝反邪?”酋长怒,因羁留虏庭凡十三年,艰苦备尝,志节益励。酋长知终不可屈乃以礼送还国因献名马珠玉以谢自是王贡遂通。安既归,以老病不能任事,恳乞骸骨。上悯之,赐一品服致仕,仍令有司月给米十二石,与仆八人。宣德四年卒于家。帝遣官谕祭,仍命有司治葬事,墓在朱仙镇岳庙后。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壮龄,比归,须眉尽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监刘惟俱物故,官军千五百人,而生还者十有七人而已。安卒后,子霖举贤良方正,任锦衣卫经历。
论曰:“昔汉苏武使匈奴,十九年始归;谷吉③使郅支单于,乃竟见害。今观傅、薛④事,亦何其相类也。夫事之遭值,有幸不幸耳。幸而事济,完名全节,何必于死?不幸而临难,岂求苟免?是故子卿、志道之不死,谷吉之死,其致一也。要之不辱君命,自靖其志而已矣。”
(选自焦竑《国朝献征录》,有删改)
材料二:
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儿贡马二百。其表曰:“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帝得表,嘉其有文。明年,命给事中傅安等赍玺书、币帛报之。
成祖践阼,遣使敕谕其国。永乐三年,傅安等尚未还,而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五年六月,安等还。初,安至其国被留,朝贡亦绝。寻令人导安遍历诸国数万里,以夸其国广大。至是帖木儿死,其孙哈里嗣,乃遣使臣虎歹达等送安还,贡方物。帝厚赉其使,遣指挥白阿儿忻台等往祭故王,而赐新王及部落银币。七年,安等还,王遣使随入贡。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有删改)
[注]①四夷馆:翻译少数民族及外国语言文字的机构。②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的官署。③谷吉:汉代人,出使匈奴,为匈奴所杀。④薛:薛禄,明朝将领。
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酋长知终不可A屈B乃以礼C送D还国E因献名马珠玉F以谢G自是王贡H遂通。(3分)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迁礼科都给事中”与《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中的“迁”意义不同。
B.既,已经,与贾谊《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意义相同。
C.遣,派遣,差遣,与《苏武传》“朝夕遣人候问武”中的“遣”意义相同。
D.“帝厚赉其使”,与《五石之瓠》“吴王使之将”中的“使”用法相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傅安是县吏出身,他在出使西域撒马儿罕时不卑不亢,坚守大国臣节。在出使之前,他已经拥有相关外事工作的经验。
B.傅安回国后备受礼遇。傅安虽然已经年迈,但他在任上,依然兢兢业业。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举贤良方正入仕为官。
C.帖木儿向明朝进贡两百匹马,并向明朝皇帝呈上奏表,皇帝看完帖木儿的奏表后,嘉奖奏表富有文采,并回报了帖木儿。
D.永乐三年,傅安等人还未返回。帖木儿向别失八里借道,率兵向东面进发,朝廷听说这个消息后,命甘肃总兵加强戒备。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壮龄,比归,须眉尽白。
(2)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
16.傅安和苏武出使西域的经历十分相似,请根据材料与课文《苏武传》,谈谈两人在精神品质上的相似之处。(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紧扣诗题“苏武庙”,写古庙的肃穆庄严,“茫然”一词更写出了古祠高树的年代久远。
B.第三句写苏武一直看着大雁消失于天边,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状态下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之情。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打破时空顺序,以“去时”衬托“回日”,增加了沧桑之感。
D.本诗与杜甫的《蜀相》一样,除表达对先贤的敬颂之情外,还表达了对先贤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18.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苏武传》的“微缩版”。请结合诗歌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本诗提及的苏武事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保持了自己高洁品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周敦颐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有异曲同工之妙。
(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王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 《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谊《过秦论(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都描述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
(5)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走过冬天的旷野,我常常惊讶于自己能如此幸运。在难得的安静中,我见到一棵棵光秃秃的树。它们默然无言,凌寒而立,我不由注目沉思。那有章法的线条历历在目地浮现眼前,有无限任人驰骋的想象空间。
走一路看一路,我在欣赏大自然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一棵棵树,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____①____的画。它们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精神享受。四时之景有____②____的颜色,不经意间转换画风,使人常见常新。而在冬景中,树是画面的主体,日月星辰都是衬托,流水、小鸟和风早已成为点缀。
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有一种沧桑之美、仿佛能给人以意志的萧索的草木。我爱看松树、杨树、银杏、枫树等,看一切落叶乔木与灌木,寻找它们的深刻寓意。看啊,那些枝条纵横交错,只是枝条上的树叶早已凋落,只留下____③____的空隙,阳光就被这些空隙切割成千万缕的光丝,从树间投射下来。此时,我想透过这无数的空隙一窥树的心魂,追寻它的心路历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2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五、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欧阳修说:“智勇多困于所溺。”提醒我们不要沉迷所爱的事物,而林语堂说:“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要我们必须有所痴迷,才能有所精进。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B 2.A 3.C 4.B 5 .D 6.C 7.A
8.C 9.D 10.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对国都与故土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11.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而愈显高大。
12.BEG 13.D 14.B
15.(1)当初,傅安出使西域时,正当壮年,等到回来时,胡须眉毛全白了。
(2)臣帖木儿远在万里之外的偏僻之地,恭敬地听到您的圣明仁德与宽大,超越了万古(以来的君主)。
16.①都忠于使命,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②都坚守气节,不向敌方屈服。③都坚韧不拔,被困十多年,备尝艰辛,但始终没有被打倒。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傅安,字志道,是太康人。以县吏的身份起家,担任过四夷馆通事舍人、鸿胪寺序班。洪武 二十七年,转任兵科给事中。第二年,又升为礼科都给事中。永乐初年,当时西域撒马儿罕国不服从归顺,天子派遣傅安持节出使,到了那个国家,傅安用顺逆祸福的道理晓谕他们。撒马儿罕的酋长坚决不服从,并且暗示傅安投降。傅安说:“我是天朝的使臣,怎么能随你们叛乱呢?”酋长大怒,把他扣留在虏庭共十三年,傅安受尽了艰难困苦,但他的志向气节更加坚定。酋长知道最终不能使他屈服,就按照礼节将他送回国,又献上名马珠玉来谢罪。从此外国来朝贡的事就畅通了。傅安回国后,因年老有病不能胜任职务,恳请退休。皇帝怜惜他,赐他以一品官职退休,又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应他十二石米,给他八个仆人。宣德四年傅安死在家中。皇帝派官员前往祭拜,并命有关部门安排丧葬事宜,将他安葬在朱仙镇岳庙后面。当初,傅安出使西域时,正当壮年,等到回来时,胡须眉毛全白了。同行的御史姚臣、太监刘惟都已去世,官兵一千五百人,活着回来的只有十七人。傅安死后,儿子傅霖考中贤良方正科,担任锦衣卫经历。
评论说:“从前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才回来;谷吉出使郅支单于,竟然被害。现在看傅安、薛禄的事情,又多么相似。人遭遇的事情,有幸运的也有不幸的。幸运的话事情成功,保全了身家性命,为什么一定要死呢?不幸遇到危难,难道可以去求得苟且偷生吗?因此(无论是)苏武和傅安的不死,(还是)谷吉的死,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总之就是不辜负君王的使命,安定自己的心志罢了。”
材料二: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儿进贡了两百匹马。帖木儿的奏表说:“臣帖木儿远在万里之外的偏僻之地,恭敬地听到您的圣明仁德与宽大,超越了万古(以来的君主)。自古以来别的君主所没有的福气,皇帝您都具有。”皇帝得到奏表,赞扬他有文采。第二年,命给事中傅安等携带玺书、彩帛回报他。
成祖即位后,派使者敕令晓谕撒马儿罕。永乐三年,傅安等人还没有回来,但朝廷得知帖木儿向别失八里借道率兵东进,敕令甘肃总兵官宋晟警戒防备。永乐五年六月,傅安等人返回。当初,傅安到撒马儿罕被扣留,朝见进贡也因此停止。不久后,派人引导傅安遍游诸国数万里,以炫耀其国土广大。到了帖木儿去世,他的孙子哈里继承爵位,于是派使臣虎歹达等人送傅安回来,并进贡本地物产。皇帝重重地赏赐了哈里的使者,并派遣指挥白阿儿忻台等人前往祭拜已故的国王,同时赐给新王及部落银两。永乐七年,傅安返回明朝,撒马儿罕国王派遣使者跟随傅安入朝朝贡。
A
18.①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历经艰辛。
②乌苏被扣压在匈奴多年,终于见到汉朝使者。
③汉昭帝时,苏武得归,回到汉朝。
④回到汉朝后,苏武曾谒见汉武帝的陵墓。
19.答案 (1)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4)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0. ①精美绝伦 ②迥然不同 ③不计其数
21. 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草木,那片萧索的草木有一种沧桑之美,它们仿佛能给人以意志。
22.那有章法的线条历历在目,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任人驰骋。
23.例文:
在痴迷与沉溺间寻找平衡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贤们的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欧阳修曾言:“智勇多困于所溺。”它警示我们不可沉溺于所爱之物,以免迷失自我;而林语堂则提出“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鼓励我们要有痴迷之心,方能有所精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失热爱,又不至沉溺?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更深入地分析沉迷和痴迷的异同。
从本质上看,痴迷与沉溺都源于对某一事物的强烈兴趣或热爱。然而,它们所引发的行为和结果却大相径庭。痴迷,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情感投入。它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学习,激发内在潜能,助力个人成长。痴迷者往往能够保持理性,将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比如,艺术家对美的追求,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都是痴迷精神的体现。
相比之下,沉溺则是一种消极的、破坏性的情感依赖。它让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忽视现实,丧失理智,甚至损害身心健康。沉溺者往往被短暂的快乐或逃避现实的欲望所迷惑,无法自我约束,最终陷入困境。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追星等,都是沉溺的典型表现。沉溺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反而可能让人陷入困境,甚至毁掉一生。
痴迷与沉溺在行为模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痴迷者往往能够保持自律和节制,他们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他们不会因为热爱某一事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是将热爱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而沉溺者则往往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他们无法抵制诱惑,容易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他们可能会因为追求短暂的快乐而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身心健康。这种行为模式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反而可能让人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综上所述,痴迷与沉溺虽然都源于对某一事物的热爱,但它们在本质、行为和结果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以痴迷之心追求梦想,以自我约束之力避免沉溺。在痴迷与沉溺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让我们以青春之名,拥抱热爱,拒绝沉溺,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的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有对立关系,所以这道题也带有很强的思辨性。
第一种观点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的《五代史伶官传记》为素材,重在强调文中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亡国的原因在于沉迷听戏,偏爱伶人,以此论证“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由此可见,欧阳修对“沉迷”享乐持反对态度。
第二种观点则借助林语堂的话,辩证地强调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沉迷于心爱之事,努力精进钻研,反而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成就。两者都以“沉迷”为中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都“沉迷”,但区别在于:
①“沉迷”的对象不同。后唐庄宗身为帝王,沉迷的是玩乐之事,而林语堂所说沉迷的事,是自己喜爱的并且能让自己有收获之事。
②“沉迷”的目的不同。前者沉迷是为了享乐,而后者则可以是为了个人提升和国家发展。
③“沉迷”的结果不同。后唐庄宗因为沉迷导致国家覆灭,而后者却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试题核心话题是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对外事外物“痴迷”的问题。高中生正处青春处,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一个时期,他们很难免地对一个人、一个物或是一项活动陷入深深的喜爱之中,甚至“痴迷”之中,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审题上,必须回答如何面对“痴迷外物”的问题,赞同欧阳修的话,或者赞同林语堂的话,或者是在二者之间确立折中的看法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当然较为合适的观点是我们应沉迷于令自己成长之事,从中提升自我,做出贡献。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沉迷”的内涵,沉迷不同事物对个人及国家的影响,该如何正确对待“沉迷”一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一辈子在玩,有业无业、有名堂无名堂地玩,玩醉了,玩透了。他玩出了古鉴成就、收藏成就、学术成就、美食成就的事例,论证应选择健康的、积极的、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才能“玩”出成就。也可以引用现代画家兼作家木心“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的名言,论证应以崇高的志向沉迷于高雅的事物。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先有兴趣,而后广博,广博而后深邃,深邃而后学有所用”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如“中学生沉迷游戏”“外卖小哥醉心诗词,终获诗词大会冠军”等,以此辩证分析“玩物”的利弊及正确的对待方式,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做好本职工作,不困于所爱的事物。
2.因为痴迷,所以精进。
3.专注而不痴迷。
4.热爱有度,痴而不迷。
5.莫让所爱困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