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09:07:24

文档简介

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答案
B
C
【参考答案】①本段开宗明义,否定“书画同源”的说法,随后先运用考古证据从源头分析,指出原始绘画反 不如原始文字象形,批驳了“书出于画”的关键论据;②再通过对早期书画演变逻辑的阐述,正面指明书画本分属不同 的系统。
示例一:①书法的笔墨技法对中国绘画影响很大,但书画的功能和笔法本不相同,过分重视笔墨会限制中国画 的发展;②然而笔墨技法的运用又是中国画表现气韵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个性。③因此张仃的看法比较 全面、中肯。
示例二:①书法的笔墨技法对中国绘画影响很大,但书画的功能和笔法本不相同,重视笔墨的确会限制中国画的 发展;②然而笔墨技法的运用是中国画表现气韵的重要手段,恰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个性。③因此张仃认为应继承和 发扬中国画重视笔墨的传统。
C
C
B
①强化对人物的讽刺效果:通过列举琐碎行李(如破揩布、空饼干盒),凸显何南生贪小便宜、迂腐可笑的 性格,讽刺其"逃难"本质是囤积私利 反复回家取花瓶、灯伞等无用之物,表现其既恐惧逃难又割舍不下物质,揭示知 识分子在战乱中的精神困境。
②深化主题:多次回家取琐碎之物,暗示国民性中"贪多求全"的劣根性,逃难的狼狈与绝不逃难的宜誓形成对比,呼应 全文对自私虚伪的批判。
手法层面:
萧红更重场景白描。如对何南生一家逃难时携带的行李进行了详细的场景白描,"他把雨伞、字纸篓、旧报纸都用一条 被子表着,算做一件行李;又把抗战救国团所发的棉制服,还有一双破棉鞋,又用一条被子包着电灯泡、粉笔箱、羊毛 刷子. …白铁锅、黑瓦罐、空饼干盒子-----通过这些细致描写,展现出何南生一家逃难的混乱场景以及他贪小便宜、迁 腐的形象。(2个例子举一个)
鲁迅多用心理独白。如鲁迅在《阿 q 正传》中,多次运用心理独白来刻画阿 Q 的形象。例如阿Q 对大家都很尊敬的 赵太爷钱太爷,独不表示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会想未庄人是可笑的乡下人,没见过城里的煎鱼。 王胡敢打自己,阿 Q 怀疑是皇帝停了科举,赵家减了威风,别人小看自己。别人抢了他的钱,他自扇耳光,想象成自 己打别人。通过心理独白刻画出一个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的阿Q 形象。(4个例子举一个)
思想层面:
鲁迅侧重底层愚昧冷漠。如阿Q 用"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愚昧,未庄上人情的冷漠。
萧红聚焦知识分子的虚伪自私。如何南生宜称"与陕西共存亡“却狼狈逃难,更具时代针对性。
A
D
B
D
BEG
B
C
17. 第二天,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凋敝,没有生气。
18. 第一篇: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要重视人材的选拔,不要埋没人材。
第二篇:①物离开原产地就更加珍贵;②不同地域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 (世间人对美丑的评价,没有固定标准)。
【参考译文】
养竹记(译文)
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 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有道德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本,就会想到意志坚 定不移的人。竹性正直,身性正直用来安身立命,有道德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本性,就会想到中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 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有道德修养的人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竹节坚贞, 竿节坚贞用来树立志向,有道德修养的人看到它的竿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如一的人。像这样,所 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唐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吏部拔萃科考取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得到 常乐里从前关相国私宅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凋敝,没有生气。向 关家的老人询问,就说:“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裁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此,从那时起,做筐篓的来砍 它,做扫帚的来砍它,砍剩的竹子,高的不到八尺,数量不到百竿。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在竹丛中,长得茂密,有的 不再是竹子的原本样子了。”我痛惜它们曾经由长者的手种植,却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 性还在。于是铲除那些茂密的草木,搬运那些粪土。松好竹间的泥土,堆起竹下的培土,不到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 后,这些竹子日出有了清阴,风来有了清声,竹子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
唉!竹子,只是植物,对于人会怎么样呢 凭着它与贤者有相像的地方,人们就怜惜它,栽培它,更何况对于 那些真正的贤者呢 这样那么,竹子与其他草木的关系,就像贤者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不能自己区别于其 它草木,只有人才能加以区别。贤者不能自己区别于一般人,只有选用贤能的人才能加以区别。因此我写下《养竹
记》,书写在亭壁上,来留给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想让当今选用人才的人听到罢了。
竹溪记(译文)
我曾经在国都世宦富贵人家的花园游览,看见那里积聚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外的奇异的花卉石头没 有不能得到的,然而不能得到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把它当柴烧。江南人修建花园,一定购买寻求海外的 奇花异石,有人用千钱买一块石头,有人用百钱买一棵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人就将它锄 除并抛弃它。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国都的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就不惜(花费)数千钱
(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竹子又枯死了。因为它难以得到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就更加珍爱它。可是江南有 的人甚至讥笑他们说: “国都的人竞把我们当柴烧的竹子当做珍宝。”
唉!奇花异石,确实被国都的人与江南的人珍爱,然而追究它们的原产地,那么边地和海外的人看待奇花异
石,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而边地海外,也许是一向不出产竹子的地方,然而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 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国都的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是笑不完的。
俗语说:“人离开家乡就更加卑贱,物离开原产地就更加珍贵。”由这些看来,世上的美丑好恶,也哪里有固
定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光禄大夫任君在荆溪的边上修建了一个花园,到处种植竹子,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
楼,(他)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私下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美好,单独在这里取本 地本来就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完全可以满足自己。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替我记 述一下。”
D
20. ①将眼前之景与杜甫过去之诗巧妙联结,开拓了诗歌时空意境,意味深长而无斧凿之痕。
②引发对杜甫草堂生活的联想,暗含对杜甫的追慕怀想之意。
③从“群鸥日日来”到“鸥飞尽”,凸显草堂今昔变化,传达出人事变迁的伤感。
(1)灯火阑珊处
(2)盘飧市远无兼味
(3)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4)垣墙周庭;内外多置小门墙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2 . (甲)让受众甜在一时(乙)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如从“表现自我”的角度补写亦可)
23. ③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或:④如同梦幻泡影)⑥幸福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24. ①原句中直言“杀时间”比“消磨时间”更直接也更犀利,说明沉迷于短视频是对时间的消耗与浪费。
②“杀时间”与“利器”搭配更合适也更巧妙,表达出对沉迷短视频的强烈谴责与批判。
③“杀时间”具有陌生化效果,比“消磨时间”用词更新奇有趣。
25. 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停滞不前
26. ①由“它”到“你”的转换,使得由客观真实地反映苏绣特点,转为对抒发对苏绣的赞美之情;
②“它”到“你”的转换,使抒情灵活自由,有利于逐渐强化作者情感。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
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中国素来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里说:“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 鸟兽之迹,而立六书。”这是从书法与绘画的起源上说的。
而在艺术的境界和追求上来说,“书画同源”又表现为相似的艺术趣味。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过: “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书法和绘画之所以在艺术趣味上也“同 源”,是因为, 一方面,中国文字的孳乳,是丛象形出发,逐渐生发出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抽象的 表意形式,从反映事物之形象的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符号;另一方面,中国绘画从秦汉时代开始, 就奠定了一种轻写实而重抒情、写意的艺术倾向,绘画从客观如实地展现自然、人物的形象,转向表达画 家本身的情感、观念和想象。这样,中国的文字和绘画,就呈现出一种合流的趋势。于是,它们的形式载 体——书法和中国画,就具有了一致性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代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气韵”,也就是“神韵”, 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便成了这一时代绘画的最高艺术水准。而 后,山水画、花鸟画等兴起以后,“气韵”便从人物扩展到一切绘画的表现对象。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 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 淡和干湿。
关于书法的气韵,汉代书法家蔡邕曾说过:“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 者,散也”,是说书法是审美心胸、艺术情思的表现。在古人心中,文字本身是有生命、情韵的,书法家 的使命,就是把文字本身的生命律动和情韵展现出来。
关于绘画的气韵,苏轼在一首评论文与可画竹的诗中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文与可笔下的竹子融入了主观的情致、神思和想象,因而变化万端,活泼泼地展现出了“自 然”本身的生动景象与境界。
只有 气韵生动的书画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美”的,才能展现出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创造力。
(摘编自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
材料二: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 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 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 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察,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 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它的演变,是随被装饰物的目的,及关于此种目的的时代文化气 氛而推动,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着,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 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 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 立于魏晋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依然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 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 术领域的桥梁。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 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于是书画的关系,便密切 了起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 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
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 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 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 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沈 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 明绘画的成就.原与 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便会无 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约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中国文字从象形演变为抽象的表意符号,绘画也由写实转向写意,二者的艺术追求呈 现出合流的趋势。
B. 材料一认为,“气韵生动”本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因为书画工具的一致和笔法的相似,便也成为 书法的艺术趣味。
C. 材料二提出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理念,强调重视绘画自身因素,包含了作者对绘画艺术传承与发 展的反思。
D. 如有证据表明原始文字的象形兼具审美功能,或原始绘画兼具实用功能,便可作为“书画同源”说 法的支撑。
2.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元代书画家朱德润说:“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
B.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 ”
C. 学者闻一多认为书与画只是近亲,因为相近,便喜欢互相拉拢。
D. 作家王鼎钧认为“书画同源”指的是书画都要师造化、法自然。
3.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息路。(4分)
4. 画家张仃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就是中国画的个性,请结合文本评价画家张仃的看法(6分)
二 、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课内文本赏析(本题共1小题,2分)
5. 下面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展现阿Q 的“精神胜利法 ”, 揭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B.《 边城》是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 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C.《 风景谈》中作者兼用第二和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主要介绍自己的见闻,第二人称把读者当作 眼前朋友,显得亲切动人。
D.《 秦腔》通过书写“秦腔”,这一根植于秦川人民日常生活、充满力量美和泥土气息的曲艺形式, 歌颂了中国人民内在的巨大力量。
(二)课外小说鉴赏(本题共4小题,16分)
地 难 萧红
何南生在抗战之前做小学教员,他从南京逃难到陕西,遇到一个朋友是做中学校长的,于是他就做了 中学教员。做中学教员这回事先不提。就单说何南生这面貌, 一看上去真使你替他发愁,两个眼睛非常光 亮而头时时在留神,凡是别人要看的东西,他却躲避着,而别人不要看的东西,他却偷着看,他还没开曰 说话,他的嘴先向四边咧着,几乎把嘴咧成一个大柴盒形,那样子使人疑心他吃了黄连。
“这是干什么…… ·这些人,中国人若有出息…… ”
何南生一向反对中国人,就好像他自己不是中国人似的。抗战之前反对得更厉害,抗战之后稍稍好了 一点,不过有时候仍旧来了他的老毛病。
什么是他的老毛病呢 就是他本身将要发生点困难的事情,也许这事情不一定发生,只要他一想到关 于他本身的一点不痛快的事,他就对全世界怀着不满。危险的事情若没有发生就过去了,他就越感到那危 险得了不得,所以他的嘴上除掉常常说中国人怎样怎样之外,还有一句常说的就是:“到那时候可怎么办 哪 …… ”
现在他所说的到那时候可怎么办是指着到他们逃难的时候可怎么办。
这几天来何南生就替他们的家庭忧着心。就是不逃难,不抗战,什么事也没有的时候,他也总是胆战 心惊的。这一抗战,他就觉得个人的幸福算完全不用希望了,他就开始做着倒霉的准备。倒霉也要准备的 吗 读者们可不要稀奇!现在何南生就要做给我们看了: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何南生从床上起来了, 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墙上他已准备好的日历。
“对的,是今天,今天是十五 …… ”
一夜他没有好好睡,凡是他能够想起的,他就一件一件的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想一遍。
他第二眼看到的就是太太给他摆在枕头旁边的一双袜子。
“这是干什么 这是逃难哪……不是上任去呀……你知道现在袜子多少钱一双……”他喊着他的太太, “快把旧袜子给我拿来!把这新袜子给我放起来。”
他把脚尖伸进拖鞋里去,那露在破袜子洞里的后脚跟,他太太一看到就咧起嘴来。
“你笑什么,你笑!这有什么好笑的……还不快给孩子穿衣裳,天不早啦……上火车比登天还难,那 天你还没看见。袜子破有什么好笑的,你没看到前线上的士兵呢!都光着脚。”这样说,好像他看见了,其 实他也没看见。
十一点钟还有他的历史课,他没有去上,两点钟他要上车站。
他吃午饭的时候, 一会看看钟, 一会揩揩汗,心里一着急,所以他就出汗。学生问他几点钟开车,他 就说:“六点一班车,八点还有一班车,我是预备六点的,现在的事难说】要早去,何况我是带着他们…… ” 他所说的“他们”是指的孩子、老婆和箱子。
因为他是学生们组织的抗战救国团的指导,临走之前还得给学生们讲几句话,他讲的什么,他没有准 备,他一开头就说,他三五天就回来,其实他是一去就不回来的。最后的一句说的是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
他 说 ,他与陕西共存亡,他绝不逃难。
何南生的一家,在五点二十分钟的时候,算是全来到了车站:太太、孩子——一个男孩。 一个女孩。 一个柳条箱、 一个猪皮箱、 一只网篮、三个行李包。为什么行李包这样多呢 因为他把雨伞、字纸篓、 旧报纸都用一条被子裹着。算做一件行李;又把抗战救国团所发的棉制服,还有一双破棉鞋,又用一条被 子包着,这又是一个行李:那第三个行李, 一条被子,那里边包的东西可非常多:电灯泡、粉笔箱、羊毛 刷子、扫床的扫帚、破揩布两三块、洋蜡头一大堆、算盘子一个、细铁丝两大丈,还有一团白线,还有肥 皂盒盖一个,剩下又都是旧报纸。除掉这三个行李,网篮最丰富:白铁锅 黑瓦罐、空饼干盒子、 挂西装 的弓形的木架、洗衣裳时挂衣裳的绳子,还有一个掉了半个边的陕西土产的痰盂 ……
所以何南生这一家人,在他领导之下,五点二十分钟才全体到了车站,差一点没有赶上火车——火车 六点开。
何南生一边流着汗珠一边觉得这回可万事齐全了,他的心上有八分快乐。他再也想不起什么要拿而没 有拿的. 因为他已经跑回去三次.第一次取了一个花瓶。第二次又在灯头上拧下一个灯伞来,第三次他又 取了忘记在灶台上的半盒刀牌烟。
火车站离他家很近,他回头看看那前些日子还是白的,为着怕飞机昨天才染成灰色的小房。他点起一 支烟来,在站台上来回地喷着,反正就等火车来,就等这一上了。
站台上不知堆了多少箱子、包裹,还有那么一大批流着血的伤兵,还有那么一大堆吵叫着的难民。“到 那时候可怎么办哪!”照理他正该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但何南生的习惯不是这样,凡事一开头,他最害怕, 总之一开头他就绝望,等到事情真来了,或是就在眼前,你看他就安闲得多。
火车就要来了,站台的大钟已经五点四十一分。
他又把他所有的东西看了一遍,一共是大小六件,外加热水瓶一个。
“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忘记的吧!你再好好想想!”他问他的太太说。
火车误了点.六点五十分还没到,他就趁这机会又跑回去一趟,早晨那双没有舍得穿的新袜子果然找 到了,他正在研究着袜子上的花纹,他听他的太太说:“你的眼镜呀……”可不是,他一摸眼镜又没有了,
本来他也不近视,也许为了好看,他戴眼镜。
他正想回去找眼镜,这时候.火车到了。
他提起箱子来,向车门奔去,他挤子半天没有挤进去,自己不是最先奔到车门口的吗 怎么上不去, 却让别人上去了呢 大概过了十分钟,他的箱子和他仍旧站在车厢外边。
“中国人真……真是天生中国人!”他这样骂着。
火车开出去好远了,何南生的全家仍旧完完全全地留在站台上 、
“中国人要逃不要命,还抗战呢!不如说逃战吧!”他说完了“逃战”还四边看一看,这车站上是否有 自己的学生或熟人,他一看没有,于是又抖着他那被撕裂的长衫:“这还行,这还没有见个敌人的影,就吓 没魂啦!要挤死啦!好像屁股后边有大炮轰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何南生眼睛虽亮且时时留神,却对别人要看的东西躲避着,表现出内向腼腆的性格
B. 文本围绕“逃难”情节,详细介绍了何南生的家庭、工作情况以及家人、师生关系。 文本写到火车站小房子近日漆成灰色,站台上挤满伤兵和难民,可见时局动荡不安。 何南生谐音“何难生”,即为何生存如此艰难之意,体现了作者对何南生的国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开篇介绍何南生的身份、面貌、口头禅等,不仅勾勒了他的基本形象特点,也为后面情节作铺垫。
B. 为反衬何南生的迂腐、愚蠢,作者塑造了一个为丈夫分担就愁、贤惠能于、头脑清醒的何太太形象。
C. 文本主要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个性,如何南生为省钱一定要穿破洞的袜子,产生让人啼笑皆非、欲笑 无声的效果。
D. 文本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介绍了何南生这一 “逃难积极分子”的逃难过程,使读者有一种局外人 的审视感。
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何南生家的行李之多,以及他多次回家拿东西的情节,试分析 其文学效果。(4分)
9. 有人说,本文在刻画“国民性”这一创作实践上与鲁迅《阿Q 正传》有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不同。 请结合本文和《阿Q 正传》, 手法和思想两方面分枞其不同。(6分)
三 、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听臣微志:应许 微风鼓浪:激荡 乘彼垝垣:登上
B. 无与士耽:沉溺 根拳而土易:拳曲 女也不爽:舒服
C. 知来者之可追:追求 字而幼孩:养育 余韵徐歇:韵律
D. 促尔耕,勖尔植:勉励 其制稍异于前:形制 故病且怠:重病
11. 下列词类活用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种树郭橐驼传》中“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的“爪”,指“爪子”,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 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B.《 归去来兮辞》中“或棹孤舟”的“棹”指“用桨划”,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实以蕃”的“实” 用法不同。
C.《 兰亭集序》中“齐彭殇为妄作”的“齐”指“把……看作相等”,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又何以 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安”用法相同。
《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鸣”,指“使……鸣”,与《归去来兮辞》中“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的第二个“生”用法不同。
12. 下列选项中,对虚词和句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与《石钟山记》中“今以钟磬置水中”的“以”意义相同。
B《 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而已”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的“其”用法不同。
C.《 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与《归去来兮辞》中“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式不同。
D.《 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与《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的句式相同。
13. 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陈情表》语言表达恭敬得体,恰当使用“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敬意,请求皇帝允许自己 先孝后忠,暂不奉诏。
B.《 种树郭橐驼传》融叙事说理于一体,通过对比、类比的说理方式,借郭橐驼之口指出“长人者” 政令频出的危害。
C.《 石钟山记》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父子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不可
臆断的道理。
D《 氓》以议论抒情为主,完整地呈现女子从情意绵绵的恋爱到悲伤无助的婚姻、激愤决绝选择离去 的历程。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 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
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 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 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筮②者斩焉。等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 凡草木杂生其中,幕茸荟郁⑨,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 犹存。乃艾蔚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 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沉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
犹赎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 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节选自唐 · 白居易《四部丛刊 · 白氏长庆集》)
【注】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筐筐:竹制器物。③ 簪帚:扫帚。④摹 (běng) 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
竹溪记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微⑨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 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艾 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 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责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缴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 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微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 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 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 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 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节选自明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①微(jiào); 边界。②光禄:官名。
14. 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以其有似A 于 贤 而 人 山 爱 惜 之 卫 封E 植之况其真日贤者乎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寻,长度单位,与《归去来兮辞》中“寻陈氏妹丧于武昌”的“寻”意思不同。
B 庶,百姓,平民,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的“庶”意义和用法相同。
C. 而,表示并列,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织而缕”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D. 适,意思是满足,与《石钟山记》中“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和用法不同。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养竹记》开篇以“竹似贤”领起下文,用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来比喻君子的四
种美德。
B《 养竹记》叙述二关相国私第竹子遭人砍伐之状,作者铲除杂草,搬运粪土,不到一天就完成清理
打扫工作。
c.《 竹溪记》第一段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阐述,前者贵后者贱 对
比鲜明。
D.《 养竹记》写竹子特点与君子的关系,为结尾言志做铺垫;《竹溪记》写人们对竹子的不同态度,凸
显任君高雅志趣。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18. 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都是竹,但阐明的道理却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经杜甫旧宅 [唐]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途经浣花溪畔,不禁触景生情,“忆”字直接点出对杜甫的追忆之情。
B. 斯人已去,而今徒见旧宅却不再有新诗千金无复”突出对杜甫的推崇。
C. 颈联中“迟”字内涵丰富,既有马行迟缓之意,又暗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D. 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晚依旧徘徊江上,作者借月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
20. 诗中“沙崩水槛鸥飞尽”一句,是由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田日来”一联化用 而来,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 。(《青玉案 ·元夕》)
(2) . ,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之所以技术高超,并不是他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而是 “. ”。
(4)《项脊轩志》中多处写到了“墙”,如“. ”,来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等到叔伯 分家之后,“. ”,到处都是,说明家族出现了隔阂。
(5)在学校举办的家史采访活动中,小王的爷爷回忆幼年境况,用《陈情表》中的 “ . ”来形容家里既无亲属汉汞劳力帮助。
《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了官场束缚,顺应天性,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心情的 句子是“ ”。
四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3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小题。 一
不可否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发展的短板
也日益凸显,令人担忧。
低快乐高伤害 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间长达151 分钟。一些短视频看似精彩纷呈,实则毫无“营养”,无需费脑的快乐要靠不断加强刺激或延长时间来维持, 不知不觉消磨人的专注力、创造力,使人的思维变得浅薄和僵化。
假幸福真孤独。况迷短视频损害心理健康。①与其他上瘾现象类似。②短视频成瘾者也表现出诸多病 态现象. ③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④如同追逐梦幻泡影,⑤我们指尖余温尚存,⑥幸 福 已 触 即 散。短视 频富含的情绪价值好比糖,(甲),成瘾后却可能苦在长远。良莠不齐的内容、泛娱乐化的倾向,联手冲击 着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热现象冷思考,短视频不能只“叫座”不“叫好”。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 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乙),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低变迁。但细看不难发现,各家 平台上的爆火视频都如出一辙,并无太多创新。只要能获取流量,价值观、道德感往往被忽视。
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但不容野变生长。面对短视频领域丛生的乱象,国家有 关管理部门应“该出手时就出手”,打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4分)
23.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2分)
2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短视频已成‘消磨时间’利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 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小题。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 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 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的一段关于元宵实席的 描写,曹雪芹不吝赞美地为苏绣女子慧娘作传,也令读到此处的人都仿佛看到了苏绣之美。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为了完成一幅精美的苏绣作品,苏绣艺术家需要将一根不足一 毫米的丝线劈成一百二十八分之一,染色师需要将一种颜色染成深浅各二十个色级来保证色彩细腻。苏绣 技艺之精巧,心思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苏绣并没有 而是与时俱进。 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从传统苏绣十指春风极尽天工之巧,到近代苏绣西学东渐展现 融合之美,再到现代苏绣与时偕行描绘锦绣中华,苏绣作品的题材包罗万象,文化内涵博大深厚。
苏绣 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反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于纵横交叠 中氤氮万物之灵。你在春秋战国抖开的丝线,绵延千年岁月,终在新时代绣制出了锦绣江南。
25.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分)
26. 文中波浪线的句子对苏绣的称呼由“它’到“你’这种人称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说明。(3分)
五、作文(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观点越来越多示的世界甲 是否只有坚持自我、才能获得埋想人生
请写一篇文章,灾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