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分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两大主要因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醒来。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睡得多好。
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比如人类)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24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40%。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
24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你的视交叉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褪黑激素的作用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扩音器,向大脑和身体大声喊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天黑啦,天黑啦!”这时,我们就收到了一份进入夜间的通知,也就是一个着手安排睡眠时间的生物命令。但是褪黑激素对睡眠本身的形成几乎不产生影响。请把睡眠看作是奥运会上的100米赛跑。褪黑激素就是负责下令“选手们,各就各位”,然后打响发令枪开始比赛的计时员。当比赛(即睡眠)开始,计时员(褪黑激素)会控制比赛何时开始,但不会参与进去。
你的24小时昼夜节律是决定清醒和睡眠的两个因素之一,第二个因素是睡眠压力。此时此刻,一种叫作腺苷的化学物质正在你的大脑中逐渐积累。它会随着每一分钟的流逝而不断增加。你醒着的时间越久,腺苷就会积累得越多。大脑中腺苷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睡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压力。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让你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在大脑中,咖啡因与腺苷对抗,通过霸占腺苷的结合位点——受体,来发挥作用。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并不会像腺苷那样刺激受体来使你产生困意。相反,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通过胁迫和占据这些受体,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的困觉信号。结果是:尽管腺苷水平高到正常情况下足以让你入睡,咖啡因还是会诱使你感觉十分清醒。如果你想通过喝咖啡在深夜保持清醒,那么等到肝脏清除掉你体内所有的咖啡因之后,你就要准备好接受一个恼人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咖啡因崩溃”现象。就像一个玩具机器人的电量耗尽一样,你的精力水平会直线下降。你会觉得很难再去集中精力工作,并再一次陷入强烈的睡意中。
暂时不考虑咖啡因,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不会。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有趣的过程。
图1调节睡眠和清醒的两个因素
图1从左到右囊括了48小时的时间——两个白天和两个夜晚。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C。它就像正弦波一样,有规律、重复性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一次上升和下降。从最左边起,昼夜节律开始在你醒来前几小时加强活动。它向大脑和身体中注入了一种警醒的能量信号。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支由远及近的振奋人心的军乐队。信号起初很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在增强。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昼夜节律的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控制睡眠的另一个因素:腺苷。腺苷会带来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就积累得越多,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睡眠欲望(压力)。到了上午中段至中午左右,你才醒了几个小时。因此,腺苷的浓度只增加了一点点。此外,昼夜节律也处在强大的清醒度上升期。这种昼夜节律的强力激活效果和低水平腺苷的结合,会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上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直接反映出了你对睡眠的渴望。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大,你的睡眠欲望就越强烈。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由大脑中央的视交叉上核发出信号制造的昼夜节律会规律性循环,进而影响到人体何时睡觉何时清醒。
B. 褪黑激素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上的“信使”,可以向身体和大脑传递睡眠信号,但无法介入睡眠过程。
C. 睡眠压力来自腺苷,我们大多数人在清醒12~16个小时后体内会积累高浓度的腺苷,进而产生倦意。
D. 咖啡因和腺苷的作用不同,咖啡因可以通过抢占受体阻止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困觉信号,使人保持清醒。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由此可以推测二者在影响睡眠状态时有可能不完全同步。
B. 根据图示,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昼夜节律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因此午后比傍晚更适宜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C. 在肝脏清除掉所有咖啡因之后,人体会出现“咖啡因崩溃”现象,可知咖啡因摄入量的多少会影响我们对困觉信号的感知。
D. 图1从左到右的48小时内,实线和虚线会在早上7点实现交汇,因此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最佳起床时间应为7点。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35岁以后,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会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
B. 为保证身体褪黑激素正常分泌,医生建议睡前半小时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
C. 《生命时报》近日发布公众科普文章——《褪黑素是怎么把你“哄”睡的?》。
D. 长期服用褪黑激素可能会导致自身激素分泌量减少,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4. 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对图1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据图可以描述48小时内人体中昼夜节律和睡眠驱动的交互作用。
B. 睡眠阶段,睡眠驱动渐弱,清醒驱动整体渐强,二者最终交汇。
C. 早上8点,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的欲望较为强烈,精力充沛。
D. 该图展现了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变化过程,不反映睡眠质量情况。
5. 你也许曾经有过“开夜车”的经历——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却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图2展现了人体睡眠被剥夺时的波动情况,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图2解释这一现象。(6分)
图2 睡眠剥夺时的波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某夜【注】①
丁玲【注】②
“叱——嚓——叱叱,嚓嚓,……”
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的抨击过去。
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末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你们被判决了,就要执行。”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
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实而又努力。
“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
“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
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的那末痛着。
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不停地走去。
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的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
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邻近人的脸上,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
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个勇气百倍的,坚决的颔首。
“停住!就在这里”
“到了”好多人心上这末重重地响着。
“把犯人排好捆好”这讨厌的,使人憎恨的号令又从监斩官的口中喷出。穿着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着他们,用抢托打他们,还用绳子从他们的胸前围绕到身后的木棍上去。
他们一句话也不说,都捏紧了愤恨和沉默。他们被铐着手脚,又被紧紧捆在一根前几天便打好了桩的木棍上,已经被逼迫到死的边边上来了。
他们密密地站成了一排。
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面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
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过一拳去,扑杀这只恶狗,但人被紧紧缚住,手是反剪着的。所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完全为怒气抖着。
“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
他歪过脸去望,正是那个相熟的脸,那个晚饭时还同他谈了许多话的。
“不,我实在有点兴奋。”
无边的空漠,无边的风和雪,无边的灰色,无边的黑暗,……
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
“好,预备,听我的哨音!”
心都紧起来,像拉紧了的弓弦。那架重东西,死样地竖在眼前,几个兵士兢兢业业地守着。
天就要压下来了,黑暗要压倒他们,压在这二十五个人身上。
然而却有人大声吼叫起来
“同志们,起来!不要忘记,现在我们虽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今天正开着盛大的代表会,我们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们庆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万岁”
于是,疯狂了似地,大家都跟着喊起来。本来有许多东西装在心上的,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都大声喊着自己要喊的口号。
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光明,是新的国家的建立。
口笛凄厉地惨叫着,而雄壮的,有二十五个声音在一块的雄壮的声音,唱起来了:
“起来,饥寒交迫……”
“噼拍,噼拍噼拍噼……”
歌声在枪声中消失了。
夜沉默着,肃静,庄严,飘着大块的雪团和细碎的雨点。冬夜的狂风叫着飞去,又叫着飞来。雪块积到那垂着的头上,但风又把它吹走了。每个人都无言的,平静的被缚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个,二个,三个……流出一些血来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
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
一九三一年七月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改)
【注】①作者自述是“为纪念一个朋友而作”。
②丁玲(1904—1986),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主编。她的丈夫胡也频为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一组靴子踩在雪地的拟声词开始,凸显了环境的空旷黑暗,营造了阴森肃杀的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B.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词如“年轻”、“憔悴”、“漂亮”等,蕴藏着写作者的感情,又与人物的诗人身份相得益彰。
C.小说多处出现寒风和雪,呼应左联烈士牺牲的时间,烘托烈士就义的悲怆壮烈,暗喻黑暗的社会环境。
D.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
7.关于文中“我实在有点兴奋”这句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兴奋”一词叠加了多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为理想献身的慷慨激昂。
B.诗人并不需要否认他的愤怒和仇恨,但他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异样表现误认为怕死。
C.诗人用“兴奋”来解释自己发抖的原因,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
D.面对死亡却感到“兴奋”,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对话更显生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在行刑前的复杂心理。(6分)
9.同是为纪念左联牺牲烈士所作,本文与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刻画烈士形象上有显著区别。请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黄帝、尧、舜、禹、汤、周成王封泰山,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西伐大夏,南伐至召陵。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材料二: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注】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至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会河南、北大水,遂寝。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节选自《容斋随笔·汉唐封禅》)
【注】魏郑公:指魏征。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何事污七十二A代之B编录C若郡县D远遣吏E上寿F盛称G美H必髡令屯田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一般在泰山举行。
B. 所以,指用来、用以,与《伶官传序》“与其所以失之者”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C. 故事,指旧事、先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词义相同。
D. 许,指被允许,“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相同。
12. 文中加粗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A.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 B.吾谁欺?欺天乎!
C.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 D.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齐桓公认为自己征伐了山戎、大夏、召陵,多次与诸侯会盟,已经一统天下,诸侯都不敢违背他,可以封禅。
B. 管仲指出,古时封禅需要鄗上的黍、北里的禾,以及江淮的三脊茅,各地还要进贡比目鱼、比翼鸟和十五种物品。
C. 汉光武帝东巡时,群臣进言封禅,光武帝以即位三十年百姓满腹怨气为由拒绝,但后来改变主意,举行了封禅礼。
D. 唐太宗认为想要敬奉上天,扫净地面就可以祭祀,只要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敬意即可,不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2)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读五代史
曾巩
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 尚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
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
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 当时积薪①上,曾宁废歌钟。
【注】①积薪:比喻隐伏的危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诗歌题目 《读五代史》来看,本诗内容是围绕作者的阅读体会展开的。
B. 诗人认为,国家即使根基牢固,但是面对强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
C. “嗟哉”表达诗人的感慨之意,他在惋惜五代时期国家不能善始善终。
D.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刻画了没有世德累积的国家的快速灭亡。
16.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与本诗的内容有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所批评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风恰恰相反。
(2)高适在《燕歌行》中,写战士们与敌人死斗,鲜血染红了白刃,赞扬了战士们“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面对战士们沙场征战之苦,诗人不由发出了“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过秦论》总结前朝灭亡教训,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古人善于借“雨”来描写音乐,如《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句以“雨”烘托箜篌声的高亢嘹亮,又如《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句用“雨”形容琵琶声的沉重急促。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断亲”是指当代年轻人懒于、疏于、不屑于跟亲戚交往、联系、互动,日常期间音信杳无,逢年过节期间,宁可独来独往,也不愿意走亲戚,甚至将此作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来推崇。“断亲”现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普遍认为:现代人生存压力大,无暇顾及亲戚感受;亲戚之间的交往复杂微妙,接触多了让人疲惫不堪;人口流动性太强,物理距离的增加让亲情变得寡淡;代驾、外卖、跑腿等网络服务,使得单一个体在脱离了群体支撑后,仍然可以活得很好。上述理由都使得“断亲”拥有了合理性,但在本质上,文化割裂才是“断亲”行为如此决绝的真正原因。城乡的文化割裂,其实是把十几亿人推进了不同的信息茧房,年轻人在大城市视野开阔,接触新鲜事物多,但一旦他们认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就不愿意突破自身去尝试理解相隔甚远的另外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乡村人更甚,虽然不缺少向外看世界的机会,但他们更愿意缩在传统的茧房里一成不变。两种茧房的存在,把身处城乡两个不同地方的人严重地隔离开来。而在城市中处于扎根、半扎根、漂泊状态的流动人口,第一代往往还保有较深的乡情与乡愁情结,但不可避免地,会有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双重困境,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
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面试结束了,你可以走了。 B.三张蚕种,该可以采多少茧子呢?
C.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D.这封信意思清楚,结尾又有趣味,也就可以了。
19.下列句子和文中“茧房”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0.文中“断亲”一词加了引号,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向革命先辈学习,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B.秘鲁是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
C.一首《虞美人》千古传诵,让李煜有了“词中之帝”的美誉。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 ① ,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
② ,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学说的不圆满处,对方学说的有可取处,逼得自己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做学问才能逐渐鞭辟入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 ③ 。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
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这句话说来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修养这种胸襟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
2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中第一段第一行的两处“譬喻”,也可以用“比喻”来代替。
B. 文中第一段加点词语使用的引号,有引用和强调的作用。
C.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表意相近。
D. 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的两个“对于”,改为“对”,不符合语境。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异想天开”常用来批评不切实际的想法;然而,有人认为,“异想天开”是激发人们改变现实的动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语文答案
B(B.“褪黑激素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上的‘信使’”错,由原文第三段“你的视交叉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可知,褪黑激素不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的一部分,二者相互独立。)
D(D.“因此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最佳起床时间应为7点”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每个人的昼夜节律不同,因此不可一概而论。)
3.C(原文第三段的观点是——褪黑素只具有传导睡眠信号的作用,不参与睡眠过程。
A.体现了人体不同年龄阶段褪黑激素分泌量的变化;B.体现了电子产品对褪黑激素分泌情况的影响;D.体现了褪黑激素的负面影响,三个选项均与第三段观点无关。C.“哄”睡的说法体现了褪黑激素循环信使的作用,即不断向人体发出睡眠信号引导人入睡,可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的观点。)
4. A(A.“据图可以描述48小时内人体中昼夜节律和睡眠驱动的交互作用”错,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因此不存在交互作用。)
5. ①24小时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平衡决定了人的清醒程度。
②昼夜节律较为固定,使人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睡眠压力的大小则取决于人体内腺苷的浓度,浓度越高,睡眠欲望越强烈。
③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
④如图2所示,“开夜车”时人体内的睡眠驱动渐强,睡眠欲望也渐强,但昼夜节律仍会正常循环,在白天使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此时竖直箭头变短,睡眠欲望变弱。
因此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人体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每点 2分,答满三点即可。考生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D(“暗含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错误。)
C(“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错误。)
8.①因自己未经审判而宣告死刑愤怒到昏厥,对敌人极度仇恨;②意识到即将就义,怀念爱人,痛苦撕心裂肺;③同志的平和安慰了他,给予他鼓舞和勇气;④怀抱着信念和希望,英勇无畏,慷慨就义。(每点2分,答3点满分)
9.①本文是(虚构的)小说,作者想象烈士就义时的场景;《为了忘却的纪念》是(纪实)回忆散文,真实记录与左联烈士们交往的点滴往事。
②本文主要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或全知视角)刻画烈士形象,侧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了忘却的纪念》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外貌描写(或限制视角)刻画烈士形象,侧重表现人物外在的言行事迹。
③本文所刻画的烈士形象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烈士形象具有个体的独特性。(每点 2分,答满三点即可。考生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10. CFH(句意:为何要玷污七十二代帝王封禅的记录呢?倘若郡县大老远地派遣官吏前来祝寿,极力赞美凭空说好话的,必定处以剃发之刑并令其屯田。
“若”表假设,一般用在句首,其前C处断开;“若郡县远遣吏上寿”是兼语句,表意完整,其后F处断开;“盛称美”与“必髡令屯田”是说的两件事,中间H处断开。综上应在CFH三处断开。)
D(A.正确。B.正确。用来、用以;……的原因。句意:做祭天用的粢盛。/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C.正确。句意:于是查考汉武帝元封年封禅的先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D.错误。允许,同意;被攻占。两者用法不同。句意:皇帝不同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B(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固定句式“毋乃……乎”;B.宾语前置句;C.反问句式“岂……邪”;D.一般疑问句)
13.B(B.“各地还要进贡比目鱼、比翼鸟和十五种物品”错误,十五种吉祥物是“不召而自至者”,即不求而自己到来的,不是各地进贡的。)
14. ①于是管仲看出齐桓公不能够用言辞来劝阻(封禅这件事),就设置些难办的事情来阻止他。(“穷”,劝阻;“辞”,言辞、语言;“因”,于是、就)
②如果天下安定,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妨碍呢(又有什么关系呢) (“乂安”,安定;“虽”,即使、即便;“庸何……乎”,“哪里……呢”“又有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成为霸主后,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产生了封禅的念头。管仲说:“古时候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家,而我记得的只有十二家。以往黄帝、尧、舜、禹、汤、周成王等人封泰山都是受天命为帝王以后才得以封禅。”齐桓公说:“寡人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以武力会盟诸侯三次,以安坐车骑会盟诸侯六次,前后九次集会诸侯,一统天下,诸侯没有人敢违背我。与以往三代受天命的帝王,又有什么不同呢?”于是管仲看出桓公不可能用言辞来劝阻,于是设置些难办的事情来阻止他,说道:“古时候封禅,需要用鄗上地区的黍、北里地区的禾,做祭天用的粢盛;用江淮之间生长的三脊茅,编织荐神的席子。东海进贡比目鱼,西海进贡比翼鸟,然后还有不求自至的十五种吉祥物出现。如今凤凰麒麟没有降临,嘉谷没有长出来,而田野中的蓬蒿杂草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出现于朝堂,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封禅,恐怕有点儿不合适吧?”于是桓公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材料二: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皇帝大驾东巡,群臣进言,皇帝即位三十年,应当封禅泰山。光武帝下诏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吗!为何要玷污七十二代帝王封禅的记录呢?倘若郡县大老远地派遣官吏前来祝寿,极力赞美凭空说好话的,必定处以剃发之刑并令其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再说封禅之事。过了两年,皇帝斋戒,夜读《河图会昌符》,书上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赤刘指刘邦,刘邦被称为赤帝子,赤刘之九为刘邦的第九世孙,即汉光武帝;会命岱宗指将要在泰山接受上天的任命),皇帝有所感悟,就诏令梁松等人检索《河图》《洛书》里关于九世封禅的记载,梁松等上奏了有关谶文三十六条。于是查考汉武帝元封年封禅的先例,在三月举行封禅大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认为四夷都已臣服,上表请求封禅,皇帝不同意。贞观六年,又上表请求,太宗说:“你们都把封禅当成帝王盛事,朕不这么认为。如果天下安定,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妨碍呢?当年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难道会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况且要敬奉上天,扫净地面就可举行祭祀,何必一定要登上泰山顶,筑起几尺高的土坛,然后才能表示对天地的诚敬呢?”后来又想接受群臣的请求。唯独魏郑公认为不可,皇帝连发六问进行质问而魏郑公针锋相对,甚至说(皇帝)“崇虚名而受实害”(崇尚虚名,而老百姓受实害)。又正碰上黄河南北发洪水,这事就搁置了。贞观十年,太宗又命房乔拟定封禅典礼,将在十六年二月封禅泰山,又碰上彗星映射太微垣而作罢。
15.B(“暴戾岂易攻”,是说“暴戾”不容易攻下,而从唐代自衰开始依然传了十四代,也说明了根基强大的国家不容易灭亡。)
16. ①曾巩提到唐代衰亡非一日之效,而远自开元,说明从开元时就有祸患出现,(1分)因为过于忽微,祸患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最终在十四世之后造成了唐代的灭亡;(2分)
②“ 积薪”喻指隐伏的危机,与“祸患常积于忽微”表达的意思相近;(1分)
③在危机隐伏的时候,君主不思考如何解决,反而沉溺于歌乐之中,足见“智勇多困于所溺”。(2分)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死节从来岂顾勋 至今犹忆李将军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石破天惊逗秋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
18.题干中句子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表示许可;B.表示可能或能够;C.表示程度,犹言很、厉害;D.表示不差,还行。故选B。
19.B 比喻。(A项, 拟人。C项, 借代。D项, 互文。)
20.C.(A.引用: B.特殊含义, 比喻义: D.讽刺否定。)
21.. D (A.正确。“譬喻”,比喻,打比方。所以可以用“比喻”代替。B.正确。“成器”来自于“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引号有引用的作用,同时在这里也表强调。C.正确。划线句分号为界,前面说是同情是了解的基础,后面说的是了解是同情的前提。与“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表意相近。D.错误。“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第一个“对于”所在的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应该修改为“对”。)
22. ①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②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 (答“朋友间的切磋琢磨、朋友相交亦如此”也可);③一方面也是在受滋养。
23.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的核心词语是“异想天开”。“异想”就是与众不同的、奇异的或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思想,“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异想天开”常用来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材料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取成语的前一个意思,含有贬义,指出“异想天开”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持批评的态度。第二层取成语的后一个意思,褒义,对“异想天开”持肯定的态度。第二层第一句是“有人认为,‘异想天开’是激发人们改变现实的动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异想天开使人们不安于现状,对现实有了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对未来有了新的目标,从而促使人们去改变现实,改变现状。第二层的第二句是“‘异想天开’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第二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提出的。点明了“异想天开”与人类进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异想天开”对人类进步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第二层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考生要认识到“异想天开”是有价值的思考。人的思想的最宝贵之处即在它能求异创新,如果人的思想只是重复前人已有的结论,那人类就不会进步,社会就不会发展。科学领域的所有重大成果,无一不是突破前人、发扬“异想”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说,通过突破性的“异想”,能达到创造新境界的“天开”。
就本题而言,考生写作时要围绕“异想天开”来展开思考和论述,或持批判态度,或持肯定态度,无论持何种态度,都不能脱离“异想天开”的含义写作。持批判态度的,要写出“异想天开”的负面影响;持肯定态度的,要体现“异想天开”对改变现实,促进人类进步的作用。
立意:
1.异想天开给我们打开新的视野。 2.异想天开加速科技创新。
3.“异想天开”是创新的翅膀 4.请呵护那些“异想天开”
用“异想天开”引领新航向,以无悔奋斗迈向新篇章
光怪陆离之世,日新月异之时,有人“异想天开”、苟且偷安,终成汲汲无名之辈,泯然众人;有人“异想天开”,在想象中探索,在未知中前进,以横戈跃马之姿奔向时代的洪流,听花开有声,见万物欣荣。所以"异想天开"是把双刃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敢于“异想”,也要敢于奋斗。
“异想天开”照亮人生航道。古人“异想天开”,想在白云中穿梭,想在蓝天上遨游,但这并不是空话,他们不竭尝试,不断创新,虽以失败告终但从未放弃。他们的想象激励人们勇敢尝试,整装待发,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遨游天空不再是异想天开。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往昔,敌人的长枪短炮,敌军的强强连手,哪一个不是历史的伤疤 要打赢这场战役,在任何人眼中都是“异想天开”。可“爱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无数爱国志士团结一心,甘将热血沃中华。漫漫人生路,“异想天开”是对未知的慰籍,是激发潜力改变现实的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用"异想天开”照亮人生航道。
“异想天开”激励乘风破浪。且看苏联在中国研发原子弹时撤走技术人员与专业设备,认为此时一无所有的中国想成功是“异想天开”,可钱学森将一腔爱国热情倾泻于原子弹的研发,化不可能为可能,为中国防御军事筑起铜墙铁壁;且看美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对华为的横空出世嗤之以鼻,于是实行技术封锁,认为华为想自主研发是异想天开,但华为虚怀若谷,处事不惊,行笃致远;踏上群山之巅,遥遥领先。“异想天开”是在荆棘中无畏前行的勇气,是在无人之境踏出康庄大道的自信。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用“异想天开”激励自己乘风破浪。
“异想天开”警醒脚踏实地。放眼当下,“异想天开”成了许多人前进的枷锁,他们沉浸在梦想中的纸醉金迷,懒惰于现实中稳步前进。仲永之天赋异人,小时了了,却因荒废学业,不思上进,最终泯然众人矣;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刘禅还在“异想天开”,致使蜀国动荡不安。新时代青年,不能让“异想天开”成为前进的枷锁,要让“异想天开”成为进步的源泉。
燕雀不知鸿鹄之志,故认为其“异想天开”,我们如鸿鹄般渺小,却有矢志不渝的目标,怀揣昭昭之志。青葱岁月中,愿青年都能勇锐盖过怯懦,奋斗压倒苟安。
辅异想以实,创天开之世
奇特之思,带来虚影重重,使人幻想;奇特之思,带来渐进层层,使人进步。拨历史画卷,奇思妙想层出,扎根落实则鲜。很多人总是有异想,却不辅以实践,终纸上谈兵。故“异想”若欲创“天开”之世,还需辅以实际与实践。
异想离实,循入虚空。脱离实际情况进行荒诞异想,最终只会称为幻想。空读兵书,施以异想,自以为有神兵之计。然则一上战场,便发现其风云莫测,计法失效。根据战时情况及时调整,才会计法如神,不陷入空博弈的困境。所以异想的效果取决于其是否扎根实际。
异想合实,渐入佳境。以实际为基础进行合理异想,那么异想也会转为奇计。兵法有云 “守正统,出奇兵”,意为在坚守正统战术的前提下,根据战时情况辅以奇想来达到出人意料、出奇制胜的效果。君且看,毛主席营中指挥,四渡赤水,用兵如神。主席四渡赤水之计可谓“异想”,但他辅以对综合兵力的比较,地形、心理等等因素的实际,才使得此计成为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若无主席之合理 “异想”,若无主席“异想”辅以实,何来四渡赤水成佳话 君又看,牛顿只身一人,苹果树下出“异想”,终勾勒出茫茫星海的轮廓。若牛顿不大胆合理“异想”,若牛顿“异想”后不小心求证,何来物理学“天开”之壮举 正是因为异想有了实际的依据,才使得异想带领人类走向进步!
辅异想以实,创天开之举。千百年前的人类不敢想象现世之文明如此进步,而我们也没有想到千百年后的世界如此发达。两次的工业革命,正是因为其奇特之思,才将人类的生产力提升至百倍、千倍;也正是因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出“异想”,才创造了如今这个科技的新纪元。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更应冷静下来思考,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建立于虚无之上,无视实践之基。更应该大胆合理“异想”并小心求证,一步步将“异想”从实践长梯下牵引至现实,去创造“天开”之世!
异想之下,实践为基。立足于时代进行合理“异想”,让自己的“异想”之声久久回响于这亘古文明之中,以创“天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