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联盟2024一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未庄的百姓会获得新生”错,材料一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
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由此可见,未庄的
百姓并不会获得新生)
2.C(A项,因果颠倒,材料一原文是“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
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B项,材料一提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人们认为阿Q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精神胜利法”是维
持正常生存的选择,但并没有提到它能帮助人们东山再起。D项,“是他性格内涵的全部”说
法错误,材料二原文是“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
单化了”)
3.C(“精神胜利法”指在现实中的失败或劣势情况下,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等方式在精神上
获得一种虚幻的胜利。C项中,小梦通过提到自己爷爷家过去的辉煌来安慰自己,以此来掩
盖自己家现在不如别人家的事实,这正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的表现。A、B、D三项说的都
是调节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4.①现实中处处碰壁,满腹辛酸,一次次地失败。②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精神上却一
次次地胜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材料一主要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探讨这一现象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揭示其作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象征意义。②材料二则从文学和
艺术的角度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揭示阿Q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其作为典
型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D(“揭示出农村合作社制度的弊端”错误,小说并未揭示出农村合作社制度的弊端,而是展现
了合作社建立初期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社员们如何逐步适应和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
7.D(“心理描写”分析有误,此处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①责任心强:作为社长,他时刻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即使一夜未眠也坚持工作,体现了强烈的
责任心。②有领导才能:在社员们迷茫和混乱时,他能够迅速组织大家开始工作,分配任务,
展现出良好的领导才能。③关心社员:他了解社员的想法和需求,能够耐心听取社员的意见,
并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④有远见卓识:他支持陈大春关于合作社未来发展的计划,并承诺
会努力实现这一计划,展现了他对合作社未来的远见卓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9.①丰富人物形象:陈大春不仅关心合作社的农业建设,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工业建设,展
现了他作为新时代农民的多面性和责任感。②深化主题:这一情节设置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即展现了农村合作社在国家建设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和农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③留下悬念:
陈大春被调走后,合作社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他是否还会回到清溪乡实现自己的计划?这些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5-461B+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离骚》到第二单元《边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都是这样去理解阿Q的:小说开始连载时,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阿Q 在与赵太爷等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拍拍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委屈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于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第一个“造反者”,一位批评家这样分析阿Q“土谷祠的梦”:“虽然它混杂着农民的原始的报复性,但他终究认识了革命是暴力”,“毫不犹豫地要把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并且“破坏了统治了农民几千年的地主阶级的秩序和“尊严””,这都表现了“本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思想”。小说后半部对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的描写也引起普遍重视。批评家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毛泽东也多次提醒人们要吸取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的教训。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这样,阿Q就再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试图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摘编自钱文说不尽的阿Q》)
材料二:
在小说中,阿Q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言,阿Q堪称农村无产者的代表。但是,假如鲁迅当年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那么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包含了鲁迅对世界人生的深邃的哲理思考,包含了作品震慑人们灵魂的美学意蕴。
这特殊性就是阿Q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却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直到被抓去杀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地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战栗的得意。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正是从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方面来描写阿Q性格的。在这里,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地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地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鲁迅分明是在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阿Q性格的真谛,不正是存在于这特殊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吗?
过去,人们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因为鲁迅把阿Q的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外表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
(摘编自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Q并不只是旧社会国民的典型,即使是国民素养已普遍提升的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
B.在未庄,阿Q是造反的先驱者,有人认为他破坏了地主阶级统治秩序,让他们“尊严”丢失。
C.解放思想时,人们大胆假设,如果阿Q成了“革命”掌权人,未庄的百姓会获得新生。
D.鲁迅当年没有简单图解阿Q,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才有了阿Q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们只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阿Q都成了国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B.“精神胜利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绝望的困境,从而振作起来,东山再起,拥有维持正常生存的基本条件。
C.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源自鲁迅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作品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阿Q不同于一般的雇农。
D.阿Q思想行为方式外表特征明显,给人印象深刻,“精神胜利法”成为他的代名词,是他性格内涵的全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3分)
A.周末的晚上,大家都回家了,小川孤独地待在宿舍,胡思乱想,忽然想到与妈妈一起去西藏旅游的时光,顿时开心地笑了。
B.期中考试,小楠因排名倒数而伤心地哭了,哭着哭着,想到自己以前都是前十,就停止了哭,暗暗发誓:一定东山再起。
C.看到别人都夸小胖家富有,小梦就说:“我爷爷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们全县仅有的三个万元户之一,他家能与我家比吗?”
D.小梅拿了区一等奖,平时比她作文写得更好的小美很沮丧,小月就拉她去散步,聊起春游两人率先登上山顶的事,她们都开心地笑了。
4.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是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所在。这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目的不同。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早起 周立波
等到社建成,春耕开始时,社里又发生了新的情况,碰到了新的困难。这是因为,正像李月辉说的:“旧的皇历看不得,新的日历还没有出来。”
要照老办法,春初一开天,人们就各自赶着牛,掮起犁耙,到自己的田里去了。但是现在,社员们该到哪里去呢?田都入了社,要归社调摆。他们赤脚草鞋,系起腰围巾,掮着锄头或耙头,成群结队,去找社长刘雨生,听他排工。
到了刘家茅屋前面的茅封草长的地坪里,人们看见堂屋关闭了。双幅门上吊起一把小铜锁。刘雨生不在。把肩上的家伙放下来,人们有的站在地坪里,有的走上阶矶,坐在竹凉床子上,有一句、没一句地扯起谈来。亭面糊走去推灶屋的门,也关死了。他从门缝往里瞄一眼,就退了几步,坐在一盘磨子上,打个呵欠,说道:
“都起这样早,等他一个人。”
“是呀,耽误人家的工了。”陈先晋答白。
“你说这个角色,到哪里去了?我从门缝里瞄了一下,灶里冷火悄烟的,只怕夜里都没有落屋。”
“他还有空落屋呀?”高高大大、黑皮黑草的谢庆元粗声粗气说,声音有一点嘶哑。
“他不在,你也可以当家嘛。”亭面糊对谢庆元说。
“我当什么家?我还能当家?我是什么人?”谢庆元满腹牢骚。
“你是副社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能当家?”亭面糊说。
“我不敢当。”谢庆元说。
“这个家你们都不当,由我来当吧。”亭面糊说。
“那好极了,面糊哥,你当家,我好有一比。”龚子元冷冷浸浸,笑一笑说。
“好比何来?”亭面糊学着乡里说书的人的口气。
“好比无牛捉了马耕田,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你这个家伙,敢看不起我?”
“我哪里敢看不起你?我是说······”
“莫逗耍方了!”陈大春最看不惯龚子元,连忙岔断他的话,又问大家,“你们说,社长到底到哪里去了?”
“摆明摆白,一定是开会去了。”大春的老弟,孟春肯定地说。
龚子元把竹根子烟袋在身边一块石头上响亮地磕了几下,对谢庆元说道:
“到茶时节了,副社长,这样呆等着有什么意思?我要走了。”
“你到哪里去?”谢庆元丢开大家,赶上龚子元。
“现路一条,回家睡觉。”龚子元掉转脑壳,回了一声,又走他的。
“急什么?一路走。”谢庆元掮起耙头,跟龚子元走了。
“没有立场的家伙,做人家的尾巴,亏他是个副社长。”陈大春指着谢庆元背心。
“这号副社长,一扫把子打得几门角落。”孟春大声附和他哥哥。
“你再讲试试,死不谙事的家伙。”陈先晋喝骂他二崽。
没有扶梢的,大春又摸不清首尾,不好调摆,只得听大家散了。大春跟他爸爸、弟弟和亭面糊一起,背着锄头,走过菊咬筋的田塍路,望见他在赶起黄牯耕白水。
“还是他行,几早就干起来了。”陈先晋素来欢喜菊咬筋勤快。
“他行,我们也不错。”亭面糊说。
“错是不错,一个清早白耽搁,他倒已经耕翻一亩了。”陈先晋很不满意这一早晨白白过去了。
“一亩田算得什么?我少歇一阵气就赶出来了。亲家,”亭面糊说,“你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看,那边来人了。”陈大春抬头望着前面说。
“好像是刘社长来了。”陈孟春说。
大家往前边望去,只见不远的山边,一个戴青布制帽,赤脚草鞋,不高不矮的角色从从容容往塅里走来。
“社长,找你一个早晨了。到哪里贵干去了?”亭面糊笑着迎上。
“开一夜会,天亮才散。”刘雨生用手揉揉微现红丝的眼睛,这样地说,“事情堆起了,又有人要走,忙着打移交。”
“哪个要走?”陈大春忙问。
“这事以后再跟你谈吧,”刘雨生望大春一眼,又转向大家,“你们怎么还没有出工,这样晏了?”
“鸟无头不飞,你这扶梢的不在,他们都不敢当家,都只晓得在你地坪里清等,我好心好意要代替你调摆一下,龚子元又出来捣蛋。”
“谢庆元呢?”刘雨生问。
“他呀,你只莫问起,同没事人一样,一点责任也不负。”陈大春说。
“他过来没有?”刘雨生又问。
“来点了点卯,又跟龚子元走了。依得我的火性······”陈大春恨得咬牙。
“可惜一个早晨空过了。”刘雨生转换话题,按住大春的火气,“你们都赶快检场。先晋胡子,你去赶起社里那条大水牯,去耖板田。”
“耖哪一丘?”陈先晋听到排工,心里有着落,十分高兴,连忙这样问。
“先耖李槐老的那丘干田。”刘雨生说,“佑亭哥你去耕白水,随便耕哪一丘都行。”
“用哪条牛?”亭面糊问。
“黑毛黄牯。孟春,你带一个组去翻洋芋土。”
分派了工作的人陆续地走了,剩下陈大春待在那里。他有点莫名其妙,急忙询问:
“你怎么不派我的工?”
“你跟我来。”刘雨生含笑拍拍他肩膀,抓住他的手,边走边说,“你的工作不能由我分派了,老弟。刚才你不是问我,“哪个要走”吗?你就是一个。”
“调哪里去?”陈大春问。
“你猜猜看。”
“我猜不着。”
“株洲。好地方呀,崭新的城市。论理,我们是不能放你走的,支援工业,没有办法。你马上收拾铺盖,怎么不做声?不快活吗?”
“没有什么。”
“啊,我晓得了。是舍不得盛淑君吧?”
“不是。刘社长,你不晓得,我自从参加工作,就立下了一个志向,也可以说是一片小小的雄心。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耕田的人驾起拖拉机……你看,”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油纸包,打开油纸,拿出一张草图来,“这是我偷空画的清溪乡的未来的草图。画得不好,请莫见笑。”
“真有意思。”刘雨生和陈大春并肩看着这草图,笑着赞叹。
“你看,这里是机器站,这里是水电站,这里呢,是用电气挤奶的牛奶站,这里是有电灯电话、一套肃齐的住宅区,中间是花园,后山是果林。”
“有意思极了。”刘雨生又满口称赞。
“这计划还没有开始实行,我就要走了。”陈大春的眼睛放出一种明亮的、如痴似醉的光泽,望望对面的群山。
“你放心,”刘雨生把草图叠起,郑重地收进自己衣袋里,“交给我吧,只要我不调工作,我一定实现你这计划。到时候,请你回来赏香花,尝果子。”
(选自周立波《山乡巨变》,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旧的皇历看不得,新的日历还没有出来”一句,用李月辉的话形象地揭示出故事发生的背景。
B.亭面糊、谢庆元、龚子元等人在社长刘雨生不在家时的言行,反映了他们面对新情况时的不同心态。
C.陈大春偷空画的草图展现了他对清溪乡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使小说的总标题“山乡巨变”得以具象化。
D.小说通过描绘合作社成立初期的混乱局面和社员们的矛盾冲突,揭示出农村合作社制度的弊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展现了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同时对话中方言色彩浓厚,使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B.小说环境描写不多,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如“刘家茅屋前面的茅封草长的地坪里”就暗示了合作社初期的简陋和艰苦。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刘雨生用手揉揉微现红丝的眼睛”这一细节,表现了刘雨生一夜未眠的疲惫和忙碌。
D.小说结尾处画线句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陈大春离开合作社的不舍和内心的挣扎,反映出他性格的另一面,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刘雨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9.小说结尾处陈大春被调往株洲支援工业,这一情节设置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徙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簴。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 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暗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
(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能A以及人B陛下所谓C自营仅存之D主也E何暇F比德G五帝H欲官天下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往、到……去,与《蜀道难》“蜀道之难”中的“之”意思不同。
B.略,抢掠、夺取之意,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C.“臣请说之”与《谏逐客书》“而陛下说之,何也”中的“说”意思不同。
D.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孔雀东南飞》“足以荣汝身”中的“荣”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派人打捞周鼎,却未找到,后来去湘山祭拜时,遇上大风,几乎不能渡过,于是生气地派人把湘山树木砍光,这足见秦始皇的暴虐。
B.秦始皇充分利用犯罪的人,让刑徒砍伐湘山上的树木,有的被派去攻取土地,有的被派去戍守边境,也有的被派去修筑工事。
C.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像古代五帝传位让贤那样,下诏令推行禅让制,但是最终在鲍白令之的极力反对之下废除了这个诏令。
D.鲍白令之认为秦始皇大兴宫室,广搜美女财货,一心只知道享乐,偏颇自私而不顾及他人,耗尽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民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十四年,徙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4分)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4分)
14.材料二中,鲍白令之认为秦始皇不能使天下公有。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说说秦始皇为什么难以像五帝那样使天下公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中秋前一日诸生携酒见过对月同赋 吕 江①
半生道路鬓双皤,又是中秋客里过。
别业可怜荒杜曲②,羁怀最怕听商歌③。
不知明月几时有,如此清风良夜何。
胜概无诗可收拾,九原④唤起老东坡。
[注]①吕江:南宋诗人。②杜曲:地名,杜氏家族故乡,此处代指诗人故乡。③商歌:悲凉凄切的歌。④九原:九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半生漂泊、两鬓已白,又在客居他乡时迎来中秋,饱含身世之悲与羁旅之愁。
B.颔联暗指诗人久未归乡,身世飘零,客居本就凄苦,听闻商歌更添悲凉。
C.颈联化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在对明月清风的感叹中,融入了诗人情感。
D.诗人感叹,如此美景,周围却无诗歌留存,于是希望唤起已逝去的苏轼来写诗描绘。
16.本诗颔联中“可怜”和“最怕”两词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成功打通蜀道的两句是“ ▲ , ▲ ”。
(2)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写芍药花,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 ▲ ”。
(3)杜甫《蜀相》中,“ ▲ , ▲ ”两句通过诸葛亮出师伐魏未能取胜之事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悼念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4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程砚秋诞辰120周年,同时也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纷至沓来,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京剧的热情,掀起了一波新的“京剧热”。如今,京剧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展现出 ① 的画面。面对这样一门 ② 的艺术,怎样才能更好地去欣赏呢?
京剧诞生于清代,在中国戏剧殿堂中占据显部地位。它既是民族艺术的傀宝,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百姓通过观看京剧了解历史知识、社会风情、世相百态,竖立道德伦理现念,提升审美品位。
京剧依靠演员扮演人物,以“代言体”铺展剧情,通过演员表演将人物性格、情感以及道德观念传达给观众。梅兰芳回忆有一年夏天在中和园看谭鑫培演《碰碑》,谭鑫培在第二场出场时的一个身段,将两手藏于白胡子下,巧妙表达了寒冷之感,让梅兰芳在六月盛暑中几乎忘却了炎热,深感气候仿佛真变了。梅兰芳感叹,身为演员的自己尚且被谭鑫培深深带入戏中,其他现众更是沉醉其中。谭鑫培将杨老令公兵败荒郊、内外交困、教兵不至、望子不归的悲凉氛围 ③ 地展现出来,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深受观众喜爱。京剧演员以通感之心,将戏情戏理深深植入观众心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0.请以“梅兰芳”开头,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新组合,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7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与梅子相关的典故,《三国演义》中不止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还有“望梅止渴”的故事。不过,梅树主要生长在南方,为什么曹操从许都(今河南许昌)南下进军宛城的路上会见到梅子呢?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古时黄河流域(①),所以《诗经·陈风》里有“墓门有梅”,表明当时陈地(今河南淮阳一带)生长着梅树。大约后来随着气候变迁,温度渐低,华北生长的结实梅树逐渐减少。到宋代,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梅树是一种南方植物。
在长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还分布着另一种亚热带常绿果树,就是“杨梅”,“杨梅”与“梅”,一字之差,(②)。它们不属一科,甚至不在一目。甚至从外观上,人们也很容易发现杨梅和梅的区别。杨梅是常绿乔木,树形较小,果实外皮光滑,呈紫色或紫红色,汁多肉少,外面有密集的类似软毛的物质覆盖。而梅树为落叶乔木,树高4~10米,果实外皮光滑,果肉充实。实际上,(③),反而是胡桃和山核桃这样的干果和油料作物,杨梅本质上是一种核果。它的果肉系由许多柱状的肉束所组成,看上去好像没有果皮,这是因为其外果皮已发展成为可食的肉质部分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屈原屡遭眨谪,身处困境,却依旧以高洁的品性、执着的求索精神,奏响了“虽丸死其犹未悔”的壮丽悲歌。然而,有人认为一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在快节奏、物质化的当下已没有借鉴意义,认为它们过于“理想化”,难以实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