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市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09:18:12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化加速了传统“熟人社会”运行秩序的式微,“陌生人社会”的机制、话语和方式席卷而来。从宏观社会层面看,在市场精神的浸润之下,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手段化与工具性联结越来越多,目的化与情感性联结变得较为脆弱。相应后果是人们彼此之间容易引起对立、怀疑和猜忌,互动的防御姿态明显加重,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冷漠风气的滋生,社会善意难以得到彰显,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呈现出复杂变化,青年生活情感受到冲击的趋势显著。当代青年身处中国高速现代化的“快车道”,一方面,青年生命活力旺盛、精力充沛、奋发有为,在参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前卫、敢于创新、行为活跃;另一方面,青年初入社会,涉世不深,生理成熟与社会适应挑战双重交织。青年的一举一动成为洞察社会变迁的象征与符号,折射出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的转变。
中国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化、城市就业和接受教育的巨大需求,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徙,青年是其中的生力军。国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无数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浪潮之中,使他们更加便利地进行物理空间的移动,更加自由地选择在不同城市之间求学、成家、立业。城市无限的舞台敞开怀抱等待青年施展才华,与此同时,乡愁成为远离故土的青年心里淡淡的底色。虽然青年生活空间的迅速扩展依旧需要基于血缘、地缘、学缘等关系的支持与滋润,但这些浓郁亲密的社会关系渐渐由于地理空间的阻隔、联系中断的稀释等原因,变得不再浓密,功效降低。依靠个人奋斗、基于趣缘、志向相投等因素,青年很容易将陌生时空的对象变为“熟悉”,同时又满足个体间距化的独立愿望。
目前网络社交广泛普及,虽然虚拟世界的一方港湾也可以让青年通过网络开展互动、排遣孤独、消磨时光,为他们提供某种程度上可以遮风避雨、情感慰藉的空间,但虚拟世界的网络社交总归摆脱不了碎片化、散点式、肤浅型的特征,完全依赖网络社交容易导致青年沉迷网络、逃避现实。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只陷于网络社会的人际互动,不再固守“独居”生活的寂寥,而是在网络社交之外寻求现实世界的新型群体社交。他们并不忌惮个体化自我
会在新型群体社交中变得黯淡,反而觉得追求个体化不是将毫无活力的原子式个体进行到底,而是通过更多趣缘志向相似的个体的集群活动来强力宣示个体化自我的鲜明身份。个体化是当代青年的生活特征之一,但青年再强烈的个体化心声也常常需要某种社会归属来衬托。在个性色彩鲜明的媒介符号世界,青年完成活动经历的许多独自记录和复述,往往蕴含着容易引发共鸣的、具有普遍秩序化的文化功能。
(摘编自伍麟《区隔与融入:青年新型社交模式的特征》)
材料二: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面是自由的基础,自由是全面的升华。实现个人发展的最终目标,关键有两个层次:一是激发个人自然属性的发展潜能,使之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这是目标实现的基本层次;二是在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逐步激发个人社会属性的发展潜能,达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这是目标实现的发展层次。针对主动或被动地社交窄化、“信息茧房”,一方面,Z世代①群体自身要敢于跳出垂直领域精准陪伴的舒适圈,在社交中探索更多扁平领域的可能性。例如,基于趣缘的社交圈,可以尝试丰富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不同的圈子中实现社交的可能性。同时有意识地打通不同兴趣圈之间的社交壁垒,实现圈与圈之间的社交碰撞,并实现圈际文化的交流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大数据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Z世代要注重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辨析是非的本领。同时,相关部门应规范各类APP基于大数据算法的营销行为,特别是通过识别谈话转化为 APP 内容推荐的涉隐私行为,鼓励技术层面的创新和良性迭代。
单一的“轻社交”弱联系是不平衡不健康的社交行为,久而久之会造成社交疏离、“社交卡顿”等不良影响,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一方面,部分Z世代青年不应刻意回避强联系的社交关系,可以先从弱联系的社交开始,基于不同“轻社交”的感受,再适当选取合适的对象,用心发展成强联系的社交关系。另一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缘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长辈亲戚在与Z世代交流时,需要从共情的角度理解其学业、事业、婚恋等方面的压力,不要以“过来人”的姿态硬性说教。情感的建立是长期的,和谐的亲缘关系是孤独时的陪伴、危机时的挺身、收获时的分享,只有融入Z世代的生活才能与他们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同时,对于部分Z世代青年来说,也需要降低社交敏感度,共同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亲缘社交新模式。
(摘编自项久雨《青年社交行为的困局与破局》)
【注】①Z世代,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现代市场精神的影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社会善意得不到彰显,人际交往关系呈现出复杂变化。
B.青年应将融入新型群体社交活动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注重个体化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C.青年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得到了众多的自我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D.青年要敢于突破“信息茧房”,勇于跳出所在的舒适圈,实现圈际文化交流,规范各类APP的不良营销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地理空间的阻隔与联系中断的稀释等因素使得血缘、地缘、学缘等浓郁亲密的社会关系变得疏远,功效降低。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第2页(共8页)】 B
B.网络社交存在碎片化、散点式等特点,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转而寻求现实世界的新型社交,摒弃了网络社交。
C.材料一画波浪线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用“快车道”比喻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使得表达生动形象。
D.材料二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相关论述,阐述了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的关键层次。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 Z世代在陌生人中寻找“搭子”,在“搭子”中发展朋友,将陌生人社交转化为熟人社交。
B. Z世代的社交圈层众多,但他们在社交中更强调边界感,注重个人社交的安全感和隐私性。
C. Z世代抛开身份、年龄、性别的限制和熟人的眼光,社交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D. Z世代遇到自己不认同的人或话题,都以沉默或微笑来保持社交双方的体面和互相尊重。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青年社交,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4分)
答:
5.社会学研究者将亲戚之间联系减少、走动减少,甚至不再走动的现象称为“断亲”,这种现象在现代青年中颇为常见,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叫李美英的树
刘怀远
门前,是一棵枝干遒劲的老杏树。院内,是老态龙钟的爷爷。
郝幸福觉得,爷爷真是老糊涂了,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棵树当成一个人,对着他喊:“快去看看李美英,渴了要浇水!”
金杏摇铃的时候,爷爷总在梦中惊醒:“快去看,有人够杏子,别伤了枝杈!”
这些年来,爷爷一直默默照顾这棵树,只是后来,连走路都喘息了,才招呼孙子做这做那,幸福才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树,是棵有名字的树。
爷爷说:“这是李美英种的,这棵树就叫李美英。”
“爷爷,李美英是谁 ”
“李美英啊,是八路军!”
李美英是八路军,这棵杏树也叫李美英,爷爷真的糊涂了
爷爷深喘了两口气,才又说,他还是八九岁的孩子时,八路军女战士李美英在他家门前种下这棵树。李美英种这棵树的时候,家里的房子还是伫立于村西的独一所的房子,如今呢,被包围成村子的中心。这棵树呢,也从当初小娃娃手臂粗细,长成一个人不能合抱的老树。
爷爷说话都颠三倒四了,能确定这棵树是女战士栽种的
村里最长寿的石头奶奶和果奶奶都坚定地说:“是八路军栽下的!”石头奶奶和果奶奶当年都是送郎参军的模范,老人们聊起来,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爷爷说:“李美英留齐耳短发,弯眉细眼,一笑俩酒窝,看上去不到二十岁,有时还跟我们一群孩子玩丢沙包。”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第3页(共8页)】 B
石头奶奶说:“我怀里有吃奶的孩子,李妹英可勤快了,没事就帮我洗衣服。”
果奶奶说:“那时卫生条件差,我拿篦子给李梅英刮过头发里的虱子呢,那头发,像黑缎子。”
三个老人不约而同地说:“那时啊,八路军和咱就像一家人。”
至于为什么要种这棵树,爷爷说这棵树是消息树,发现敌情时会放倒。后来日寇在八路军的打击下撤出这一带,这棵树顽强地扎根成活。石头奶奶却说:“她种这棵树,是为了方便晒衣服,女战士嘛,爱干净,洗好的衣服直接搭在树杈上。”
果奶奶叹口气:“可谁也不知道她家是哪里,她又去了哪里。”
八路军在这里驻扎过,伏击过日寇,这棵树和村后的一座无名烈士墓都是历史的见证。只是没有发生过著名的大战役,这里便默默无闻。后来,民政部门把无名烈士墓迁去城里的烈士陵园,关于八路军的传说,村里只剩下这棵树。
这棵树是村里的地标,有人问路,村里人会说,等看见一棵老树,再左走或右拐。小青年们相约,会说,咱儿几点几分在老树下见面。无论冬夏,从早到晚,树下都坐着几位拉家常的老者,这里简直成了老年活动中心。
这些年来,不知老树开了多少花,结了多少果。远远望去,这老树像一支昂扬向上的火炬,在岁月中燃烧。这些年,这棵树也曾几次差点被砍掉,都是爷爷拦在前面,说:“这是八路军种的,这是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树,这是抗日战争立过功的树,不知哪一天,八路军同志会回来看这树的!”
八路军离开村子的时候,可能真的说了,说革命成功后,天下太平了,回来看望乡亲们。
爷爷曾让幸福在网上搜索,看看能不能找到李美英的线索。幸福问是哪几个字时,竟然把爷爷问住了。
“李”一定是赵钱孙李的李,名字是“美英”两个字吗 还是石头奶奶口中的“妹英”,或是果奶奶记忆深处的“梅英” 幸福说:“革命先辈用化名的也多,比如……”
爷爷说:“知道知道,你把这几个名字都搜索一下吧。”
名字加烈士,没有搜到相同经历的。爷爷高兴地说:“那她一定还活着。”名字前加领导,没有搜到这个年龄的。爷爷说:“还是无名英雄多。”
爷爷一直盼望着李美英能回来看看李美英,一直等到他还剩下最后一口气。爷爷再三叮嘱幸福:“你们一定要……保护好李美英,不能卖不能砍,听见了没 ”
没有了爷爷,幸福决定趁青春还在,去外面闯一闯,可李美英怎么办呢 谁来照顾它呢
果奶奶的孙子来了,说给他五百元,要买这棵树。
郝幸福说:“不卖,你不知道这是八路军种下的树吗 ”
果奶奶的孙子说:“老成柴的树你以为谁稀罕,是有个工艺品厂专收果木做旅游景点的工艺品。”
郝幸福说:“要树的命啊,那更不能卖了。”
果奶奶的孙子说:“你不会为守这棵树不进城了吧 你走了,这树还不是随便处置 即使我不买,还有别人想,你反倒一分钱拿不到,你考虑考虑吧,要卖,明天去找我拿钱。”
第二天一早,郝幸福去了村小学,讲了这棵树叫李美英,讲了李美英的前世今生,最后说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心。年轻的校长激动地说:“怎么不早说 原来这是棵见证了革命胜利的树啊,你放心进城吧,全校几百双眼睛呢,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李美英的!”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第4页(共8页)】 B
村小学的师生把这棵树当成了忘年的朋友,精心管理,定期浇水,定期施肥。新戴上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集体来树下进行庄严的入队宣誓,还特意做了一条大大的红领巾,给李美英佩戴起来。
微风拂过,杏香暗浮,鲜艳的红领巾飘扬。 学生们从这里经过时,都会清脆又响亮地问候一声:“你好,李美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爷爷年幼时,八路军女战士李美英在他家门前种下了一棵杏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决定以这棵树为中心建房子。
B.爷爷去世后,老杏树成了郝幸福外出闯荡的障碍,这时果奶奶的孙子准备向他买下老杏树做成工艺品到旅游景点售卖。
C.李美英住在村里的时候,帮助石头奶奶洗过衣服,给果奶奶梳过头发,她和村民好像一家人,村里的老人对此一直铭记在心。
D.村里人对李美英的个人情况了解得很少,甚至对她的名字也不能确定,她离开村子后,再也没回来过,爷爷很盼望她能回来。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中“门前”“院内”两个表示方位的词独立成句,突出了爷爷与老杏树在距离上的近,暗示了二者在情感上也同样亲近。
B.“这老树像一支昂扬向上的火炬,在岁月中燃烧”,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杏树开花时的繁盛景象和盎然生机。
C.爷爷把老杏树当成了一个人,尽心竭力地照顾它,本文写爷爷的这一独特行为,设置了悬念,引出后文人们的相关回忆。
D.关于李美英种树的原因,爷爷和石头奶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而他们的解释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八路军女战士的形象。
8.本文结尾写小学生问候老杏树,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同学们在阅读本文后展开讨论,小明提出,八路军女战士李美英是这篇小说未出场的主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第5页(共8页)】 B
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臬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藉于庸,为害于时也,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庥,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夫农、工、商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夫使稼穡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坚好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农、工、商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节选自《司马光奏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故天子亲率诸侯A耕B帝籍C田D大夫士皆有功业E是故当时之E务G农H不见于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民农非徒为地利也”中的“徒”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徒”意思相同。
B.“男女贸功以长生”中的“贸”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中的“贸”意思相同。
C.“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中的“休”与“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休”意思相同。
D.“虽多不病矣”中的“病”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稷认为耕织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种植、纺绩,以实现对妇女的教化。
B.正当农忙之时,国家不要大兴治水、筑城等工程,也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行冠礼、娶妻、嫁女、祭祀,也不得摆酒聚会。
C.让务农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从事农业,这样田地就能有好收成,粮食也会富余。
D.除了禁止农民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之外,还应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禁令,如没有到一定年纪的人不得从事园囿中的劳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译文: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第6页(共8页)】 B
(2)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
译文:
14.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态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原因。(3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夏中杂兴(其六)①
陆 游
遣信邀邻父,随宜具小餐。
草燔豚肉美,瓮压酒醅浑。
易致商山皓②,难招楚泽魂。
嗟予亦衰矣,心事与谁论
【注】①本诗写于嘉定三年,诗人85岁,闲居山阴。②商山皓: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位蛰居商山的隐士,年龄都八十多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由日常的生活场景切入却不囿于个人情感的书写,对国家时局也有所关注。
B.邻父邀请诗人聚餐却没有精心准备,可见邻父平时不拘礼节,邻里关系和睦。
C.酒食算不上多么精致,但一个“美”字写出了知足,一个“压”字体现出了豪气。
D.喝酒时诗人想起了古代的隐士“商山四皓”与投江而死的屈原,不禁感慨万千。
16.诗歌前后构成强烈反差,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慧暑期去钱塘江旅游,看到钱塘江江水汹涌澎湃、一望无边的壮观景象,不禁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
(2)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就体现了这种制度。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 ”两句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柳永虽屡试不第,却能悉心填词,成为宋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词多运用厘词俗语,描绘城市风光,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相融,意象新颖,音律谐婉,在当时 A ,呈现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第7页(共8页)】 B
柳词”之盛况。
16岁那年,柳永由钱塘入杭州,沉湎于湖山美好、都市繁华的浪漫生活。 那一年,他创作《望海潮》,描绘出一幅漫妙美丽的北宋杭州意象图,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太平气相。此词一出,广为传诵。 多年后,金国国主读了柳永的这首词,勃发野心,发誓要夺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富丽江南,拥有这片神仙境地。
22岁那年,柳永参加初试,他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但却被真宗批以“属辞浮糜”,因而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他创作了《鹤冲天·黄金榜上》,在词中发泄了对科举的不满,但又流露出对中举入仕的渴望。
仁宗初年再试,他的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上达宸听,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为口实着意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此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更是了无顾忌地纵游酒楼之间,致力填词创作,他的艺术天赋也因此发挥得 B 。
①公元1034年,随着仁宗亲政,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放宽了录取尺度。②柳永因此而得以及第,自是喜不自禁,这时,他已经51岁了。③三年后,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为政有声,深受百姓爱戴。④在词史上,柳永开了将笔端伸向市井平民内心世界,⑤其作品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⑥抒发了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意境苍凉,真挚感人。
18.文中第一、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答: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A B
2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调整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1)
(2)
22.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柳永的人生经历,不超过100个字。(4分)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探究事情真相要“目见耳闻”,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事实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第8页(共8页)】 B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A项,“社会善意得不到彰显”错,过于绝对。原文是“社会善意难以得到彰显”,不是得不到彰显。B项,“青年应将融入新型群体
社交活动放在首要位置”错,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表明要青年将融人新型群体社交活动放在首要位置,只是表明现代青年具有个体
化特征,但也融入新型群体社交活动。D项,“规范各类APP的不良营销行为”错,张冠李戴。“规范APP不良行为”应是相关部门
所为。)
2.B(“这使得越来越多…”错,强加因果。“摒弃了网络社交”错,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只陷于网络社会的人际
互动”,不是说“摒弃了网络社交”。)
3.A(A项,是说Z世代从“弱联系”开始,之后再发展为强联系。B项,是说Z世代社交注重边界性。C项,是说Z世代社交时敢于表
达自己的真实想法。D项,是说Z世代注重社交双方的体面和互相尊重。)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青年呈现出了怎样的新型社交模式;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如何解决青年社交中存
在的问题,以实现青年全面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青年是现代化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徙的生力军,他们离开故土后与亲人的地理空间变远,使得亲戚之间走动变少,感情随之
淡化。②青年不平衡不健康的单一“轻社交”行为,使得其与亲戚之间的联系减少,造成了亲缘关系逐渐淡化。③两代或儿代人之
间在思想、价值观、生活等方面存在差异,沟通存在障碍,加刚了“断亲”现象的出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
以酌情给分)
6.D(A项,“人们为了纪念她决定以这棵树为中心建房子”错,文中只提到“李美英种这棵树的时候,家里的房子还是伫立于村西的独
一所的房子,如今呢,被包围成村子的中心”,没有说“人们为了纪念她决定以这棵树为中心建房子”。B项,“果奶奶的孙子准备向
他买下老杏树做成工艺品到旅游景点售卖”错,根据原文“果奶奶的孙子说:‘老成柴的树你以为谁稀罕,是有个工艺品厂专收果木
做旅游景点的工艺品。’”可知,果奶奶的孙子是替工艺品厂收果木,不是他自己要做成工艺品到旅游景点售卖。C项,“给果奶奶梳
过头发”错,根据原文“果奶奶说:‘那时卫生条件差,我拿篦子给李梅英刮过头发里的虱子呢,那头发,像黑缎子。”可知,是果奶奶
给李美英篦虱子,不是李美英“给果奶奶梳过头发”。)
7.B(“写出了老杏树开花时的繁盛景象和盎然生机”错,句子没有说是开花时的老杏树,而选项却分析为“开花时”。)
8.①结尾处小学生问候老杏树的情节是他们照顾老杏树的日常写照,老杏树在邦幸福进城后得到了保护,这一情节安排使小说情节
圆满完整。②八路军种下的老杏树,先由爷爷照顾,再由郝幸福照顾,最后由小学生照顾,八路军和老百姓的深厚情谊得到了代代
传承,这一情节安排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本文关于李美英的事迹,都是通过爷爷、石头奶奶、果奶奶等老人回忆介绍的,没有正面描写李美英,即她“未出场”。②李美英是
本文的中心人物,她是人们谈论的焦点,情节紧紧围绕若李美英展开,可以说李美英是本文的主角。③本文中李美英爱护群众,融
入群众,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她是八路军的典型。本文写人们对老杏树的深厚感情是他们对李美英及八路军深厚感情的投射,她
虽未出场,但却是主角。(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DEG(原文标点为: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
11.A(A项,前者是“仅仅”的意思,后者是“白白地”的意思。B项,都是“交易,交换”的意思。C项,都是“终结”的意思。D项,前者是
“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困苦”的意思。)
12.D(“除了禁止农民座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之外”错,原文是说农民如果不向朝廷呈报,就不得私自磨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即禁止
农民私下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
13.(1)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心。(“农”“重徙”“二虑”各1
分,句意1分)
(2)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
来。(“公家”“利”“细”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认为应禁止工商业的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1分)②材料二认为应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
发展,因为工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2分)(意思
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
【高二期中联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