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学七下第7章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蚂蚁在搬运一块饼干,这幅图体现出蚂蚁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种内互助 D.种内争斗
2.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生长在一起形成根瘤,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 )
A.寄生,根瘤菌破坏豆科植物的根系
B.共生,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物质
C.共生,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有机物
D.腐生,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3.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4.下图为桑基鱼塘的模式图,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形成“基种梨→塘养鱼→桑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物质循环利用
B.分解者利用蚕沙、人畜粪便、树叶等生产沼气,是物质循环关键一环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经微生物分解后利用
D.该池塘中存着大量的藻类植物,它们属于生产者,是某些鱼类的食物
5.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
B.昆虫与吃草籽的鸟存在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禾谷类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6.生物圈的范围为(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上层和岩石圈的全层
C.整个大气圈、水圈表面和岩石圈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7.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鼠妇并记录了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鼠妇数量/只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上 2
A.阳光充足 B.空气新鲜 C.阴暗潮湿 D.高温干燥
8.如图的能量金字塔是根据草→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的四个营养级所含能量的多少建立的,则字母b对应的生物是( )
A.草 B.蝗虫 C.青蛙 D.蛇
9.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能增加鱼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下图是某鱼塘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鲢鱼、鳙鱼和鲤鱼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C.鱼类的混养提高了鱼塘中资源的利用率
D.能量可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流动
10.对于生活在油菜田里的一只蜜蜂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②空气③温度④其他蜜蜂⑤油菜⑥蝴蝶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②④⑥
11.小艾同学在家里种草养鱼,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儿,于是用网把草罩上,后来发现草几乎被虫子吃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12.叶圣陶描述爬山虎的叶子“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使得叶片尽可能多地受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13.沙漠中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14.紫茎泽兰被引入我国南方地区后迅速蔓延,使得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纷纷绝迹。紫茎泽兰与当地野生植物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合作
15.如将核电站内储存的核废水排放入海,核废水最终会污染()
A.海洋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整个生物圈
二、填空题
16.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 。某生态系统中的草在生活中会受到水分、土壤、阳光、温度、食草昆虫、牛、羊等的影响,其中,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等是影响草生活的 因素,食草昆虫、牛、羊等是影响草生活的 因素。由于牛羊都要吃草,所以牛和羊之间存在 关系。
17. 是地球表面所有生物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 、 、 。
18.高原反应,简称“高反”,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 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19.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 。
20.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 , 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 ,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 。
三、连线题
21.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了解下列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画线将每种生物与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可能不止一个)连接起来。
猞猁 森林生态系统
扬子鳄 草原生态系统
疣鼻天鹅 海洋生态系统
鸬鹚 河流生态系统
黑斑蛙 湿地生态系统
鳗鲡 农田生态系统
四、实验探究题
22.小李同学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方案:用长方形不透光纸盒作为容器,按照图所示设置一边玻璃板一边黑纸板,盒内都均匀地铺上潮湿的土壤。在纸盒两侧中央各放5只大小一样的、活动状况相似的鼠妇,先将装置静置2分钟,然后开始记录第1至第5分钟内两侧鼠妇的数量,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观察统计记录结果如表。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时间(分钟) 1 2 3 4
明亮环境 4 2 1 0
阴暗环境 6 8 9 10
(1)这个实验所探究的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一边玻璃板一边黑纸板,盒里就形成了两种环境: 和 。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 。
(2)小李同学此次探究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的假设是: 。
(3)探究实验常常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此次探究实验的实验组是 环境。
(4)在纸盒两侧中央只放入1只鼠妇,则 (填:可以或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各放5只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的 。
(5)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6)实验结束后应该对鼠妇怎么处理? 。
23.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小明很好奇,想探究一下“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你和他一起完成此探究实验: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潮湿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1)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实验盘A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B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两侧放上相同且等量的湿土,各放入5只生活环境相同、大小相似的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请分析回答:
①A装置与B装置形成 实验,一边黑纸板一边玻璃板,盒里就形成了两种环境: 和 。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条件必须 。
②实验时,不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用多只鼠妇的原因是 。
(3)待装置中的鼠妇平静后,每隔一分钟对实验装置A和B中的鼠妇进行计数。应取装置A、B中鼠妇数量的 作为实验结果。
(4)若某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都不同,应该_______(请填写对应字母)。
A.承认本组的探究活动已经失败
B.立即参考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修改实验数据
C.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多次重复实验确认结果
(5)实验完成后,鼠妇要怎么处理 。
五、综合题
24.农田是养育人类的土地,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人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描绘出农田生态系统的美丽画卷!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数量最少的生态系统中的 。
(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 与 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图中所示的食物链共有 条。写出最短的一食物链链: 。
25.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甲、乙所示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图甲所示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的有 组。
(2)联系甲、乙两图,甲图中的真菌、细菌属于乙图中的 (填字母)。
(3)甲图的食物链“草→鼠→猫头鹰”中,草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鼠流入猫头鹰体内,不可逆转,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小乐认为,草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体内,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
(4)乙图中,碳元素以 形式在B与D之间进行流动。
六、资料分析题
26.“鸟中的大熊猫”——黑鹳
资料一:黑鹳(如图)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喙长而粗壮,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黑鹳主要栖息于大型湖泊、沼泽和河流附近,繁殖于崖壁或者高树上。
资料二:黑鹳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但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骤减,目前 全球不足3000只,故有“鸟中熊猫”之称。灵丘,因发现的黑鹳数量较多而被国家命名为黑鹳之乡。因人类活动的干扰,灵丘的黑鹳一直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因此山西省政府成立了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黑鹳主要觅食地挖掘人工鱼塘,在秋冬和早春时节进行人工投食,以缓解黑鹳冬季和繁殖期食物短缺的问题。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黑鹳所处的分类等级是 ,鹳科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数量比鹳属的 。
(2)黑鹳的主要栖息地所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有 (答出一种即可),其中影响黑鹳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答出一种即可)等。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黑鹳属于 。
(3)根据资料一,请写出一个黑鹳的主要特征: 。黑鹳能展翅飞翔,其飞行时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 作用。黑鹳通过产卵繁殖后代,鸟卵中,将来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
(4)近几十年来黑鹳的种群数量骤减,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
(5)从资料二得知,目前山西省为保护黑鹳采取的措施是 。作为中学生,你可以为保护黑鹳做些什么呢 请列举一项: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C
6.D
7.C
8.C
9.B
10.C
11.D
12.C
13.B
14.A
15.D
16. 生态因素 非生物 生物 竞争
17. 生物圈 生物圈 大气圈的下层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上层
18.气压低、含氧量少、空气干燥
19.生物因素
20. 越少 有毒物质 积累 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21.
22.(1) 光 明亮 黑暗 光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有光
(4) 不可以 误差
(5)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
(6)放回大自然(言之有理即可)
23.(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 对照 阴暗 明亮 光照/光 相同 避免偶然性
(3)平均值
(4)C
(5)放归原本生活环境(合理即可)
24.(1) 小麦 鹰
(2) 吃 被吃
(3) 3/三 小麦→鼠→鹰
25.(1) 6 3
(2)C
(3) 单向流动 不正确,草固定的能量还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体内
(4)有机物
26.(1) 种 多
(2) 湿地生态系统(或湖泊生态系统) 水(或空气等) 消费者
(3)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呼吸 胚盘
(4)栖息地被破坏
(5) 建立自然保护区 参与环保活动,加入当地的环保组织或参加清洁河流、湖泊和湿地的志愿活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