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1. C
C.“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德行 重要性”错误,根据材料一第8段“把‘明明德’作为首要纲领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第9段“‘明德’的意义就不仅如王夫之所云,是“修己”之事,而且还是‘平天下’之事”,可知“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彰明、弘扬的意思,意味着要将光明的德行发扬光大,强调的是“弘扬‘明德’”,而非“明确德行”。
故选C。
2. D
A.“溯源重于述流”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侧重于“溯源”,即追溯“明德”观念的起源和历史演变,材料二侧重于“述流”,即阐述“明德”观念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共同构成了对“明德”观念的全面理解,没有体现“溯源重于述流”。
B.“人们就对“明德”的重要价值和丰富内涵有了全面的认知”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尚书·君陈》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可知,引用《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可以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但并没有形成对丰富内涵的全面认知。
C.“采用递进式结构”错误,材料一系统地阐述了“明德”的历史渊源、治世观念、司法作用、人格修养意义及其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整体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采用的是并列结构,而不是“递进式结构”。
故选D。
3. B.
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知“明德”治世观念主要有“敬天保民”“修身律己”“任贤使能”
A. 强调关注百姓的生活福祉,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敬天保民”。
B. 强调的是效仿先王的政策,兴利除弊,属于政治改革或政策调整的范畴,没有体现“明德”治世观念。
C.指出勤奋和忧患意识可以振兴国家,而安逸享乐可能导致国家的衰亡,告诫统治者应该勤勉治国,避免享乐,体现了“修身律己”。
D.强调选拔贤能之人并采纳好的建议,体现了“任贤使能”。
故选B。
4.
①开篇的引用引出论证话题“明德”。
②作为论据支撑论点“‘明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明德”的某一重价值意蕴也可)。
③文章依托大量文献资料,考据严谨,真实准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④论述语言更具文采,增加文化底蕴,使论证更具感染力。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第1段引用《尚书·君陈》中的“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表明“明德”在当时就被认为比祭祀的谷物更为重要,具有崇高的价值,引出后文对“明德”这一话题的进一步阐述、论证。
②第6段引用《周易·晋卦·象传》“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论证明德观念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第8段引用《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明明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由此可概括:作为论据,论证“明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③引用多篇古典文献,这些文献均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这些文献的引用,作者能够准确地追溯“明德”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如第1段引用《尚书·君陈》中的“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来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对明德价值的认识,第5段引用《康诰》等篇来阐发明德治世观念的主要内容,使得论证真实准确、严谨可信。
④古典文献的引用还使文章的语言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蕴,如第6段引用《周易·晋卦·象传》中的“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来阐述明德对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论述更具感染力和文化深度。
5.
①“明德”代表一种理想人格。“自昭明德”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
②“明德”体现一种教育追求。学校要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
③“明德”意味着一种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要有关心时代,心系人民的责任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6段“明德观念……而且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君子应该效法此卦之精神,使自己已有的光明德性,愈加显明由此,‘自昭明德’就成为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可概括:“明德”代表一种理想人格,“自昭明德”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
②由材料一第8段“把‘明明德’作为首要纲领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进而使学习者具有新的人格,达到至善完美的精神境界”,可概括:“明德”体现一种教育追求,学校要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
③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明德价值日渐向诸多社会领域辐射和渗透被进一步文化化、精神化,逐步内化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能发挥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动力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发掘‘明德’的价值意蕴、探索‘明德’价值渊源的意义之所在”,可概括:“明德”意味着一种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要有关心时代,心系人民的责任担当。
B
D
①由“乌鸦炸酱面”引出羿打猎的过往,省去许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情节更加简洁集中;②围绕“乌鸦炸酱面”叙事表现出羿的落魄与嫦娥的庸俗,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③“乌鸦炸酱面”这一食物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反复出现,别具反讽效果。
①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②揭示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彰显出英雄辉煌之后的无力、尴尬、失落和无奈;③人物形象的巨大反差,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传奇色彩的弱化更易引发读者深思,艺术效果强烈且具有震撼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 “表现出她精于算计、圆滑市侩的一面”错误。嫦娥在文中是一个一味埋怨、不体谅丈夫的、庸俗自私的妻子的形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本二的创作理念主要有“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速写居多”“叙事有……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A.取材于《淮南于·览冥训》表明“只取(文献)一点因由”“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的创作理念。
B.体现了“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以及“信口开河”。
C.“掺入了现代词汇”表明“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的创作理念。
D.“时间顺序”只是一般的叙述顺序,和文本二理论无关。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
从情节上看,本文以做“乌鸦炸酱面”这一情节,引出羿之前射封豕长蛇,射豹,射熊、射野猪等情节,和现在没有猎物可射,只能吃乌鸦炸酱面的现实,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省去许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情节更加简洁集中。
人物上,围绕“乌鸦炸酱面”叙事,让我们看到一个曾经辉煌无比,现在却无用武之地,只能每天射乌鸦的小心翼翼、落魄潦倒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丈夫面对人生困境之时一味埋怨、一点儿也不体谅丈夫、好吃懒做、嫌弃丈夫的嫦娥形象,在这一情节的记叙中,让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艺术效果上,“乌鸦炸酱面”和我们日常吃的食物“炸酱面”,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形成明显的反差,使这一食物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使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强烈的反差中,别具反讽效果。
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艺术效果上,奔月是古代神话故事,羿是上古英雄形象,在文中却对之进行现代意味的新编,无论是情节的变形,还是语言的变形,都使得古今杂糅在一起,使故事的英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日常生活琐事成分加多,更易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更具有现实讽刺意味。
主旨上,神话中的主题是原始英雄崇拜,文中的主题是英雄对抗日常琐碎的失败,揭示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同时表现出英雄辉煌之后,对抗平淡琐碎现实的无力和无奈,尴尬和失落。
人物形象上,神话中的后羿顶天立地、神通广大;文中的后羿小心翼翼、落魄潦倒。神话中的嫦娥冰清玉洁、美丽动人,文中的嫦娥庸俗懒惰、好吃懒做。人物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传奇色彩的弱化,形成具有强烈讽刺意味和震撼力艺术效果。
10.CE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独立突出不迷惑,痛恨沉迷于科举之学的流俗,勤奋恳切,想追寻古代的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不惑”与“痛”为两个谓语动词,分属两个句子,中间应该断开,所以C处断句;“流俗之沉迷”作“痛”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勤勤恳恳”与“欲追”为两个谓语动词,分属两个句子,中间应该断开,所以F处断句。故选CEF。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抑制;表示反问,难道。句意:这种情感十分激烈,难以抑制。难道大王您要发动战争。B.正确。句意: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C.正确。句意:归有光向您行礼。/拜两拜敬献给大王。D.正确。弊端;损害。句意:他的弊端已经达到极点了。/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故选A。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陶渊明推广他的乐天安命做法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门徒了”错误。由原文“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可知,原文说的是“我”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而不是“陶渊明”。故选B。
13.(1)那么利用这种处境来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使自己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方法的。(2)所以想要明晓经典的,不求取圣人的思想,却局限于言语层面,以见解相同为好而追求奇异的论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怡”,使动用法,使……平和,使……愉悦;“道”,方法。(2)“明”,明晓;“区区”,局限;“尚”,追求;“异”,奇异的论调。
14.①《陶庵记》中,归有光认为人处于困境时要平其心志,看了陶渊明的文集,被其文章表现出的处穷不变、乐天知命折服,在他自己也身处困境时,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表明自己的乐天安命精神。②《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把仅-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南阁子)稍加修补作为书斋(项脊轩),在那里读书吟唱,自得其乐,体现了他的乐天安命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陶庵记》中,“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归有光认为人处于困境时要平其心志;“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僭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此蜉聚散耳”,看了陶渊明的文集,被其文章表现出的处穷不变、乐天知命折服;“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日陶庵云”,在他自己也身处困境时,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表明自己的乐天安命精神。《项脊轩志》中,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体现了他的乐天安命精神。
参考译文:
材料—:
陶庵记
归有光
我年少时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难以抑制。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来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使自己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方法的。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人,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宇间 孔子常常赞美颜渊,责备子路的恼怒,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也是很困难的。
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洒脱自然,悠然自得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所困扰,简直是将贫穷也当作了一种快乐。百世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可是时下评论陶渊明的人,只看到他在东晋末年的行为,赞赏他的大节,而不谈他乐天知命的事实。陶渊明他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性情没有受到干扰,对于晋、宋朝代的改变,在陶渊明看来就像此蜉聚散一样,完全与自己无关。从前虞伯生仰慕陶渊明,将他与邵雍相提并论。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如今我身处困境,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
材料二:
与潘子实书
归有光
潘子实先生,归有光向您行礼。不久前我来到山中,攀过许多山峰,找到了您读书的所在,(在这山中我)徘徊犹豫内心无措,不能回到先前的状态。这深远的大山中荒凉寂寞,没有人与自己对语;内心有想法,却只能独来独往。向往古人却不能够见到。常常悲叹感激愤慨,以至于泪流满面。
追求科举的学问,把自己一辈子都放在追求利益俸禄之中,才成就一次世俗意义上的人才,他的弊端已经达到极点了。读书人正埋头沉溺在里面,不再懂人生有应当做的事情。荣耀屈辱得失,一直萦绕在心头,不能解脱,以至于到死都不醒悟。您独立突出不迷惑,痛恨沉迷于科举之学的流俗,勤奋恳切,想追寻古代的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考察探讨千百年以来的圣人遗留下来的经典。以我有限的水平,现在仅仅积累了几百字的读书心得。感慨启悟之余,也不敢说它没有价值,可以随便抛弃!
我又私下认为经学发展到宋代就已经非常明晓,现在宋代儒学大师的著书都在,但是为何明晓经书的人又这么的少呢 经典不是一个朝代的书籍,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见识能够界定的。但是学习者顽固守旧沉溺其中而不知变化,更严重的人又好高自大,听他讲的气势豪放潇洒自如,但是实际上没有统一的观点。这是当今世人都有的问题。所以想要明晓经典的,不求取圣人的思想,却局限于言语层面,以见解相同为好而追求奇异的论调。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更不能够学到了。见识高明的您,一定有能警醒昏聩糊涂人的办法。希望您不要吝啬教给我,非常的幸运啊!
15. C.“高尚人品”有误,结合“指挥若定失萧曹”可知,诗中应是指侧重诸葛亮的“指挥才能”。故选C。
16.①本诗以议论评价为主。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进;诗中除了“遗像”是直咏古迹外,可以说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②《蜀相》以写景抒情为主。前两联凭吊丞相祠堂,从写景中感怀现实,暗含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两联咏叹丞相才德,在追忆中缅怀先贤,蕴含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17. (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3)女娲炼石补天处 . 石破天惊逗秋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8.“神密”改成“神秘”;“反应”改成“反映”;“鄙疑”改成“鄙夷””(改对一处1分)
19.【示例】A蛇蝎心肠/牛鬼蛇神/虎头蛇尾B不落窠臼/别出心裁/独辟蹊径C刻骨铭心/魂牵梦绕/挥之不去(每空1分)
20.甲:“巳”字亦字亦纹;(此句为过渡句,如写“设计者也将‘巳’字纹路化”也可)乙:更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精神 (每句2分,共4分)
21.①原文中“一把”是对“惊艳”的补充,表达出中式美学对人们心灵的震憾;“一把”表达口语化,更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②“一手把”对“纸钱的灰”起修饰限定作用,表示数量之少,表达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寄寓了作者对大堰河深切的同情。
(每点2分,两点4分)
22.①“你是萍”表达出鲁侍萍对周萍出于本能的爱(1分);②“凭”与“萍”谐音,写出鲁侍萍想与儿子相认却不能内心的痛苦(1分);同时也表达出鲁侍萍对于周萍打鲁大海的愤激之情(1分)。
23.
作文一审题指导
1.核心矛盾材料对比苏轼的“实地考察”与现代“网络认知”,探讨“认知方式”与“真知”的关系,需回答“这些认知是否等同于真知”。
2.关键问题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与局限是什么 如何判断一种认知是否达到“真知” 真知的本质是什么 是事实的堆砌,还是对本质的洞察
3.写作重点需明确立场(如“认知不等同于真知”),结合苏轼事例与网络现象,分析真知的条件(如实践、思辨、质疑等)。
立意方向
1.批判性视角:认知方式只是工具,真知需超越表象的思辨。经验与信息的堆积不等于真理,需理性筛选与验证。
2.融合视角:真知是实践与思辨的结合:苏轼的“行”与今人的“知”需互补。工具与人文并重:网络时代更需独立思考与人文关怀。
3.哲学视角:真知是动态的、发展的,需不断修正(如苏轼结论被后人补充)。
写作提示与标题示例
1.写作提示结构建议:可从“现象分析→认知局限→解决路径”展开,结合苏轼事例与网络现象,引用培根、柏拉图等哲人观点增强说服力。高分关键:突出思辨性,避免绝对化结论(如完全否定网络认知),体现对“真知”的辩证理解。
2.标题示例
比喻式:(1)莫做认知的“摸象盲人” (2)以思辨为舟,渡认知之海
观点式:(1)真知在行,更在思 (2)信息爆炸时代,何以为真
哲理式:(1)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亦是理性的果实 (2)破茧:从认知到真知的跨越
【优秀范文】
叩问与跋涉:真知的追寻之路
苏轼夜泊绝壁之下,以耳为尺丈量钟鼓之声;今人端坐屏幕之前;以指为足丈量天地经纬。从郦道元笔下的石钟山到维基百科的词条,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不断更迭,但那个永恒的诘问始终悬于头顶:我们触摸到的,究竟是真理的肌肤,还是表象的面纱?
认知的局限如同柏拉图洞穴中的影子。当苏轼泛舟绝壁之下,他的竹杖芒鞋丈量的是肉眼可见的波纹与回声,却未能穿透岩石的分子结构;当现代人轻点鼠标获取知识,海量信息构筑的认知宫殿里,或许正飘荡着虚假的尘埃。正如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言:“自然喜欢隐藏自己”,无论是亲历者的感官还是网络的数据,都不过是真理投下的斑驳倒影。达·芬奇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眼睛传递的影像其实是颠倒的,这提醒我们: 所有认知工具都带着与生俱来的滤镜。
真知的烛火永远需要质疑的氧气。伽利略将铅球从比萨斜塔抛下时,不仅是在验证自由落体定律,更是在击碎亚里士多德千年的权威幻象;哥白尼将地球移出宇宙中心时,不仅是在绘制新的星图,更是在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枷锁。正如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每个看似确定的答案,真理的获得永远始于对既有认知的怀疑。敦煌藏经洞中的《金刚经》写本,历经千年风沙仍字字清晰,正因其承载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智慧。
真理的矿脉需要实践的钢钎方能凿穿。李时珍踏遍三山五岳尝百草,不仅是为修正《本草》旧说,更是用脚步丈量出知识的真实维度;居里夫人在沥青铀矿中提炼镭元素,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积累,更是用血肉之躯验证科学的纯粹性。徐霞客游历三十四年写就的游记,字里行间浸透着露水与风霜,这种用生命书写的认知,远比任何转述都更接近大地的脉动。正如培根所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唯有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认知才能升华为真知。
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我们比苏轼更需要保持清醒:屏幕里的知识或许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若失去叩问的勇气与跋涉的执着,终将沦为信息的囚徒。当人工智能开始解析《石钟山记》,当虚拟现实重现苏轼的夜航,我们更要守护那颗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心。因为真知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代代人用智慧的火把照亮的永恒征途。正如敦煌壁画中那位永不停步的取经人,真理的追寻,永远在路上。山西省实验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卷)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书·君陈》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谷物不具有芳香,只有光明美好的德行才是真正的芳香。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中国古代对明德之治世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虞舜时代,但对明德价值的具体阐明,则是从西周初年才开始的。被视为西周史诗的《诗经·大雅·皇矣》,叙述了周族祖先的开国史、壮大史,用“明德”赞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建国治世的功德。《尚书·周书》中《康诰》《梓材》《召诰》《多士》《君奭》《多方》《君陈》《文侯之命》诸篇都明确阐发了“明德”对于治世的重要意义。按照周公等人的阐发,“明德”治世观念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敬天保民”,二是“修身律己”,三是“任贤使能”;“明德”治世的重要性在于“得天命”和“得民心”,其终极关怀就是享有天命、赢得民心、维持政权。
明德作为西周治世的核心,还包括一项具有独特性的价值内涵,就是“明德”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明德慎罚”的观念中。
“明德慎罚”最早出自《尚书·周书》,见于《周书》中的《多方》和《康诰》。周公在三监之乱后,向各诸侯国发布诰令,首次阐明了“明德慎罚”观念。他表示,上天不把天命赐给众位诸侯,就是因为那时各国国君不能常常劝导人民,夏国的官员太不懂得保护和劝导人民,竟然都对人民施行暴虐,使得各项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因为各国邦君的选择,成汤代替夏桀做了君主。他慎施教令,是劝勉人;他惩罚罪人,也是劝勉人;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宣明德教,慎施刑罚,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监禁、杀死重罪犯,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释放无罪的人,也能够用来劝勉人。在周公看来,从商汤以来的殷代明君,都是“明德慎罚”的奉行者,周人也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他要求各诸侯国的国君都要奉行“明德慎罚”的原则。
随后,当封康叔于卫时,周公对康叔发告诫之词,即《周书》中的《康诰》篇。其内容包括对殷商遗民的政策、对康叔的道德要求和治国的基本原则。特别突出地强调了“明德慎罚”。周公明确指出伟大的先父文王,能够彰显仁德、慎用刑罚;不欺侮孤老、寡母,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威慑该威慑的人,使百姓都明白他的德政,从而开始缔造了我们小小的华夏,扩大了我们原有的疆域以治理我们的西部领土。
明德观念不但在治世、司法等政治领域有崇高的价值,而且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周易·晋卦·象传》对此有明确论述。晋卦的构成是上卦离,象征太阳、光明;下卦坤,象征大地。卦象是光明的太阳升到地面上。依据此卦象,《象辞》的作者阐发了其人格修养的意义:“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光明出现在大地上,普照万物,所以称为晋卦。君子应该效法此卦之精神,使自己已有的光明德性,愈加显明。由此,“自昭明德”就成为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
对明德价值意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就是《礼记·大学》篇。它通过总结概括“三纲领八条目”专门论述了如何教育培养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把“明明德”作为首要纲领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进而使学习者具有新的人格,达到至善完美的精神境界。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云:“《大学》之道,明德以修己,新民以治人,人道备矣,而必申之曰‘止于至善’。不知止至善,则不定,不静,不安,而虑非所虑,未有能得者也。”
《大学》不但在首要纲领中提出了“明明德”,而且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中,把“平天下”的含义解释为“明明德于天下”。由此,“明德”的意义就不仅如王夫之所云,是“修己”之事,而且还是“平天下”之事。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积淀,明德价值日渐向诸多社会领域辐射和渗透被进一步文化化、精神化,逐步内化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能发挥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动力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发掘“明德”的价值意蕴、探索“明德”价值渊源的意义之所在。
(赵馥洁《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0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习近平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多方》篇中周公强调各诸侯国国君要学习前代明君,践行“明德慎罚”。
B.《象辞》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效法那升于大地的太阳,不断深化自己的光明德性。
C.“明明德”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德行的重要性,是对“明德”理论认知的发展。
D.新时代下,文艺创作要想保持活力,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必须扎根人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德”精神源远流长,两则材料的相关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溯“源”,材料二重在述“流”,溯源重于述流。
B.材料一开篇引用《尚书·君陈》,旨在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对“明德”的重要价值和丰富内涵有了全面的认知。
C.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详略得当地论述了“明德”的价值意蕴,这种认知在当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D.材料二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观照时代,心系人民,这是“明德”价值意蕴的一种时代新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明德”治世观念的一项是(3分)
A.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材料一多处引用了古典文献,请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复兴中学将本校教学楼命名为“明德楼”,请结合材料,谈谈命名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奔月(节选)
鲁迅
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并且和它背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一步一顿,像捣米一样。
羿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家将们便接过缰绳和鞭子去。他刚要跨进大门,低头看看挂在腰间的满壶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老乌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心里就非常踌蹰。但到底硬着头皮,大踏步走进去了;箭在壶里豁朗豁朗地响着。
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他知道她眼睛快,一定早瞧见那几匹乌鸦的了,不觉一吓,脚步登时也一停,——但只得往里走。
“太太……”他擦过手脸,走进内房去,一面叫。
嫦娥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
他仍旧走近去,搔着头皮,支支吾吾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太太,”羿赶紧也站起,跟在后面,低声说,“不过今天倒还好,另外还射了一匹麻雀,可以给你做菜的。”
“哼!”嫦娥瞥了一眼,慢慢地伸手一捏,不高兴地说,“一团糟!不是全都粉碎了么?肉在那里?”
“是的,”羿很惶恐,“射碎的。我的弓太强,箭头太大了。”
“你不能用小一点的箭头的么?”
“我没有小的。自从我射封豕长蛇……”
“这是封豕长蛇么 ”她说着,兀自走开。点上了灯,对面墙上挂着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便都在昏暗的灯光中出现。
到二更时,她似乎和气一些了,默坐在床沿上喝水。羿就坐在旁边的木榻上,手摩着脱毛的旧豹皮。
“唉,”他和蔼地说,“这西山的文豹,还是我们结婚以前射得的,那时多么好看,全体黄金光。”他于是回想当年的食物,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唉,”他不觉叹息,“我的箭法真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那时谁料到只剩下乌鸦做菜……”
“哼。”嫦娥微微一笑。
“今天总还要算运气的,”羿也高兴起来,“居然猎到一只麻雀。这是远绕了三十里路才找到的。”
“你不能走得更远一点的么 !”
“对。太太。我也这样想。明天我想起得早些。倘若你醒得早,那就叫醒我。我准备再远走五十里,看看可有些獐子、兔子……”
……
过了一夜就是第二天。
羿忽然睁开眼睛,只见一道阳光斜射在西壁上,知道时候不早了;看看嫦娥,兀自摊开了四肢沉睡着。他将腰带紧了一紧,轻轻地跨出堂外面,一面告诉那正从对面进来的女庚道——
“我今天打算到远地方去寻食物去,回来也许晚一些。看太太醒后,用过早点心,有些高兴的时候,你便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对不起得很。记得么 你说:对不起得很。”
他快步出门,跨上马,将站班的家将们扔在脑后,不一会便跑出村庄了。
但再前行了十多步,他即刻心花怒放了,远远地望见一间土屋外面的平地上,的确停着一匹飞禽,一步一啄,像是很大的鸽子。他慌忙拈弓搭箭,引满弦,将手一放,那箭便流星般出去了。
“你是谁哪?怎么把我家的顶好的黑母鸡射死了?你的手怎的有这么闲哪 ……”
“阿呀!鸡么?我只道是一只鹁鸪。”他惶恐地说。
“瞎了你的眼睛!看你也有四十多岁了罢。”
“是的。老太太。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
“你真是枉长白大!连母鸡也不认识,会当作鹁鸪。!你究竟是谁哪 ”
“我就是夷羿。”
“夷羿?……谁呢?我不知道。”她看着他的脸,说。
“有些人是一听就知道的。尧爷的时候,我曾经射死过几匹野猪,几条蛇……”
“哈哈,骗子!那是逢蒙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也许有你在内罢;但你倒说是你自己了,好不识羞!”
“那也好。我们且谈正经事罢。这鸡怎么办呢 ”
“赔。这是我家最好的母鸡,天天生蛋。你得赔我两柄锄头,三个纺锤。”
“老太太,你瞧我这模样,是不耕不织的,哪里来的锄头和纺锤。我身边又没有钱,只有五个炊饼,倒是白面做的,就拿来赔了你的鸡,还添上五株葱和一包甜辣酱。你以为怎样 ……”
老婆子看见白面的炊饼,倒有些愿意了,但是定要十五个。磋商的结果,好容易才定为十个,约好至迟明天正午送到,就用那射鸡的箭作抵押。羿这时才放了心。
他绕出树林时,还是下午,于是赶紧加鞭向家里走;但是马力乏了,刚到走惯的高粱田近旁,已是黄昏时候。只见对面远处有人影子一闪,接着就有一枝箭忽地向他飞来。飕的一声,径向羿的咽喉飞过来。也许是瞄准差了一点了,却正中了他的嘴;一个筋斗,他带箭掉下马去了,马也就站住。
逢蒙见羿已死,便慢慢地躄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
刚在定睛看时,只见羿张开眼,忽然直坐起来。
“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镞法’都没有知道么 这怎么行。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练练才好。”
他说着,又看看网兜里的母鸡,倒并没有压坏,便跨上马,径自走了。
“…你打了丧钟!……”远远地还送来叫骂。
“真不料有这样没出息。青青年纪,倒学会了诅咒,怪不得那老婆子会那么相信他。”羿想着,不觉在马上绝望地摇了摇头。
(节选自《故事新编》)
【注】1926年,“三一八惨案”之后,曾受鲁迅热情扶持的青年高长虹等人,背叛并恶意攻击鲁迅。文中“逢蒙”指羿的徒弟。
文本二:
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
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节选自《故事新编·序言》)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硬着头皮,大踏步走进去”“登时也一停”“但只得往里走”,这些走路的细节展现了羿复杂的心理状态。
B.嫦娥说“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表明她耐不住贫乏单调的生活,表现出她精于算计、圆滑市侩的一面。
C.小说中的“老太太”代表的是那些在生活中不识英雄、从众偏信的人,羿对此无能为力,只是深感无奈。
D.小说的语言比较独特,作者多用日常口语,既幽默风趣又暗藏个人情感,对话描写极为生动,与人物形象十分相符。
7.下列对文本一的分析,与文本二谈及“故事新编”时表达的创作理念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奔月》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览冥训》。
B.作者淡化了故事背景,情节也主要源于虚构。
C.小说掺入了现代词汇,如羿称嫦娥为“太太”。
D.“暮霭”“点灯”“二更”,故事依时间顺序推进。
8.文本一以“乌鸦炸酱面”为引围绕“羿射猎”展开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6分)
9.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羿是帮助尧帝射落九日的英雄,而本文却用“油滑”
的笔调将其写成了一个庸碌的猎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陶庵记
归有光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有删改)
材料二:
与潘子实书
归有光
有光顿首,子实足下。顷到山中,登万峰,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思古人而不得见。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
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 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 ,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
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无惜教我,幸甚!
(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足下A独卓然B不惑C痛D流俗之沉迷E勤勤恳恳F欲追古G贤人H志士之所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勃勃不能自抑”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抑”意思相同。
B.信,文中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中“信”的意思相同。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如“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D.“其敝已极”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用少年时期读《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等,引出君子处世当以自我的内心情感态度来作为对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的看法。
B.归有光很欣赏陶渊明作品中的那种淡泊平和、洒脱自然的气息,认为陶渊明不为贫困所扰,陶渊明推广他的乐天安命做法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门徒了。
C.归有光认为读书人除了科举还应有其他追求,他批评那些为取得功名利禄,而将自己一生沉溺于荣辱得失之中的士人,他赞赏追慕先贤的潘子实。
D.归有光认为读书要追求书中先贤的思想情志。经典不是一个朝代的书籍,也不是仅凭一人的见解就能界定的。学习的人不能顽固保守,不知变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2)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
14.归有光是一个秉持着乐天安命精神的读书人,请结合《陶庵记》与《项脊轩志》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垂宇宙”三字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B.颔联言诸葛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C.颈联盛赞诸葛才能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其高尚人品亦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D.尾联诗人抱恨蜀汉“气数”已尽,叹惋尽管有诸葛武侯这样的杰出人才也
未能恢复大业。
16.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但表达方式各异,请结合两诗作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
(2)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到访,张宁在家里宴请了老同学,为了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歉意,他引用了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中国的神话传说浪漫无穷,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的艺术想象。古诗词中也常借用神话传说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①“蛇”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密的感觉联想。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子白素贞,它不给人任何美感。如“蛇头鼠眼”“ A ”等成语,就典型地反应了人们对蛇痛恨、鄙疑的态度。但冯至却 B ,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侣伴。我们从中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亲切可爱。
②全诗总共三节。第一节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情感;第二节写蛇的思念;第三节写蛇的归来,既写出了蛇的轻盈,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衔来了“你”如花的梦境,从而含蓄表达了“我”对“姑娘”深挚浓烈、 C 的思恋。
18.文中第①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2题。
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在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中与全球华人见面。看到 2025 年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除了感受到扑面的年味,你有没有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一把?
主标识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设计者大胆运用了方形和圆形的线条,对主标识进行了图案化的处理,以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巳”字造型设计,将蛇灵动飞舞的元素运用其中,反映出中国文字再创造的审美精神。 2025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台春晚徽标
(甲),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也暗合了如意的形象特征。如此“纹创”,让人眼前一亮。利用传统文字与如意纹样演变成的现代标识设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乙)。
春晚“巳巳如意”的主题,蕴含着美好祝福的“谐音梗”。“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从主标识“巳”到“事事如意” 这种巧妙的创意链接,渲染出“欢乐吉祥、喜气洋洋”这一独具中国年味儿的佳节底色。另外,主标识的线条巧妙地融入了“∞”符号,通过设计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无限循环,象征着生生不息。
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既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汉字的深厚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国祝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分)
21.文中加点的词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表示数量,但表意上有区别。请简要分析。(4分)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22.“巳巳如意”表达对新年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谐音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谐音在话剧中也有着妙用,请分析下列句中谐音的表达效果。(3分)
鲁侍萍 (大哭) 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
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雷雨》)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