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五年级科学试卷
1.(2025五上·钱塘期末)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近期学校开展了“光学日”的探索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睁大双眸,共同去体验奇妙的光世界吧!
(1)在学校的镜子迷宫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多个影像,这是因为光的( )。
A.折射 B.反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2)日食发生时,我们看到的月亮遮挡太阳的现象是因为光( )。
A.沿直线传播 B.沿曲线传播
C.可以绕过障碍物 D.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3)小明在圆盘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将红、绿、蓝三种颜色分别均匀地涂在扇形里,快速转动圆盘,可看到 ( )。
A.绿色 B.黄色 C.白色 D.红色
(4)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 )处筷子发生了“弯折”现象。
A.水面 B.水中 C.水底 D.以上均可以
(5)如右图,通过实验室的三棱镜观察白光,我们可以看到光被分解成多种颜色,这是因为光在三棱镜中发生了 ( )。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6)上题中,光发生( )次折射。
A.1 B.2 C.3 D.4
(7)潜望镜能让我们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用实验室的潜望镜观察学校围墙外的枇杷,请你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将该装置补充完整,并作出光的传播路线。(4分)
(8)如右图,用激光笔从充满烟雾的透明箱子的一侧照向另一侧,正面会看到 ( )。
A.激光被阻挡在箱子外面
B.激光弯曲着从烟雾中穿过
C.激光被箱子中的烟雾完全遮挡了
D.激光在烟雾中形成可见的笔直光束
(9)如果没有任何光线,我们( )看到周围的世界。
A.能 B.不能
C.不确定 D.有时能,有时不能
(10)学校里有很多物品能反光,下列物品能反光的是 ( )。
A.镜子 B.白纸 C.黑衣服 D.以上都可以
(11)声音的传播和光的传播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至少写出一例。
相同: :不相同:
【答案】(1)B
(2)A
(3)C
(4)A
(5)C
(6)B
(7)
(8)D
(9)B
(10)D
(11)都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都能传播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镜子迷宫是由许多平面镜组成的,我们看到自己的多个影像,是因为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反射。当光射到平面镜表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从而形成我们的像。由于镜子迷宫中有多个平面镜,且摆放角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多个影像。而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些都与镜子迷宫中形成多个影像的现象无关。
(2)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就会观察到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形成日食。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而是沿曲线传播或者可以绕过障碍物,那么月球就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的光线,也就不会形成日食现象。同时,光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真空中以及其他透明介质中传播。所以,本题选 A。
(3)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将这三种颜色以等量混合在一起会形成白色光。当快速转动圆盘时,由于视觉暂留现象,人眼会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从而看到白色。
(4)当把筷子插入水中时,筷子反射的光从水进入空气,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感觉筷子在水面处 “弯折” 了,而水中、水底部分的筷子看起来是正常的,所以 “弯折” 现象发生在水面处,选 A。
(5)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程度不同,导致它们沿不同方向传播,从而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虽然光在三棱镜中也发生了折射,但题目强调的是光被分解成多种颜色这一现象,所以更准确的答案是色散。光的反射是指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处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 C。
(6)当光从空气进入三棱镜时,会发生第一次折射,此时光线向三棱镜的底面偏折。当光从三棱镜射出进入空气时,会发生第二次折射,光线再次偏折,且偏离三棱镜的底面。所以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 2 次折射,故选 B。
(7)潜望镜的基本结构:潜望镜主要由两个平面镜组成,两个平面镜平行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 45° 角。
(8)在充满烟雾的透明箱子中,烟雾中的小颗粒会使激光发生散射,从而让我们能够看到激光的传播路径。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会看到激光在烟雾中形成可见的笔直光束。故本题选 D。
(9)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世界,是因为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光线进入到我们的眼睛,在视网膜上成像,然后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后我们才能感知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如果没有任何光线,就没有光线从物体传播到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无法看到周围的世界。所以选 B。
(10) 镜子表面光滑平整,对光的反射能力很强,能清晰地反射光线,形成物体的像。白纸虽然表面不如镜子光滑,但也能反射光线,只是反射的光线比较分散,所以我们能看到白纸是白色的。黑衣服也能反光,只是它吸收的光线比反射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比如用强光照射时,也能观察到它反射的光线。所以以上三种物品都能反光,故选 D。
(11)相同点: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遵循反射定律。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比如在空荡荡的大房间里能听到回声;光在光滑表面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镜子反射光线。 不同点:声音是纵波,传播时介质的振动方向与声音传播方向相同;光属于横波,传播过程中电场和磁场的振动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垂直。
2.(2025五上·钱塘期末)假设你是一名地理学家,正在研究一个名为“绿岛”的地区,该地区近期经历了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变化。你的任务是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绿岛北部地区最近发生了一次地震,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山体滑坡导致的 B.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C.地下岩浆喷发形成的 D.人为爆破导致的
(2)地震后,绿岛北部地区的地形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 )
A.地面隆起 B.地面下沉
C.地表裂缝 D.以上选项都有可能出现
(3)根据研究你会发现地震多发在地球的地壳层,下列关于地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B.海洋的地壳比大陆更厚
C.地壳中充满着炽热的岩浆 D.地壳的运动是无法察觉的
(4)地震发生后常常会伴有二次余震,再次地震时你会建议岛民应该怎么做
。
(5)为了研究“降水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你的团队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
A.组成土壤的成分 B.降水量的大小
C.有无植物覆盖 D.被侵蚀土地的坡度
(6)绿岛北部地区有一座活火山,最近处于活跃期。你和自己团队的小伙伴打算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下列材料较为合适的是 ( )。
A.土豆泥、水、罐头盒、铁架台、蜡烛、护目镜
B.土豆泥、番茄酱、塑料盒、铁架台、蜡烛、护目镜
C.土豆泥、水、塑料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
D.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
(7)根据考察,你发现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很多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B.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
C.火山喷发不会给人类带来有利影响
D.火山喷发导致山体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发生
(8)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我们称之为 ,这种岩石的特点是由很多 结构。
(9)关于地形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地形变化表现得都很猛烈、迅速
B.侵蚀和沉积都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形态发生变化
C.河流侵蚀带来的影响有好也有坏
D.地震和火山喷发说明地球内部运动能改变地形
(10)在对绿岛进行地质研究的过程中,你发现某块岩石里有植物化石,这块岩石最有可能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火成岩
(11)绿岛的河流大多是南北走向,上游在北部,下游在南部,由此可推断出绿岛的地势特点是( )。
A.东高西低 B.南高北低 C.西高东低 D.北高南低
(12)右图是考察人员在绿岛发现的入海口的沙洲,请简述该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
(13)请举例说明风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并阐述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地理现象。
。
【答案】(1)B
(2)D
(3)A
(4)在楼房中可以选择空间小,不易塌方的地方躲避;在户外应该选择开阔平坦的地方蹲下
(5)B
(6)D
(7)C
(8)岩浆岩;气孔
(9)A
(10)C
(11)D
(12)河流注入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向海洋延伸的平地
(13)①风通过携带和沉积物质,可以形成沙丘、风蚀地貌等地形变化。②风化作用中,风加剧岩石的破碎和分解,促进了地表物质的重新分布。③在干旱地区,风可以导致土壤侵蚀,影响土地肥力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地震的成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会拖着地壳运动,地壳由多个板块构成,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当岩石承受的压力达到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变形,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绿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因此该地区发生地震最可能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2)地震后绿岛北部地区的地形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地面隆起、地面下沉、地表裂缝。
(3)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岩石组成,A选项说法正确。
(4)躲在坚固家具下: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头部、颈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远离危险物品: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掉落或破碎的物品,一般窗户玻璃面积较大,地震时容易破碎飞溅伤人;吊灯由于安装在高处且较重,晃动时可能掉落砸伤人。 寻找安全角落:如果没有坚固的家具可躲,也可以选择承重墙的墙角处,墙角在建筑结构上相对稳定,能提供一定的保护。身体可紧贴墙根,头部尽量靠近墙面,用双手护住要害部位。
(5)在研究 “降水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的对比实验中,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需要改变的条件(即自变量)是降水量的大小,这样才能探究出不同降水量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而组成土壤的成分、有无植物覆盖、被侵蚀土地的坡度等因素都应保持相同,否则无法确定是降水量还是其他因素导致了土地侵蚀程度的变化。
(6)土豆泥可以模拟火山周围的山体,番茄酱能很好地模拟岩浆,罐头盒耐高温,适合作为容器,酒精灯提供足够的热量使番茄酱受热喷发,护目镜能保护眼睛免受伤害,该选项材料较为合适,能较好地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7)火山喷发除了带来灾害外,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有利影响,如火山灰使土壤肥沃、火山地热是清洁能源、火山喷发还可能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等,C说法错误。
(8)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我们称之为火山岩(或喷出岩)。这种岩石的特点是具有很多气孔或杏仁状结构。
(9)地形的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迅速,如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但也有的表现得很缓慢,如地壳的缓慢抬升或下沉、风蚀、水蚀等,经过漫长的时间才会使地形发生明显的改变,A说法错误。
(10)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岩石。在沉积过程中,一些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容易被掩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遗体或遗迹就可能形成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而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它们形成过程中经历的高温高压等条件通常会破坏生物化石,所以含有植物化石的岩石最有可能是沉积岩。
(11)河流的流向是由地势高低决定的,水往低处流,绿岛的河流大多是南北走向,且上游在北部,下游在南部,说明北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所以绿岛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
(12)绿岛入海口沙洲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水的沉积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由泥沙沉积形成的流水沉积地貌。黄河含沙量大,大量泥沙随黄河流向河口附近。由于河口附近地势较低,水流速度变慢,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容易沉积下来,从而形成沙洲 。
(13)风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来实现。
3.(2025五上·钱塘期末)很久以前,人类经历了一段没有钟表的时期。那他们怎么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呢 他们怎样知道时间 那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故事,一起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了解更多的计时方法。
(1)远古时代,人们用太阳计时,昼夜交替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即( )。
A.天 B.年 C.时辰 D.刻
(2)我国古代会用燃香的方式去计时,因为他们发现燃香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上端燃烧速度快 B.下端燃烧速度快
C.基本均匀 D.时而快,时而慢
(3)16 世纪的某天,有一位科学家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规律,这位科学家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伽利略 D.奥斯特
(4)小科在了解古人计时工具后,自制了水钟计时器如右图。根据水钟的计时原理,我们发现水流速度( )。
A.先慢后快 B.速度均匀
C.先快后慢 D.时而快,时而慢
(5)为了能更看清楚自制水钟中的水位变化,可以往里面加少量( )。
A.色素 B.食用油 C.酒精 D.面粉
(6)小科用自制的水钟计时器进行测试,甲瓶中倒入250毫升水,测得滴出前50毫升用时1分钟,那么最后50毫升水用时 ( )。
A.等于1分钟 B.小于1分钟 C.大于1分钟 D.无法得知
(7)虽然水钟已经能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直到钟摆的出现才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那么摆钟在摆动时的计数方法应该是 ( )。
A. B. C. D.
(8)小科自制了一个很特别的摆钟,他用15个小球用小板推到同一高度,放开后发现小球像跳舞一样变换队形,于是小科猜测小球像跳舞一样不断变换队形与 ( )有关。
A.摆锤 B.摆绳 C.摆幅 D.推的高度
(9)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科尝试用自己制作的摆展开研究,并做了如下表的实验记录,小科应该用表中的编号A、 和 这三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编号 摆绳长度厘米) 摆锤质量 (克) 每分钟摆动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A 20 30 66 65 65
B 20 60 65 65 65
C 20 90 65 65 64
D 30 30 55 55 55
E 40 30 47 47 46
A.A B.B C.C D.D E.E
(10)小科发现左边的摆绳最长,越往右边摆绳越短,15个小球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才会出现不断变换队形的现象。
A.右多左少 B.左多右少
C.中间多,两边少 D.一样多
(11)小科把上述装置中的小球替换成不同材料的小球,摆绳长度和摆动幅度都相同,他研究的问题是 。
(12)我们每天都需要通过钟表来掌握时间、安排工作或做出决定。在下列情形中,最需要精准计时的是( )。
A.午休一会 B.和家人吃晚饭
C.龙舟比赛 D.削铅笔的时间
【答案】(1)A
(2)C
(3)C
(4)C
(5)A
(6)C
(7)B
(8)B
(9)D;E
(10)A
(11)摆锤的质量是否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
(12)C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制作并测试水钟;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1)远古时代,人们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的规律来计时,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就是一天,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年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确定的时间单位;时辰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刻是更细分的计时单位,一般是将一天分为 100 刻,它们的出现都晚于 “天” 这个时间单位。
(2)在正常情况下,古代的香在制作时会尽量保证材质均匀,燃烧环境相对稳定,这样香燃烧的速度基本均匀,人们就可以通过燃香的长度来大致计量时间。如果燃烧速度时而快时而慢,或者上端和下端燃烧速度不同,就难以用其准确计时了。所以我国古代用燃香计时是利用了燃香长度变化基本均匀的规律。
(3)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 16 世纪时,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规律,即不论摆动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相同的。牛顿主要在经典力学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等重要理论;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所以本题答案选 C。
(4)在自制水钟计时器中,随着水位的下降,水的压力会逐渐减小,导致水流速度逐渐变慢,即水流速度先快后慢。所以本题选 C。
(5)在自制水钟里加入少量色素,能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从而更清晰地观察到水位的变化。而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无法帮助观察水位;酒精与水互溶,不会对观察水位有明显帮助;面粉会使水变浑浊,影响对水位的准确观察,且可能会堵塞水钟的出水孔,影响水钟的正常运作。所以本题选 A。
(6)在水钟计时过程中,随着水从甲瓶中不断滴出,瓶内水位逐渐下降,水的压力逐渐减小,水流速度会逐渐变慢。前面 50 毫升水用时 1 分钟,由于最后 50 毫升水的水流速度比开始时慢,所以滴完最后 50 毫升水所用的时间会大于 1 分钟。故本题选 C。
(7)摆钟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摆锤从最左边摆动到最右边,再从最右边摆动回最左边,这样完整的一次摆动称为一个周期,通过计算摆锤摆动的周期次数来记录时间的流逝,从而实现较为精确的计时。
(8)在这个特别的摆钟中,15 个小球相当于不同的摆锤。当它们从同一高度放开后,由于每个小球的质量、形状等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它们摆动的周期不同,从而像跳舞一样变换队形。而摆绳长度对于所有小球是相同的,摆幅是由起始释放角度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导致小球变换队形的主要原因。所以小球像跳舞一样不断变换队形与摆锤有关,本题选 A。
(9)小科猜想小球像跳舞一样变换队形与摆锤有关,那么在进行实验验证时,需要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摆锤质量这一个因素。
(10)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在相同时间内,摆绳短的小球摆动次数多,摆绳长的小球摆动次数少,所以 15 个小球中右边摆绳短的小球摆动次数多,左边摆绳长的小球摆动次数少,才会出现不断变换队形的现象。故本题选 A。
(11)当把装置中的小球替换成不同材料的小球时,由于不同材料的小球质量可能不同,而此时摆绳长度和摆动幅度都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唯一改变的因素是摆锤的质量,所以研究的问题就是 “摆锤的质量是否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
(12)在龙舟比赛中,比赛成绩往往以秒甚至更精确的时间来计算,微小的时间差异都可能影响比赛的胜负,所以需要精准计时来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以及准确记录比赛成绩。而午休一会、和家人吃晚饭以及削铅笔的时间,通常不需要精确到分秒,对时间精准度的要求相对较低。
4.(2025五上·钱塘期末)小科在科学课上通过学习发现了身体就像一部复杂而精妙的机器,能够完成各种动作,而且十分协调。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体质测试来帮助同学们练就健康的体魄,一起来运用身体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右图是小科在进行引体向上测试时的手臂变化图,关于甲肌肉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上阶段甲肌肉舒张,还原阶段甲肌肉收缩
B.向上阶段甲肌肉收缩,还原阶段甲肌肉舒张
C.上升阶段和还原阶段,甲肌肉都收缩
D.若甲肌肉受伤,也可以完成该运动
(2)我们的人体就像一部复杂而精妙的机器。人体内共有 200 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一 :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 ; 附着在骨骼上,通过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3)小科进行50米测试的过程中,有二年级的小朋友闯入跑道,小科的身体马上做出反应进行了紧急规避,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眼接收到小朋友的身影刺激后,通过传入神经的处理直接做出反应
B.神经中枢负责处理紧急避险的指令
C.传出神经负责将紧急避险的指令进行传达
D.眼接受小朋友的身影刺激后,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给神经中枢
(4)小科通过倾斜自己的身体来躲避闯入跑道的小朋友,随后调整好自己的平衡顺利跑到终点,在调节平衡过程中右图( )发挥了作用。
A.① B.② C.③ D.④
(5)右图是小科某个阶段的心跳数据。请推测,这些数据可能是小科处于( )状态下测得的。
A.跑步前 B.跑步中 C.跑步后 D.休息时
(6)小科跑完步后呼吸、心跳都加快,深深呼吸两分钟后呼吸、心跳开始恢复平缓,这是因为小科深呼吸时吸入的氧气通过血液流动运输到全身的各个部位,维持生命正常活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 ( )。
A.血管 B.肺 C.大脑 D.心脏
(7)小科从书本中了解到“渐冻症”是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一种疾病。若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均正常,当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刺激后患者将会( )。
A.有感觉,不能运动 B.有感觉,能运动
C.失去感觉,能运动 D.失去感觉,不能运动
(8)小科的妈妈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汽车有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安装在车内的智能芯片,分析传感器收集到的外界信息,处理信息后,输出到机械装置上,实现自动驾驶。智能芯片相当于人体神经系统中( )。
A.传入神经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9)小科睡觉休息与运动时相比,下列关于心脏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无论是睡觉还是运动,心脏都在不停运动,不需要休息
B.睡觉时心脏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长,运动时心脏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短
C.睡觉时心跳速度慢,运动时速度快
D.过量运动会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
(10)在学习、运动之余,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请你为小科提出两条宝贵意见:
、 。
(11)右图是神经传递示意图,图中②代表 ,③代表 , ⑤代表 。
(12)请在上题图中用箭头标出信号传递的正确方向。
【答案】(1)B
(2)骨骼;关节;肌肉
(3)A
(4)C
(5)C
(6)D
(7)A
(8)B
(9)A
(10)增加户外锻炼时间;多摄入蛋白质,多吃豆蛋奶类,增加肌肉
(11)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
(12)
【知识点】呼吸次数;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心脏的运动;大脑的作用与保护;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1)引体向上向上阶段是手臂用力将身体向上拉起的过程,此时肱二头肌(图中甲肌肉)收缩,以提供力量使手臂弯曲,带动身体上升;还原阶段是身体慢慢放下的过程,肱二头肌舒张,手臂逐渐伸直。所以向上阶段甲肌肉收缩,还原阶段甲肌肉舒张。另外,如果甲肌肉受伤,会影响手臂的正常运动,完成引体向上运动就会很困难甚至无法完成。故本题选 B。
(2)骨骼:人体的骨头相互连接形成骨骼,为身体提供支撑和保护,是人体的支架。 关节: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称为关节,关节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灵活的运动。 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带动骨骼运动,从而使身体产生各种动作。
(3)在人体的神经反射过程中,眼接收到小朋友的身影刺激后,是先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负责处理紧急避险的指令,然后再由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达给相应的肌肉等效应器,从而做出紧急规避动作。
(4)小脑控制身体平衡,小科通过倾斜自己的身体来躲避闯入跑道的小朋友,随后调整好自己的平衡顺利跑到终点,在调节平衡过程中右图③发挥了作用。
(5)通常情况下,人在休息或跑步前,心跳会处于相对稳定的正常状态,一般在 60 - 100 次 / 分钟左右。跑步时,心脏需要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跳会加快,通常会超过 100 次 / 分钟,甚至可能达到 150 次 / 分钟以上。而跑步后,心脏不会立刻恢复到正常状态,会有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心跳仍然会比正常状态略高。
(6)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就像一个 “泵”,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出,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使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带回心脏,再通过肺和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而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主要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但不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来源。所以本题选 D。
(7)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当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刺激后,神经冲动会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再将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效应器,从而引起相应的肌肉或腺体等发生反应。
(8)人体神经系统中,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然后发出指令。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智能芯片,其功能是分析传感器收集到的外界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输出指令到机械装置,这与神经中枢的功能相似。
(9)心脏在每次收缩后都有舒张期,舒张期就是心脏的休息时间,即使在运动时,心脏也会有短暂的休息,并不是不停运动不需要休息的,A 选项说法错误。睡觉时人体代谢缓慢,心脏工作量减少,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长,心跳速度慢;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需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所以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短,心跳速度快,B、C 选项说法正确。过量运动会使心脏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D 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A。
(10)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合理摄入,避免挑食和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睡眠是身体恢复和生长的重要时期,对于青少年来说,一般每天需要 8 - 10 小时的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生物钟正常运作,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学习效率。
(11)右图是神经传递示意图,图中②代表传出神经,③代表神经中枢, ⑤代表传出神经。
(12)神经信号是由感受器官感受,然后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作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反应器官。
1 / 1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五年级科学试卷
1.(2025五上·钱塘期末)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近期学校开展了“光学日”的探索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睁大双眸,共同去体验奇妙的光世界吧!
(1)在学校的镜子迷宫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多个影像,这是因为光的( )。
A.折射 B.反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2)日食发生时,我们看到的月亮遮挡太阳的现象是因为光( )。
A.沿直线传播 B.沿曲线传播
C.可以绕过障碍物 D.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3)小明在圆盘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将红、绿、蓝三种颜色分别均匀地涂在扇形里,快速转动圆盘,可看到 ( )。
A.绿色 B.黄色 C.白色 D.红色
(4)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 )处筷子发生了“弯折”现象。
A.水面 B.水中 C.水底 D.以上均可以
(5)如右图,通过实验室的三棱镜观察白光,我们可以看到光被分解成多种颜色,这是因为光在三棱镜中发生了 ( )。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6)上题中,光发生( )次折射。
A.1 B.2 C.3 D.4
(7)潜望镜能让我们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用实验室的潜望镜观察学校围墙外的枇杷,请你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将该装置补充完整,并作出光的传播路线。(4分)
(8)如右图,用激光笔从充满烟雾的透明箱子的一侧照向另一侧,正面会看到 ( )。
A.激光被阻挡在箱子外面
B.激光弯曲着从烟雾中穿过
C.激光被箱子中的烟雾完全遮挡了
D.激光在烟雾中形成可见的笔直光束
(9)如果没有任何光线,我们( )看到周围的世界。
A.能 B.不能
C.不确定 D.有时能,有时不能
(10)学校里有很多物品能反光,下列物品能反光的是 ( )。
A.镜子 B.白纸 C.黑衣服 D.以上都可以
(11)声音的传播和光的传播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至少写出一例。
相同: :不相同:
2.(2025五上·钱塘期末)假设你是一名地理学家,正在研究一个名为“绿岛”的地区,该地区近期经历了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变化。你的任务是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绿岛北部地区最近发生了一次地震,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山体滑坡导致的 B.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C.地下岩浆喷发形成的 D.人为爆破导致的
(2)地震后,绿岛北部地区的地形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 )
A.地面隆起 B.地面下沉
C.地表裂缝 D.以上选项都有可能出现
(3)根据研究你会发现地震多发在地球的地壳层,下列关于地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B.海洋的地壳比大陆更厚
C.地壳中充满着炽热的岩浆 D.地壳的运动是无法察觉的
(4)地震发生后常常会伴有二次余震,再次地震时你会建议岛民应该怎么做
。
(5)为了研究“降水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你的团队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
A.组成土壤的成分 B.降水量的大小
C.有无植物覆盖 D.被侵蚀土地的坡度
(6)绿岛北部地区有一座活火山,最近处于活跃期。你和自己团队的小伙伴打算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下列材料较为合适的是 ( )。
A.土豆泥、水、罐头盒、铁架台、蜡烛、护目镜
B.土豆泥、番茄酱、塑料盒、铁架台、蜡烛、护目镜
C.土豆泥、水、塑料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
D.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
(7)根据考察,你发现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很多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B.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
C.火山喷发不会给人类带来有利影响
D.火山喷发导致山体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发生
(8)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我们称之为 ,这种岩石的特点是由很多 结构。
(9)关于地形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地形变化表现得都很猛烈、迅速
B.侵蚀和沉积都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形态发生变化
C.河流侵蚀带来的影响有好也有坏
D.地震和火山喷发说明地球内部运动能改变地形
(10)在对绿岛进行地质研究的过程中,你发现某块岩石里有植物化石,这块岩石最有可能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火成岩
(11)绿岛的河流大多是南北走向,上游在北部,下游在南部,由此可推断出绿岛的地势特点是( )。
A.东高西低 B.南高北低 C.西高东低 D.北高南低
(12)右图是考察人员在绿岛发现的入海口的沙洲,请简述该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
(13)请举例说明风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并阐述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地理现象。
。
3.(2025五上·钱塘期末)很久以前,人类经历了一段没有钟表的时期。那他们怎么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呢 他们怎样知道时间 那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故事,一起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了解更多的计时方法。
(1)远古时代,人们用太阳计时,昼夜交替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即( )。
A.天 B.年 C.时辰 D.刻
(2)我国古代会用燃香的方式去计时,因为他们发现燃香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上端燃烧速度快 B.下端燃烧速度快
C.基本均匀 D.时而快,时而慢
(3)16 世纪的某天,有一位科学家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规律,这位科学家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伽利略 D.奥斯特
(4)小科在了解古人计时工具后,自制了水钟计时器如右图。根据水钟的计时原理,我们发现水流速度( )。
A.先慢后快 B.速度均匀
C.先快后慢 D.时而快,时而慢
(5)为了能更看清楚自制水钟中的水位变化,可以往里面加少量( )。
A.色素 B.食用油 C.酒精 D.面粉
(6)小科用自制的水钟计时器进行测试,甲瓶中倒入250毫升水,测得滴出前50毫升用时1分钟,那么最后50毫升水用时 ( )。
A.等于1分钟 B.小于1分钟 C.大于1分钟 D.无法得知
(7)虽然水钟已经能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直到钟摆的出现才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那么摆钟在摆动时的计数方法应该是 ( )。
A. B. C. D.
(8)小科自制了一个很特别的摆钟,他用15个小球用小板推到同一高度,放开后发现小球像跳舞一样变换队形,于是小科猜测小球像跳舞一样不断变换队形与 ( )有关。
A.摆锤 B.摆绳 C.摆幅 D.推的高度
(9)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科尝试用自己制作的摆展开研究,并做了如下表的实验记录,小科应该用表中的编号A、 和 这三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编号 摆绳长度厘米) 摆锤质量 (克) 每分钟摆动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A 20 30 66 65 65
B 20 60 65 65 65
C 20 90 65 65 64
D 30 30 55 55 55
E 40 30 47 47 46
A.A B.B C.C D.D E.E
(10)小科发现左边的摆绳最长,越往右边摆绳越短,15个小球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才会出现不断变换队形的现象。
A.右多左少 B.左多右少
C.中间多,两边少 D.一样多
(11)小科把上述装置中的小球替换成不同材料的小球,摆绳长度和摆动幅度都相同,他研究的问题是 。
(12)我们每天都需要通过钟表来掌握时间、安排工作或做出决定。在下列情形中,最需要精准计时的是( )。
A.午休一会 B.和家人吃晚饭
C.龙舟比赛 D.削铅笔的时间
4.(2025五上·钱塘期末)小科在科学课上通过学习发现了身体就像一部复杂而精妙的机器,能够完成各种动作,而且十分协调。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体质测试来帮助同学们练就健康的体魄,一起来运用身体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右图是小科在进行引体向上测试时的手臂变化图,关于甲肌肉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上阶段甲肌肉舒张,还原阶段甲肌肉收缩
B.向上阶段甲肌肉收缩,还原阶段甲肌肉舒张
C.上升阶段和还原阶段,甲肌肉都收缩
D.若甲肌肉受伤,也可以完成该运动
(2)我们的人体就像一部复杂而精妙的机器。人体内共有 200 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一 :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 ; 附着在骨骼上,通过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3)小科进行50米测试的过程中,有二年级的小朋友闯入跑道,小科的身体马上做出反应进行了紧急规避,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眼接收到小朋友的身影刺激后,通过传入神经的处理直接做出反应
B.神经中枢负责处理紧急避险的指令
C.传出神经负责将紧急避险的指令进行传达
D.眼接受小朋友的身影刺激后,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给神经中枢
(4)小科通过倾斜自己的身体来躲避闯入跑道的小朋友,随后调整好自己的平衡顺利跑到终点,在调节平衡过程中右图( )发挥了作用。
A.① B.② C.③ D.④
(5)右图是小科某个阶段的心跳数据。请推测,这些数据可能是小科处于( )状态下测得的。
A.跑步前 B.跑步中 C.跑步后 D.休息时
(6)小科跑完步后呼吸、心跳都加快,深深呼吸两分钟后呼吸、心跳开始恢复平缓,这是因为小科深呼吸时吸入的氧气通过血液流动运输到全身的各个部位,维持生命正常活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 ( )。
A.血管 B.肺 C.大脑 D.心脏
(7)小科从书本中了解到“渐冻症”是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一种疾病。若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均正常,当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刺激后患者将会( )。
A.有感觉,不能运动 B.有感觉,能运动
C.失去感觉,能运动 D.失去感觉,不能运动
(8)小科的妈妈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汽车有自动驾驶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安装在车内的智能芯片,分析传感器收集到的外界信息,处理信息后,输出到机械装置上,实现自动驾驶。智能芯片相当于人体神经系统中( )。
A.传入神经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9)小科睡觉休息与运动时相比,下列关于心脏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无论是睡觉还是运动,心脏都在不停运动,不需要休息
B.睡觉时心脏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长,运动时心脏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短
C.睡觉时心跳速度慢,运动时速度快
D.过量运动会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
(10)在学习、运动之余,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请你为小科提出两条宝贵意见:
、 。
(11)右图是神经传递示意图,图中②代表 ,③代表 , ⑤代表 。
(12)请在上题图中用箭头标出信号传递的正确方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A
(3)C
(4)A
(5)C
(6)B
(7)
(8)D
(9)B
(10)D
(11)都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都能传播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镜子迷宫是由许多平面镜组成的,我们看到自己的多个影像,是因为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反射。当光射到平面镜表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从而形成我们的像。由于镜子迷宫中有多个平面镜,且摆放角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多个影像。而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些都与镜子迷宫中形成多个影像的现象无关。
(2)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就会观察到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形成日食。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而是沿曲线传播或者可以绕过障碍物,那么月球就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的光线,也就不会形成日食现象。同时,光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真空中以及其他透明介质中传播。所以,本题选 A。
(3)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将这三种颜色以等量混合在一起会形成白色光。当快速转动圆盘时,由于视觉暂留现象,人眼会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从而看到白色。
(4)当把筷子插入水中时,筷子反射的光从水进入空气,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感觉筷子在水面处 “弯折” 了,而水中、水底部分的筷子看起来是正常的,所以 “弯折” 现象发生在水面处,选 A。
(5)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程度不同,导致它们沿不同方向传播,从而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虽然光在三棱镜中也发生了折射,但题目强调的是光被分解成多种颜色这一现象,所以更准确的答案是色散。光的反射是指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处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 C。
(6)当光从空气进入三棱镜时,会发生第一次折射,此时光线向三棱镜的底面偏折。当光从三棱镜射出进入空气时,会发生第二次折射,光线再次偏折,且偏离三棱镜的底面。所以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 2 次折射,故选 B。
(7)潜望镜的基本结构:潜望镜主要由两个平面镜组成,两个平面镜平行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 45° 角。
(8)在充满烟雾的透明箱子中,烟雾中的小颗粒会使激光发生散射,从而让我们能够看到激光的传播路径。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会看到激光在烟雾中形成可见的笔直光束。故本题选 D。
(9)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世界,是因为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光线进入到我们的眼睛,在视网膜上成像,然后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后我们才能感知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如果没有任何光线,就没有光线从物体传播到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无法看到周围的世界。所以选 B。
(10) 镜子表面光滑平整,对光的反射能力很强,能清晰地反射光线,形成物体的像。白纸虽然表面不如镜子光滑,但也能反射光线,只是反射的光线比较分散,所以我们能看到白纸是白色的。黑衣服也能反光,只是它吸收的光线比反射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比如用强光照射时,也能观察到它反射的光线。所以以上三种物品都能反光,故选 D。
(11)相同点: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遵循反射定律。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比如在空荡荡的大房间里能听到回声;光在光滑表面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镜子反射光线。 不同点:声音是纵波,传播时介质的振动方向与声音传播方向相同;光属于横波,传播过程中电场和磁场的振动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垂直。
2.【答案】(1)B
(2)D
(3)A
(4)在楼房中可以选择空间小,不易塌方的地方躲避;在户外应该选择开阔平坦的地方蹲下
(5)B
(6)D
(7)C
(8)岩浆岩;气孔
(9)A
(10)C
(11)D
(12)河流注入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向海洋延伸的平地
(13)①风通过携带和沉积物质,可以形成沙丘、风蚀地貌等地形变化。②风化作用中,风加剧岩石的破碎和分解,促进了地表物质的重新分布。③在干旱地区,风可以导致土壤侵蚀,影响土地肥力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地震的成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会拖着地壳运动,地壳由多个板块构成,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当岩石承受的压力达到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变形,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绿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因此该地区发生地震最可能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2)地震后绿岛北部地区的地形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地面隆起、地面下沉、地表裂缝。
(3)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岩石组成,A选项说法正确。
(4)躲在坚固家具下: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头部、颈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远离危险物品: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掉落或破碎的物品,一般窗户玻璃面积较大,地震时容易破碎飞溅伤人;吊灯由于安装在高处且较重,晃动时可能掉落砸伤人。 寻找安全角落:如果没有坚固的家具可躲,也可以选择承重墙的墙角处,墙角在建筑结构上相对稳定,能提供一定的保护。身体可紧贴墙根,头部尽量靠近墙面,用双手护住要害部位。
(5)在研究 “降水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的对比实验中,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需要改变的条件(即自变量)是降水量的大小,这样才能探究出不同降水量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影响。而组成土壤的成分、有无植物覆盖、被侵蚀土地的坡度等因素都应保持相同,否则无法确定是降水量还是其他因素导致了土地侵蚀程度的变化。
(6)土豆泥可以模拟火山周围的山体,番茄酱能很好地模拟岩浆,罐头盒耐高温,适合作为容器,酒精灯提供足够的热量使番茄酱受热喷发,护目镜能保护眼睛免受伤害,该选项材料较为合适,能较好地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7)火山喷发除了带来灾害外,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有利影响,如火山灰使土壤肥沃、火山地热是清洁能源、火山喷发还可能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等,C说法错误。
(8)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我们称之为火山岩(或喷出岩)。这种岩石的特点是具有很多气孔或杏仁状结构。
(9)地形的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迅速,如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但也有的表现得很缓慢,如地壳的缓慢抬升或下沉、风蚀、水蚀等,经过漫长的时间才会使地形发生明显的改变,A说法错误。
(10)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岩石。在沉积过程中,一些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容易被掩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遗体或遗迹就可能形成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而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它们形成过程中经历的高温高压等条件通常会破坏生物化石,所以含有植物化石的岩石最有可能是沉积岩。
(11)河流的流向是由地势高低决定的,水往低处流,绿岛的河流大多是南北走向,且上游在北部,下游在南部,说明北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所以绿岛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
(12)绿岛入海口沙洲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水的沉积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由泥沙沉积形成的流水沉积地貌。黄河含沙量大,大量泥沙随黄河流向河口附近。由于河口附近地势较低,水流速度变慢,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容易沉积下来,从而形成沙洲 。
(13)风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来实现。
3.【答案】(1)A
(2)C
(3)C
(4)C
(5)A
(6)C
(7)B
(8)B
(9)D;E
(10)A
(11)摆锤的质量是否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
(12)C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制作并测试水钟;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1)远古时代,人们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的规律来计时,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就是一天,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年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确定的时间单位;时辰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刻是更细分的计时单位,一般是将一天分为 100 刻,它们的出现都晚于 “天” 这个时间单位。
(2)在正常情况下,古代的香在制作时会尽量保证材质均匀,燃烧环境相对稳定,这样香燃烧的速度基本均匀,人们就可以通过燃香的长度来大致计量时间。如果燃烧速度时而快时而慢,或者上端和下端燃烧速度不同,就难以用其准确计时了。所以我国古代用燃香计时是利用了燃香长度变化基本均匀的规律。
(3)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 16 世纪时,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规律,即不论摆动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相同的。牛顿主要在经典力学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等重要理论;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所以本题答案选 C。
(4)在自制水钟计时器中,随着水位的下降,水的压力会逐渐减小,导致水流速度逐渐变慢,即水流速度先快后慢。所以本题选 C。
(5)在自制水钟里加入少量色素,能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从而更清晰地观察到水位的变化。而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无法帮助观察水位;酒精与水互溶,不会对观察水位有明显帮助;面粉会使水变浑浊,影响对水位的准确观察,且可能会堵塞水钟的出水孔,影响水钟的正常运作。所以本题选 A。
(6)在水钟计时过程中,随着水从甲瓶中不断滴出,瓶内水位逐渐下降,水的压力逐渐减小,水流速度会逐渐变慢。前面 50 毫升水用时 1 分钟,由于最后 50 毫升水的水流速度比开始时慢,所以滴完最后 50 毫升水所用的时间会大于 1 分钟。故本题选 C。
(7)摆钟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摆锤从最左边摆动到最右边,再从最右边摆动回最左边,这样完整的一次摆动称为一个周期,通过计算摆锤摆动的周期次数来记录时间的流逝,从而实现较为精确的计时。
(8)在这个特别的摆钟中,15 个小球相当于不同的摆锤。当它们从同一高度放开后,由于每个小球的质量、形状等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它们摆动的周期不同,从而像跳舞一样变换队形。而摆绳长度对于所有小球是相同的,摆幅是由起始释放角度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导致小球变换队形的主要原因。所以小球像跳舞一样不断变换队形与摆锤有关,本题选 A。
(9)小科猜想小球像跳舞一样变换队形与摆锤有关,那么在进行实验验证时,需要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摆锤质量这一个因素。
(10)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在相同时间内,摆绳短的小球摆动次数多,摆绳长的小球摆动次数少,所以 15 个小球中右边摆绳短的小球摆动次数多,左边摆绳长的小球摆动次数少,才会出现不断变换队形的现象。故本题选 A。
(11)当把装置中的小球替换成不同材料的小球时,由于不同材料的小球质量可能不同,而此时摆绳长度和摆动幅度都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唯一改变的因素是摆锤的质量,所以研究的问题就是 “摆锤的质量是否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
(12)在龙舟比赛中,比赛成绩往往以秒甚至更精确的时间来计算,微小的时间差异都可能影响比赛的胜负,所以需要精准计时来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以及准确记录比赛成绩。而午休一会、和家人吃晚饭以及削铅笔的时间,通常不需要精确到分秒,对时间精准度的要求相对较低。
4.【答案】(1)B
(2)骨骼;关节;肌肉
(3)A
(4)C
(5)C
(6)D
(7)A
(8)B
(9)A
(10)增加户外锻炼时间;多摄入蛋白质,多吃豆蛋奶类,增加肌肉
(11)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
(12)
【知识点】呼吸次数;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心脏的运动;大脑的作用与保护;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1)引体向上向上阶段是手臂用力将身体向上拉起的过程,此时肱二头肌(图中甲肌肉)收缩,以提供力量使手臂弯曲,带动身体上升;还原阶段是身体慢慢放下的过程,肱二头肌舒张,手臂逐渐伸直。所以向上阶段甲肌肉收缩,还原阶段甲肌肉舒张。另外,如果甲肌肉受伤,会影响手臂的正常运动,完成引体向上运动就会很困难甚至无法完成。故本题选 B。
(2)骨骼:人体的骨头相互连接形成骨骼,为身体提供支撑和保护,是人体的支架。 关节: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称为关节,关节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灵活的运动。 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带动骨骼运动,从而使身体产生各种动作。
(3)在人体的神经反射过程中,眼接收到小朋友的身影刺激后,是先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负责处理紧急避险的指令,然后再由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达给相应的肌肉等效应器,从而做出紧急规避动作。
(4)小脑控制身体平衡,小科通过倾斜自己的身体来躲避闯入跑道的小朋友,随后调整好自己的平衡顺利跑到终点,在调节平衡过程中右图③发挥了作用。
(5)通常情况下,人在休息或跑步前,心跳会处于相对稳定的正常状态,一般在 60 - 100 次 / 分钟左右。跑步时,心脏需要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跳会加快,通常会超过 100 次 / 分钟,甚至可能达到 150 次 / 分钟以上。而跑步后,心脏不会立刻恢复到正常状态,会有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心跳仍然会比正常状态略高。
(6)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就像一个 “泵”,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出,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使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带回心脏,再通过肺和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而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主要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但不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来源。所以本题选 D。
(7)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当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刺激后,神经冲动会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再将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效应器,从而引起相应的肌肉或腺体等发生反应。
(8)人体神经系统中,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然后发出指令。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智能芯片,其功能是分析传感器收集到的外界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输出指令到机械装置,这与神经中枢的功能相似。
(9)心脏在每次收缩后都有舒张期,舒张期就是心脏的休息时间,即使在运动时,心脏也会有短暂的休息,并不是不停运动不需要休息的,A 选项说法错误。睡觉时人体代谢缓慢,心脏工作量减少,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长,心跳速度慢;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需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所以跳动间隙的休息时间短,心跳速度快,B、C 选项说法正确。过量运动会使心脏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D 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A。
(10)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合理摄入,避免挑食和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睡眠是身体恢复和生长的重要时期,对于青少年来说,一般每天需要 8 - 10 小时的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生物钟正常运作,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学习效率。
(11)右图是神经传递示意图,图中②代表传出神经,③代表神经中枢, ⑤代表传出神经。
(12)神经信号是由感受器官感受,然后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作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反应器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