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重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到杜甫,你们脑海中浮现的是“白头搔更短”的忧国老人,还是“会当凌绝顶”的意气青年?在安史之乱前,24岁的杜甫曾以一首《望岳》写下“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彼时的他尚未经历宦海沉浮,眼中是山河壮丽,心中是凌云壮志。
今天,让我们通过这首诗,穿越回盛唐,看看那个“裘马清狂”的杜甫如何用诗句丈量泰山的高度,又如何以诗心预言人生的巅峰。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创作风格:
其诗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知识补充】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自主学习】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诗词诵读】
播放音频
望 岳
[唐]杜 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cénɡ)云,决眦(zì) /入归鸟。
会当/凌(línɡ)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韵脚
感知诗意
【文体知识】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在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读懂诗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此,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荡胸:使心胸震荡。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译文: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那时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问题释疑】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具体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望——抒怀言志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首句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的心情,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的特点。
3.“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绵延 高大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虚实结合
前一句虚写,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后一句实写,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泰山山势之高峻。
5.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
“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6.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一联写凝望之景。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7.最后两句化用了哪一句古语? 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结合生活实际,感悟诗中哲理。
出处: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愿望:登上绝顶,俯望众山。
会当:诗人本次并未登上泰山。
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8.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板书设计】
【总结】
主旨上:
全诗围绕“望”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上:
1.写景:动静、远近、俯仰;
2.修辞:拟人、夸张、化用。
【拓展延申】
《望岳》和《春望》,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请简要说明在两首诗中诗人分别望见了怎样的景观,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参考答案]
播放讲解视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