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09: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重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黄金台
这座让无数贤士心驰神往的黄金台,正是诗中的幽州台。当我们把时间轴快进到初唐,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诗人登上这座古台遗址时,他会与历史展开怎样的对话?让我们通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触摸那穿越千年的孤独与慨叹。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有《陈伯玉集》传世。
【创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知识链接】
1、体裁: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叫古风、古诗。
2、题材:登高诗、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
【自主学习】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诗词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诵读指导]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停顿较短,读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语速放缓,想象诗人无可奈何、孤寂长叹的情景,读出孤独、凄凉的语气。
【资料助读】
古体诗中表语气停顿的虚词
古体诗中,常用“之”“夫”“兮”“哉”等虚词,表示语气停顿,使句式便于诗人表达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上两句每句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语气停顿,充分表达诗人的悲伤之情。前后句式,长短参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读懂诗意】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的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诗歌赏析】
1.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2.“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3.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品析诗句】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炼字角度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独”指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哲理角度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用宇宙天地的阔大和人的孤单渺小进行对比,突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抒发诗人的悲凉、孤寂之情,也启示人们: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
【问题释疑】
1.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示例】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
【总结】
主旨上: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写法上:1.用典;2.对比。
【板书设计】
【拓展品赏】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 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