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人琴俱亡同步练习 (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13 人琴俱亡同步练习 (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0: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俱病笃 (     )
(2)何以都不闻消息 (     )
(3)子敬素好琴 (     )
(4)便索舆来奔丧 (     )
(5)月余亦卒 (     )
(6)弦既不调 (     )
答案:(1)都 (2)总,竟 (3)弹琴 (4)轿子 (5)死 (6)协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译文:
(2)语时了不悲。
译文:
(3)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文:
答案:(1)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2)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3)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3.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子 敬 素 好 琴
(2)何 以 都 不 闻 消 息
答案:(1)子敬/素好琴 (2)何以/都不闻消息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人们常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B.王子猷“了不悲”是因为他认为生死乃自然之理。
C.王子猷在子敬去世之后不哭,是因为他悲伤到了极点,而不能发泄出来。
D.在王子猷看来,子敬的琴与子敬是密不可分的,子敬去世了,琴也就无意义了。
【解析】选B。王子猷“了不悲”是强行抑制自己的悲痛的结果。
5.课内阅读。
(2014·无锡惠山期中测试)阅读全文,回答(1)~(5)题。
(1)解释下面语句中的加点字。
①俱病笃 (      )
②掷地云 (      )
③子敬素好琴 (      )
④便索舆来奔丧 (      )
⑤语时了不悲 (      )
⑥弦既不调 (      )
答案:①(病)重 ②扔 ③向来,一向 ④要 ⑤完全 ⑥已经
(2)翻译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文:

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答案:①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3)“弦既不调”的因素有哪些?
答:

答案:既是实际情况,子敬已经病了很久,琴长时间不弹了,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4)请你收集两句写手足之情的诗句或谚语。
答: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


答案: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猜测他已死,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
【练能力】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一)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二)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歆为吏,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节选自《三国志·华歆传》,有删改)
1.下列语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欲舍所携人 舍:舍弃
B.本所以疑 疑:犹豫
C.芬阴呼歆 阴:暗中
D.念单车远行 念:挂念
【解析】选D。“念”是考虑的意思。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

(2)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译文:

答案:(1)既然已经接纳他了,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
(2)王芬性格粗疏又没有勇气,这事一定不会成功,还会祸及到他的族人,你一定不要参与!
3.从这两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答: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要准确概括并结合语句进行解释。
答案(示例):德行高尚,言行一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见识过人。(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
名士高风。(巧妙地谢绝宾客和老朋友送的礼物)
附【译文】
(一)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韵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了,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韵、王朗的优劣。
(二)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高唐人。他在做小吏的时候,同郡的陶丘洪也很有名,陶丘洪自以为他的见识比华歆高明。当时王芬与豪强阴谋废掉汉灵帝。王芬私下叫了华歆、陶丘洪共同商量计策,陶丘洪想参与(废灵帝的行动),华歆制止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伊尹、霍光都觉得这种事很难办。王芬性格粗疏又没有勇气,这事一定不会成功,还会祸及到他的族人,你一定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建议,没有参与废立。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自此很佩服华歆。
太祖(曹操)在官渡的时候,给天子上表,让他征召华歆。华歆的宾客和老朋友来送他的有一千多人,赠他的钱有数百金。华歆都不拒绝,只是暗地里给每一份(赠金)都做上标记,等到要离开的时候,把所有的赠物都聚在一起,对各位宾客说:“我没有拒绝诸位心意的意思,但是我所接受的有这么多。想到单车远行,携带太多财物就是罪过,还是把赠物都还给你们吧。”众人才留下了自己的赠物,对华歆的德行感到很佩服。
二、(2013·泰安中考)阅读下文,完成4~6题。
陶 侃 留 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
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ɡ)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荐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
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的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割。⑧荐:草垫。⑨其:指代陶侃。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    
②悉割半为薪 薪:    
③明旦去 旦:    
④侃犹不返 返:    
答案:①向来,一向 ②柴,柴禾 ③天亮,早晨 ④回去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译文: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译文:
③路已远,君宜还。
译文:
答案: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②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
③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
6.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答:



答案: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为难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附【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