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解衣欲睡 ( )
(2)遂至承天寺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
(4)盖竹柏影也 (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答案:(1)想要 (2)于是,就 (3)清澈透明 (4)原来是 (5)只是,不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答案:(1)(我)想到没有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张怀民也同样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应为“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项应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于作者贬官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感情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解析】选A。两文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本文表达作者遭贬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小石潭记》中则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孤凄之情。
5.课内阅读。
(2012·株洲中考)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 ( )
②念无与乐者 ( )
答案: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2)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联系作者被贬谪的背景,紧扣作者赏月的心情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思考作答。
答案: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练能力】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 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黄州。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 )
(2)相与步于中庭 ( )
(3)余告之故 ( )
答案:(1)于是,就 (2)一同,共同 (3)缘故,原因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译文:
答案:(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呀,为什么在这里呢?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答案: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能力。找出两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选取关键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附【乙】【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呀,为什么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