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3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0:0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潋滟(liàn) 万斛(dǒu) 绽开(zhàn)
B.愚氓(mánɡ) 蜿蜒(wān) 浩劫(jié)
C.猬集(wèi) 虬干(qiú) 摇曳(zhuài)
D.抖擞(sǒu) 诛伐(zhū) 悚然(sǒnɡ)
【解析】选D。A项中“斛”应读hú;B项中“氓”应读ménɡ;C项中“曳”应读yè。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等闲视之   曲径通幽 毛骨悚然
B.蜿蜒曲折 相映成趣 闲情逸至
C.司空见惯 自知之明 人间沧桑
D.史无前例 鲁殿灵光 依稀可辨
【解析】选B。“至”应改为“致”。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横线处。
(1)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   (依偎 攀附 依靠)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2)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   (了解 发现 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3)然而一股幽香   (蓦地 突然 忽然)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答案:(1)攀附 (2)意识 (3)蓦地
4.下列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
B.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C.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D.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解析】选D。句中问号应为破折号。
5.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从此以后”至结尾,回答后面问题。
(1)找出文中能体现古藤具有的美好品质的句子。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回答时,要寻找写古藤的句子,且能表达出对古藤的赞美之情。
答案: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2)选文中“十字架”指的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作者要维护真、善、美,最后要把十字架永远背下去,因此该词语的含义不言而喻。
答案:揭示破坏美的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
(3)作为植物,古藤萝是不会哭泣的,然而作者却说“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把握理解能力。听到古藤的“哭泣”,应该实际上是作者内心痛苦的表现。
答案:这是借助古藤的哭泣来描摹自己痛苦、悲愤的内心感受。
(4)作者说“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的含意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回答时,主要从作者对争名夺利现象进行批判的角度来考虑。
答案:作者批评世人只争夺个人名利,对自然、对他人缺少关爱与同情,有的只是自私、冷漠、无情。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
(2013·天津中考)阅读《一棵树的智慧》,回答1~4题。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作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曰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七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
时间 (1) 今年由春到夏 今年暑假
经历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取 (2) (3)
【解析】此题考查记叙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空(1)填写时间,在文中,时间有很明确的交代,不难找出。空(2)(3)填写经历,这里的“经历”指的是黑槐树开花与否,依据时间,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答案:(1)去年七月 (2)沉默,没有开花 (3)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黄绿绿地静默着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能力。题目已经给出了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惊世骇俗”“自得,默默”等词,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么……那么……那么……”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赏析可以按照下面的格式进行: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槐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句中的“××”,依照实际情况概括写出即可。
答案: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3.“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答:


【解析】此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作者之所以这样推断,有两个原因,一是养牡丹的经历让作者明白了一株植物也有自己的思想;二是黑槐林的确受到了人们的伤害。综合这两个原因,作者认为黑槐林不开花已成定局,当然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黑槐林的关爱。
答案:去年黑槐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魂切骨。
4.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答: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对关键词的理解。本文用的写作手法较多,如用黑槐林和牡丹受到伤害后的不同表现,对比表现出了两者不同的精神风貌,以牡丹烘托出黑槐林的淡泊宁静、恪尽职守的精神,另外还运用插叙手法,叙述黑槐林在没被摧残时怒放,再结合被人们摧残后照旧开花的事实,再次表现出黑槐林的生存智慧。对“智慧”的内涵的分析,结合黑槐树被摧残前后的表现总结概括即可。
答案:对比(插叙、衬托)。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是它今年仍然开出更美更密的花蕾,体现它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综合运用
5.一棵古藤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和热爱,为此班级开展了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1)在生活中,你还耳闻目睹了哪些“愚氓灭美”的悲剧?
答:


答案(示例):绿草如茵的草坪被人无情践踏而失去靓丽的容颜。茂密幽深的森林在乱砍滥伐中逐渐变成死寂的荒漠。碧波荡漾的湖泊被废水、废渣污染得浑浊恶臭。
(2)请你拟写一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答:


答案(示例):①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
②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三、写作练笔
6.【写法借鉴】课文中作者调动感官,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古藤“盘曲而上”“苍黑古劲”的树干外形,嗅到了“一股幽香”,听到了“嗡嗡的蜜蜂声”,看到了“一团团的绿叶”“一朵朵紫红色的花”,表现了藤萝美丽古老的特点。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熟悉的景物,仿照文中写法,运用多种感官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秋夜,月色不再朦胧,月亮皎洁明亮,郊外,散发出野花杂草的阵阵清香;林中夜莺声声,清脆动听;树木花丛中,小鸟叽叽地叫,赏心悦耳。疏落的蛙声,稀弱的蝉鸣声,似乎传递着夏天的离去。骤雨的停歇,鸟儿的歌唱则告诉人们秋天开始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