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单元评价检测(一)(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单元评价检测(一)(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0:1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一)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岷山(Mín)  呜咽(yè)  泥毡(zhān)
B.美孚(fú) 逶迤(wēi) 蔫巴(niān)
C.澎湃(bài) 磅礴(bó) 咀嚼(jué)
D.焦灼(zhuó) 猝然(cù) 愠怒(yùn)
【解析】选C。“湃”应读pái。
2.下列句子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  )
A.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期侮瑶民。”
B.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竞不知如何是好了。
C.一个年轻的警卫员牵着一匹驼着文件的战马无力地走来。
D.毛泽东循着歌声走到近前,他驻步静静地倾听。
【解析】选D。A项中“期”改为“欺”;B项中“竞”改为“竟”;C项中“驼”改为“驮”。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音乐会本周在图书馆举行,几百位乡村音乐的爱好者随着乡村音乐翩翩起舞。
B.经过路人的调解劝说,他们两个人的争吵声还余音绕梁。
C.从澜沧江到伊洛瓦底江的中缅友谊之河,又在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的盛大开闭幕式上,腾起了无边无际的霞彩浪花。
D.正当人们酣然入梦的时候,我们的清洁工人早早地起来开始清扫街道了。
【解析】选B。“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不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有学者认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解析】选D。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添加“的豪情”;B项,“研究、了解传统文化”语序不当;C项,“非常”与“深”词语赘余。
5.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七律 长征》和《四渡赤水出奇兵》都是诗,都写到了长征中的一些重要史实,都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泽东。
B.《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了顺叙的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
C.《草》和《<长征>节选》均叙述了红军过草地的情况,前者着重表现周副主席,后者着重表现红军的众多领袖。
D.《<长征>节选》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选A。A项中《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歌颂英勇的红军战士的一首诗。
6.默写填空。(6分)
(1)         ,大渡桥横铁索寒。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         ,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3)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         ,像         ,像波涛在澎湃。
(4)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一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
        。
答案:(1)金沙水拍云崖暖 (2)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3)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山泉在呜咽 (4)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7.综合性学习。(4分)
  2014年2月9日《致青春》话剧在国家大剧院首次演出,立刻引起了社会上强烈反响,为此,班级将要举行“告别童年,拥抱青春”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策划】请你提供三个合适的活动项目。(2分)
答:

(2)【拟写发言】请为这次班会拟写一段流畅优美的开场白。(2分)
答:

答案:(1)示例:回味童年幸福的时光;全体同学唱响青春之歌;描绘自己的青春梦想。
(2)示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美好的童年已匆匆而去,我们不必感伤,不必失望,更不必难过。因为我们将迎来一段更加美好的时光,那就是——青春。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聆听,用情去感知那悄然而去的美好童年。用热情去迎接这即将来临的青春时光。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11分)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8.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选文中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     ,观察角度是      ;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     ,观察角度既有  ,又有     。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写出了山势的       。(3分)
答案:山脚 仰视 山路上 仰视 俯视 陡峭
9.文中写“在‘之’字拐的路上”,红军战士为什么非要“一步一步地”才能上去,而不能三步并作两步?(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红军的走路来分析山势的特点。
答案:“一步一步地”包含着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的意思,这里通过红军战士行军的谨慎和行军速度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10.“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人物内心感受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中“奇观”来体会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表现。
11.在描写登山时,作者善于将景物、人物的语言与心理结合在一起,并且从中表现红军战士的精神,试举例说明。(4分)
答:

答案(示例):(1)景物: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奇观。 (2)语言:“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3)心理: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
表现出红军战胜艰险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1分)
集中营里的面点师
程 刚
(1)杰拉克是英国部队中的一名炊事员。在一次战役中,他成为了纳粹①的一名战俘,被送进了集中营②。被关在集中营的日子生不如死,杰拉克恨透了纳粹分子,他真想同他们奋力一搏。
(2)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一天,纳粹头子想邀请纳粹媒体记者来参观集中营,并希望通过他们的歪曲报道,显现集中营的人道主义。集中营的纳粹头目听说杰拉克入伍之前就是有名的面点师,便将他找来,虚情假意地说要请他为集中营所有人员做一些美味点心以犒劳大家。
(3)杰拉克立即识破了纳粹的丑恶嘴脸,他拒绝了。但集中营的地下组织很快就联系上他,指示他先取得纳粹的信任,然后伺机混进纳粹士兵的伙房投毒,毒药由他们负责提供……杰拉克立刻答应了。
(4)杰拉克假装最终受不了酷刑折磨,同意为纳粹做点心。他连着做了好几天,渐渐心急如焚。因为他每次做点心时都受到严密监控,根本没有机会下毒。
(5)纳粹媒体记者来参观的日子终于到了。这一天,纳粹头目交代杰拉克做一些高档点心招待记者和官兵。在酷热的厨房里,杰拉克满头大汗地忙着,汗水不停地从杰拉克的头上流下来。当那些高档点心被端上餐桌后,纳粹长官突然笑着对杰拉克说:“听说你要在点心里下毒药?杰拉克,你太小看我们的侦察能力了,现在你先尝尝吧。”
(6)杰拉克微微一笑,他拿起一块点心放进嘴里。过了一会儿,杰拉克安然无恙。纳粹又狞笑着说:“那你也让别人尝一下吧。”杰拉克的手突然抖了一下,他看了看周围站着的关押人员,将一块点心递给了一个少年。少年看了一眼杰拉克,也将点心吃掉了。纳粹头目放心了,点心被端到了招待宴会上……
(7)第二天,盟军报纸上报道了一个消息,杰拉克所在的集中营,15名纳粹媒体记者全部中毒身亡,大部分纳粹官兵也被毒死。关押人员暴动,逃出了监狱……
(8)几十年后,一位从那座集中营逃出来的地下组织的负责人含泪讲述了故事的真相:那一天,杰拉克从我这里拿走了延时一天发作的剧毒。因为无法投毒,他只好把剧毒分散洒在自己的头发上,然后把烤箱温度开到最大,他满头大汗地揉面,毒液顺着汗水滴到面里……当纳粹让他先尝点心时,为了不被敌人识破,吃下了点心;而那一位同样吃下点心的少年,是他的亲弟弟……
【注】①纳粹:是德语“Nazi”的译音,即纳粹党,宣扬种族优秀论,强调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以战争夺取生存空间。②集中营:类似监狱的关押设施,文中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集中关押和杀害战俘、政治犯、犹太人的地方。
12.梳理故事情节,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解析】此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从文中找出故事发展和高潮部分,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发展:)挥汗如雨做点心 (高潮:)兄弟二人尝点心
13.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才揭开故事的真相,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设置悬念和突出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
答案:作者这样安排可谓是匠心独运:(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突出了主人公杰拉克的高大形象。
14.细节描写往往一字传神。结合语境,分析第(6)段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杰拉克怎样的心理。(4分)
(1)杰拉克微微一笑,他拿起一块点心放进嘴里。(2分)
答:

(2)杰拉克的手突然抖了一下,他看了看周围站着的关押人员,将一块点心递给了一个少年。(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分析。
答案:(1)杰拉克早就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坦然面对死亡。(2)没想到敌人这么狡猾,怎么办,只好牺牲自己的弟弟了,内心极度痛苦。
15.杰拉克是怎样的一个战士?请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分析。(3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从文中找出描写杰拉克的语句,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杰拉克在集中营不与敌人合作,可见他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微笑尝毒点心,可见他是一个为了大义而视死如归的人;选择自己的弟弟尝毒点心,可见他是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假装受刑不过而同意做点心和利用汗水投毒,可见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答出三点即可)
(三)(2013·曲靖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8分)
让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
张丽钧
①很好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着迟开的芬芳。
②我站在一个儿童摄影棚前等人。突然,一个小女孩儿把车骑到了我跟前,险些撞到我。我赶忙躲她,不想她竟追过来。我只好无奈地冲她笑了。她也冲我笑,一个仙子般的小姑娘。“阿姨,”她指着摄影棚外墙上足有两米高的巨幅照片对我说,“这是我!”我这才注意到,原来,这骑童车的女孩儿竟是那巨幅广告上的小模特!我看看照片,再看看身边的女孩儿,不住地夸说“漂亮”。女孩儿得意得不得了,头脑摇晃得像条欢快的小狗。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
③有一回,南怀瑾乘火车,身边坐了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入神地看。南怀瑾瞟了他手里的书,随口问了一句:“有那么好看吗?”年轻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自己一直十分喜欢读这位作家的作品,南怀瑾说:“哦。那我回头也买一本来看看。”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南怀瑾。
④我喜欢小女孩不依不饶追着我这个陌生的阿姨,邀宠般地告诉我说那墙上的照片就是她,她说破,是因为她透明;我也喜欢南怀瑾不曾道出自己就是那本“好书”的作者,他缄口,是因为他蕴藉。
⑤我不能接受女孩儿抛却一派天真,扮演大师的深沉;也不能接受大师抛却沉静内敛,扮演女孩儿的单纯。
⑥我愿意拟想,大师也曾拥有无饰无邪的童年,愿意将自己的美事、乐事、幸事张扬天下,不惧人讥,不怕人妒。就像花不会藏掖自己的芬芳,透明的心也不会藏掖自己的景致。那么没道理,那么没章法,反正就是让童车冲到你脚下,纠缠着你,迫着你唱赞美诗。这让你很便捷地就怀了一回旧,你生了锈的感觉在一颗开花的童心面前一下子生动起来,摇曳起来。
⑦我更愿意拟想,女孩儿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个急煎煎向路人跋扈地炫耀自我的女童发出不屑的哂笑。南怀瑾大师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庄严的生命必是摈弃浮华、拂去尘屑的。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⑧行走人世间,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善于撷取的手,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而在这两个故事的连接处,我愿意试着绣上自己细密的心思告诉自己,或许,这一边,正是我渐去渐远的昨日,那一边,恰是我愈行愈近的明朝。
⑨揽万物以为镜,窥见自我一息一变的心颜。不是所有的“可爱”都适宜窖藏,此时的口无遮拦,彼时可能变成了庸俗轻浅。风度,往往与一个人的自知度呈“正相关”。对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没有恒久不变的“一派天真”,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沉静内敛”。
⑩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选自《美文阅读》2013年5月,有删改)
16.第②段画线句子“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此时”承接上文所说的时间,下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因此此句在结构上起着过渡的作用。
答案:画线句子是个过渡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7.第④段中加点词“透明”“蕴藉”可分别用文中“      ”
“      ”两个词语来替换。(2分)
答案:天真(一派天真) 深沉(沉静内敛)
18.分别写出第⑧段两个加点词“这一刻”指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1)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
答:

(2)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
答:

【解析】此题考查指示代词的作用。解答第(1)题主要从小女孩的角度来回答,解答第(2)题主要从南怀瑾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1)“这一刻”是指小女孩追“我”邀宠的过程。
(2)“这一刻”是指南怀瑾不肯说出“好书”的作者是自己的过程。
19.结合语境,对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赏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对比手法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画线句子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拥有美好“精神目标”的人与虚妄的人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作者不热衷于廉价的恭维与褒扬、不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目光的那种摈弃浮华、拂去尘屑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的看重。
20.结合文意,选出对信息的提取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选文通过讲故事、谈看法,以小见大,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选文以“说”为载体,“得体”为主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C.选文用词准确,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人物形象鲜明。
D.选文结构上水到渠成,由事入理,析理透彻,卒章显志。
【解析】选C。文章没有通过刻画人物表达自己的感悟,人物形象不鲜明。
21.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就文中小女孩、南怀瑾两人的做法,谈谈你的见解或看法。(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对两人的叙述来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1)赞同小女孩的做法,她天真、透明,无饰无邪。作为当代中学生,展示优点、美丽、自信,张扬为何不可!(或:不赞同小女孩的做法,她太张扬,尤其是邀宠的行为强人所难。)
(2)赞同南怀瑾的做法,他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沉静内敛,不张扬、不夸饰。(或:不赞同南怀瑾的做法,做人应坦诚,不能过于谦虚,说出实情,也许更能激发年轻人读书求知的欲望。)
三、写作(40分)
22.(2013·安徽中考)以“那段    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就要构思所选的素材。所填写的词语是关键词,如果选择“温暖”,那么在那段时间里,哪些事让你感到温暖,就是你要选取的写作材料。最后,就要布局谋篇了。开头最好先点题,也可设置悬念,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再写让你感到温暖的事,二至三件即可,其中一至二件要详写,另一件要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中心。结尾可以扣题,与开头呼应。采用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穿插适当的议论抒情。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