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二)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
A.遨游(áo) 诬蔑(miè) 眷恋(quàn)
B.闭幕(mù) 募集(mù) 泥浆(jiānɡ)
C.造诣(yī) 嫣红(yān) 诧异(chà)
D.戍边(xū) 踱步(duó) 哽咽(ɡěnɡ)
【解析】选B。A项,“眷”应读juàn;C项,“诣”应读yì;D项,“戍”应读sh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据理力挣 荷塘佳色 成家立业 得意门生
B.辉煌成就 坚持到地 精致匀称 掐指一算
C.与世隔绝 饱受折磨 摇摇晃晃 脸色惨白
D.踱来踱去 变相软禁 设法莹救 北海泛舟
【解析】选C。A项,挣—争;B项,地—底;D项,莹—营。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 )
A.故弄玄虚的布兰妮让保镖用大伞遮住整个人,令守候的歌迷和媒体大失所望。
B.大会期间,精神矍铄的老专家和风烛残年的年轻人济济一堂,共同聚焦核能“产学研”的对接与延伸。
C.面对老师的一再追问,小民无言以对,最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D.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退去之后,中外航空公司不约而同地以“跳水价”迎接春暖花开季旅游出行高峰的到来。
【解析】选B。“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不符合语境,应改为“风华正茂”。
4.下面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2分)
①高山滑雪是最具观赏性的、最刺激的项目,对运动员心灵的升华和熏陶绝非室内项目可比。当然,开展起来毫无疑问需要更多投入。②从中国队参加索契冬奥会的项目看,一些投资巨大的雪车、雪橇、北欧两项等项目,中国还没开发。这就造成中国长期以来冰雪运动的“冰强雪弱”的格局。
答:①
②
答案:①“升华”与“熏陶”调换位置。②“开发”改为“开展”。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B.《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是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C.《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的主人公是钱学森,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文章的体裁属于人物通讯。
D.《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使楚》是从《晏子春秋》中选辑的。
【解析】选A。“德国”应为“法国”。
6.默写填空。(4分)
(1) ,恨别鸟惊心。 ,家书抵万金。
(2) ,隔江犹唱《后庭花》。
(3) ,铁马冰河入梦来。
(4)在《过零丁洋》中,用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诗句是: ,
。
答案:(1)感时花溅泪 烽火连三月
(2)商女不知亡国恨
(3)夜阑卧听风吹雨
(4)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7.综合性学习。(6分)
小明作为“长城”景点的小导游,特地上网搜集到了如下关于“长城”的资料。请认真阅读,完成相应题目。
(1)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啊,长城!
(2)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互市的商旅蹙眉,却使历代的皇帝心安。你是民族封闭的象征啊,长城!
(3)可现在的你,敞开了胸襟!亿万游人的到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曾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4)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1)以上资料对历史上的长城和现在的长城分别做了怎样的评价?(3分)
答:
(2)资料中提到了长城的哪些价值?在你心目中,长城还具有怎样的价值?(3分)
答:
答案:(1)历史上长城——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现在的长城——开放而自信。
(2)资料提到了长城的军事价值、旅游价值。
长城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A.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应归功于人民。B.长城与“闭关自守”的关系应是辩证的。“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这句话是片面的,长城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起到了防御外敌的作用,也在和平年代加强了对外交流。C.长城,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古代人民苦难的象征。D.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尽的。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造成万里长城,也可以以轰轰烈烈的起义推翻秦始皇这样的暴君。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8~10题。(12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jì):天放晴。③被:同“披”。④陛:皇宫的台阶。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 ( )
(2)齐人固善盗乎 ( )
(3)晏子入见,立有间 ( )
(4)逸而知人之劳 ( )
答案:(1)捆绑 (2)偷窃 (3)一会儿 (4)舒服(安逸、安乐、安闲)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齐人也,坐盗。
译文:
(2)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
答案:(1)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的罪。
(2)(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10.【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做评析。(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能力。结合文中的语言选取两个人物来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③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附【乙】【译文】
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二)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1~14题。(15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11.选文第1段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关键语句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普法战争法国割地赔款的背景,以及语段中关于“语言”的核心,并联系人物强烈的爱国之情作答。
答案:“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击退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12.就文中的细节描写,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①“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一细节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
②“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细节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用词、修辞、描写方法等方面着手。要紧扣“最后一课”这一主题所引发的爱国元素。
答案: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和教室里的人们热爱祖国的深情。
②表现了小弗郎士对德语的反感,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卑劣行径的愤慨,讽刺了敌人的愚蠢,表达了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13.同样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什么说“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组织语言回答。
答案:当小弗郎士明白了今天是最后一课,这激起了他内心的爱国之情。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且把学好自己祖国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14.选文第1段最后一句话中“恨不得”“一下子”两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将句子的“塞”改为“装”或“放”行不行?为什么?(3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韩麦尔先生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来分析。
答案:“恨不得”“一下子”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急切心情,更能突出他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塞”改成“装”或“放”都不好,“塞”有“急切地给”的意思,与韩麦尔先生急切的心情相吻合,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
(三)(2013·娄底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3分)
新的学期,刘老师到一个班当班主任。她发现班上有一个奇怪的男生,每天中午放学后,别的学生一窝蜂似的涌出教室,只有他,坐在教室里,拿出书本来看,或者拿出作业来做。他的名字叫张晓军。
一天中午,刘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对张晓军说:“张晓军,放学了,快回家吃饭吧!”张晓军说:“老师,我知道,我想等会儿再回家!”刘老师问道:“你不饿吗?”张晓军说:“饿!”刘老师说:“那就快回家吧!”张晓军说:“我等会儿就回家!”说完,张晓军又埋头做作业。
这是一个固执的孩子,刘老师想,他肯定是想把成绩赶上去,便忍不住对张晓军说:“饿着肚子可是学不好的,你回去吃饭吧,吃了饭到学校找我,我可以帮你补习功课!”
张晓军说:“老师,您误会了。其实,我迟些回家,并不是为了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刘老师睁大眼睛:“那你是为了什么啊?”
张晓军告诉刘老师,他的父亲早年去世了,母亲为了供他和妹妹读书,便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妹妹。每天早上,他和妹妹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由于饭量大,他担心自己吃多了,妹妹就吃不饱,便迟些回家。这样,妹妹就可以先吃饭,剩下的,就全是他的,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
原来是这样。刘老师问张晓军为何不多做些饭菜,张晓军说他们每个月的钱只有那么多,要是多做些,钱就不够花。他不忍心告诉母亲家里的情况。他说要是让母亲多寄钱回家,母亲就会起早贪黑地干活,会很辛苦。张晓军说他少吃一点没什么,不能苦了母亲,饿了妹妹。
刘老师默默地听着,湿了眼睛。①她掏出钱包,拿出一百元钱,递给张晓军。张晓军连连后退,说:“老师,我不能要您的钱!您放心,我的问题我能解决。现在,我每天都在悄悄地捡废品,我能挣钱,很快就能吃饱饭了。”
刘老师知道,这是一个要强的孩子。她只好作罢,收起了钱。
以后的每个中午,刘老师依然发现张晓军迟迟不回家,每次看到教室里埋头学习的这个孩子,刘老师就叹息不已。
下一学期,刘老师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这个班级,当了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让刘老师没想到的是,在新的这个班,她又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生。这个女生每天中午放学铃声一响,她还没走出教室,女生就第一个冲出了教室。女生的脚步匆匆忙忙,似乎有什么急事。有时候踉踉跄跄,几欲跌倒,让人好不担心。
一天两天有急事没什么,可是总是有急事,那就不正常了。有一天中午,刘老师在放学之前点了女生的名,让她放学后留下来。没想到,女生竟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放学我不留下来,行吗?”刘老师说:“不行,我有事找你!”女生说:“老师,等我下午来上学的时候,我到办公室找您,行吗?”看着女生乞求的目光,刘老师点头答应了。
下课铃声一响,女生又是第一个冲出了教室,她的脚步依然是那样匆匆忙忙,依然是那样踉踉跄跄。
下午,女生走进了刘老师的办公室,她说:“老师,我来了。您找我有什么事?”刘老师问她:“为什么每天中午放学后你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女生说:“我急着回家……”刘老师说:“急着回家?肚子再饿,也用不着急那一会儿。你跑那么快,很危险的,你知不知道?”
女生说:“老师,对不起,让您担心了。”刘老师让女生以后放学别急着回家,可女生却说不行,刘老师问她为什么,女生说:“为了我哥!”
女生告诉刘老师,她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供她和哥哥读书,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哥哥。每天早上,她和哥哥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哥哥饭量大,她担心哥哥吃不饱,便先到家吃饭,这样,剩下的,就全归哥哥,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了。
刘老师想起了什么,她突然想到女生的名字叫张晓燕,不用说,她就是张晓军的妹妹。刘老师问张晓燕:“这么说,你为了让你哥吃饱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张晓燕连连摇头,她说:“不,我吃饱了,吃饱了!”刘老师知道,张晓燕没有说实话。刘老师掏钱给张晓燕,却被拒绝了。张晓燕说她在悄悄捡废品,等她挣到钱,她就可以买很多米和菜,就可以和哥哥一起回家吃饭了。
后来的日子里,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刘老师看到张晓燕第一个冲出教室,她就禁不住双眼潮湿。②她知道,那匆匆忙忙、踉踉跄跄的脚步里,跑出的是爱的直线。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2期,作者:李代金)
15.从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短语作为选文的标题。(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文中兄妹俩相互关爱的情感,选取最后一段中“爱的直线”作为文章标题。
答案:爱的直线
16.选文①②两处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心情?(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情感的把握能力。刘老师被兄妹俩的爱心感动,为他们的生活困苦而担忧。
答案:被兄妹俩的挚爱亲情所感染,被他们的懂事所感动,为他们的生活贫困而心酸。
17.请结合全文,分析妹妹张晓燕的形象。(3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中妹妹的言行进行分析,如她不要老师的资助而主动捡废品补贴家用,表现她自强自立的性格。
答案:出身贫苦但从不叫苦,懂得体贴母亲兄长,为让哥哥吃饱总是第一时间赶回家吃饭,主动捡废品补贴家用,是一个懂事乖巧、勇于付出、自强自立的女孩。
18.刘老师先后担任兄妹俩的班主任,这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这种巧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
答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迪。(3分)
答:
答案(提示):学生可从亲情与爱心、付出与索取、老师对学生关注关爱等角度去谈。
三、写作(40分)
20.(2013·济宁中考)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烦恼也有快乐。请以“成长的快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中心词是“快乐”,限定范围是“成长的”。明确了这一题目的含义后,就应考虑文章的布局。开头应紧扣题目,突出成长的快乐不可忘却。接下来,中心部分就应写体现自己成长中快乐的事:可以是学校里发生的,也可以是家里发生的,还可以是路上发生的,但一定要突出快乐这一旋律。且所写的事可详可略,能很好地表现中心就行。最后结尾部分,应再次扣题,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就完成了。只要在语言上再下点力气,在流畅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些,将能更好地展示你的文采。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