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检测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踱步(duó) 差使(chā) 诬蔑(miè) 山坳(ào)
B.嫣红(yān) 蹊跷(qī) 哽住(gěnɡ) 惩罚(chénɡ)
C.琐屑(xiāo) 懊悔(ào) 萌发(ménɡ) 涮净(shuàn)
D.呆滞(zhì) 恐吓(xià) 募捐(mù) 祈祷(qí)
【解析】选B。A项,“差”应读chāi;C项,“屑”应读xiè;D项,“吓”应读hè。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千锤百炼 苛捐杂税 万籁俱寂 据理力争
B.踉踉跄跄 娓娓动听 风烛残年 触目伤怀
C.气势凶凶 循循善诱 热泪盈眶 无精打采
D.酣然入梦 蹑手蹑脚 人影憧憧 花天酒地
【解析】选C。“凶凶”应改为“汹汹”。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 )
A.当被问到母亲的状况,孩子一时无言以对,最后无奈地把脸别过去。
B.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C.有些媒体更是在介绍剧情时故弄玄虚,制造莫须有的矛盾以赚取读者关注。
D.在韩国综艺节目《漫跑者》中,金秀贤完全没有偶像包袱,拼命奔跑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
【解析】选B。“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与语境不符,应改为“不由自主”。
4.(2013·长沙中考)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长沙、深圳和成都等城市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城市”。
B.由长沙制造的全国首款“高性能3D激光打印机”,15天销售了大约30台左右。
C.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岳麓山·橘子洲景区”成为长沙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D.是否高度重视人才,是长沙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十座城市”之一的原因。
【解析】选A。B项,“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去掉一个;C项,缺少主语,去掉“使”。D项,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5.(2013·湛江中考)名著阅读。(3分)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
(1)上文是《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的节选,该节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 。(1分)
(2)请根据文段中对话描写,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2分)
答:
答案:(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
(2)①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机智、勇敢。②唐僧不辨妖魔,不辨是非,耳根子软(立场不坚定)。
6.默写填空。(8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2) ,铁马冰河入梦来。
(3)海内存知己, 。
(4)商女不知亡国恨, 。
(5)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 , 。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千古名句是:
, 。
答案:(1)乌蒙磅礴走泥丸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天涯若比邻 (4)隔江犹唱《后庭花》 (5)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6)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7.综合性学习。(6分)
随着大型亲子体验式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班同学希望抓住这一契机,在本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中,就家庭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面任务。
(1)我班同学在学校中进行了相关调查。请根据下面的调查结果和采访记录,概括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2分)
【调查结果】
家长会参加人员统计图
学生作文写作内容统计图
【采访记录】
某同学:因为爸爸平时加班应酬多,所以我生病的时候,都是妈妈带我去看病。遇到困难,我首先会想到找妈妈帮我解决。
班主任老师:我们班里平时与父亲接触较少的孩子,大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比如不善与人交往,在竞赛活动中显得胆小、畏缩,体育锻炼中也不积极。
答:
(2)中国自古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请结合下面材料,判断应将下面哪则事例推荐给父母,并从中归纳出三条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2分)
【材料】
家庭教育既没有固定的教育情境,也没有系统的教育计划,更难考核其教育成果,因此对家长而言不是一项硬性的任务。在家庭教育中,尤其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孩子会更具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在家庭教育中,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赏也很重要,比如温暖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都是对孩子的鼓舞,会使孩子表现得更为出色。
【事例】
①谢安在大雪天与孩子一起赏雪、咏雪。(出自《世说新语·咏雪》)
②仲永的父亲领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出自《伤仲永》)
答:
(3)同学们准备在板报上写两句寄语表达对父母的情感。请根据下面同学搜集到的歌词,将寄语补写完整。(要求:两句话句式一致,字数相同)(2分)
【歌词】
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他的手掌有一点粗,牵着我学会了走路。
——《爸爸去哪儿》主题歌歌词节选
是你创造了这个家,然后又创造了我。是你拉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现在。啊……我亲爱的爸爸,你是我最崇敬的人;啊……我慈祥的爸爸,你是我未来的偶像。
——《父亲和我》歌词节选
寄语:母亲给了我血肉,哺育我成长;
答案:(1)父亲承担教育责任不够,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影响不足,这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推荐事例:① 经验一:善于创设教育情境。经验二:注重激发学习兴趣。经验三:适当鼓励孩子。
(3)示例一:父亲给了我骨骼,教会我坚强。 示例二:父亲给了我勇气,引领我前进。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2分)
答:
答案: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闻命⑥矣。”
(选自《战国策》)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叶徒相似 ( )
(2)晏子避席对曰 ( )
(3)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
(4)愿闻其说 ( )
答案:(1)只 (2)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3)到,到……跟前 (4)听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2)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答案:(1)齐国的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2)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禾比桂树还贵。
12.【甲】文中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答:
答案: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13.【甲】文中晏子和【乙】文中的苏秦都是出使楚国,虽然身份不同,但两个人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两个人物的语言表达来分析。
答案: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附【乙】【译文】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三天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先生的话,就像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这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禾比桂树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要见到大王就像要求见天帝一样难。现在要我拿宝玉当粮食,拿桂树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接受教诲了。”
(三)阅读《我的母亲》片段,完成14~16题。(12分)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加点的“清算”一词的理解。(3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句中主要指父亲来检查“我”的作业。
答案:“清算”这里是指父亲要来检查“我”的功课,说明作者的父亲对子女的学习要求严格,态度严厉。
15.“打得好”是母亲真心所说吗?结合母亲的“泪”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母爱。(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母亲既疼爱孩子又希望孩子上进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打得好”不是母亲真心所说,从母亲的“泪”中体现了母亲内心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学习上进的矛盾与痛苦,体现了母亲对子女负责的、深深的爱。
16.文中的母爱和现在家长的“溺爱”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种好呢?(5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现象的理解判断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母亲教育孩子的事件来分析。
答案:母亲不是一味“顺从”孩子,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没有姑息他,说明这种母爱是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而溺爱恰恰相反。当然是文中的母爱好。
(四)(2013·南京中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7~20题。(17分)
粥 里 春 秋
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的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17.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3分)
刚刚懂事,→年龄稍大,→上大学时,。
【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出叙述作者对《悯农》理解的过程的句子,然后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挂在嘴上 掂出分量 倍感深重
18.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6分)
(1)阅读第7段,展开想像,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3分)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
”
(2)第9段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3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想像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第(1)题主要从为了庄稼,吃点苦也不怕的角度来回答。解答第(2)题主要从男生和女生让饭票的细节来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1)没关系!为了庄稼好,受点苦也没啥!
(2)女生平时就留心到男生在挨饿;女生借口“吃不完”,把饭票送给男生;男生互相推让把饭票塞给最瘦弱的男生。
19.下列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3段“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二者各有侧重。
B.第4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充满美感。
C.第8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第10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解析】选C。这里表现了邻居房大伯对粮食的珍爱之情。
20.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的内容,从农人、饥饿年代的情感、珍惜粮食的态度和现在生活四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的怀念;对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欣慰;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
三、写作(50分)
21.(2013·武汉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以“看见”为题,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写作的角度,例如我们可以写“看山水”,见到了“生命的灵性”;“看人间”,见到了“世事的真相”;“看史传”,见到了“人性的善恶”;“看生活”,见到了“人情的冷暖”等。既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来写,也可以抓住一点细致展开。写作时不仅要写出眼睛所见,更主要的是写出心中所想、所悟。另外,文体方面,不宜写成说明文,适合写成记叙文,侧重记叙、描写,行文中或结尾处加上一些议论和抒情,可以提升作品的高度和深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