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11: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人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不仅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也使得“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
B.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年轻网民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
C.文学虽然不是理论命题,但是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需要符合名实一致的原则。
D.人们只有在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且定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岱年认同“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的观点后,指出了“立其诚”所包含的三层含义。
B.材料二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引用、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的道理。
C.“修辞立其诚”具有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热衷故弄玄虚等不良文风,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D.人在观察现象时,常带有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发挥人的主体性时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王国维《人间词话》)
B.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
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D.境非独谓景物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4.张岱年先生认为人们“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理解,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发言著论写文章”时应如何坚守“修辞立其诚”的准则。(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新湘行记①——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攀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东。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地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前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就沿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嘱咐我不必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成功的信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双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内心也必然和外表完全统一,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而对于在她面前一切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更充满亲切好奇热情。两手攀援缆索操作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内行。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分 ”
“嗨,这也算钱吗 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答理我。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因为我还以为农村合作化后“人情”业已去尽,一切劳力交换都必需变成工分计算。到乡下来,才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船开动后,我于是换过口气请教,问她在乡下做什么事情还是在学校读书
她指着树丛后一所瓦屋说,“我家住在那边!”
“为什么不上学 ”
“为什么 区里小学毕了业,这边办高级社,事情要人做,没有人,我就做。你看那些竹块块和木头,都是我们社里的!我们正在和那边村子比赛,看谁本领强,先做到功行圆满。村里还派我办学校,教小娃娃,先办一年级。娃娃欢喜闹,闹翻了天我也不怕。”
我随她手指点望去,正有六七个小顽童在游戏,有两个上了树,都长得团头胖脸。其中四个还穿着新棉袄子。
小船恰当此时,訇的碰到了浅滩边石头上,闪不知船滞住了。女孩子一声不响早已轻轻一跃跳上了石滩,用力拉着船缆,倾身向后奔,好让船中人起岸,让另一批人上船。一种责任感和劳动的愉快结合,留给我个要忘也不能忘的印象。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子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看来,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虫”。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
【注】①1934年,沈从文从北京返回湘西故里,满目疮痍,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一路写下一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后来结集出版,题为《湘行散记》。1957年再回湘西,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本二:
沈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所以有这样的功力,一方面是由于读书多。“由《楚辞》《史记》、曹植诗到‘桂枝儿’曲,什么我都欢喜看看。”我个人觉得,沈先生的语言受魏晋人文章影响较大。试看:“绕城长河,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联翩下驶。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这不令人想到郦道元的《水经注》 我觉得沈先生写得比郦道元还要好些,因为《水经注》没有这样的生活气息。另外一方面,是从生活学,向群众学习。“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先生所用的字有好些是直接从生活来,书上没有的。比如:“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的“灌”字,“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看牌”的“镶”字。这样的字,在生活里,群众是用着的,但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已经消失了。我们应当在生活里多找找这种字。还有一方面,是不断地实践。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比新渡口与老渡口,既表达了对老渡口“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的眷恋,又嘲讽了新渡口与环境的不和谐。
B.“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等描写,刻画了女孩的外貌,也突出了她经常参加劳动的特点。
C.作者善用“颜色”写景写人,如“青苍崖壁”“白鸭子”“青苍苍”“青山绿水”“绿胶线”等词语,描绘出丰富的色彩。
D.文中“合作化”“工分”“农村合作化”“高级社”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女孩子“抿嘴笑笑,扭过了头”的“扭”字和鲁迅笔下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都写出人物的自得。
B.翠翠是《边城》中的主人公,天真无邪、清纯可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她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C.沈从文这篇散文既继承了源自《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又延续了源于《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独特的风味。
D.汪曾祺认为沈从文文字功力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其大量阅读魏晋时期的文章,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语言养分。
8.文本二说“沈从文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请结合文本一对此简要分析。(4分)
9.如欲以“《新湘行记》的‘新’”为题写一则《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 ”(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 ”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行走,与《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词义相同。
B.“过蒙拔擢”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过”词义相同。
C.“报养刘之日短也”与“弗之劾也”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D.“华善之”与“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两句中的“善”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与朝廷提倡的以孝道治理天下相吻合。
B.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到陛下面前尽忠。
C.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死,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虽认为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但最终还是弹劾他。
D.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任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都官从事奏请免其官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4分)
14.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 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蜀郡李掾
岑参
饮酒俱未醉,一言聊赠君。
功曹善为政,明主还应闻。
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
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即将前往江城赴任,诗人与友人饮酒作别,以诗作赠,可见情谊之深切。
B.友人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并未得到明君的赏识重用,只能饮酒聊以自慰。
C.“夜宿”“朝行”句通过时间和地点的转换,表现出友人赴任路途的遥远。
D.有月相伴,有云可观,同过蜀地,但所感与李白《蜀道难》中的惊险有所不同。
16.诗歌的尾联广受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古诗词中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杜甫《蜀相》“,”,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面对命运的不公平,诗人只能选择借酒消愁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夕阳越来越贴近地面,原本一片金色的沙丘出现了晦明不一的强烈反差。沙丘的背面因照不到阳光被阴影覆盖,而连绵起伏的沙丘脊线却在夕阳映照下更加金光闪闪,就像一波连一波的金色波浪,源源不断地向着夕阳奔涌而去。眼前闪耀着金光的沙丘脊线,一下子有了鲜活而流动的美,恰似细浪在瀚海之中轻歌曼舞。
在我的惊讶中,已呈红色的夕阳开始亲吻大地,缓缓投入大地的怀抱,沙丘脊线的金辉也逐渐暗淡。随着夕阳的最后一抹红沉入地平线,夜幕升起来了。
漠风渐起,带来了些许凉意。我起身四顾,仿佛不知身在何处。少顷,回过神来,一个疑问慢慢从心头浮现:为何少有古代的文人墨客将光影变幻过程如此绝美且令人惊叹的大漠日落之景较为完整地呈现 虽然不乏一言胜万语的千古绝唱,但终究只是画了龙的眼睛,而未能画出龙的全貌。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时节,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太阳直射点南移,地面接收的热量减少, ① 。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人们常常会感受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凉意。此时,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一般在20℃左右,而南方地区也会逐渐告别炎热的夏季,进入较为凉爽的秋季。随着气温的降低,冷空气活动频繁,与暖湿气流相遇后,容易形成降雨。 ② ,但持续时间较长,给人一种秋雨绵绵的感觉。秋雨不仅带来了凉爽,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此时,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它们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温下降,由于北方的食物变得稀少的缘故,鸿雁便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寻找更适宜的生存。鸿雁的迁徙,不仅是大自然的一道美丽风景,也标志着季节的更替。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曾经引领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B.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和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C.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告诉我们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很多人爱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对过去一味强调努力的纠偏。其实,选择对了,努力才有价值;而努力够了,选择才有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高中学子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1.C
  2.B
  3.D
  4.①世事错综纷繁,复杂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人心扭曲,人们常隐藏真实思想感情。②追求真理要避免主观干扰,但人观察现象时往往有主体性,认识含主观因素,揭示客观真理并非易事 。
  5.①确保名实一致,言辞或命题要与客观实际相符,文学创作也应显示事物现象的本质。②做到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相统一,学说理论要经社会实践检验。③保持表里一致,心口如一,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④端正学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哗众取宠、曲意迎合,追求真理。
  6.A
  7.B
  8.①语言简洁自然,如描写女孩摆渡 “女孩子一声不响早已轻轻一跃跳上了石滩,用力拉着船缆,倾身向后奔”,寥寥数语就展现出女孩的利落。②善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字词,像 “抿嘴笑笑”“扭过了头”,使人物形象鲜活。③融合自然景色描写,“青苍崖壁”“青山绿水” 等,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氛围 。
  9.①人物形象新,女孩积极参与劳动、对未来充满信心,是乡村成长起来的新人代表。②社会风貌新,文中提及合作化、高级社等,展现出乡村新的社会形态和发展变化。③作者感受新,作者从对乡村人事的旧有认知,转变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对乡村新变化有了新的感悟 。
  10.B、D、G
  11.B
  12.C
  13.(1)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2)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就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使国家灭亡,由此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14.因为与诸葛亮交谈的人,没有能和他相当的对手,为了让对方理解,所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就会琐碎。
  15.B
  16.①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江城菊花盛开、香气弥漫的景象,表达对友人赴任的美好祝福。②以景结情,画面感强,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满道” 突出菊花之多、香气之浓,强化了情感氛围 。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8.构成:将连绵起伏且在夕阳映照下金光闪闪的沙丘脊线比作一波连一波向着夕阳奔涌的金色波浪。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沙丘脊线在夕阳下的形态和动态美,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其鲜活流动的美感,增强了画面感 。
  19.已呈红色的夕阳开始亲吻大地,缓缓投入大地的怀抱。随着夕阳投入大地怀抱,沙丘脊线的金辉也逐渐暗淡。
  20.当气温下降,由于北方的食物变得稀少,鸿雁便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21.①气温随之下降;②秋雨虽强度不大
  22.B
  23.略(此为作文题,需根据 “选择与努力” 的关系,结合自身发展,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进行写作,体裁一般为议论文,不少于 800 字。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