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127年,繁华的东京城破,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等3000余人被掳往北国,北宋灭亡。这段历史被称为( )
A.靖节之难 B.靖难之役 C.元嘉之耻 D.靖康之变
2.现在唐山市各区县(市),除迁西潵河流域、铁门关等部分区域外,在元朝时大多属于“腹里”地区。负责这一地区行政治理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辽阳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3.宋代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陶瓷的器型发展到数百种之多,窑址分布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其中,后来被誉为瓷都的是( )
A.泉州 B.景德镇 C.广州 D.南京
4.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他”是( )
A.元昊 B.阿骨打 C.苻坚 D.阿保机
5.“一个极其富强的王朝,突然崩盘,徽宗和钦宗这两个皇帝,还有他们的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宗室贵戚、大臣等人,都被押送到了北方。"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西夏建立 B.宋金对峙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6.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B.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C.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豪迈奔放的诗词特点
7.金朝统治中原后,统治者专门设立了译经所,把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以满足科举考试用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以上措施体现出金朝( )
A.创新政治制度 B.吸收汉族文化 C.改革旧俗陋习 D.注重个人修养
8.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古代名人资料卡。据此判断,卡片中的人物是( )
姓名: 朝代:南宋 主要事迹:抗元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9.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一些评价,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观点 观点来源
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B.澶渊之盟使辽与南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局面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确切的定论
D.要辩证的看待澶渊之盟
10.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如图至如图是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历史探究活动中搜集到的图片,据此推断,他们所探究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南宋海外贸易范围扩展
C.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D.宋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11.南宋时,宋高宗说:“市舶之利对国家很有帮助,应该按照以前的法令,欢迎各国商人,前来经商贸易。”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A.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12.当代中国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中国历代王朝中,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假如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他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B.人们传诵辛弃疾的新词
C.吃占城稻做出的米饭 D.瓦肆里人们在讨论王安石变法
13.宋神宗在论及东南市舶之利时说:“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材料表明宋朝统治者( )
A.重农抑商 B.大力发展造船行业
C.重文轻武 D.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二、填空题
14.在中央,元朝设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 (负责监察事务)。
15.粮食运输: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 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 ;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 为主。
16.蒙古灭西夏与金
(1)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进攻西夏, 年西夏灭亡。
(2)蒙古和南宋结盟并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蒙古和 直接对立局面形成,双方战争持续40多年。
17.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 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流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和:澶渊之盟
①签订双方: 和辽
②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
③影响:很长时间,宋辽保持了 。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交融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和二,我们民族交往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地,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地。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运用”的发明分别是什么?列举其中一项发明,简述其所带来的影响。
四、综合题
20.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外交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第一项发明是在文字交流方面,第二项发明是在进行战争方面,而第三项则是在辨别方位方面。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教或者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
——摘编自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宋元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极盛,即使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也居于领先地位。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科技文化突飞猛进。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培根所说的第一项发明的名称。材料二提到“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材料一中哪项发明关系最密切?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21.两宋时期,我国出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示意图。
(1)请写出材料一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名称,并根据示意图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二 1005年,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北宋与辽、西夏分别订立了什么和约?这些和约分别对宋辽、宋夏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141年,(南)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
(3)宋金达成和议后,双方形成什么局面 根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种局面的分界线。从中可以看出南宋统治者什么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客观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B C A B B D D
题号 11 12 13
答案 A B D
1.D
2.A
3.B
4.B
5.C
6.A
7.B
8.B
9.D
10.D
11.A
12.B
13.D
14.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15. 会通河 大都 海运
16. 1227 1234 南宋
17. 辽太宗 宋太宗 宋真宗 寇准 北宋 岁币 和平局面
18.(1)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表现: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西夏: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2)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19.(1)主要力量:朝廷。
(2)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影响示例:以指南针为例,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20.(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第三项发明)
(2)原因:隋唐文化为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外贸易兴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丰富本民族文化;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答出两点即可)
21.(1)政权:辽、金。
发展趋势:由民族政权并立到趋向统一(或国家由分裂到走向统一)。
(2)和约:澶渊之盟、庆历和议。
“澶渊之盟”,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庆历和议”,换取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边界贸易兴旺。
(3)局面:宋金对峙。
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态度:满足于现状,苟且偏安。
(4)积极作用:使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