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让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本课所在的五下第八单元,依人文主题"风趣幽默"设定的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层层引导重点突破,再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读读、划划、圈圈、说说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语言提升,体会文章道理。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课文的学习,继承发扬“团结才有力量”的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感受语言的风趣,尝试仿写。
思维能力: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审美创造: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风趣的语句。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找到生活中与大拇指相似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漫画启趣——激活“趣味感知”
1.情境导入:出示丰子恺自画像及《白鹅》插图,点明“漫画与文字皆藏趣”,引出课题《手指》。
2.“若给手指拍‘趣味照片’,你会拍外形,而作者拍了什么?”(引导发现“姿态、性格”视角,板书关键词)。
(设计意图:用比喻激活“人格化表达”认知,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趣味联结。)
(二)初读寻趣——发现“新颖视角”
1.品“带”字之趣出示句子:“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提问:“‘带’字用错了吗?妙在哪?”(生:没把手指当身体一部分,当“随身伙伴”,很有趣!)
小结:“漫画家的幽默从‘用词’开始,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就能发现趣味。”
(设计意图:通过“带”字品析,落实“语言表达趣味性”的感知,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
2.梳“结构之趣”
默读课文,用“____”画姿态、“~~~~”画性格。
发现结构:“每个手指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就像给手指写‘人物小传’!”
(三)小组合作探究——梳理五指姿态与性格
1.聚焦大拇指,方法指引
(1)抓关键词,概括姿态
出示段落,圈画关键词:“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提问:“用一个词概括大拇指的外形?”(生:外形不美)
2.布置小组任务,明确目标
(1)任务说明:文中其他手指的姿态和性格是怎样的?请小组合作,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任务单。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形成表格
3.小结:通过小组合作,我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快速梳理了五指的姿态和性格,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趣味。
(四)精读品趣——解密大拇指的“趣味密码”
1.外形之趣——丑萌感的拟人化表达(方法示范)
(1) 抓关键词,概括姿态
出示段落,圈画关键词:“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提问:“用一个词概括大拇指的外形?”(生:外形不美)
联想生活:“像生活中的谁?”(生:卡通形象中的“胖墩”、憨厚的邻居大叔)
(2) 品语言,悟趣味
对比阅读:“不说‘短粗’,而说‘矮而胖、头大而肥’,哪种更有趣?为什么?”
(生:后者像在描写一个人,有画面感,带点调侃的亲切感。)
2.性格之趣——心甘情愿的“苦力担当”
(1)动词玩味,感受劳苦
出示“扶、抵、按、顶、翻、揿”6个动词,学生模拟动作(撑桌面、按桌角),体会“用力感”;
对比“动作相似但动词不同”,点明“精准动词让画面鲜活”,
顺势出示几个动作的词,检查生字,强调“揿”字读音(方言“按”义)。
(2) 6个“叫他”,强化反差幽默
师生合作读文(师重读“叫他”),发现“被动驱使感”:“下意识动作→有人使唤”的拟人化趣味;
抓“死力、拼命、用劲”等词,夸张式朗读(“玩命干活”),凸显大拇指“苦力担当”形象。
(3)不讨巧细节,激活画面联想
分析“呆呆站在一旁”“感谢其他四指”,以“呆萌无奈”联想生活场景,感受拟人化的真实感;
随文教学“搔”字(提手旁+虫,强调笔顺与结构),结合动作演示加深记忆。
4.写法总结:先概括后举例
梳理结构:总写“最肯吃苦”→6件事例→“不讨巧”→2件事例,板书“先概括后举例”;
齐读段落,强化“辛苦忙碌与不讨巧”的反差,体会幽默背后的真诚赞美。
(五)联想迁移——感悟平凡中的伟大
1.精读品趣——联想迁移,深化情感
(1)问题导入,引发联想
教师引导:
“同学们,丰子恺笔下的大拇指‘最肯吃苦’却‘从不讨巧’,这样的‘性格’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他们和大拇指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
以问题链激活生活经验,建立“手指特点”与“人物品质”的关联,为“以手指喻人”的写法理解铺垫。
(2) 学生分享,多元共鸣
预设:环卫工人、消防员、老师、班级默默奉献却不邀功的同学……
2.教师总结:
老师听出来了,读了这些句子,大家心里想到的都是这样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又可亲可敬的人。
(六)总结提升——发现“风趣”的秘诀。
1.回顾写法——赏析拟人化与段落结构
赏析拟人化这样的写法和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体会这样的语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幽默风趣!(板书:趣!)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感受,培养对“趣味语言”的敏感度。为后续自主分析其他手指的描写提供“写法分析”的范例。)
2.勾连单元导语,解读幽默内涵
引出单元导语——幽默风趣是智慧的闪现。齐读。
(七)背景延伸——埋下哲思伏笔
这样有趣的文字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智慧呢?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丰子恺先生的作品风格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那么作者想借助《手指》这篇文章表达怎样的弦外之音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八)课堂总结——趣读延伸,预设期待
推荐阅读《缘缘堂随笔》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手指,看看其他手指细细品读起来又会给你什么样的趣味呢?课文中还藏着哪些让语言变得风趣的秘密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九)板书设计
22. 手指(趣!)
姿态:外形不美 拟人化
性格:最肯吃苦 细节描写(先概括后举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衔接旧知
1.回顾大拇指: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拇指,谁能用关键词概括它的特点?(外形不美、最肯吃苦)
追问:作者用了哪些有趣的写法让大拇指“活”起来?(拟人化、先概括后举例、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大拇指的特点与写法,激活旧知,强化“拟人化”“先概括后举例”等核心知识,为迁移学习其他手指作铺垫。)
2.悬念引入:
过渡:大拇指是“苦力担当”,那其他四根手指又有什么独特的“个性”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丰子恺的“手指世界”。
(二)品读探究:聚焦四指,感受“趣”与“理”
1. 学习食指:“机敏勇敢的苦工”(师生共学)
品语言:
提问:“秽物、毒物、烈物”“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作者为什么用排比列举?(增强画面感,突出食指的“吃苦耐劳”与“危险担当”,语言紧凑有节奏感)
追问:“消受”一词用得妙在哪里?(反话正说,幽默地写出食指“被动承受苦难”,像个“默默咬牙的勇士”)
悟写法:
小结:食指像生活中“冲锋在前、不怕困难”的人(如消防员、警察),作者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让手指“性格”鲜明。
(设计意图:语言品析:通过排比句分析,体会文字节奏感与画面感,落实“语言表达趣味性”的教学目标;“消受”一词的反话正说,让学生感受幽默背后的情感倾向。)
2. 小组合作:探究中指、无名指、小指(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单,分组品读3-5自然段。
汇报交流:
中指:抓住“曲线优美”“养尊处优”,体会作者用比喻(关公的左右膀)和拟人(“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暗讽其“华而不实”。
无名指和小指:通过“秀丽”“可爱”与“能力薄弱”的反差,感受作者先扬后抑的幽默(如“除了享乐,一事无成”的调侃)。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单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抓关键词、对比分析的能力;中指的“养尊处优”与无名指、小指的“先扬后抑”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思辨中感受作者对不同“性格”的调侃与思考,深化“幽默中藏批判”的语言风格认知。)
3. 对比思辨:五指“众生相”
提问:五指中,你最喜欢谁?最想“批评”谁?为什么?
讨论:作者写手指,其实是在写人。大拇指像“劳动者”,食指像“冒险者”,中指像“领导者”,无名指和小指像“享受者”,他们给你什么启示?
小结:五指如人,各有长短,只有团结才能成“拳头”(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智慧——借手指讲人生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喜欢与批评”的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手指性格”,激活批判性思维;)
(三)写法迁移:仿写“五官”,趣味表达
1. 方法回顾:
梳理课文写作“秘方”:
拟人化:赋予事物人的姿态、性格(如“大拇指呆呆地站在一旁”)。
细节描写:用具体事例、动作、感受让形象生动(如“揿电铃、搔痒”)。
幽默语言:反话、调侃、对比(如“中指曲线优美,显示养尊处优”)。
2.片段练笔:
题目:《鼻子的“自述”》《嘴巴的“抱怨”》等,任选一个五官,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幽默的话。
示例引导:
“鼻子生在脸中央,虽不及眼睛‘心灵窗户’的美称,却默默承担着‘呼吸大使’的重任。花香、饭香,他第一个享受;油烟、粉尘,他第一个‘遭殃’。感冒时,鼻塞如‘堵车’,他闷得慌;跑步时,喘气如‘拉风箱’,他累得慌……”
3.分享点评:
学生朗读片段,师生从“拟人化”“细节趣味”“哲理意味”三方面点评,鼓励个性化表达。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拟人化、细节描写、幽默语言”三大写作秘方,为仿写提供清晰支架,降低创作难度。)
(四)总结升华:趣语言·大智慧
1.情感升华:
提问:丰子恺的文字为什么让人读起来笑中带思?(因为他既写“小”手指,又藏“大”道理,用幽默传递智慧)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炼丰子恺作品“小中见大”的特点,深化对“幽默与哲理共生”的文学认知;)
2.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感受“小中见大”的散文魅力。
课后任务:修改“五官”片段,尝试在幽默中融入对生活的思考(如“眼睛:分工不同,各有价值”)。
板书设计
22. 手指(丰子恺)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成拳,才有力量
↓
写作密码:拟人化·细节趣·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