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2024山西中考]为保护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运输危险化学品火药、汽油、浓硫酸等的车辆,必须使用重要的警示标志,其中在运输火药的车辆上应该张贴的是( )
A.腐蚀品 B.爆炸品 C.易燃液体 D.自燃物品
2.[2024重庆中考B卷]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风能 B.氢能 C.石油 D.潮汐能
3.人教第七单元课题1习题变式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4.新情境·防灾减灾日 [2024省实验三模]每年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棉被着火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B.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有序撤离
C.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D.将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灶台的上方
5.人教第七单元课题1图片素材[2024安阳一模]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③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向②白磷处通入氧气,白磷会燃烧
C.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
D.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可燃气体中混有空气,遇到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B.高层建筑物起火,不可乘电梯,应从安全通道撤离
C.乘坐公交车时,不能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品
D.手机充电器不使用时应及时拔下,不能长时间插在插座上
7.[2024许昌二模]某化学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均匀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写出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家庭厨房大多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为使天然气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 (写一条即可);关闭阀门可使火焰熄灭,其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9.新情境·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史书记载、成语或谚语中均涉及燃烧的知识。
(1)“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脂水”指石油,“烟甚浓”是指“脂水”发生了 (填“完全”或“不完全”)燃烧。
(2)“众人拾柴火焰高”中体现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10.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请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什么
11.[2024天津中考]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新材料使用被人们广泛关注。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近日,国务院颁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生产、生活中有以下做法:①发展绿色公共交通 ②开发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③植树造林 ④发展火力发电。下列选项符合节能减碳的是 (填字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3)含有氮化硅(Si3N4)的高温结构陶瓷可用于火箭发动机。二氧化硅(SiO2)、碳单质和氮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氮化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新课标·项目式学习 [2024福建中考]请参加社会性议题“汽车能源的变迁”的项目式学习。
(1)传统汽车能源主要来自石油。
①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石油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汽油作汽车燃料的缺点有 (写一个)。
(2)天然气和乙醇可替代传统汽车能源。
①甲烷(CH4)和乙醇(C2H6O)均属于 (填“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电池可给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
①电动汽车的电池放电时,其能量转化方式为 能转化为电能。
②以“使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车是否能减少CO2的排放”为题进行小组辩论,你的看法和理由是 。
1.新情境·传统文化 [2024江西中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
(1)火的利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下列有关火的利用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是 (填字母)。
A.驱赶野兽,开拓家园
B.火攻水淹,夺城掠地
C.取暖照明,改善生活
D.冶炼金属,发展生产
(2)《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
(3)《天工开物》记载有关炼铁过程:“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煤炭,或用木炭”。该过程中炭的作用是 ,炼出的铁可锻打成薄片是利用了铁的 性。
(4)火的利用促进燃料的发展,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部分地区对家用燃料进行了“气代煤”改造,用天然气代替煤的意义是 (写一条)。
2.新课标·学科融合 [2024长春中考]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填字母);
A B C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一条)。
3.[2024贵州中考]燃烧是常见的化学变化。科学利用和控制燃烧为人类服务,可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蜡烛燃烧
用燃着的火柴将图1中相同大小的两支蜡烛点燃。
图1
①用火柴引燃蜡烛,为蜡烛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②乙的烛芯比甲长,导致燃烧时更旺,原因是 。
③围绕甲、乙两支蜡烛的燃烧,你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
(2)氢气燃烧
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该火箭的发动机使用液氧、液氢作为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运行简示图如图2。
①火箭升空时,燃烧室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控发动机内阀门来调控动力。火箭运行过程中,为增大动力,应进行的操作是 。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2024山西中考]为保护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运输危险化学品火药、汽油、浓硫酸等的车辆,必须使用重要的警示标志,其中在运输火药的车辆上应该张贴的是( B )
A.腐蚀品 B.爆炸品 C.易燃液体 D.自燃物品
2.[2024重庆中考B卷]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C )
A.风能 B.氢能 C.石油 D.潮汐能
3.人教第七单元课题1习题变式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B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4.新情境·防灾减灾日 [2024省实验三模]每年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棉被着火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B.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有序撤离
C.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D.将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灶台的上方
5.人教第七单元课题1图片素材[2024安阳一模]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
A.①③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向②白磷处通入氧气,白磷会燃烧
C.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
D.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A.若可燃气体中混有空气,遇到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B.高层建筑物起火,不可乘电梯,应从安全通道撤离
C.乘坐公交车时,不能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品
D.手机充电器不使用时应及时拔下,不能长时间插在插座上
7.[2024许昌二模]某化学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均匀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写出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8.家庭厨房大多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为使天然气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 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或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合理即可) (写一条即可);关闭阀门可使火焰熄灭,其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清除可燃物 。
9.新情境·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史书记载、成语或谚语中均涉及燃烧的知识。
(1)“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脂水”指石油,“烟甚浓”是指“脂水”发生了 不完全 (填“完全”或“不完全”)燃烧。
(2)“众人拾柴火焰高”中体现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 。
10.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请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2)能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什么
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
11.[2024天津中考]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新材料使用被人们广泛关注。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近日,国务院颁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生产、生活中有以下做法:①发展绿色公共交通 ②开发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③植树造林 ④发展火力发电。下列选项符合节能减碳的是 A (填字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3)含有氮化硅(Si3N4)的高温结构陶瓷可用于火箭发动机。二氧化硅(SiO2)、碳单质和氮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氮化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SiO2+6C+2N2 Si3N4+6CO 。
1.新课标·项目式学习 [2024福建中考]请参加社会性议题“汽车能源的变迁”的项目式学习。
(1)传统汽车能源主要来自石油。
①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石油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汽油作汽车燃料的缺点有 汽油来自不可再生能源石油(或其他合理答案) (写一个)。
(2)天然气和乙醇可替代传统汽车能源。
①甲烷(CH4)和乙醇(C2H6O)均属于 有机 (填“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
(3)电池可给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
①电动汽车的电池放电时,其能量转化方式为 化学 能转化为电能。
②以“使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车是否能减少CO2的排放”为题进行小组辩论,你的看法和理由是 不一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电力来源、电池制造和回收过程等可能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合理答案) 。
1.新情境·传统文化 [2024江西中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
(1)火的利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下列有关火的利用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是 B (填字母)。
A.驱赶野兽,开拓家园
B.火攻水淹,夺城掠地
C.取暖照明,改善生活
D.冶炼金属,发展生产
(2)《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
(3)《天工开物》记载有关炼铁过程:“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煤炭,或用木炭”。该过程中炭的作用是 作燃料(或提供热量、提供还原剂等) ,炼出的铁可锻打成薄片是利用了铁的 延展 性。
(4)火的利用促进燃料的发展,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部分地区对家用燃料进行了“气代煤”改造,用天然气代替煤的意义是 更环保(或污染更小等) (写一条)。
2.新课标·学科融合 [2024长春中考]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可燃物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 (填字母);
A B C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合理即可) (写一条)。
3.[2024贵州中考]燃烧是常见的化学变化。科学利用和控制燃烧为人类服务,可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蜡烛燃烧
用燃着的火柴将图1中相同大小的两支蜡烛点燃。
图1
①用火柴引燃蜡烛,为蜡烛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 。
②乙的烛芯比甲长,导致燃烧时更旺,原因是 乙的烛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合理即可) 。
③围绕甲、乙两支蜡烛的燃烧,你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合理即可) 。
(2)氢气燃烧
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该火箭的发动机使用液氧、液氢作为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运行简示图如图2。
①火箭升空时,燃烧室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
②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控发动机内阀门来调控动力。火箭运行过程中,为增大动力,应进行的操作是 控制阀门A和阀门B,使燃烧室内的液氢、液氧充分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