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 (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河南)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 (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河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14 20:16:19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
1.[2024省实验四模]下列制造手机用到的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               
A.塑料 B.玻璃 C.硅晶体 D.钛合金
2.新情境·传统文化 [2024郑州桐柏一中三模]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包粽子的食材主要包括糯米、瘦肉、植物油等。瘦肉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是 ( )
A.维生素 B.糖类 C.蛋白质 D.无机盐
3.[2024广西中考]绣球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时用到了棉线。棉线属于( )
A.塑料 B.金属材料 C .合成橡胶 D.天然纤维
4.[2024安徽中考]某校开展“采摘节”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收获了大豆、花生等作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B.花生可用来获取油脂
C.劳动时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维生素
D.劳动出汗后应适当补充无机盐
5.新情境·科技信息 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浮空艇创造了大气科学观测世界新纪录,其锚泊主系缆由多束轻质高强度的聚乙烯纤维制成,该材料属于 ( )
A.合成材料 B.天然纤维 C.天然橡胶 D.金属材料
6.[2024甘肃中考]人体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 )
A.碘 B.铁 C.锌 D.氟
7.[2024重庆中考B卷]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碱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食用鱼虾能补充蛋白质
C.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
D.食用加铁酱油能预防缺铁性贫血
8.人教第十一单元课题2“探究”变式区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正确方法是( )
A.观察颜色 B.加水溶解 C.抚摸感觉 D.灼烧闻味
9.[2024河北中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乡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A.积极植树造林,防沙降尘
B.大力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C.回收废旧电器,节约资源
D.农业上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10.新情境·科技信息 [2024泸州中考]材料科学在利用太阳能上大显身手。最近,一种利用石英热捕捉器()捕获太阳能的新方法,可使温度达到1 000 ℃以上,从而有可能在玻璃、钢铁、水泥和陶瓷等工业生产中取代化石燃料。回答相关问题:
(1)玻璃、钢铁、水泥和陶瓷中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这些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石英均含有的元素为氧和   。
(2)该捕获太阳能取代化石燃料的新方法,目前其主要的2点优势为   (填字母)。
A.应用更环保   B.技术更成熟 C.资源更丰富
1.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供氧器 [2024开封二模]化学小组学习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后,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1)在实验室里,常采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等方法制取氧气,这些反应物中都含有的元素是   (填字母)。               
a.锰元素 b.钾元素 c.氧元素 d.氢元素
(2)实验室里现有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图所示的仪器。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试剂制取一瓶二氧化碳,选择的仪器有   (填字母)。
(3)查阅资料:某简易供氧器中的固体试剂是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粉末的混合物,其中白色固体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遇水会分解出Na2CO3和H2O2。某同学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等用品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所示。
甲   乙    
①若要验证甲处物质充分反应产生碳酸钠,加入了足量稀盐酸,则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在实验室里,检验乙处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简单方法是什么
(4)某家用制氧机如图所示,所用的制氧剂为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①反应仓中H2O2生成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观察窗和加湿仓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加热15.8 g高锰酸钾使其完全分解,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跨学科实践·自制简易CO2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缸 [2024河北中考]小明观察到敞口水草缸(水草和鱼共存)中不断有气体通入,如图1所示,他对此很感兴趣,于是跟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图1
探究Ⅰ:向水草缸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可能是空气或O2。
【实验1】将气体细化器从水中取出,收集一瓶通入的气体,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发现木条立即熄灭,说明猜想不成立。
【提出新猜想】可能是CO2或N2。
【实验2】将该气体通入   中,根据现象确定通入的气体是CO2。
【交流讨论】通入CO2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为   。
探究Ⅱ: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简易CO2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缸中。
【回忆旧知】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选择药品】小组讨论后选择了鸡蛋壳、小苏打和白醋等。
【设计装置】利用塑料瓶、输液管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套发生装置(乙中的夹持装置已省略)。
图2
【分析讨论】
(1)装置甲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向装有白醋的瓶中加入鸡蛋壳,拧紧瓶塞,使反应发生的具体操作为   。
(2)与甲相比,装置乙既可控制反应的速率,又可得到持续稳定的气流,故选择乙与图3所示装置(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组装成CO2发生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字母)。
图3
A.乙中的b口应与图3中的c口相连接
B.为除去CO2中混有的醋酸,X可以是NaOH溶液
C.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乙中的流速调节器
【实践应用】小组同学用自制的CO2发生器连接气体细化器向水草缸中通入气体,实践效果很好。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   。
反思拓展:CO2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请写出使用时的一条注意事项:   。
3.跨学科实践·成本控制 [2024长春中考]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浸泡在水中即可发热。同学们开展了“探秘发热包”实践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资料一:发热包发热温度能保持在72 ℃以上10~15分钟。
资料二:发热包中发热粉的主要成分为Al粉、CaO及Na2CO3,加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ⅠCaO+H2O Ca(OH)2;
反应ⅡCa(OH)2+Na2CO3 CaCO3↓+2NaOH;
反应Ⅲ2Al+2NaOH+6H2O2Na[Al(OH)4]+3H2↑。
问题1:上述哪个反应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 ℃以上的主要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取3 g不同样品,各加10 mL水,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分析讨论】
(1)通过曲线b可知,反应   (填序号)不能使温度达到72 ℃以上。
(2)甲同学认为,通过曲线c可知,主要是反应Ⅲ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 ℃以上;乙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准确,曲线c对应实验中使用了NaOH固体,温度较高的原因也可能与   有关;对此,甲同学补充说明,通过曲线d可知,反应Ⅲ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 ℃以上的主要原因,请说明他得出此结论的理由   。
问题2:能否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
【分析讨论】大家认为,可从经济、安全、发热效果等视角进行分析。
(3)经调查,CaO:420元/千克,Na2CO3:450元/千克,NaOH:1 130元/千克。
根据NaOH的来源不同,计算可知:
若直接用8千克NaOH作发热粉原料,成本为9 040元。
若用CaO和Na2CO3为原料制取8千克NaOH,理论上,所需CaO的成本为2 352元,则CaO和Na2CO3的总成本为   元,成本更低。
(4)针对问题2,请你先做出判断,再分别从物质性质和曲线变化趋势两个角度说出判断理由   。
问题3:发热粉能持续发热10~15分钟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讨论】
(5)对比曲线a、c、d可知,发热粉持续发热的原因可能是:反应   (填序号)能够逐渐地产生NaOH,产生的NaOH再与Al粉反应,持续放出热量。
(6)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   。
【总结提升】可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成分来调控化学反应的路径,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拓展延伸】
(7)使用发热包时,撕开外包装塑料袋,检查装有发热粉的无纺布袋无破损后,放入凉水中。使用后妥善处理发热包。试推测无纺布应具备的性质   (答一条即可)。 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
1.[2024省实验四模]下列制造手机用到的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 )               
A.塑料 B.玻璃 C.硅晶体 D.钛合金
2.新情境·传统文化 [2024郑州桐柏一中三模]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包粽子的食材主要包括糯米、瘦肉、植物油等。瘦肉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是 ( C )
A.维生素 B.糖类 C.蛋白质 D.无机盐
3.[2024广西中考]绣球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时用到了棉线。棉线属于( D )
A.塑料 B.金属材料 C .合成橡胶 D.天然纤维
4.[2024安徽中考]某校开展“采摘节”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收获了大豆、花生等作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B.花生可用来获取油脂
C.劳动时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维生素
D.劳动出汗后应适当补充无机盐
5.新情境·科技信息 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浮空艇创造了大气科学观测世界新纪录,其锚泊主系缆由多束轻质高强度的聚乙烯纤维制成,该材料属于 ( A )
A.合成材料 B.天然纤维 C.天然橡胶 D.金属材料
6.[2024甘肃中考]人体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 A )
A.碘 B.铁 C.锌 D.氟
7.[2024重庆中考B卷]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烧碱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食用鱼虾能补充蛋白质
C.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
D.食用加铁酱油能预防缺铁性贫血
8.人教第十一单元课题2“探究”变式区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正确方法是( D )
A.观察颜色 B.加水溶解 C.抚摸感觉 D.灼烧闻味
9.[2024河北中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乡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B )
A.积极植树造林,防沙降尘
B.大力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C.回收废旧电器,节约资源
D.农业上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10.新情境·科技信息 [2024泸州中考]材料科学在利用太阳能上大显身手。最近,一种利用石英热捕捉器()捕获太阳能的新方法,可使温度达到1 000 ℃以上,从而有可能在玻璃、钢铁、水泥和陶瓷等工业生产中取代化石燃料。回答相关问题:
(1)玻璃、钢铁、水泥和陶瓷中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钢铁 ,这些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石英均含有的元素为氧和 硅(或Si) 。
(2)该捕获太阳能取代化石燃料的新方法,目前其主要的2点优势为 AC (填字母)。
A.应用更环保   B.技术更成熟 C.资源更丰富
1.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供氧器 [2024开封二模]化学小组学习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后,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1)在实验室里,常采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等方法制取氧气,这些反应物中都含有的元素是 c (填字母)。               
a.锰元素 b.钾元素 c.氧元素 d.氢元素
(2)实验室里现有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图所示的仪器。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试剂制取一瓶二氧化碳,选择的仪器有 ABGH (填字母)。
(3)查阅资料:某简易供氧器中的固体试剂是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粉末的混合物,其中白色固体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遇水会分解出Na2CO3和H2O2。某同学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等用品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所示。
甲   乙    
①若要验证甲处物质充分反应产生碳酸钠,加入了足量稀盐酸,则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有气泡产生
②在实验室里,检验乙处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简单方法是什么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4)某家用制氧机如图所示,所用的制氧剂为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①反应仓中H2O2生成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②观察窗和加湿仓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观察窗:观察是否有气泡(或观察产生气体快慢);
加湿仓:洗气(或使氧气具有一定的湿度)。(需按顺序或指定回答)
(5)加热15.8 g高锰酸钾使其完全分解,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15.8 g         x
=
x=1.6 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 g。
2.跨学科实践·自制简易CO2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缸 [2024河北中考]小明观察到敞口水草缸(水草和鱼共存)中不断有气体通入,如图1所示,他对此很感兴趣,于是跟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图1
探究Ⅰ:向水草缸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可能是空气或O2。
【实验1】将气体细化器从水中取出,收集一瓶通入的气体,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发现木条立即熄灭,说明猜想不成立。
【提出新猜想】可能是CO2或N2。
【实验2】将该气体通入 澄清石灰水 中,根据现象确定通入的气体是CO2。
【交流讨论】通入CO2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为 氧气(或O2) 。
探究Ⅱ: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简易CO2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缸中。
【回忆旧知】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为 CaCO3+2HCl CaCl2+H2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选择药品】小组讨论后选择了鸡蛋壳、小苏打和白醋等。
【设计装置】利用塑料瓶、输液管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套发生装置(乙中的夹持装置已省略)。
图2
【分析讨论】
(1)装置甲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向装有白醋的瓶中加入鸡蛋壳,拧紧瓶塞,使反应发生的具体操作为 将塑料瓶倾斜(或横放),使白醋与鸡蛋壳接触(合理即可) 。
(2)与甲相比,装置乙既可控制反应的速率,又可得到持续稳定的气流,故选择乙与图3所示装置(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组装成CO2发生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 (填字母)。
图3
A.乙中的b口应与图3中的c口相连接
B.为除去CO2中混有的醋酸,X可以是NaOH溶液
C.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乙中的流速调节器
【实践应用】小组同学用自制的CO2发生器连接气体细化器向水草缸中通入气体,实践效果很好。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 增大CO2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吸收更充分(合理即可) 。
反思拓展:CO2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请写出使用时的一条注意事项: 通入CO2不宜过多或过快(或不宜在光线昏暗时使用) 。
3.跨学科实践·成本控制 [2024长春中考]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浸泡在水中即可发热。同学们开展了“探秘发热包”实践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资料一:发热包发热温度能保持在72 ℃以上10~15分钟。
资料二:发热包中发热粉的主要成分为Al粉、CaO及Na2CO3,加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ⅠCaO+H2O Ca(OH)2;
反应ⅡCa(OH)2+Na2CO3 CaCO3↓+2NaOH;
反应Ⅲ2Al+2NaOH+6H2O2Na[Al(OH)4]+3H2↑。
问题1:上述哪个反应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 ℃以上的主要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取3 g不同样品,各加10 mL水,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分析讨论】
(1)通过曲线b可知,反应 Ⅰ (填序号)不能使温度达到72 ℃以上。
(2)甲同学认为,通过曲线c可知,主要是反应Ⅲ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 ℃以上;乙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准确,曲线c对应实验中使用了NaOH固体,温度较高的原因也可能与 NaOH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有关;对此,甲同学补充说明,通过曲线d可知,反应Ⅲ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72 ℃以上的主要原因,请说明他得出此结论的理由 曲线d对应的实验中发生了反应Ⅱ与反应Ⅲ,反应Ⅱ中温度变化不明显,故发热包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反应Ⅲ放热 。
问题2:能否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
【分析讨论】大家认为,可从经济、安全、发热效果等视角进行分析。
(3)经调查,CaO:420元/千克,Na2CO3:450元/千克,NaOH:1 130元/千克。
根据NaOH的来源不同,计算可知:
若直接用8千克NaOH作发热粉原料,成本为9 040元。
若用CaO和Na2CO3为原料制取8千克NaOH,理论上,所需CaO的成本为2 352元,则CaO和Na2CO3的总成本为 7 122 元,成本更低。
(4)针对问题2,请你先做出判断,再分别从物质性质和曲线变化趋势两个角度说出判断理由 不能只用Al粉和NaOH作发热粉,理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若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通过曲线c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发热包温度达到72 ℃以上后,持续时间较短,温度下降快,发热包发热温度不能保持在72 ℃以上10~15分钟 。
问题3:发热粉能持续发热10~15分钟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讨论】
(5)对比曲线a、c、d可知,发热粉持续发热的原因可能是:反应 Ⅱ (填序号)能够逐渐地产生NaOH,产生的NaOH再与Al粉反应,持续放出热量。
(6)曲线a对应样品比曲线d对应样品先开始发热的原因是 氧化钙先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
【总结提升】可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成分来调控化学反应的路径,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拓展延伸】
(7)使用发热包时,撕开外包装塑料袋,检查装有发热粉的无纺布袋无破损后,放入凉水中。使用后妥善处理发热包。试推测无纺布应具备的性质 透水性好(或透气性好等) (答一条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