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闲话章太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章太炎是中国近代 家, 家,著名学者。
答案: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填答即可。本文的作者是叶兆言,注意与本文有关的两个人名中“言”与“炎”不要搞错。
点评:本文所记叙的人物是中国重要的历史人物,学习对有关信息要注意了解。
2、作者对章太炎先生的 之情溢于言表,以 开篇,突出章太炎的地位。接着简单叙述了太炎先生的 ,为其“ ”作铺垫。
答案:敬仰|著名的鲁迅先生算是章太炎的弟子并写文章纪念他|革命经历和学问|名士气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开篇”“叙述”“铺垫”,根据所学所记,梳理文章内容,根据相关的文字概括填空。第一空可引用文章开头文段中的语句,第二空要概括作者所叙述的有关章太炎的事例,第三空直接引用文中概括章太炎性格特点的词语。
点评:本题要把握本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此类概括文章内容题,要看清题中的信息提示,仔细的梳理文章内容,找到信息相关点。平时学习要多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3、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檄文 蟊贼 诟骂 轶事
伺候 怠慢 侃 据案大嚼
答案:xí|máo|gòu|yì|sì|dài|kǎn|jiáo
解析:注意易歇错点,“檄”的声母是x不是j,“诟”的韵母是ou不是uo,“轶”的声母是y不是sh,“伺”的声母是s不是sh,“怠”的韵母是d不是t,“侃”的韵母是an不是ang,“嚼”是多音字,韵母是iao不是ue。
点评:给汉字注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4、下面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筹划chóu 冗杂rǒng 凫水fú 祈祷qǐ
B.懊悔huǐ 归省xǐng 菜畦qí 赫然hè
C.蝉蜕duì 行辈háng 蓦然mò 花圃pǔ
D.脑髓suǐ 亢奋kàng 羁绊jī 撺掇cuàn
答案: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祈”读qí,C项中“蜕”读tuì,D项中“撺”读cuān
点评:给汉字注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本题有难度,题中多音字不太好判断。考汉字读音的汉字,以形声字居多,所以平时学习要有针对性的识记汉字,特别关注易错读的汉字,平时多积累,考试时才有把握。
5、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捷 臃肿 一返既往 潜心惯注
B.彷徨 惨白 慷慨淋漓 锋芒必露
C.喧闹 书塾 家喻户晓 马革裹尸
D.仰慕 衰微 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答案: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惯”为“贯”,B项中“惨”为“苍”,“必”为“毕”,D项中“儒”为“孺”。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仔细判断。出现错别字,大多是由于字形相似或读音相同而混淆,所以平时学习一定要注意汉字读和写的特点,看准区别,识记积累。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弥高(更加) 鲜为人知(少) 人声鼎沸(水开)
B.羁绊(约束) 沥尽心血(滴) 警报迭起(屡次)
C.弥散(弥漫) 锲而不舍(刻) 迥乎不同(差得远)
D.宿儒(岁数大) 人迹罕至(稀少) 兀兀穷年(漫长的样子)
答案:D
解析:D项中“兀兀”指劳苦的样子。
点评:本题有难度,D项不好判断。对于字词义,平时阅读要注意积累,养成随看随查的习惯。做题时根据语言环境来了解字词的含义。
7、根据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
(1) 闲话
A 注意一点,免得让人说闲话 ________
B 闲话少说,讨论具体问题吧 ________
C 《闲话章太炎》 _______
答案:流言蜚语|毫无意义不重要的话|随意不正式
(2) 胡乱
A 快上班了,她胡乱吃几口就走了 ________
B 他话还没听完,就胡乱批评一气 ___________
C 我平时喜欢胡乱看书,……忍不住就想说给别人听_________
答案:随意不认真|不切实不正规|不按常规不固定
解析:首先要了解词语基本义,再根据语句中所表示的人的行为来判断词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点评:汉语中多义词很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识记。
8、解释词语
包藏祸心:
檄文:
怠慢:
诟:
倒戈:
蟊贼:
答案:心里暗藏着做坏事的主意|古代用于征召、通告或声讨的文书|冷淡、轻慢或招待不周|辱骂;耻辱|在战争中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指为害社会的人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直接解释即可,注意要把词语中关键字词解释清楚。
点评:汉语中词语丰富,学习中要注意识记积累,尤其是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B.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员。
C.他学习普通话很认真,一有机会就纠正和学习发音不正的地方。
D.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在不断改善。
答案:D
解析:运用反选排除法。A句“为……”之后应该有“而努力”,缺谓语;B句“加入……队员”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加入中国少先队”;C句“纠正和学习发音不正的地方”用错,应该是“学习发音,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点评:本题不难,病句易于判断。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所所了解,平时多阅读,增加语感。
10、下列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哪里比得上她呀!
B .张华考上了北大,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C .今年的暑假,你是打算去北京旅游呢?还是去深圳旅游?
D .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答案:C
解析:C句中第一个问号是逗号,因为两句是一个问题。
点评:标点符号在语句中不有表示语音的停顿,还可以协助语句表达意思,学习时要掌握标点符号的作用。
11、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②他总是微笑起来,并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③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④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A.①夸张 ②反复 ③比喻 ④比喻
B.①比喻 ②反复 ③拟人 ④排比
C.①比喻 ②夸张 ③拟人 ④排比
D.①夸张 ②夸张 ③比喻 ④比喻
答案:B
解析:先判断四句修辞方法,再看选项,用排除法。①句不是夸张,排除AD,②句也不是夸张,排除C。
点评:修辞手法,是语言的润滑剂,是语言调色板,恰当地使用修辞,能使语言富有韵味,使文章平添美感。
1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
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浅酌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注意空后语句所表达的内容特点,在选项中找到与之关系密切的句子,比如第一空后句中“白云蓝天,飞流急湍”的画意就与第三句“一幅……中国画”密切相关。
点评:此类考题,都学生来说都比较难,学生掌握不好判断的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判断例句的表达的主要意思以及前后句的关系,并利用句式特点,从选句里选择,采用排除法。
二、问题理解
13、题目为什么叫“闲话”?
答案:“闲”在这里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
①“闲话”是相对于严肃话题而言的。什么叫严肃话题?章氏是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讲他这方面的业绩,属于正经严肃话题。而这里的闲,则是不慌不忙,从容自如,自由、随意谈谈的意思。
②随意谈谈,又接近漫谈。漫谈还可能是正经的,不过不系统的,不全面,态度比较轻松而已。这里的闲话,比之漫话、漫谈更为随意。
解析:“闲话”一词是多义词,先了解其多个义项,再根据本文的内容、体裁与写作特点来判断词义
点评:多义词是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要注意分辨。
14、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⑴所写的都是所谓小事。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一生革命的大事很多,但课文没写,而只写这些小事。原因是这些小事中可以体现出大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风貌;其次,这些小事可以表现一种趣味,即名士气;其三,叙写这些小事也符合“闲话”之意。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选材特点”,根据本文中作者所叙说都是一些平常之小事来表现人物形象这一方法来分析说明。
点评:叙事作品的“材料”即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件,本题要从材料的运用方面来考虑。
15、这些事情都体现了章太炎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答案:名士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概括人物性格的词语直接填答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熟悉课文内容即可作答,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
16、写人的文章一般以人物的言行直接表现其性情,有时也借助旁人的态度来间接地表现,《闲话章太炎》有没有这种间接的表现?请你找出来,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持不同政见的鲁迅谓之“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袁世凯忌惮章太炎的学问和资历而不敢杀之;陆建章谓太炎一篇檄文,胜过十万兵马;陈宦则谓太炎一语,可安天下。这样写从侧面突出了章太炎威望之高,影响之大,令对手和政见不同者也不得不敬佩他。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借助旁人的态度来间接地表现”,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引出有关语句分析解答。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即可作答,关键是要熟悉课文。
17、鲁迅评价章太炎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叶兆言认为他是“古文大师”,章太炎说自己是“医学第一”。读了《闲话章太炎》,你认为章太炎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章太炎是个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是个恣睢狂狷的大革命家,是个诙诡机智的大思想家。
解析:根据文中所叙事例,了解人物的身份,抓住人物的言行表现,从其身份的三个方面来概括其形象特点。
点评:本题不难,可结合章太炎的三种身价结合其言行表现来分析概括。
18、袁世凯、陆建章、陈宦是怎样看待章太炎的?说明了什么?章太炎的朋友又是怎样对待他的?说明了什么?
答案:袁是又恨又怕,陆是相当敬佩,陈是评价更高、嫉恨 ,从侧面说明章太炎先生学问之大,资历之老,影响之巨大。朋友是出于保护和关心太炎,有热爱和敬重。
章太炎是个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是个恣睢狂狷的大革命家,是个诙诡机智的大思想家。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梳理课文,找到有关的内容,从“侧面烘托”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内容对突出章太炎形象的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即可作答,关键是要熟悉课文。
19、作者认为章太炎最突出的是名士气。所谓名士,指旧时名望高又不做官,常常不拘小节,不守世俗礼法,随情任性,自由散漫的人。课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章太炎的“名士气”的性格特点?你认为其中哪个例子最精彩?
答案:文中几乎所有小故事都是表现章太炎名士气性格的例子。如打算身穿麻衣,痛哭国门;扇柄坠大勋章见袁世凯;逢酒则醉,醉了则怒骂袁世凯;写无数诅咒袁世凯的纸条予以焚烧。挥杖驱逐宪兵,大骂“袁奴滚走”;纵酒骂袁以致误车;陪朋友聊天、吃饭以致结束绝食。其中最精彩的,从内容讲本应为身穿麻衣痛哭国门,但未展开具体写,也未实行下去,因此,应为陪朋友聊天、吃饭以致结束绝食最为精彩,因其中一些细节(我陪你吃)很见出章太炎任情率性的“名士气”的性格特点。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哪些事例”,根据所学所记,梳理课文,抓住人物的主要活动来概括事例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即可作答,学习时要多阅读,学会概括文章的方法。
20、下面几句话,你能否把其中加线的书面语改为口头语,或把口头语改为文言词语?试进行改动,并体会这样的改动对表达有什么不同。
①想我们这些晚辈不敢妄断是非曲直。
②他……抢过钱往来人的脸上便砸,怒目曰“袁奴滚走”。
答案:①可以改为“后来如我辈者”,但原文使用口语更符合“我们”的晚辈身份。②改为“瞪圆了眼睛大骂”意思也相同,但这里描写的是章太炎,使用文言词语更符合起身份。
解析:看清题目的要求,了解加点词的含义,根据要求改写,从口语的特点和章太炎的身份角度来分析说明语句改写后的效果。
点评:本题涉用语言风格特点的问题。文章的语言形式有时要根据所叙述的内容来决定,学习时注意这一现象。
21、从文中找出对章太炎先生的几个不同称呼,并思考讨论这些称呼的含义?
答案:后生的楷范——革命家,对身分地位的评价;古文大师——学者,对其学识水平的评价;章疯子——名士,对其独特性格的评价。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提示“几个称呼”,根据所学所记,梳理课文,找到这几个“称呼”,概括作者是对人物哪方面的评价。
点评:本题不难,熟悉课文即可作答,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
22、你觉得章太炎性格和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藐视世俗、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正直爱国、 狂放不羁、率性自然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提示“性格和精神品质”,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抓住人物言行表现来分析概括。
点评:本文虽然所写之事都是些小事,但作者以小见大,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种写法。
23、章太炎是民国时期的人物,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答案:藐视世俗、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正直爱国、 狂放不羁、率性自然
解析: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了解章太炎的精神品质,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主要从“爱国”和是非分明、敢作敢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两方面来解答。
点评:阅读文学作品,要汲取其中思想的营养,受之教育。
三、拓展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答案:AD
(2)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解析:第一题,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第二题,从时代与产生人才的关系和守住内心的“寂静”才有可能专心治学成国时代的人才这两方面来谈。
点评:本题第二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解答有难度,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俗世奇人》选段,回答问题。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1)用简洁的话概括第①段内容。
答案:本段描述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
(2)作者在第②段中极力写“刷子李”手艺之高,这是_________描写;第③段通过写人们的反应来写“刷子李”之奇,这是________描写。
答案:正面(直接) 侧面(间接)
解析:第一题,第一段文字是写场面,从写人来看,是人物活动的环境,从这个角度来概括即可。第二题,注意题中的提示信息,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来分析概括。
点评:概括内容和理解写作方法语文学习中必备的能力,学习中要多加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