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黄河化险》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黄河化险》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3 16:1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黄河化险》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的作者是 , 代作家。本文选自《 》。
答案:权延赤|当代|《掌上千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填答即可,注意“当代”与“现代”的区别,一般来说,“清”以后到建国前这段时间的作家为“现代作家”,建国之后为“当代作家”。
点评:本文有关作家作品不是重要的知识,作一了解即可。
2、本文记叙了毛泽东在 局势下,为了中国的革命大局,以
化险为夷的经过,展现了领袖 的风采。
答案: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大举进攻延安|“空城计”|临危不惧、意志坚定,敢于挑战,大智大勇
解析:第一空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历史背景来填答,第二空根据作品内容了解毛主席采取的策略概括填答,第三空,根据作品中所描写人物行言来分析,从精神品质方面来概括。
点评:此类根据作品有关内容题,要根据提问的答点,针对性的梳理课文内容来概括,关键是要学习时多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喧嚣 骤然 严峻 蠕动 鸦雀无声 咄咄逼人
猝然 袅袅 孱弱 沤烂 掼下 惊愕
愠怒 紧蹙 攥住 炙痛 幡影
答案:xiāo|zhòu|jùn|rú|yāquè|duō|cù|niǎo|chán|òu|guàn|è|yùn|cù|zuàn|zhì|fān
解析:本题判断点较多,要细心分辨,注意易错点,“嚣”不读“器”音;“愠”不读“温”音;“骤”“孱”“炙”声母是翘舌音;“猝”“攥”“ 蹙” 声母是平舌音,“袅”的声母是l不是n,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4、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在沸腾的喧嚣中,终于听出另一种低沉而重浊 的声响。
B. 毛泽东喜欢辩论,辩起来不乏尖锐、辛辣,甚 至像书生一样意气用事,夹带出嘲讽。
C. 呐喊声徒起徒落,精壮青年如草叶一般被大浪拍回,跌得前俯后仰。
D. 他吁了一口气,把还在燃烧的一撮火柴棍一下 子握入手心,紧紧攥住不放。
答案:C
解析:仔细阅读各句,注意音形相近的易错字。C“徒”为“陡”,“陡”为“突然”的意思。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5、解释下列词语
孱弱 咄咄逼人 鸦雀无声
猝不及防 旁若无人
踉踉跄跄 兵不厌诈
答案:软弱无能,文中指无力抗争。|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形容非常安静。|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用兵打仗可以使用欺诈的办法迷惑敌人。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直接解释即可,准确理解词语中关键字词的意义。
点评:学习时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重点记忆。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6、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只有向东走了?”毛泽东慢悠悠地,像是自问,又像问人。
答案:表示主席在思索,不轻易决断。
(2)毛泽东忽地停下来,把草帽抓在手里轻轻扇,慢悠悠道:“敌人真来了吗?”
答案:表现主席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了解课文相关内容,根据具体的情境,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来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点评: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学习时要多加训练,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像巨人的呻吟,像大地的呼吸……
B那火花最初绽开像蒜瓣,在不足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里便膨胀成一整头大蒜那么大。
C大浪应战一般咆哮起来,掀起一人多高,挟着拳头大的卵石飞扑过来。
D你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挡住枪子?
答案:A拟人、比喻;B比喻、对比;C比喻、对比;D反问
解析:A“呻吟”“呼吸”用了拟人手法,“像……”是比喻;B“像……”是比,“……那么大”是对比;C“应战一样咆哮”是拟人,“拳头大”是对比;D句问号表示反问。
点评:本题BC两项中后半句使用的“对比”要与“比喻”区别开,在句中并不是说像“大蒜”“拳头”,而在在大小形态上作比较。
8、文中“风大雨狂,道路泥泞”属于 描写,交代了 。
答案:环境描写|天气恶劣道路难行。
解析:根据句子内容即可直接判断出环境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是天气恶劣道路难行。
点评:本题只是要求客观的回答出方面来解答。
9、“能过要过,不能过也要过”这一语言描写,表现了任弼时 的性格。“任弼时牙齿咬得咯咯响,腮上鼓起一道斜纹,两眼死死盯住那疯狂的浪涛。”这属于 描写,表现了任弼时 的性格。
答案:遇事果断坚定|外貌|敢于战胜困难坚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具体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特点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点评:叙事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与思想情感是通过其言行来表现的,学习时对作品中的人物描写要仔细分析,认真体会。
10、“周恩来望望山头,快步追上,走在毛泽东左侧偏后”这是 描写,表现了周恩来
的性格。
答案:动作|处事谨慎细心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具体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特点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点评:叙事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与思想情感是通过其言行来表现的,学习时对作品中的人物描写要仔细分析,认真体会。
11、体会加点词语对黄河声响的描述。
在沸腾的喧嚣中,终于辨听出另一种低沉的重浊的音响。极遥远又极切近,极细微又极宏大,不知所在又无所不在!像巨人在呻吟,像大地在呼吸……
答案:运用了三组反义词,写出了在沸腾的喧嚣中黄河水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情景。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具体情境,从表现黄河水声的特点来分析解答。
点评:本题是对事物的状态进行描写,在叙事作品中此类描写往往用来表现环境的特点。学习中要注意体会,学会环境描写的方法。
12、体会加点词语的意味。
周恩来轻咳两声,凝固的空气松动一些。
队伍起了一阵喧哗,像阵风吹过阔叶林。马上又安静下来。静得庄严,静得悲壮。
任弼时点点头又摇摇头:“适当时间还得说说他。”
答案:“像阵风吹过阔叶林”比喻当时喧哗的声音之大。“点点头”说明任弼时对陆定一的话表示同意,“摇摇头”说明他不想让毛泽东再这样下去,他要给毛泽东提建议。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具体情境来分析。第二句是写场景,点明修辞方法,从表现场景的特点来分析说明。第三句是写人物的动作,根据具体情节了解“点头”和“摇头”的原因,即可作答。
点评:描写,是表达事物和人物态度的写作方法,学习中要好好体会,学会使用。
二、问题理解
13、下面是对毛泽东的神态描写,说说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⑴(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黄河时)毛泽东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
答案:体现了毛泽东对妄加揣测的战士的责怪。
⑵(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望住周恩来,神色严肃。
答案:担心群众会认为过了葭芦河等于过了黄河。
⑶(毛泽东决定不过黄河,走上堤岸)用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了一眼。
答案:胸有成竹,蔑视敌人 深感责任重大,决策艰难
解析:本文中毛泽东的形象是丰富的,要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体会其内心活动,分析概括其性格和思想情感。
点评:叙事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与思想情感是通过其言行来表现的,学习时对作品中的人物描写要仔细分析,认真体会。
14、下面文段中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李银桥捏出一撮火柴,可能不止七八根,沉住气用力一划,噗——!那火花最初绽开像蒜瓣,在不足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里便膨胀成一整头大蒜那么大。火舌一下子蹿上来,李银桥猝不及防,眉梢一灼,便闻到燎毛的气味。他立刻又感到手指炙痛、痛人肺腑。但他咬牙忍住了,没有丢下火柴。他仿佛听到手指的皮肉在嗞嗞响,但他没有看。他眼前只有那一支粉笔状的纸烟,伸过来,伸过来……
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眼睁睁看着那截烟灰在伸长,折断,跌落……
答案:表现了李银桥担心点不着纸烟的紧张心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具体情节,了解李银桥的身份及他为什么划火柴,体会其心里活动。
点评: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反映在行为动作上,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5、文中“黄河!”“黄河!是黄河!”“我们到黄河边了”这些句子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心情?
答案:写中央纵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黄河边。战士们期盼渡过黄河,摆脱敌人的围剿,让毛主席和党中央得以安全。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具体情节,了解战士们的处境来体会其心理活动。
点评: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反映在行为言行上,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6、文中写毛泽东骂人发脾气,是不是有损他的形象?为什么?
答案:毛泽东几次骂人发脾气,一是当时情势严峻,乃至万分危 急,重大决定不可儿戏为之;二是他真情率性的个性表现; 三是领袖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发作,“不讲理” 的时候,特别在紧要关头,为了顾及更重要的事情,难免 言行欠妥,伤及无辜。这并不有损他的伟人形象,相反,倒显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作者运用事实,从实际出发,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毛泽东,有感情的毛泽东,这样更让人感到资料的真实性、可信性、趣味性。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题中所示的情节,根据毛泽东当时所处的环境来体会其心理活动,说明所写内容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心情和个性。
点评:叙事作品中,理解人物的形象要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来分析,学习中要注意体会。
17、从毛泽东和任弼时两人的争论,表现出两个人怎样的个性、关系?
答案:两人对话中表现的性格,不是指决策过程中毛泽东的性格。毛泽东的性格:争强好胜,敏捷坦诚,能言善辩,行事有些意气用事。任弼时的性格: 责任心强,厚道认真,真诚直爽,敢提意 见。两人的关系既是上、下级,又是亲密的战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题中所示的情节,了解毛泽东和任弼时两人的争论的原因,根据两个语言的特点来分析概括各自性格特点。
点评:叙事作品中,理解人物的性格要根据具体的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学习中要注意体会。
18、说说任弼时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样的语言最终使毛泽东接受了批评?
答案:任弼时用一种实话实说的方式和不掩饰作假的语言,最终使注重实事求是的毛泽东认真思考,接受了批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题中所示的情节,了解毛泽东和任弼时两人的争论的原因以及两人性格的特点,从任弼时说话的方法和语言特点来分析问题解答。
点评:解答此题要了解任弼时与毛泽东争论的起因以及彼此的关系,以此来分析问题。
19、文题“黄河化险”中的“险”具体指什么?
答案: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政治形势两方面来理解“险”。
点评:解答此题要了解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事件背景。
20、面对敌人的子弹,战士们为什么不躲不闪,而是紧盯着毛泽东和他嘴上的香烟?
答案:表现战士们依赖毛泽东,期待毛泽东的决策。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具体的情节,从战士与毛泽东的关系与情感来分析战士们的行为表现。
点评:阅读叙事作品,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要根据具体的情节环境来分析
21、选文为什么对毛泽东抽烟的过程描写的如此细致?
答案:毛泽东抽烟的过程即他思考决策的过程,表现毛泽东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思考、决策的艰难,所以描写得如此细致。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具体的情节,从毛泽东行为与思考问题的关系来分析解答。
点评:动作描写是最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时要善于分析,学会运用。
22、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毛泽东作出“不 过黄河”的决策时的坚定、自信和果断。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第后一课内容,根据描写的内容判断描写方法,从表现毛泽东的精神品质来说明描写的作用。
点评:学习时要多注意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使用。
23、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根据你的积累,写下几句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答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解析:本单元就有两首毛泽东的诗词,直接引用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字。
点评:学习中对相互有联系的知识信息要注意积累。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雨大风狂,道路泥泞。中央纵队摸索着行进,好不容易走到曹庄。毛泽东浑身水湿,顾不得拧干,忙召集纵队领导开会。
“听,你们听到了没有?”黑暗中一个颤抖的声音问。
立刻,人们都警惕地竖起耳朵。
在沸腾的喧嚣中,终于辨听出另一种低沉而重浊的音响。极遥远又极切近,极细微又极宏大,不知所在又无所不在!像巨人的呻吟,像大地的呼吸……
“黄河!”
“黄河!是黄河!”
“我们到黄河边了!”
紧紧挤缩的人堆儿松动了一下,战士们都伸长脖子,一任雨水从头灌到脚,默默地向东凝视。
(1)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答案:毛泽东带领部队终于到达黄河边。
(2)“黑暗中一个颤抖的声音问”句中的“颤抖”一词体现了人们 的心情。
答案:激动、惊喜
解析:第一题,结合课文内容,抓住“我们到黄河边了”理解内容,概括选段的大意。第二题,根据本文所写事件的背景可知,战士们期盼渡过黄河,摆脱敌人的围剿,让毛主席和党中央得以安全,所以提到黄河水声,表达出激动惊喜的心情。
点评:根据叙事作品文段内容抓住其文字所述中心事件即可。理解人物的情感,要了解事件环境,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拓展阅读
25.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草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那么紧。人 ,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的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八路?”“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起沙着嗓子喊:“没有!”
敌人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第二自然段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苇的不同用途,是为了具体说明第一段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
A.水养活了苇草
B.人们依靠苇生活
C.这里到处是苇
D.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答案:D
(2)下面对第⑷段划线句子深刻含义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项(  )
A.它充满了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是抵抗日寇侵略的象征。
B.苇不单纯是好看,它还有各种用途,养活了生活在冀中的勤劳朴实的人民。
C.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D.它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它体现了冀中人民的坚韧不拔、不可征服的民族的精神,因而显得壮美。
答案:B
解析:第一题,既要突出人与苇的亲密关系,又要体现下文“穿”的特点。第二题,这段中所写的内容,都是突出白洋淀人依靠苇而生活。
点评:此类对作品内容理解的选择题,要抓住选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中有关的内容,分析判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