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灰雀》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5.《灰雀》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16: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三年级 讲课题目:《灰雀》
章节名称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灰雀》 学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我们的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好品德, 从儒家倡导的 “ 仁、义、 礼、智、信”基本道德准则,再到现在倡导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从未停止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三篇精读课文,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一个粗瓷大碗》一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请教》、《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语文园地》。司马光仁爱、道义、智慧,列宁用诚信来教育小男孩,赵一曼的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白求恩大夫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来到中国救死扶伤,他们所具有的品质都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编排了关于如何待人的古代名言,与“美好品质”的人文主题相呼应。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默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针对三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默读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默读要求从作为一种阅读形式的感知到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循序渐进不断提升。
内容 与学情 分析 内容分析 《灰雀》讲了一个既温暖又有意思的故事,列宁发现每天在公园里白桦树上欢歌的三只灰雀突然少了一只,便问一个小男孩有没有看见那一只。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让列宁猜到那只灰雀可能被小男孩捉去了。列宁通过巧妙的谈话,让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归了灰雀。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主要体现在列宁对小男孩巧妙的、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里,有尊重,有呵护;其次,小男孩的知错就改,也是令人觉得温暖的;还有,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也是温暖的。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列宁从小男孩一句“没……我没看见”里,听出了小男孩可能与那只灰雀的失踪有关系,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列宁该如何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呢?一句“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的猜测,一句自言自语的惋惜,就是列宁的机智选择,这几句话是分享自己的真切感受,也是对小男孩的试探。这种动之以情,却比晓之以理更有作用,小男孩被触动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过程中,两个人都应该有着丰富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文章里都没有写,只有语言描写和几处简明的神态描写。这样,故事就给读者留下了参与其中、揣摩和想象两人所思所想的空间,使阅读变得有意思起来。故事最后,列宁微笑着问灰雀的问题,也是有意思的,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学生这样的小读者更会觉得列宁很“有趣”。 正是文本叙事的“有意思”,突出了其与重点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学习价值:带着问题默读思考——列宁与小男孩在对话时,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同时,这一学习价值,又很自然地关联了朗读的具体目标:在角色体验中读出对话的语气。
学习重难点 1.通过组词、区分形近字等学生熟悉的识字方法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粉、粒、”3个左右结构的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把事情说清楚。(重点) 3.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它的喜爱,并有感情地读相关语句。(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由低段过渡到中段的学习,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概括、提取信息、鉴赏、猜想等能力。通过让学生调查灰雀失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呵护与尊重,以及体会男孩的知错能改和诚实。
学习目标 1.通过组词、区分形近字等学生熟悉的识字方法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粉、粒、”3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把事情说清楚。 3.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它的喜爱,并有感情地读相关语句。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并调查搜集有关列宁和灰雀的资料。
学习策略 精读鉴赏、归纳概括
学习环节 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与落实目标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美丽的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可爱的小鸟。你都知道哪些?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灰雀。(教师出示视频,并板书课题) 2.预习课文后,你知道除了灰雀,课文中还提到两个人,他们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并介绍列宁)灰雀和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鸟类。 2.学生观看视频听介绍。 3.学生齐读课题。 4.学生回答课文中出现的人物。 5.学生观看图片听介绍。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随机正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含有时间词语的句式。 4.教师小结: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画出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就叫概括。概括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第二,要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句;最后整合成故事的主要内容。你明白了吗?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2.学生认读词语,并思考三行加点字读音的不同点。 3.学生齐读词语,“仰”“或”在字形上分别容易和“迎、柳”“成”混淆,让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形。 4.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识字方法来认识“宁、渣、者、惜、诚”5个生字。 5.学生找出课文中交代时间顺序的词语。 6.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找三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 7.根据词语抓住故事的人物,说说课文大意。 让学生回忆自己所知的识字方法,运用到认识本课生字上,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另外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是一个重点。精心设计“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环节二;研读文句,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描写灰雀的句子,引导理解。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课件出示: (粉红)的胸脯 (来回)地跳动 (婉转)地歌唱 (惹人喜爱)的灰雀 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特点理解“胸脯”:“胸”和“脯”都是形声字,月字旁,表示与身体部位有关。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婉转”“惹人喜爱”的意思。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办法。板书:惹人喜爱。 4.指导朗读描写灰雀的句子,“来回跳动”读得轻快些,突出灰雀的动态美。“婉转地歌唱”要读出声音的高低变化,读出灰雀“歌声”的动听。注意读出灰雀的机灵、快活。 5.引导学生齐读。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树下,聆听着灰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它们那欢快的跳跃,我们怎能不爱上这三只灰雀呢?一起来读一读。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学生用横线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填一填。 ()的胸脯()地跳动()地歌唱()的灰雀 学生齐读所填内容。 学生借助形声字特点理解“胸脯”,让学生拍拍自己的胸脯,再找找插图中胸脯深红色的灰雀。 创设情境想象“来回跳动”。 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惹人喜爱。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婉转”“惹人喜爱”的意思。 指名学生朗读描写灰雀的句子,要读出灰雀的机灵、快活。 学生齐读。 此环节聚焦“灰雀的惹人喜爱”,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还原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历经“读进去”“想起来”“读出来”的过程。
环节三:研读文句,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引导学生角色代人,加深体会:你喜欢这三只灰雀吗? 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这样的灰雀,会做什么? 2.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并指导朗读。 句子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经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句子2: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指导朗读第一个句子:列宁每次都会仰望灰雀,真是十分喜爱它们,试着读出这样的感觉。 教师引读: 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 (3)课件出示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列宁走到那棵红松下,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没有找到; 又走到灌木丛边, 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没有 找到; 又走到 ,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还没找到。 (4)教师小结:这样找,就是文中说的“找遍了”。 (5)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句子。 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遇到这美丽活泼的灰雀会怎样做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找列宁对灰雀的做法,用波浪线画出,再猜猜他的想法,从哪些词语能看出他的想法。 (1)学生用“每 次 都 ”说话。 学生运用拆字的方法,分别解释字义,理解词语“仰望”。请学生做一做动作,加深理解。 仰望着灰雀的列宁,会在心里对灰雀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个句子,试着读出喜爱的感觉。 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学生齐读)。 (6)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列宁走到那棵红松下,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没有找到; 又走到灌木丛边, 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没有 找到; 又走到 ,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还没找到。 (7)学生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句子。 读懂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为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心理作铺垫,降低理解难度。
环节四:书写生字 出示“郊、粉、粒”3个字。 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左右结构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粉”“粒”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郊”中的“交”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左右部分可以写得紧凑些。 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把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按间架结构重新排排队。 学生朗读生字。 3.学生观察要学习的三个生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4.学生练写,写完后和书上的字对照修改。 5.同桌互评。 注重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通过归类整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字形,发现书写规律。让学生在“自己写完和书上对照”和“同桌比赛看谁写得漂亮”中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环节五:总结本课 教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课后请同学们把难记的生字多写几遍,并且熟读课文,下节课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在识字、写字中夯实基础,在充分读书中积淀情感,扎扎实实地进行练笔。
环节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用“跳动”“欢快”等词语写一写自己平时看到的小鸟。
达标检测 填写表格,再说一说。 时间 人物灰雀列宁小男孩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板书设计 灰雀 (惹人喜爱) 仰望 列宁 小男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