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核心考点检测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核心考点检测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4 17: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核心考点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旖旎(yǐ) 瞑目(mín) 镌刻(juān) 熠熠生辉(yì)
B.玷污(diàn) 踌躇(chú) 窈窕(yǎo) 提纲挈领(xiè)
C.倭寇(wō) 颧骨(juán) 簇拥(chù) 秉烛夜游(bǐng)
D.遐想(xiá) 矜持(jīng) 血泊(bō) 龇牙咧嘴(cī)
2.下列词语的书写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由终 施行 侵犯 手急眼快 B.繁忙 摔跤 轰然 出谋划测
C.吓虎 遮掩 拟定 磨拳擦掌 D.祈蹈 污秽 危杆 养遵处优
3.李旋运用下面加点的成语写的句子,其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她为理想与信仰而奋斗的决心,让我们都对她肃然起敬。
B.我们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胜利,全靠教练的神机妙算。
C.那片丛林里充满了兴致勃勃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在其中繁衍生息。
D.看到厨房一片混乱,我手忙脚乱地开始收拾。
4.下列名言名句、歇后语默写有错误的是( )
A.恻隐之心,则能有所不为。——《孟子》
B.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
D.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5.下列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对应无误的一项是( )
A.一双圆目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脑后鬃长排铁箭,全身皮糙癞还青。手上使件诡异物,九齿钉钯各个惊。(沙僧)
B.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王熙凤)
C.身长八尺,髯长二丈;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
D.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宋江)
6.下列语段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那老君到兜率官,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煽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
A.根据上文“解去绳索”可知,“穿琵琶骨之器”是束缚悟空的一种器物。
B.联系生活可知,“道人”是修仙悟道的人,这里指太上老君的弟子。
C.联系上文可知,“巽(xùn)宫”是八卦中的一卦。
D.猜测“搅”的意思是避开、打扰。
二、填空题
7.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dù jì ,委托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让将士们驾船靠近曹军的水zhài ,léi gǔ nà hǎn 。曹操生性多疑,命令弓弩手向草船射箭。诸葛亮最终凭借自己的神机妙算,巧妙化解周瑜的刁难。
(2)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因为河道zòng héng jiāo cuò ,小tǐng 成了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极目远眺,荷兰绿色的草原上jùn mǎ fēi chí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诗中的儿童是有趣的:有“ , ”的种瓜儿童;有“ , ”的吹笛牧童。
(2)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正如《论语》中所说的“ , 。”小明热心帮助盲人,妈妈称赞他说,做人应该有同情心,正如《孟子》中所言“ , 。”
三、句子训练
9.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照样子写一写。
例:热天真热啊。太阳像个火球,成天在头顶上烤。门前的树全耷拉着叶子,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好不容易盼来一阵风,还是热烘烘的。在这样的日子里,林子里的居民全都懒得动弹,因为一动弹就冒汗,全身黏糊糊的,难受死了。
热闹
四、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材料二】在中国独特的月文化感召下,望月思乡,似乎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每到中秋月圆之夜,总会有游子伫立月下,凝望明月。游子的背影是安静的,但游子心中的情感激流却在汹涌,澎湃着来自故乡的声音。就如李白所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纵使是豪情万千地吟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他,在圆月下也逃不过那泛起的一抹乡情;就像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身在何方,故乡的形象都在月下愈发清晰;就像王建说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
10.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月”字是一个会意字。
B.望月思乡,似乎是身处异地的中国人的一种习惯。
11.材料一中甲骨文的“月”字的含义是(  )。
A.夜晚的来临。 B.月之形,突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
12.材料二中引用三位诗人关于望月思乡的诗句,请选择其中一位的诗句写写你的理解。
祖父·后园·我
①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②花朵像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③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④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⑤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⑥那满头红形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⑦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⑧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想起来,又笑了。
⑨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
⑩“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儿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去处,玩没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3.本文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玫瑰花的 、 和 的特点,为下文 做了铺垫。
14.摘玫瑰、插玫瑰表现了“我”的 ;祖父知道后并不生气表现了他的 。
15.文章中多处写了“笑”,使人感到了人物的快乐。祖母什么也没说就大笑起来,是因为 。祖父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是因为 。
16.本文运用融情于 和融情于 的手法表达了“我”童年的 等。
17.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写道:“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请发挥想象,等“我”醒了,还会做哪些好玩的事情呢?注意不要和文中的内容重复。
我睡醒了,
五、书面表达
18.学校向全体学生发起了关于成长的征文比赛,请你仔细阅读下列征稿启事,参加比赛。
征稿启事 成长的痕迹,是墙壁上刻下的一个个记录身高的记号;成长的痕迹,是接过妈妈手中重物时的简单动作;成长的痕迹,是经历挫折后的再次扬帆起航……请以“成长的痕迹”为题,选择你成长过程中的“一道痕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重点写出让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详略得当。不少于450字。学校大队部 2024年7月2日
《期末核心考点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B C A C D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 瞑目(mín) ——míng;
B.提纲挈领(xiè) ——qiè;
C.颧骨(juán)——quán,簇拥(chù) ——cù;
D.矜持(jīng)——jīn, 血泊(bō) ——pō,龇牙咧嘴(cī)——zī。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A.由终——由衷,手急眼快——手疾眼快;
B.出谋划测——出谋划策;
C.吓虎——吓唬,磨拳擦掌——摩拳擦掌;
D.祈蹈——祈祷,危杆——桅杆,养遵处优——养尊处优;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运用。
C.“兴致勃勃”通常用来形容兴头很足,兴趣很高的样子。但在此句中,它被用来形容“丛林里的景象”,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景象”是静态的或客观存在的,不能自己“兴致勃勃”。更恰当的成语可能是“生机勃勃”,它用于形容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景象。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默写。
A.恻隐之心,则能有所不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大意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或者:恻隐之心,则能有所不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 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故选A。
5.C
【详解】本题考查了经典名著的理解。
A.从“九齿钉钯各个惊”可知是猪八戒。
B.从“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可知是林黛玉。
D.从“相貌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 刷漆”可知是武松。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D.“搅”这个词出现在“只是风搅得烟来”这句话中,用来描述风和烟的关系。在这个上下文中,“搅”的意思应该是混合或者翻动, 使得原本平静或分离的东西变得混乱或结合在 一起。所以,这里的“搅”并不是“避开、打扰” 的意思。其次,从词义来看,“搅”通常指的是用棍棒等物在液体或软质固体中转动,使其均匀混合或者变稠。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搅拌混凝土”“搅糖”。在这个语境中,显然不能理解为 “避开、打扰”。因此,选项D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D。
7. 妒忌 寨 擂鼓呐喊 纵横交错 艇 骏马飞驰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结合语境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书写时要注意“忌、寨、擂、横、驰”的正确写法。
8.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名篇的默写。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句诗描绘的是一群小孩子,他们虽然还不懂得耕田织布这些农活,但看到大人们在忙碌,也模仿着在大树荫下学着种瓜的情景。这里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来体验成长的乐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这句诗描写的是傍晚时分,牧童骑着牛回家,他横坐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没有固定曲调的曲子。这幅画面充满了乡村的宁静与牧童的自在,展现了儿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书写时注意“解、耕、傍、阴、横、腔”的正确写法。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名言出自《论语·里仁》。这句话是说,君子行事讲究道义,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和准则都是道义;而小人则往往只看重利益,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利益的驱使。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上的根本区别。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但这句话体现了孟子关于仁爱的思想。这句话是说,同情心是仁爱的起点或萌芽。它告诉我们,人应该具备同情心,能够体察他人的痛苦和需要,并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这种同情心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部分,也是培养仁爱之心的基石。小明热心帮助盲人的行为,正是这种同情心和仁爱之心的体现。
书写时注意“喻、利、恻、端”的正确写法。
9.一大清早,大街上便热闹非凡。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扑鼻而来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的手在人群中钻来钻去。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分析例句发现文段是围绕第一句话“热天真热啊”展开描写的,后面的句子都是描写天热的具体景象。所以我们仿写时,也要围绕热闹写出具体的景象。例:
市集真热闹啊。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摊子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商品,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玩耍,手里拿着五彩斑斓的气球。街头艺人在表演杂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被这种热闹感染,脸上洋溢着笑容,享受着这份独特的城市节奏。
10.B 11.B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了一轮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的壮丽景象,这景象勾起了诗人的无尽思念。
【解析】1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A.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月”字的演变过程,可知,“月”字的字形像一把弯月的形状,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楷书“月”字,所以“月”字是象形字。故选项说法错误。
B. 结合【材料二】中的句子“在中国独特的月文化感召下,望月思乡,似乎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习惯。 ”可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1.本题考查材料图片分析。
通过观察甲骨文中“月”是象形字,其字形像是一般半月。月亮有圆缺变化,且每个月缺多元少。人们常常看见的是弯月,所以甲骨文中用一弯残月的形状来表示“月”。
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二】中的句子‘就像王建说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可知,生动i而贴切的表达了游子望月思乡时那种怅然若失、不知归思何处的复杂心思。在中秋这样一个象征团圆的佳节,明月高悬,普天下的人都仰头凝望,然而在这同一轮明月下,每个人的思乡之情却不尽相同,不知这浓厚的秋思会落到谁家,这句诗用疑问的方式将游子内心的迷茫、纠结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不仅点名了望月思乡这一主题,更强化了游子思乡情感的普遍性和深沉性。
13. 开花 茂盛 花香 戏弄祖父 14. 调皮、可爱 慈祥、和蔼 15. “我”在祖父的草帽上插了二三十朵红形彤的花 他知道了那玫瑰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 16. 景 物 快乐和怀念之情 17.就到院子里闲逛。有时摘下一朵花,闻一闻花的香味;有时捉住一只蝴蝶,让它在我的手心里扑扇着翅膀;有时追着一只蚂蚱,追的满院跑。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文段①“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可知,本句描写出玫瑰花开花时间长的特点;结合文段②“花朵像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中,通过对比,把花朵和酱油碟进行比较,突出了花开的茂盛的特点;同时通过描写蜜蜂“嗡嗡”地闹着,反衬出玫瑰花香的特点。通读全文,结合对上下文内容的理解可知,文章前两自然段是全文的铺垫,由玫瑰花开写起,然后引出下文中的我摘玫瑰花给祖父戴花,戏弄祖父这件事,故为下文写“我”戏弄祖父做铺垫。
1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文段③“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 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和文段④“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可知,文中我摘玫瑰、插玫瑰纯粹是为了玩闹,由此说明我是一个既调皮又可爱的孩子;结合文段⑧“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想起来,又笑了。”的理解可知,爷爷虽然知道了我在戏弄他,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也大笑起来,说明爷爷是一个慈祥,和蔼、可亲的人。
1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文章中多处写了“笑”,使人感到了人物的快乐。结合文段⑥“那满头红形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可知,祖母笑是因为看见了祖父满头红彤彤的花朵。结合文段⑧“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想起来,又笑了。”可知,祖父笑是因为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原来刚才他闻到的玫瑰花香并不是因为今年的雨水大的原因,而是因为玫瑰花戴在了头上。
16.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本文通过对祖父的后园中玫瑰花的描写,以及围绕玫瑰花产生的趣事,描写出我童年时期在祖父后院的快乐生活,表达作者对后园及祖父的怀念之情。这种描写手法为寓情于景(后园)、寓情于物(玫瑰)。
17.本题考查想象。
结合文章中我的性格特点,猜想我睡醒后会干什么?想象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示例:我睡醒了,就在园子里溜达。闻闻园中玫瑰的花香,看看树旁的小草,瞅瞅地面的蚂蚁,欣赏落日的夕阳。
18.例文:
成长的痕迹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购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第一次在班里演讲,因为那一次演讲让我感觉自己长大了。
上个星期,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直很忐忑。要知道我在课堂上都很少当众发言,更别说当众演讲了,我感觉自己肯定讲不好。回家后,我认认真真地写好了演讲稿,在家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妈妈看出了我的紧张,便鼓励我:“不要害怕,凡事都有第一次。”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心要好好表现。
到了正式演讲那天,我还是打起了退堂鼓。看到同学们在讲台上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的样子,我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们。眼看就要轮到我了,我的手心里急出了汗,脸也在发烫。“下一个,李晓明。”终于,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慢吞吞地走上讲台,双手拿着演讲稿,不敢与同学们对视。“李晓明,加油!”我听到我的同桌张军军率先喊了一句,并带头鼓起了掌。接着,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听着同学们给我的掌声,我鼓起勇气抬起了头,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眼神,我忽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李晓明,大胆一点!同学们都能做到,你也一定可以做到的!”我在心里为自己鼓劲。 最后,我像在家里练习那样,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我的演讲。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看着同学们赞许的目光,心里十分激动。
这一次演讲,我战胜了自己,取得了进步,也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同时,我知道身边的人都在默默地帮助我,给我鼓励,而我也该学着更勇敢一点了。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习作。
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选择其中的一道痕迹,把事情写下来,交代清楚记事记叙文的“六要素”,即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其中,要详细写事情的经过,把最能表现中心的那件事、那个人要详写,写出细节来,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进行细致的描写,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让读者明白你所表达的中心。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自己成长的痕迹;
中间: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