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食物生产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食物生产从采集、渔猎转向种植、畜牧;从独立发展到物种交流;特色农业与不同文明相关联;科技革命与食品安全相关联。
线索(一):世界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了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不同区域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在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多在大陆内部或相邻地区进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业革命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食物的生产、储备实现了现代化。但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仍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线索(二):中国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古代中国形成了北方旱田粟麦农业区和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区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明清时期,随着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改变了中国的食物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农业发展,食物储备和食品生产也向现代化发展。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过着迁徙的生活。
(2)农耕和畜牧
出现 大约1万年前
概况 农耕 西亚种植小麦、大麦;东亚种植粟、水稻;中美洲种植玉米、甘薯
畜牧 西亚饲养绵羊、山羊;中国居民饲养猪、狗;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意义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食物生产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社会生活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2)古代中国
食物生产 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和南方稻作两大农业区
社会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③秦以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 ④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代希腊
食物生产 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和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
社会生活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
(4)古代罗马
食物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社会生活 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5)古代美洲
食物生产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作物
社会生活 阿兹特克人土地贵族私有与村社公有并存
3.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物种 欧洲 亚洲
玉米 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明朝时传入中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1)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2)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1)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2)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2)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物种 概况 影响
欧亚作物传入 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产量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农作物
欧亚禽畜传入 鸡、牛、驴、马、猪、羊等 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消极影响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三、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粮食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原因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概况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同
影响 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成就 ①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20世纪40年代,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创世界纪录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2)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规模大型化。
(3)渔业现代化
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古代 现代
粮食储存 利用地窖、陶器、粮仓储存余粮 (1)20世纪50年代,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保存 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自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原因 对策
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2)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3)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食品安全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1)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图解史] 原始农业时期不同地区栽培的主要作物
[释概念] 精耕细作
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兴修与维护等方面。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基本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拓思维] 古代中西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
项目 中国 西方
农耕技术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中心,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拓知识] 玉米、马铃薯、甘薯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优点
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可用多种方式加工等。
[拓知识] 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途径
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的途径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从欧洲经由古丝绸之路或者海路直接引进;一种是由中国邻国传入,如在菲律宾谋生的爱国华侨将甘薯带回了中国。
[挖教材]
阅读选必2第2课第二目图片《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思考: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有何特点?
答案: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种植,再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推广种植。
[图片史] 选必2第2课第三目图片《吃马铃薯的人》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5年创作的油画。画面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上的惨白色灯光与微绿的昏暗色调的对比,造成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汽,这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拓思维]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拓知识] 工业革命对食品加工与储备技术的影响
(1)工业革命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改变了食物的根本属性,罐头食品、真空食品等出现。
(2)工业革命改变了食品供应网络。食品加工业应运而生,供给变得机械化。
(3)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和饮食观念。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食品饼干、方便面等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饮食方式与习惯。
[拓思维] 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人口因素
①粮食需求的膨胀。
②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③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④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生态: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3)投机资本可能搅动粮食市场。
(4)金融因素:如农业补贴、贸易限制等。
[拓知识] 加强食品安全的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
(2)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
(3)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4)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业
(2022·湖北卷,节选)
材料一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穊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二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
金版参考: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2)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3)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6)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
(7)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主题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材料 (2023·北京卷,节选)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金版参考: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从主导看 以欧洲为主导,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
从内容看 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从范围看 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传播到欧亚非,欧亚非的物种也传入美洲
从结果看 具有双重性,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但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
从时间看 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的物种大交流开始了。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流,依然在进行
(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
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
地区 1990-1992年 1995-1997年 2005-2007年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世界 843.4 16 787.5 14 847.5 13
发展中国家 826.7 20 768.1 17 835.2 16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87.9 20 498.1 16 554.5 16
拉美和加勒比 地区 54.3 12 53.3 11 47.1 8
近东和北非 19.6 6 29.5 8 32.4 7
撒哈拉以南的 非洲 164.9 34 187.2 33 201.2 28
发达国家 16.7 <5 19.4 <5 12.3 <5
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试题情境 1990-2007年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
考查知识 世界粮食问题
核心价值 通过了解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的变化,增强学生珍惜粮食的观念,树立关注全球民生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1990-2007年,世界各地区。
现象信息:不同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发生率有不同变化。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粮食安全。
解读显性信息:表格数据显示1990-2007年,世界饥饿人口数量变化反复,但整体增加,饥饿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饥饿人口数量分析,其中绝大部分饥饿人口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较为突出。发达国家最少。从饥饿发生率分析,近东和北非地区有所上涨,发达国家持平,其他地区均呈下降态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比于发达国家,其他地区饥饿人口数和发生率较高,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__D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1995年到2007年,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数量上涨,但饥饿发生率下降,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部分发展中国家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C项说法错误,排除。
命题点1:古罗马农业生产
(2023·北京卷)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可以看出经商是有利可图的,①错误;根据材料“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可知,奴隶获得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②正确,③错误;根据材料“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可知,重农轻商观念浓厚,④正确。故选B项。
命题点2:食物物种交流
(2022·山东卷)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西亚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原产于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不符,排除A、B两项;水稻最早在中国种植,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3: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2023·海南卷)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根本原因应从经济方面考虑,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D两项。
命题点4:工业革命对食物生产的影响
(2022·北京卷)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把屠宰和包装……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地运输货物,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③错误;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④错误。故A项正确。
命题点5:现代农业
(2023·湖南卷)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机械投入使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80年后的机械投入量下降,但是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并未降低,A项错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说明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材料涉及化学品的投入使用,但是并未涉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C项错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这不等于农业走向衰落,D项错误。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农业出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古巴比伦重视农业发展 西汉时期精耕细作农业影响扩大 古希腊农业发展水平落后的影响 印加帝国土地分配和使用 大汶口墓葬随葬品差别 美洲农作物提升了欧洲人身体素质 物种交流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北美食物生产结构优化 清代烟草的传入易引发粮食危机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 发展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重视的表现 西方国家政府干预食品安全 唐开元年间粮食危机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5·山东泰安质检)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 )
A.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生产经验不断积累,从迁徙到定居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A项正确。B、C两项片面,不能完整涵盖材料,均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小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D.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时期有专门的农人历书,指导农业生产,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保障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
3.甘肃武威磨咀子48号汉墓出土了西汉木牛犁模型,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有巨型犁铧,居延(在今内蒙古)出土汉简中有“田卒”“治渠卒”诸称谓。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铁犁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B.北方农业技术居领先地位
C.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扩大
D.政府重视西北的经济开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多地出现多种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并有涉及粮食生产的吏卒出现,说明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扩大,C项正确。A项中“普及”的说法错误,排除;没有其他地区农业技术比较,推断不出北方农业技术居领先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辽阳地区不属于西北范围,排除D项。
4.(2025·云南昆明一中期中)古希腊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早、更全面地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也比其他地区更频繁地对外移民。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B.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C.稳定公民群体的需要
D.多山多湾的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半岛河流交错,山岭纵横,农业可耕面积过小,无法养活过多的人口,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D项属于客观因素,排除。
5.(2025·广西重点高中阶段测)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在此制度下,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一套明确的原则。土地首先归属于社区,然后由社区领导者根据需求和资源可用性进行分配,分配的标准包括家庭规模、劳动力需求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据此可知,该社区共享制度( )
A.集中体现了印加帝国文明成就
B.能够保证帝国政治与经济稳定
C.实现了印加民众均分财产愿望
D.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明确的原则,这一制度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基层秩序,这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不能集中体现印加帝国文明成就,排除A项;B项夸大了“社区共享”制度的作用,排除;材料未体现印加民众均分财产,排除C项。
6.(2025·山东泰安宁阳四中月考)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排除B项;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排除D项。
7.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拓宽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
C.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D.外来农作物开始影响欧洲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改善了欧洲人的膳食结构,增强了体质,减少了疾病带来的灾难,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C项正确。材料没有拓宽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外来农作物早就已经影响到欧洲,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8.(2025·辽宁辽南协作体期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洲际间的经济互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亚大陆和美洲的物种相互交流,并在当地得到发展,这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D项错误。
10.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林罗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
A.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B.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D.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本无水稻,水稻是由西班牙人带入,北美地区的水稻广泛种植,增加了美洲粮食种类,促使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变化,排除A项;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高超与“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地区水稻种植与欧洲地区的比较,排除D项。
11.(2025·辽宁凌源期末)清代福建人郭起元曾记载:“闽地二千余里,原隰饶沃,山田有泉滋润,力耕之,原足给全闽之食……今则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如此闽田既去七八,所种粳稻菽麦亦寥寥耳,由是仰给江、浙、台湾。”据此可推知,烟草的传入( )
A.加重农民生活负担
B.易引发粮食危机
C.导致传统经济解体
D.扩大了耕地面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福建地区,由于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烟草,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这很容易引发粮食危机,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烟草种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C项是在近代中国,排除。
12.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可知,科技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重要作用,故选A项。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完全”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各种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利于食品安全,排除D项。
13.(2025·湖南永州期末)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趋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10年前提高了0.052。这表明我国( )
A.粮食总产量得到极大提升
B.农业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
D.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粮食总产量”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增长的信息,排除D项。
14.(2025·河南豫北名校期末)截至2020年,我国果品产量达28692.4万吨,产值近2万亿。但是,我国每年有20%以上的果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0亿人民币。这说明( )
A.缩短生产地与消费地距离的必然性
B.立体交通体系多样化是时代需要
C.发展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具有必要性
D.急需加大食品保鲜防腐剂的使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有20%以上的果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并联系所学可知,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可防止生鲜食品在物流环节变质和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的损耗,C项正确。A项“必然性”说法绝对,排除;立体交通体系在此之前早已形成,排除B项;“加大食品保鲜防腐剂的使用”不利于食品安全,且相对于冷链物流而言此方式不可取,排除D项。
15.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
答案:B
解析:“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的目标,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B项正确。仅有具体目标的提出不能说明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也不能说明已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排除A、C两项;“优质食物”与“基本食品”不符,排除D项。
16.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D.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可以看出,美国食品法需要从州政府制定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定,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D项正确,A项错误。虽“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但对州内食品安全是有利的,排除B项;C项违背了联邦制的原则,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2025·山东潍坊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子逐粮——盛世之下的粮食危机
材料一 开元二十年(732年),其冬,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对曰:“……臣以国家帝业,本在京师,万国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往者贞观、永徽之际,禄禀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以此车驾久得安居。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
——据《旧唐书·裴耀卿传》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置河阴县及河阴仓、河西柏崖仓、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盐仓。开三门山十八里(筑路)以避湍险。自江淮而溯鸿沟,悉纳河阴仓。自河阴送纳含嘉仓,又送纳太原仓,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于渭,以实关中”。这样,江淮一带的粮食先运到河阴仓,再转至含嘉仓,最后经太原仓运往长安。“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庸钱三十万缗”。
——据《旧唐书·食货志》
——据傅林祥《交流与交通》
(1)分析唐开元年间“天子逐粮”的原因。
(2)概括裴耀卿针对“天子逐粮”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水旱灾害、关中耕地面积有限、加之官僚队伍膨胀等导致长安粮食供不应求;原有漕运系统难以满足运粮需求;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粮食贮存和转运;江南开发,经济地位上升。
(2)措施:兴建仓库,储备粮食;开山筑路,水陆结合;分段运输,节级转运。
影响:提高了漕运的运输效率;缓解了长安地区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节省了财政开支;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等并结合所学可得,水旱灾害、关中耕地面积有限、加之官僚队伍膨胀等导致长安粮食供不应求;据材料一“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可得,原有漕运系统难以满足运粮需求;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再从洛阳地理位置及江南开发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置河阴县及河阴仓、河西柏崖仓、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盐仓”可得,兴建仓库,储备粮食;据材料二“开三门山十八里(筑路)以避湍险”可得,开山筑路,水陆结合;据材料二“江淮一带的粮食先运到河阴仓,再转至含嘉仓,最后经太原仓运往长安”可得,分段运输,节级转运。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18.(2025·江西九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
——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由美洲传入欧洲,并在18世纪末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大批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使得马铃薯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的建立,使得马铃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使得现代马铃薯产业深入发展并扩大了马铃薯产品的消费市场。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供给,有利于消除饥饿和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提炼论题,根据材料“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可得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机械化的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及食品研究和加工等方面论述。最后,回扣论题,总结升华。
5(共83张PPT)
第四部分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十九单元 食物生产、生产工具、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
第53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食物生产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食物生产从采集、渔猎转向种植、畜牧;从独立发展到物种交流;特色农业与不同文明相关联;科技革命与食品安全相关联。
线索(一):世界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了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不同区域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在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多在大陆内部或相邻地区进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业革命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食物的生产、储备实现了现代化。但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仍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线索(二):中国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古代中国形成了北方旱田粟麦农业区和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区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明清时期,随着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改变了中国的食物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农业发展,食物储备和食品生产也向现代化发展。
目录
关键能力
贰
必备知识
壹
高考研析
叁
课时作业
肆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过着迁徙的生活。
(2)农耕和畜牧
出现 大约1万年前
概况 农耕 西亚种植小麦、大麦;东亚种植粟、水稻;中美洲种植玉米、甘薯
畜牧 西亚饲养绵羊、山羊;中国居民饲养猪、狗;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意义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食物生产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社会生活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2)古代中国
食物生产 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和南方稻作两大农业区
社会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③秦以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
④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代希腊
食物生产 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和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
社会生活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
(4)古代罗马
(5)古代美洲
食物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社会生活 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食物生产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作物
社会生活 阿兹特克人土地贵族私有与村社公有并存
3.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物种 欧洲 亚洲
玉米 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明朝时传入中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1)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2)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1)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2)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2)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物种 概况 影响
欧亚作物传入 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产量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农作物
欧亚禽畜传入 鸡、牛、驴、马、猪、羊等 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消极影响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三、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粮食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原因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概况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同
影响 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成就 ①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20世纪40年代,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创世界纪录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2)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规模大型化。
(3)渔业现代化
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古代 现代
粮食储存 利用地窖、陶器、粮仓储存余粮 (1)20世纪50年代,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保存 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自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原因 对策
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2)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3)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食品安全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1)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图解史] 原始农业时期不同地区栽培的主要作物
[释概念] 精耕细作
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兴修与维护等方面。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基本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拓思维] 古代中西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
项目 中国 西方
农耕技术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中心,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拓知识] 玉米、马铃薯、甘薯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优点
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可用多种方式加工等。
[拓知识] 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途径
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的途径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从欧洲经由古丝绸之路或者海路直接引进;一种是由中国邻国传入,如在菲律宾谋生的爱国华侨将甘薯带回了中国。
[挖教材]
阅读选必2第2课第二目图片《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思考: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有何特点?
答案: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种植,再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推广种植。
[图片史] 选必2第2课第三目图片《吃马铃薯的人》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5年创作的油画。画面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上的惨白色灯光与微绿的昏暗色调的对比,造成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汽,这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拓思维]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拓知识] 工业革命对食品加工与储备技术的影响
(1)工业革命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改变了食物的根本属性,罐头食品、真空食品等出现。
(2)工业革命改变了食品供应网络。食品加工业应运而生,供给变得机械化。
(3)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和饮食观念。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食品饼干、方便面等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饮食方式与习惯。
[拓思维] 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人口因素
①粮食需求的膨胀。
②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③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④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生态: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3)投机资本可能搅动粮食市场。
(4)金融因素:如农业补贴、贸易限制等。
[拓知识] 加强食品安全的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
(2)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
(3)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4)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业
(2022·湖北卷,节选)
材料一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穊种,七月、八月犁 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二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
金版参考: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2)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3)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6)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
(7)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主题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材料 (2023·北京卷,节选)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金版参考: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从主导看 以欧洲为主导,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
从内容看 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从范围看 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传播到欧亚非,欧亚非的物种也传入美洲
从结果看 具有双重性,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但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
从时间看 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的物种大交流开始了。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流,依然在进行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
地区 1990-1992年 1995-1997年 2005-2007年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世界 843.4 16 787.5 14 847.5 13
发展中国家 826.7 20 768.1 17 835.2 16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87.9 20 498.1 16 554.5 16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54.3 12 53.3 11 47.1 8
近东和北非 19.6 6 29.5 8 32.4 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64.9 34 187.2 33 201.2 28
发达国家 16.7 <5 19.4 <5 12.3 <5
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试题情境 1990-2007年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
考查知识 世界粮食问题
核心价值 通过了解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的变化,增强学生珍惜粮食的观念,树立关注全球民生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1990-2007年,世界各地区。
现象信息:不同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发生率有不同变化。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粮食安全。
解读显性信息:表格数据显示1990-2007年,世界饥饿人口数量变化反复,但整体增加,饥饿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饥饿人口数量分析,其中绝大部分饥饿人口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较为突出。发达国家最少。从饥饿发生率分析,近东和北非地区有所上涨,发达国家持平,其他地区均呈下降态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比于发达国家,其他地区饥饿人口数和发生率较高,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__D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1995年到2007年,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数量上涨,但饥饿发生率下降,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部分发展中国家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C项说法错误,排除。
命题点1:古罗马农业生产
(2023·北京卷)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由材料“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可以看出经商是有利可图的,①错误;根据材料“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可知,奴隶获得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②正确,③错误;根据材料“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可知,重农轻商观念浓厚,④正确。故选B项。
命题点2:食物物种交流
(2022·山东卷)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西亚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原产于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不符,排除A、B两项;水稻最早在中国种植,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3: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2023·海南卷)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根本原因应从经济方面考虑,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D两项。
命题点4:工业革命对食物生产的影响
(2022·北京卷)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把屠宰和包装……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地运输货物,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③错误;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④错误。故A项正确。
命题点5:现代农业
(2023·湖南卷)对右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机械投入使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80年后的机械投入量下降,但是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并未降低,A项错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说明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材料涉及化学品的投入使用,但是并未涉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C项错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这不等于农业走向衰落,D项错误。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农业出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古巴比伦重视农业发展 西汉时期精耕细作农业影响扩大 古希腊农业发展水平落后的影响 印加帝国土地分配和使用 大汶口墓葬随葬品差别 美洲农作物提升了欧洲人身体素质 物种交流利于文明的交流 融合 英国食物供应商
品化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北美食物生产结构优化 清代烟草的传入易引发粮食危机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 转型 发展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重视的表现 西方国家政府干预食品安全 唐开元年间粮食 危机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5·山东泰安质检)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 )
A.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解析: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生产经验不断积累,从迁徙到定居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A项正确。B、C两项片面,不能完整涵盖材料,均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小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D.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时期有专门的农人历书,指导农业生产,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保障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
3.甘肃武威磨咀子48号汉墓出土了西汉木牛犁模型,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有巨型犁铧,居延(在今内蒙古)出土汉简中有“田卒”“治渠卒”诸称谓。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铁犁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B.北方农业技术居领先地位
C.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扩大 D.政府重视西北的经济开发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多地出现多种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并有涉及粮食生产的吏卒出现,说明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扩大,C项正确。A项中“普及”的说法错误,排除;没有其他地区农业技术比较,推断不出北方农业技术居领先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辽阳地区不属于西北范围,排除D项。
4.(2025·云南昆明一中期中)古希腊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早、更全面地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也比其他地区更频繁地对外移民。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B.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C.稳定公民群体的需要
D.多山多湾的自然地理环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半岛河流交错,山岭纵横,农业可耕面积过小,无法养活过多的人口,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D项属于客观因素,排除。
5.(2025·广西重点高中阶段测)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在此制度下,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一套明确的原则。土地首先归属于社区,然后由社区领导者根据需求和资源可用性进行分配,分配的标准包括家庭规模、劳动力需求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据此可知,该社区共享制度( )
A.集中体现了印加帝国文明成就
B.能够保证帝国政治与经济稳定
C.实现了印加民众均分财产愿望
D.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
解析根据材料,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明确的原则,这一制度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基层秩序,这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不能集中体现印加帝国文明成就,排除A项;B项夸大了“社区共享”制度的作用,排除;材料未体现印加民众均分财产,排除C项。
6.(2025·山东泰安宁阳四中月考)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排除B项;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排除D项。
7.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拓宽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
C.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D.外来农作物开始影响欧洲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改善了欧洲人的膳食结构,增强了体质,减少了疾病带来的灾难,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C项正确。材料没有拓宽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外来农作物早就已经影响到欧洲,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8.(2025·辽宁辽南协作体期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洲际间的经济互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亚大陆和美洲的物种相互交流,并在当地得到发展,这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D项错误。
10.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林罗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
A.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B.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D.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本无水稻,水稻是由西班牙人带入,北美地区的水稻广泛种植,增加了美洲粮食种类,促使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变化,排除A项;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高超与“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地区水稻种植与欧洲地区的比较,排除D项。
11.(2025·辽宁凌源期末)清代福建人郭起元曾记载:“闽地二千余里,原隰饶沃,山田有泉滋润,力耕之,原足给全闽之食……今则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如此闽田既去七八,所种粳稻菽麦亦寥寥耳,由是仰给江、浙、台湾。”据此可推知,烟草的传入( )
A.加重农民生活负担 B.易引发粮食危机
C.导致传统经济解体 D.扩大了耕地面积
解析:根据材料,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福建地区,由于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烟草,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这很容易引发粮食危机,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烟草种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C项是在近代中国,排除。
12.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解析:根据材料“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可知,科技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重要作用,故选A项。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完全”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各种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利于食品安全,排除D项。
13.(2025·湖南永州期末)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趋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10年前提高了0.052。这表明我国( )
A.粮食总产量得到极大提升
B.农业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
D.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粮食总产量”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增长的信息,排除D项。
14.(2025·河南豫北名校期末)截至2020年,我国果品产量达28692.4万吨,产值近2万亿。但是,我国每年有20%以上的果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0亿人民币。这说明( )
A.缩短生产地与消费地距离的必然性
B.立体交通体系多样化是时代需要
C.发展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具有必要性
D.急需加大食品保鲜防腐剂的使用
解析:根据材料中“有20%以上的果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并联系所学可知,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可防止生鲜食品在物流环节变质和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的损耗,C项正确。A项“必然性”说法绝对,排除;立体交通体系在此之前早已形成,排除B项;“加大食品保鲜防腐剂的使用”不利于食品安全,且相对于冷链物流而言此方式不可取,排除D项。
15.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确保优质食物生产足够丰盛
解析:“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的目标,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B项正确。仅有具体目标的提出不能说明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也不能说明已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排除A、C两项;“优质食物”与“基本食品”不符,排除D项。
16.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D.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解析:根据材料中“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可以看出,美国食品法需要从州政府制定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定,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D项正确,A项错误。虽“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但对州内食品安全是有利的,排除B项;C项违背了联邦制的原则,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2025·山东潍坊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子逐粮——盛世之下的粮食危机
材料一 开元二十年(732年),其冬,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对曰:“……臣以国家帝业,本在京师,万国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往者贞观、永徽之际,禄禀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以此车驾久得安居。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
——据《旧唐书·裴耀卿传》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置河阴县及河阴仓、河西柏崖仓、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盐仓。开三门山十八里(筑路)以避湍险。自江淮而溯鸿沟,悉纳河阴仓。自河阴送纳含嘉仓,又送纳太原仓,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于渭,以实关中”。这样,江淮一带的粮食先运到河阴仓,再转至含嘉仓,最后经太原仓运往长安。“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庸钱三十万缗”。
——据《旧唐书·食货志》
——据傅林祥《交流与交通》
(1)分析唐开元年间“天子逐粮”的原因。
(2)概括裴耀卿针对“天子逐粮”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水旱灾害、关中耕地面积有限、加之官僚队伍膨胀等导致长安粮食供不应求;原有漕运系统难以满足运粮需求;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粮食贮存和转运;江南开发,经济地位上升。
答案:措施:兴建仓库,储备粮食;开山筑路,水陆结合;分段运输,节级转运。
影响:提高了漕运的运输效率;缓解了长安地区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节省了财政开支;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等并结合所学可得,水旱灾害、关中耕地面积有限、加之官僚队伍膨胀等导致长安粮食供不应求;据材料一“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可得,原有漕运系统难以满足运粮需求;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再从洛阳地理位置及江南开发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置河阴县及河阴仓、河西柏崖仓、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盐仓”可得,兴建仓库,储备粮食;据材料二“开三门山十八里(筑路)以避湍险”可得,开山筑路,水陆结合;据材料二“江淮一带的粮食先运到河阴仓,再转至含嘉仓,最后经太原仓运往长安”可得,分段运输,节级转运。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18.(2025·江西九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
——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由美洲传入欧洲,并在18世纪末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大批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使得马铃薯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的建立,使得马铃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使得现代马铃薯产业深入发展并扩大了马铃薯产品的消费市场。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供给,有利于消除饥饿和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提炼论题,根据材料“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可得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机械化的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及食品研究和加工等方面论述。最后,回扣论题,总结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