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讲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类交换的需要产生了商业贸易。商业贸易经历了从地域性到整体性、全球性的发展过程。商业贸易提升了经济的活力,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线索(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在古代,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商贸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商贸活动的发展,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
线索(二):近代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性的商业贸易发展起来,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
线索(三):现代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世纪以来,受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商业贸易在曲折中发展。国际贸易体制和国际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人们生活。贸易、金融的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但也加大了金融风险。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
1.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商朝 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
(3)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 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①概况:中国商朝的贝币、古埃及的铜块和银块、小亚细亚的金属铸币。
②作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①古代世界信贷发展
两河流域 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和不同形式的借贷
古埃及 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古希腊 货币经营行业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
②古代中国信贷发展:《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唐代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庄票。
(3)契约
①古代世界: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②古代中国:商周时期出现契约;汉朝以后,涉及财产和人身关系的事宜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世界市场的形成
初步形成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
拓展扩大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商业贸易中心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6-17世纪,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世界: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中国
银行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股份制企业 19世纪70年代,随着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
证券机构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百货公司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3)商品品种的增多: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奴隶成为贸易商品。
(4)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①17世纪,英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三、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
一战前 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严重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 ①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②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战后 ①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 ②未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国家
①一战后
a.苏联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b.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二战后
a.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带来的问题突出,改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b.中国: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①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②挑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4)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新贸易体系建立
过程 1947年,23个国家在美国主导下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影响 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2)新贸易形式出现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②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国际金融组织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③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辨正误]
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释概念] “工商食官”
(1)概念: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
(2)发展: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以及周王室的衰微,工商食官制度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一直存在。
[释概念] 坊市制度
坊市制度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坊市制。
[挖教材]
(1)阅读选必2第7课第一目图片,《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船队从蓬特经由红海返航的情景》这幅图反映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埃及与蓬特的贸易活动。试概括古埃及商业贸易的特点。
答案:商业历史十分悠久;政府控制对外贸易活动。
[辨易混] 信贷与契约的区别
(1)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
(2)契约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图解史] 世界市场的形成
[挖教材]
(2)阅读选必2第8课第二目“历史纵横”,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贸易垄断权,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在殖民地发行货币、任命官员等。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实质。
答案: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拓知识] 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
(1)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2)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3)强大的海军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保护。
(4)具有海上交通的便利条件(或优越的地理位置)。
[挖教材]
(3)阅读选必2第9课第一目表格“1910-1990年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表格中所列国家在1950-1970年原油产量和钢产量总体上大幅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挖教材]
(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由泰国波及东南亚及东亚许多国家,打破了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景象(摘编自选必2第9课第一目)。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经济危机波及范围更大。
[拓思维]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比较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同点 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释概念] 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业行为均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
(2)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广泛价值。
[拓知识] 中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1)背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机频发等。
(2)目的:促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亚洲各区域提供经济发展的资金;缓解亚洲区域的融资难题;促进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等。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个高潮期。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很多史料记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况,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有家居用品、鞍辔弓箭、书画古玩、土产香药等。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
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三个高潮期的特点。
金版参考:第一次:私商成为主体,商业都会众多。第二次:生活必需品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交易数量大;交易品种多;商品结构变化大。第三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许多专门化的商业市镇。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5)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
(6)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种类开始丰富,信贷和契约得到显著发展。
主题二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材料一 棉花帝国从16到20世纪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段。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开启了“战争资本主义”时代,改变了棉花的命运。欧洲帝国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战争资本主义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准确地说,是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
材料二 战争资本主义为18世纪后期的棉纺工业技术发明展示其潜在的革命意义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是欧洲国家“集体”创作的结果,但英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是其中的胜出者。技术革新与战争资本主义创造的全球贸易体制相结合,推动了“一种新型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的生长,第二个“棉花帝国”形成。新的棉花帝国的有效运转需要两支新的支撑力量:全球性的劳工队伍和全球性的商品交易体制。两者都要求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动员和重组,也将更大范围的人群和社会卷入到棉花资本主义体系中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希《〈棉花帝国〉:
一部全球史佳作》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棉花帝国’”的含义并概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版参考:含义:第一个“棉花帝国”是指建立在新航路开辟后,支撑棉花贸易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网络。
原因:新航路开辟及对外殖民扩张活动;国际贸易的促进;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换等。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第二个‘棉花帝国’”的主要不同。
金版参考:第二个“棉花帝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体现出工业资本主义的特征;英国在贸易体系中居关键角色;世界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特点必然促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开拓市场。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迫使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机器大生产促使资本主义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垄断组织的产生、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通促成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主题三 现代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材料 电子商务风靡全球,表现在金融上,就是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销售和网上外汇买卖等为标志的数字金融业的兴起。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取得规模优势,不断进行购并和重组,形成跨国大型金融集团之趋势日益明显,合并后花旗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金融业务于一身,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这种合并无疑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
——摘编自朱绵茂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并揭示现今的国际金融存在的风险。
金版参考:趋势: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扩张、金融电子化。
风险:全球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网络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化,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国际分工降低了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价格,使优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普及。
(3)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人们可以享受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服务超越了国家界限。
(4)影响文化和价值观,世界各地的文化、教育、宗教等伴随着商品贸易而互相交流、影响和融合。
(5)网络金融打破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交易不再受地域限制,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2023·全国卷Ⅰ)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试题情境 19世纪70年代中英电讯联系建立后中国茶叶出口情况变化
考查知识 近代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晚清中国经济状况
核心价值 通过考查近代世界经济联系对中国商品市场地位影响,凸显对近代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地位变迁的审视,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19世纪70年代,伦敦市场与中国。
现象信息:19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茶叶国内出口价格很难受到伦敦市场影响,中英间电讯联系建立后,则会随伦敦市场标价和世界经济变动而波动。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晚清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讯业发展。
解读显性信息:随着电讯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受伦敦市场和世界经济变动影响,说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自主性减弱,科学技术影响市场变化。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随着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讯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出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__D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材料提及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及销售数量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这并不会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A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还是出超由材料无法判断,B项错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深受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与反映,C项因果逻辑错误,排除。
命题点1:货币的功能
(2024·山东卷)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答案:D
解析: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这些与商业的发展程度关联不大,排除A、B、C三项。
命题点2:唐代商业发展
(2023·福建卷)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可以进行借贷活动,说明当时长安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没有体现对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借贷,而非汇兑,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普通居民,无法说明阶层分化严重,排除D项。
命题点3:晚清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2024·浙江6月选考)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75年”“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等信息可知,这一经济实体是股份制公司,且该企业从事航运业,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从事航运业,采用股份制,C项正确。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与先施百货公司不从事航运业,排除A、B两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不符合股份制的特点,排除D项。
命题点4:世界市场
(2024·甘肃卷)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答案:D
解析: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故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物质并非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排除A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伦敦居民物质生活丰富,无法看出其消费观念奢靡,排除C项。
命题点5:现代国际金融体系
(2023·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贷款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贷款国别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答案:C
解析: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而材料中世界银行批准贷款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得到贷款批准,结合材料“1949年”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表明此时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世界银行批准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并非集中于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周初商业的特点 长安商业发展的趋势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 埃及货币与商业发展 春秋“农贷” 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西班牙限制大帆船贸易的原因 商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模式 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表现 俄国粮食生产 美国强调“公平贸易”的目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契约制度 对蔗糖在世界流通的认识
一、选择题
1.《易经》对周初商业贸易活动有如下记载:“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由此可知周初( )
A.职业商人群体逐渐形成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儒家思想影响商业活动
D.商业逐利意识相对淡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可知,周初的商业活动的目的是孝亲,这说明当时商业的逐利意识较为淡薄,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是农夫,而非职业商人,排除A项;“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不能证明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排除B项;周初尚未形成儒家,排除C项。
2.(2025·山西晋城月考)唐文宗时期,长安左街使奏称:“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唐宪宗时期,有记载称,“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随着临河地区漕运兴起,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这反映了长安( )
A.建筑行业的兴盛 B.开放发展的趋向
C.政治地位的下降 D.市坊分区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伏见诸街铺……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可知,当时长安城内临街修房现象严重,坊市界限已被打破;根据材料“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可知,随着临河地区漕运的兴起,新的市场在城郊沿河地区出现,这些都体现了唐朝长安城开放发展的趋向,故选B项。房屋建造只是长安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反映建筑行业的兴盛,排除A项;唐朝长安城是当时的都城,其政治地位并没有下降,排除C项;宋朝市坊分区瓦解,排除D项。
3.据记载,唐宋时期不少人扬帆出海,“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还有“四明人郑邦杰以泛海贸迁为业”。另有一些人,采取与人合股,或租船募人的方式,参与海外聚财殖货的活动。这表明唐宋时期( )
A.沿海经济开始崛起
B.远洋外交发展迅速
C.民间对外贸易活跃
D.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不少人扬帆出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很多商人出海贸易,且数额较大,反映了民间对外贸易活跃,C项正确。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体现了民间的对外贸易,不涉及远洋外交,排除B项;海禁政策是明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
4.有学者研究表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人们把金、银、铜块按照不同的重量储存起来,如果一方想买卖牛,另一方想买卖谷物,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他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的商业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古埃及商业有所发展,但物物交换的情况还很普遍,说明当时商业发展水平有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借贷关系,排除A项;此时的贵金属是起到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契约意识,排除C项。
5.(2025·四川彭山一中月考)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在春耕时,国家贷款给农夫,秋后谷子成熟,谷价大减时,让农民以谷还币,这种借贷行为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国家在春耕时“资(贷)子之币”,是借贷关系,而非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向农夫提供的借贷是高利贷,排除B项;D项不符合春秋时期史实,排除。
6.(2025·山东日照开学考)19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市场上的丝茶价格是由中国决定的;70年代后,中国的销售价格和数量都追随世界经济景气的变幻而波动;至80、90年代,华丝的价格完全由纽约、伦敦、里昂的丝价决定,华茶的价格则完全由伦敦标价决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主权被掠夺损害经济独立
B.农业品商品化进程加速
C.商品竞争力受到严重冲击
D.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D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丝茶价格逐渐由国际市场决定,这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即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主权被掠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农业品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竞争,排除C项。
7.(2025·河北承德期末)《共产党宣言》说:“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这说明( )
A.传统工业被新工业彻底摧毁
B.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C.新工业的原材料都来自异地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原料和产品交换,推动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B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工业的发展,但传统工业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排除A项;新工业的原料也有来自国内的,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8.(2025·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马尼拉大帆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这是因为白银流入中国损害西班牙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主要是加强了对与中国的贸易的管理,而非加强对殖民地的管控,排除A项;贸易量的增大能给西班牙带来利益,那么西班牙不会限制对华贸易,C项不能说明材料所述变化,排除;当时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非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排除D项。
9.(2025·浙江杭州期中)在16世纪,安特卫普是欧洲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这里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欧洲经济。西班牙、葡萄牙(货船)误期能引起安特卫普城的商业混乱,甚至还导致奥格斯堡(德意志)及乌尔姆(德意志)的银行倒闭。该材料可用于证明( )
A.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商贸
B.商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C.“马尼拉大帆船”的经营
D.中央银行发挥的职能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安特卫普成为欧洲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商品交易的时间和数量直接影响到了安特卫普为代表的欧洲经济,故选B项。材料中的地区都位于西欧,而非地中海周边,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与材料所述空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是中央银行,排除D项。
10.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风险中解放出来。这促使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敢于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殖民的事业中去。东印度公司这种管理模式( )
A.反映了商业革命的成果
B.是价格革命的最重要表现
C.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
D.是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商业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模式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不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排除D项。
11.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 )
A.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B.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股份制公司,实行账务公开,说明受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增强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排除A项;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的经济侵略,C项“抵御了”表述绝对,排除;上海轮船招商局主要由清政府控制,其股票基本不用于民间,排除D项。
12.(2025·江西吉安期末)1815年,英国商船吨位达到220万吨;1850年接近36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47%;1870年上升到569万吨,超过美、德、荷、法、俄等国商船吨位的总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B.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C.垄断世界工业技术
D.加强海外殖民掠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了强大的海运业,这是因为英国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B项正确。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技术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船驶向哪些国家或地区,D项依据不足,排除。
13.(2025·江苏百校联考)如图为1913-1925年俄国粮食生产统计情况。由此可知( )
A.建立集体农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B.市场机制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C.工业化的实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十月革命促进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B
解析:1921年后俄国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极大提高,且1925年相比1913年农业生产率上升,结合所学,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集体农庄是农业集体化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排除C项;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材料中1913-1921年俄国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作物耕种面积都出现了下降,排除D项。
14.(2025·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1985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尤为强调了“公平贸易”的重要性。美国随后组成了以商务部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主要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此举旨在( )
A.消除全球经济贸易的壁垒
B.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C.保持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
D.践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的贸易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以“公平贸易”为借口,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持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C项正确。美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排除A、B两项;世贸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95年,排除D项。
15.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会员国均须设定本国货币的平价,且会员国的货币平价概用黄金1盎司(英两)等于35美元表示。各国外汇买卖价格上下变动,不得超过平价的1%。这一规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B.规范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
C.便利了美国的全球商品输出
D.协调了国际货币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关于平价的规定以及对各国货币买卖价格的约束,有利于国际货币的稳定,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6.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 )
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B.国际金融新秩序已建立
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会加大世界经济的风险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项,排除;国际金融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体制调整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的诉求。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同时还设立了负责契约订立与管理的“质人”。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东晋、梁、齐、陈都有“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的规定。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田产买卖必须向官府申牒,否则交易就会被视作无效。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信用借贷、信用证券、信用买卖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此外,抵押、质押、定金以及追夺、恩赦、保证担保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担保体系。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雇佣、婚嫁、合伙经营等都以契约作为重要凭证。同时,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代表封建政治权力和宗族势力对土地买卖干预的手续被取消。
——摘编自李秋梅
《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末期以来,郑观应等人提出“商政”思想的付诸实践以及美国宪法、日本法学等西方法理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契约法规的重要转型。清末修律活动持续将近十年,制定了包括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典。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神圣原则”。北洋政府时期,商事契约法发展起来,商事习惯在商事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大理院对传统契约法律原则进行了适当转化,包括概念的重新解释、近代法律词语的运用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中华民国民法》为主体的契约法,无论从体例、法律原则,还是具体法律内容,都趋于成熟,代表中国近代契约法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李倩
《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近代契约制度的新发展。
答案:(1)起源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政府主导转为私人契约普遍化;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增多;程序日益简化。
(2)新发展的表现:引入西方契约观念;经济(民法)立法增强;契约法规的形式、结构趋于成熟。
新发展的原因: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思想解放;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支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可知,起源早;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可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可知,政府主导转为私人契约普遍化;根据材料一“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可知,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一“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可知,形式增多;根据材料一“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手续被取消”可知,程序日益简化。第(2)问,根据材料二“日本法学等西方法理的传入”“北洋政府时期,商事契约法发展起来,商事习惯在商事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无论从体例、法律原则,还是具体法律内容,都趋于成熟”从新发展的表现上阐述。综合新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概括新发展的原因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蔗糖是糖的一种,主要从甘蔗中榨取得到。在公元1000年时,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而蔗糖则频频现身于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过程中;最迟到1800年,在每一个英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蔗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虽然仍是价格不菲的稀缺品;到1900年时,蔗糖在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提供了近1/5的热量。由于糖或者说是因对糖的需求而兴起的庞大市场——百万非洲奴隶到达了新大陆……糖陆陆续续地把一批批不同族群的人们带到了夏威夷,而且至今还让人们在加勒比来回迁徙。甘蔗栽种与甘蔗经过机械或化学的转化而生成蔗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砍伐和榨取、蒸煮和结晶、榨汁间和甘蔗地之间的协调一致才建立起来的。由此上层需要悉心规划劳动安排,对待下层则施以铁的纪律。
——摘编自[美]西敏司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阅读材料,围绕“糖与世界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蔗糖消费的普及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阐述:中世纪,由于甘蔗产量小,加上欧洲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狭窄,所以当时糖是稀罕珍贵食品,只有少数贵族和精英家庭才能消费得起。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洲际物种交流频繁,甘蔗在美洲大量种植。种植园经济的繁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使得运往欧洲的蔗糖不断增加,蔗糖的消费量猛增,蔗糖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食品。随着欧洲蔗糖消费的普及,欧洲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后,蔗糖被英国工厂大量生产出来,也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蔗糖生产的日益丰富,使蔗糖不再是欧洲社会上层特有的奢侈品,从而冲击了欧洲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总之,蔗糖消费的日益普及,使欧洲乃至世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步。
解析:材料叙述了蔗糖在欧洲从不为人知到稀缺品,再到普及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蔗糖消费的普及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论题,结合所学“中世纪的西欧”“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知识进行阐述,依次论述不同时期蔗糖在欧洲的情况及其相应的历史背景。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成理亦可。
24(共88张PPT)
第四部分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十九单元 食物生产、生产工具、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
第55讲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类交换的需要产生了商业贸易。商业贸易经历了从地域性到整体性、全球性的发展过程。商业贸易提升了经济的活力,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线索(一):古代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在古代,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商贸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商贸活动的发展,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
线索(二):近代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性的商业贸易发展起来,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
线索(三):现代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世纪以来,受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商业贸易在曲折中发展。国际贸易体制和国际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人们生活。贸易、金融的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但也加大了金融风险。
目录
关键能力
贰
必备知识
壹
高考研析
叁
课时作业
肆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古代的商业贸易
1.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商朝 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
(3)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 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丝绸之路 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①概况:中国商朝的贝币、古埃及的铜块和银块、小亚细亚的金属铸币。
②作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①古代世界信贷发展
两河流域 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和不同形式的借贷
古埃及 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古希腊 货币经营行业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
②古代中国信贷发展:《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唐代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庄票。
(3)契约
①古代世界: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②古代中国:商周时期出现契约;汉朝以后,涉及财产和人身关系的事宜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世界市场的形成
初步形成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
拓展扩大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商业贸易中心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6-17世纪,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世界: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中国
银行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股份制企业 19世纪70年代,随着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
证券机构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百货公司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3)商品品种的增多: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奴隶成为贸易商品。
(4)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①17世纪,英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三、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
一战前 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严重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 ①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②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战后 ①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
②未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国家
①一战后
a.苏联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b.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二战后
a.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带来的问题突出,改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b.中国: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①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②挑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4)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新贸易体系建立
(2)新贸易形式出现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②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过程 1947年,23个国家在美国主导下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影响 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国际金融组织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③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辨正误]
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
[释概念] “工商食官”
(1)概念: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
(2)发展: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以及周王室的衰微,工商食官制度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一直存在。
√
[释概念] 坊市制度
坊市制度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坊市制。
[挖教材]
(1)阅读选必2第7课第一目图片,《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船队从蓬特经由红海返航的情景》这幅图反映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埃及与蓬特的贸易活动。试概括古埃及商业贸易的特点。
答案:商业历史十分悠久;政府控制对外贸易活动。
[辨易混] 信贷与契约的区别
(1)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
(2)契约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图解史] 世界市场的形成
[挖教材]
(2)阅读选必2第8课第二目“历史纵横”,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贸易垄断权,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在殖民地发行货币、任命官员等。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实质。
答案: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拓知识] 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
(1)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2)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3)强大的海军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保护。
(4)具有海上交通的便利条件(或优越的地理位置)。
[挖教材]
(3)阅读选必2第9课第一目表格“1910-1990年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表格中所列国家在1950-1970年原油产量和钢产量总体上大幅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挖教材]
(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由泰国波及东南亚及东亚许多国家,打破了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景象(摘编自选必2第9课第一目)。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答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经济危机波及范围更大。
[拓思维]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比较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同点 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释概念] 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业行为均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
(2)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广泛价值。
[拓知识] 中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1)背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机频发等。
(2)目的:促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亚洲各区域提供经济发展的资金;缓解亚洲区域的融资难题;促进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等。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个高潮期。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很多史料记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况,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有家居用品、鞍辔弓箭、书画古玩、土产香药等。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三个高潮期的特点。
金版参考:第一次:私商成为主体,商业都会众多。第二次:生活必需品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交易数量大;交易品种多;商品结构变化大。第三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许多专门化的商业市镇。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5)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
(6)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种类开始丰富,信贷和契约得到显著发展。
主题二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材料一 棉花帝国从16到20世纪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段。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开启了“战争资本主义”时代,改变了棉花的命运。欧洲帝国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战争资本主义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准确地说,是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
材料二 战争资本主义为18世纪后期的棉纺工业技术发明展示其潜在的革命意义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是欧洲国家“集体”创作的结果,但英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是其中的胜出者。技术革新与战争资本主义创造的全球贸易体制相结合,推动了“一种新型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的生长,第二个“棉花帝国”形成。新的棉花帝国的有效运转需要两支新的支撑力量:全球性的劳工队伍和全球性的商品交易体制。两者都要求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动员和重组,也将更大范围的人群和社会卷入到棉花资本主义体系中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希《〈棉花帝国〉:
一部全球史佳作》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棉花帝国’”的含义并概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第二个‘棉花帝国’”的主要不同。
金版参考:含义:第一个“棉花帝国”是指建立在新航路开辟后,支撑棉花贸易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网络。
原因:新航路开辟及对外殖民扩张活动;国际贸易的促进;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换等。
金版参考:第二个“棉花帝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体现出工业资本主义的特征;英国在贸易体系中居关键角色;世界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特点必然促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开拓市场。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迫使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机器大生产促使资本主义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垄断组织的产生、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通促成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主题三 现代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材料 电子商务风靡全球,表现在金融上,就是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销售和网上外汇买卖等为标志的数字金融业的兴起。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取得规模优势,不断进行购并和重组,形成跨国大型金融集团之趋势日益明显,合并后花旗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金融业务于一身,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这种合并无疑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
——摘编自朱绵茂《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并揭示现今的国际金融存在的风险。
金版参考:趋势: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扩张、金融电子化。
风险:全球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网络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化,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国际分工降低了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价格,使优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普及。
(3)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人们可以享受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服务超越了国家界限。
(4)影响文化和价值观,世界各地的文化、教育、宗教等伴随着商品贸易而互相交流、影响和融合。
(5)网络金融打破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交易不再受地域限制,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3·全国卷Ⅰ)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试题情境 19世纪70年代中英电讯联系建立后中国茶叶出口情况变化
考查知识 近代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晚清中国经济状况
核心价值 通过考查近代世界经济联系对中国商品市场地位影响,凸显对近代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地位变迁的审视,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19世纪70年代,伦敦市场与中国。
现象信息:19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茶叶国内出口价格很难受到伦敦市场影响,中英间电讯联系建立后,则会随伦敦市场标价和世界经济变动而波动。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晚清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讯业发展。
解读显性信息:随着电讯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受伦敦市场和世界经济变动影响,说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自主性减弱,科学技术影响市场变化。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随着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讯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出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__D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材料提及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及销售数量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这并不会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A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还是出超由材料无法判断,B项错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深受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与反映,C项因果逻辑错误,排除。
命题点1:货币的功能
(2024·山东卷)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解析: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这些与商业的发展程度关联不大,排除A、B、C三项。
命题点2:唐代商业发展
(2023·福建卷)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可以进行借贷活动,说明当时长安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没有体现对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借贷,而非汇兑,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普通居民,无法说明阶层分化严重,排除D项。
命题点3:晚清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2024·浙江6月选考)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解析:据材料“1875年”“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等信息可知,这一经济实体是股份制公司,且该企业从事航运业,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从事航运业,采用股份制,C项正确。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与先施百货公司不从事航运业,排除A、B两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不符合股份制的特点,排除D项。
命题点4:世界市场
(2024·甘肃卷)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解析: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故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物质并非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排除A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伦敦居民物质生活丰富,无法看出其消费观念奢靡,排除C项。
命题点5:现代国际金融体系
(2023·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贷款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贷款国别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解析: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而材料中世界银行批准贷款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得到贷款批准,结合材料“1949年”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表明此时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世界银行批准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并非集中于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周初商业的特点 长安商业发展的 趋势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 埃及货币与商业 发展 春秋 “农贷” 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西班牙限制大帆船贸易的 原因 商业革命带来的
变化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模式 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 表现 俄国粮食生产 美国强调“公平贸易”的 目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契约制度 对蔗糖在世界流通的认识
一、选择题
1.《易经》对周初商业贸易活动有如下记载:“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由此可知周初( )
A.职业商人群体逐渐形成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儒家思想影响商业活动 D.商业逐利意识相对淡薄
解析:根据材料“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可知,周初的商业活动的目的是孝亲,这说明当时商业的逐利意识较为淡薄,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是农夫,而非职业商人,排除A项;“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不能证明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排除B项;周初尚未形成儒家,排除C项。
2.(2025·山西晋城月考)唐文宗时期,长安左街使奏称:“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唐宪宗时期,有记载称,“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随着临河地区漕运兴起,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这反映了长安( )
A.建筑行业的兴盛
B.开放发展的趋向
C.政治地位的下降
D.市坊分区的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伏见诸街铺……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可知,当时长安城内临街修房现象严重,坊市界限已被打破;根据材料“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可知,随着临河地区漕运的兴起,新的市场在城郊沿河地区出现,这些都体现了唐朝长安城开放发展的趋向,故选B项。房屋建造只是长安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反映建筑行业的兴盛,排除A项;唐朝长安城是当时的都城,其政治地位并没有下降,排除C项;宋朝市坊分区瓦解,排除D项。
3.据记载,唐宋时期不少人扬帆出海,“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还有“四明人郑邦杰以泛海贸迁为业”。另有一些人,采取与人合股,或租船募人的方式,参与海外聚财殖货的活动。这表明唐宋时期( )
A.沿海经济开始崛起 B.远洋外交发展迅速
C.民间对外贸易活跃 D.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不少人扬帆出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很多商人出海贸易,且数额较大,反映了民间对外贸易活跃,C项正确。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体现了民间的对外贸易,不涉及远洋外交,排除B项;海禁政策是明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
4.有学者研究表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人们把金、银、铜块按照不同的重量储存起来,如果一方想买卖牛,另一方想买卖谷物,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他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的商业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古埃及商业有所发展,但物物交换的情况还很普遍,说明当时商业发展水平有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借贷关系,排除A项;此时的贵金属是起到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契约意识,排除C项。
5.(2025·四川彭山一中月考)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解析:在春耕时,国家贷款给农夫,秋后谷子成熟,谷价大减时,让农民以谷还币,这种借贷行为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国家在春耕时“资(贷)子之币”,是借贷关系,而非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向农夫提供的借贷是高利贷,排除B项;D项不符合春秋时期史实,排除。
6.(2025·山东日照开学考)19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市场上的丝茶价格是由中国决定的;70年代后,中国的销售价格和数量都追随世界经济景气的变幻而波动;至80、90年代,华丝的价格完全由纽约、伦敦、里昂的丝价决定,华茶的价格则完全由伦敦标价决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主权被掠夺损害经济独立
B.农业品商品化进程加速
C.商品竞争力受到严重冲击
D.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丝茶价格逐渐由国际市场决定,这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即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主权被掠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农业品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竞争,排除C项。
7.(2025·河北承德期末)《共产党宣言》说:“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这说明( )
A.传统工业被新工业彻底摧毁
B.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C.新工业的原材料都来自异地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原料和产品交换,推动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B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工业的发展,但传统工业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排除A项;新工业的原料也有来自国内的,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8.(2025·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马尼拉大帆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这是因为白银流入中国损害西班牙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主要是加强了对与中国的贸易的管理,而非加强对殖民地的管控,排除A项;贸易量的增大能给西班牙带来利益,那么西班牙不会限制对华贸易,C项不能说明材料所述变化,排除;当时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非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排除D项。
9.(2025·浙江杭州期中)在16世纪,安特卫普是欧洲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这里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欧洲经济。西班牙、葡萄牙(货船)误期能引起安特卫普城的商业混乱,甚至还导致奥格斯堡(德意志)及乌尔姆(德意志)的银行倒闭。该材料可用于证明( )
A.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商贸
B.商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C.“马尼拉大帆船”的经营
D.中央银行发挥的职能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安特卫普成为欧洲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商品交易的时间和数量直接影响到了安特卫普为代表的欧洲经济,故选B项。材料中的地区都位于西欧,而非地中海周边,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与材料所述空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是中央银行,排除D项。
10.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风险中解放出来。这促使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敢于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殖民的事业中去。东印度公司这种管理模式( )
A.反映了商业革命的成果
B.是价格革命的最重要表现
C.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
D.是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商业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模式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不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排除D项。
11.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 )
A.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B.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
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股份制公司,实行账务公开,说明受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增强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排除A项;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的经济侵略,C项“抵御了”表述绝对,排除;上海轮船招商局主要由清政府控制,其股票基本不用于民间,排除D项。
12.(2025·江西吉安期末)1815年,英国商船吨位达到220万吨;1850年接近36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47%;1870年上升到569万吨,超过美、德、荷、法、俄等国商船吨位的总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B.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C.垄断世界工业技术 D.加强海外殖民掠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了强大的海运业,这是因为英国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B项正确。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技术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船驶向哪些国家或地区,D项依据不足,排除。
13.(2025·江苏百校联考)如图为1913-1925年俄国粮食生产统计情况。由此可知( )
A.建立集体农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B.市场机制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C.工业化的实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十月革命促进经济逐渐恢复
解析:1921年后俄国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极大提高,且1925年相比1913年农业生产率上升,结合所学,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集体农庄是农业集体化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排除C项;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材料中1913-1921年俄国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作物耕种面积都出现了下降,排除D项。
14.(2025·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1985年9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尤为强调了“公平贸易”的重要性。美国随后组成了以商务部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主要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此举旨在( )
A.消除全球经济贸易的壁垒
B.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C.保持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
D.践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解析: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的贸易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以“公平贸易”为借口,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持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C项正确。美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排除A、B两项;世贸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95年,排除D项。
15.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会员国均须设定本国货币的平价,且会员国的货币平价概用黄金1盎司(英两)等于35美元表示。各国外汇买卖价格上下变动,不得超过平价的1%。这一规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B.规范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
C.便利了美国的全球商品输出
D.协调了国际货币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关于平价的规定以及对各国货币买卖价格的约束,有利于国际货币的稳定,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6.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 )
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B.国际金融新秩序已建立
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会加大世界经济的风险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项,排除;国际金融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体制调整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的诉求。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同时还设立了负责契约订立与管理的“质人”。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东晋、梁、齐、陈都有“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的规定。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田产买卖必须向官府申牒,否则交易就会被视作无效。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信用借贷、信用证券、信用买卖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此外,抵押、质押、定金以及追夺、恩赦、保证担保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担保体系。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雇佣、婚嫁、合伙经营等都以契约作为重要凭证。同时,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代表封建政治权力和宗族势力对土地买卖干预的手续被取消。
——摘编自李秋梅《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末期以来,郑观应等人提出“商政”思想的付诸实践以及美国宪法、日本法学等西方法理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契约法规的重要转型。清末修律活动持续将近十年,制定了包括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典。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神圣原则”。北洋政府时期,商事契约法发展起来,商事习惯在商事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大理院对传统契约法律原则进行了适当转化,包括概念的重新解释、近代法律词语的运用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中华民国民法》为主体的契约法,无论从体例、法律原则,还是具体法律内容,都趋于成熟,代表中国近代契约法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近代契约制度的新发展。
答案:起源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政府主导转为私人契约普遍化;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增多;程序日益简化。
答案:新发展的表现:引入西方契约观念;经济(民法)立法增强;契约法规的形式、结构趋于成熟。
新发展的原因: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思想解放;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支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可知,起源早;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可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可知,政府主导转为私人契约普遍化;根据材料一“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可知,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一“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可知,形式增多;根据材料一“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手续被取消”可知,程序日益简化。第(2)问,根据材料二“日本法学等西方法理的传入”“北洋政府时期,商事契约法发展起来,商事习惯在商事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无论从体例、法律原则,还是具体法律内容,都趋于成熟”从新发展的表现上阐述。综合新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概括新发展的原因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蔗糖是糖的一种,主要从甘蔗中榨取得到。在公元1000年时,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而蔗糖则频频现身于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过程中;最迟到1800年,在每一个英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蔗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虽然仍是价格不菲的稀缺品;到1900年时,蔗糖在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提供了近1/5的热量。由于糖或者说是因对糖的需求而兴起的庞大市场——百万非洲奴隶到达了新大陆……糖陆陆续续地把一批批不同族群的人们带到了夏威夷,而且至今还让人们在加勒比来回迁徙。甘蔗栽种与甘蔗经过机械或化学的转化而生成蔗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砍伐和榨取、蒸煮和结晶、榨汁间和甘蔗地之间的协调一致才建立起来的。由此上层需要悉心规划劳动安排,对待下层则施以铁的纪律。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阅读材料,围绕“糖与世界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蔗糖消费的普及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阐述:中世纪,由于甘蔗产量小,加上欧洲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狭窄,所以当时糖是稀罕珍贵食品,只有少数贵族和精英家庭才能消费得起。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洲际物种交流频繁,甘蔗在美洲大量种植。种植园经济的繁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使得运往欧洲的蔗糖不断增加,蔗糖的消费量猛增,蔗糖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食品。随着欧洲蔗糖消费的普及,欧洲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后,蔗糖被英国工厂大量生产出来,也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蔗糖生产的日益丰富,使蔗糖不再是欧洲社会上层特有的奢侈品,从而冲击了欧洲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总之,蔗糖消费的日益普及,使欧洲乃至世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步。
解析:材料叙述了蔗糖在欧洲从不为人知到稀缺品,再到普及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蔗糖消费的普及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论题,结合所学“中世纪的西欧”“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知识进行阐述,依次论述不同时期蔗糖在欧洲的情况及其相应的历史背景。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