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56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件 学案,共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56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件 学案,共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4 17:57:13

文档简介

第56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村落、集镇到城市,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折射出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不断演进的特点。
线索(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逐渐形成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住人口随之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等需要,城市出现。世界各民族受经济水平、文化习俗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风格。
线索(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的通商口岸出现了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产生
形成 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出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特征 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集镇的出现
兴起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中国古代的镇 目的 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发展 (1)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2)元朝时期: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3)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3.城市的产生
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含义 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中国 古代 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发展 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西方 古代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代表
①古代世界
国家或地区 特点
两河流域 用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栋梁。房屋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古希腊罗马 a.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b.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c.古罗马出现了复合式公寓形式的集体住宅
古代美洲 圆锥形的帐篷和圆形的公共居所
②古代中国
远古时期 巢居(南方)和穴居(北方)
先秦以来 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明清时期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世界 (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中国 (1)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住宅的变化
①原因:城市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革新。
②表现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各种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
西方 (1)19世纪以来,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煤气灯、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电报、电话逐渐普及;地铁问世,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中国 近代 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发展很不平衡
现代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工厂烟尘、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导致水污染
贫富分化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提认知] 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人类对水源、食物的追求贯穿始终。村落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遮阳、避雨、散热、通风、防潮等方面的因素也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建筑物平面布局、街道、院落等的风格。
[提认知]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镇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集镇发展主要是工商业发展。集镇的出现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治、军事功能减弱,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拓思维]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治上 统治政策的影响
经济上 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
思想上 专制集权、等级观念等的影响
[拓思维] 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1)气候:如降水影响民居的屋顶坡度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气温、光照影响了房屋、宅院的结构等。
(2)地貌、水文: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3)其他因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拓思维]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类型多样的社会原因
(1)社会政治因素:封建社会的建筑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多的是表现出等级的社会功能。以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的布局主要是对称式的平面,封闭式的外观,这与我国封建礼教、宗族制度有很大关系。
(2)战乱因素: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民居,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来入侵,防御匪盗。
[释概念] 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拓思维]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挖教材]
阅读选必2第11课第一目第三段,1949-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主题一 古代中西城市
材料 (2022·海南卷)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
金版参考: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金版参考: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1.中西方城市的不同特色
(1)中国古代城市特色
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
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呈封闭式布局。
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2)西方古代城市特色
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
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
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
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2.中国古代城市(镇)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从城市功能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从规模数量看 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从生活观念看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018·全国卷Ⅲ)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金版参考: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金版参考: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金版参考: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024·河北卷)图一、图二为不同朝代的中国北方部分驻所分布示意图。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  )
A.地方行政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B.部分城市主要功能发生转变
C.闭关自守政策执行更为严格
D.改土归流实施范围有所扩展
试题情境 不同朝代中国北方部分驻所分布示意图
考查知识 古代城市发展及功能变化
核心价值 通过解读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变化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树立维护国家稳定的价值观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
现象信息:两张图中部分驻所名称和行政级别发生变化。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明朝在北方设立卫所,清朝与北部边疆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和稳定关系。
解读显性信息:图一中宣府镇、山海卫、天津三卫,分别变化为图二中的宣化府、临榆、天津府,由此可知,城市从原来的具有军事功能的卫所变为具有行政功能的府县。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两图驻所的分布变化,反映了一些城市从单一的军事功能向更多元化的城市功能转变,__B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明朝,图二是清朝,从明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未出现重大变革,排除A项;图示的变化不能体现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地区实行,排除D项。
命题点1:古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2024·广西卷)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明初北京内城商业不发达,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以促进商业发展;明中后期,正阳门前都搭盖棚房形成外城市肆。这反映了城市商业区域从内城逐渐向外扩张,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新的经营方式、商业分工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排除B、C、D三项。
命题点2:海南船型屋的特点
(2022·海南卷)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传统文化习俗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排除C项。
命题点3:工业革命时期伦敦基础设施建设
(2024·浙江6月选考)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
A.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伦敦出现了交通堵塞问题,结合所学,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是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开通的。因此英国的新法案应该与地下铁路建设相关,C项正确。A项的措施无法缓解交通压力,排除;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工厂规模的扩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不可能限制,排除B项;19世纪80年代汽车才被发明,排除D项。
命题点4:工业革命时期伦敦城市化问题
(2024·河北卷)19世纪,英国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如表),对此,有学者指出,“18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垃圾被赋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义”。这主要表明,当时伦敦(  )
垃圾种类 市场用途
煤灰、煤渣 制砖、农肥
破布、碎布 造纸、制衣帽
碎瓷器 建筑、铺路
厨余垃圾 农肥
各类破旧用品 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商
A.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
B.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C.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19世纪,伦敦的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对应的再利用途径,这表明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资源利用效益得到了提高,故选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排除C、D两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聚落形成的表现 对北宋“市”的认识 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 唐朝长安与中古欧洲城市的对比 对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的认识 南方民居的特点 对罗马公寓的认识 清代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 城市化的促进因素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对晚清城市化的认识 改革开放推动城市化 国民政府的城市规划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管理职能扩张的表现 铁路缓解城市化困境 上海的城市发展理念 宋代市镇与明清城市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城市化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这表明,当时(  )
A.干栏式民居有所发展
B.父权制家庭地位上升
C.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
D.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半坡遗址出现了大量的房基、窖穴、墓葬以及作物种子等,这些反映了半坡氏族时期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的状况,排除;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B项;早期国家雏形特征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2.(2025·湖南长沙一中一检)北宋时期有以都城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体系。由此可见,北宋(  )
A.农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
B.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C.政府鼓励发展基层工商业
D.大一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体系”可知,当时北宋社会通过草市和市镇将城市商业与农村商品交易紧密联系,故选A项。材料包括了南方和北方区域市场,排除B项;草市和一般的商业市镇都是民间商业发展的产物,而且古代封建政府大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北宋不属于大一统的王朝,排除D项。
3.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等信息可知,古代中国的城市主要具有政治职能,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职能,与“礼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城市的政治职能会影响士大夫的传统观念,B项逻辑关系不对,排除;材料是说城市的政治职能,而不是经济职能,所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4.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重农抑商政策,而中古时期的西方教权的地位突出,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材料未对中西方国家管理水平做出评判,排除B项。
5.(2025·福建三明质检)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下图为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图。该图从侧面反映了(  )
A.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B.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化
C.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D.城市以同心圆式扩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较为简单,与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有所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该图反映了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现象,A项正确,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中城市是方形,排除D项。
6.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B.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
D.雄伟壮丽的美学理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可知,这些建筑都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7.(2025·福建五校联考)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特征
C.导致了阶层分化的出现
D.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答案:A
解析: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很多便于出租的多层公寓楼,结合所学,这些公寓楼有利于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A项正确。B项说法夸张,排除;公寓楼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可见公寓楼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虽然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公寓楼,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建筑规制,排除D项。
8.(2025·四川雅安“零诊”)清代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但是城市人口增长一直滞后于总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升反降。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6.9%,远低于宋代的发展水平。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滞后
B.西方工业文明强烈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明显强化
D.政府严禁农民改变职业
答案:A
解析:自清代至19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宋代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清朝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滞后,阻碍社会的进步,故选A项。19世纪40年代爆发鸦片战争,排除B项;“重农”推动农业发展,应该是促进农村发展,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现象,排除;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D项。
9.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英国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17世纪以前的小渔村利物浦到18世纪中期船舶进出口吨位急剧增加、“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说明利物浦由于海外贸易发展为一个规模不断增大的商业城市,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排除C项。
10.对表理解正确的是(  )
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时间 江南 岭南 西北 华北 云贵
1843 7.4 7.0 4.9 4.2 4.0
1893 10.6 8.7 5.4 4.8 4.5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江南地区并不是政治中心周边,故①错误;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制约城市化水平,故②正确;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工业发展,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③正确;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开埠通商,也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故④正确。故选D项。
11.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故选D项。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这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
12.(2025·江苏镇江开学考试)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的原则,并进行了大规模开放空间建设:一是把贵族私家花园辟为开放空间,如玄武湖、瞻园等;二是建立了一些新的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等。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自然环境影响城市建设
B.公共事业立法持续完善
C.城市规划理念不断进步
D.治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借鉴欧美科学原则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态度,结合本国美术优点则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融合中西、创新发展的理念正是城市规划理念不断进步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直接影响,排除A项;《首都计划》是一个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并不等同于公共事业立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西结合而非中体西用,排除D项。
13.(2025·辽宁模拟)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诞生了一些煤气公司,为工厂以及部分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四十年后,美国煤气公司已达到四百多家,大城市街道已普遍用煤气照明,而居住于小城镇和农场的人仍以使用蜡烛和油灯为主。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城乡之间经济差距日益拉大
B.近代化发展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点
C.社会贫富分化问题依旧严重
D.新技术推广与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
答案:B
解析:煤气照明在美国大城市中已普遍存在,而乡镇仍以传统照明方式为主,这反映了美国近代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地区差距而非社会贫富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新技术推广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但是并不涉及城市化推动新技术推广,排除D项。
14.(2024·九省联考·广西)1916年,成都警察局发布了新的规章。根据要求,在夏秋两季茶馆演戏必须在晚上10点前结束,春冬两季则在晚9点收台;规定演员在舞台上不得有任何不适当的言论和行为。茶馆的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未经许可茶馆不能随意增加座位。这体现(  )
A.城市管理职能的扩张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城市娱乐方式多样化
D.娱乐业管理专业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对茶馆演戏结束时间的规定以及对茶馆规模的限制,体现了政府发挥城市管理职能,A项正确。材料中限制茶馆规模的措施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茶馆和茶馆演戏,不能得出“娱乐方式多样”,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成都警察局对茶馆的规定或者限制,不能等同于“管理专业化”,且材料只涉及茶馆,不涉及其他娱乐行业,排除D项。
15.(2025·河南湘豫名校联考)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德国的铁路交通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后,并没有在城市中形成大批“城市贫民”的聚居,而是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这一现象(  )
A.加速了农村产业空心化
B.使工人阶级难以形成
C.倒逼德国铁路建设加速
D.缓解了城市化的困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迅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而交通发展促进了人们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流动,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带来的压力,缓解城市化的困境,故选D项。“农村产业空心化”强调农村产业无人从事,劳动力短缺,这是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影响,并非交通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往来的作用,排除A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属于工人阶级,并不会导致工人阶级难以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交通发展促进劳动力流动,排除C项。
16.(2025·山西长治月考)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委员会对场地问题进行了讨论,有人提出,在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上,伦敦建造了水晶宫,巴黎世博会建造了埃菲尔铁塔,芝加哥世博会建造了当时世界最高楼。但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展区不建最高建筑,尽量少建永久性建筑。这一决策表明了上海(  )
A.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B.决心举办中国特色世博会
C.率先提出节能减排理念
D.践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
答案:A
解析:上海少建设永久性建筑,是因为永久性建筑会对之后的城市建设造成障碍,影响城市的改造和后续发展,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戍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
城市化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文化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与宋代市镇相比明清城市发展出一种怎样的新道路,指出苏州城市变化的影响。
答案:(1)特点:起源及发展形态多样;经济功能不断上升;未形成中心都会。
成因: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或: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2)新道路:以大城市(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
影响:带有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郊区市镇的发展;地处交通枢纽,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商业中心;形成独特的苏州文化,影响江南社会风尚。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称为‘镇市’……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分别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从“镇市”“草市”的来源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分别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文化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概括。
18.(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美国向现代美国转变的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1790年美国联邦政府首次进行人口普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1860年至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进而美国的经济中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城市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工业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移民和农村人口,但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使得城乡矛盾更加尖锐,大企业缺乏约束和监管,工业生产增加了城市污染。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交通、住房、卫生等一系列问题,鲜明地反映在贫民窟问题上,人口过于密集,房屋建设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备,恶劣的环境导致疾病流行,威胁着贫民窟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大企业的正常生产。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镀金时代”城市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国19世纪下半期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答案:(1)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工业资本集中与垄断组织形成。
(2)应注重城乡协调发展,避免过度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应建立健全企业监管机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应重视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居民健康,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问,据材料“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可知,城市人口比例上升;据材料“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可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据材料“城市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工业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可知,工业资本集中与垄断组织形成。第(2)问,据材料“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使得城乡矛盾更加尖锐”可知,应注重城乡协调发展,避免过度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据材料“大企业缺乏约束和监管”可知,应建立健全企业监管机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据材料“工业生产增加了城市污染”“贫民窟问题上,人口过于密集,房屋建设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备……妨碍了大企业的正常生产”可知,应重视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居民健康,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1(共75张PPT)
第四部分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十单元 城市、交通、
医疗与社会生活
第56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村落、集镇到城市,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折射出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不断演进的特点。
线索(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逐渐形成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住人口随之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等需要,城市出现。世界各民族受经济水平、文化习俗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风格。
线索(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的通商口岸出现了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目录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高考研析

课时作业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产生
形成 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出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特征 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集镇的出现
兴起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中国古代的镇 目的 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发展 (1)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2)元朝时期: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3)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3.城市的产生
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含义 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中国 古代 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发展 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西方 古代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代表
①古代世界
国家或地区 特点
两河流域 用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栋梁。房屋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古希腊罗马 a.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b.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c.古罗马出现了复合式公寓形式的集体住宅
古代美洲 圆锥形的帐篷和圆形的公共居所
②古代中国
远古时期 巢居(南方)和穴居(北方)
先秦以来 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明清时期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世界 (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中国 (1)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住宅的变化
①原因:城市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革新。
②表现
(2)生活服务: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各种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3.基础设施的发展
西方 (1)19世纪以来,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煤气灯、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电报、电话逐渐普及;地铁问世,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中国 近代 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发展很不平衡
现代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工厂烟尘、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导致水污染
贫富分化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提认知] 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提认知]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人类对水源、食物的追求贯穿始终。村落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遮阳、避雨、散热、通风、防潮等方面的因素也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建筑物平面布局、街道、院落等的风格。
中国古代镇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集镇发展主要是工商业发展。集镇的出现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治、军事功能减弱,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拓思维]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拓思维] 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1)气候:如降水影响民居的屋顶坡度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气温、光照影响了房屋、宅院的结构等。
(2)地貌、水文: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3)其他因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政治上 统治政策的影响
经济上 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
思想上 专制集权、等级观念等的影响
[拓思维]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类型多样的社会原因
(1)社会政治因素:封建社会的建筑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多的是表现出等级的社会功能。以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的布局主要是对称式的平面,封闭式的外观,这与我国封建礼教、宗族制度有很大关系。
(2)战乱因素: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民居,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来入侵,防御匪盗。
[释概念] 城市化
[拓思维]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挖教材]
阅读选必2第11课第一目第三段,1949-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金版点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古代中西城市
材料  (2022·海南卷)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
金版参考: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金版参考: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1.中西方城市的不同特色
(1)中国古代城市特色
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
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呈封闭式布局。
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2)西方古代城市特色
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
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
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
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2.中国古代城市(镇)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从城市功能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从规模数量看 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从生活观念看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018·全国卷Ⅲ)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金版参考: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金版参考: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金版参考: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4·河北卷)图一、图二为不同朝代的中国北方部分驻所分布示意图。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  )
A.地方行政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B.部分城市主要功能发生转变
C.闭关自守政策执行更为严格
D.改土归流实施范围有所扩展
试题情境 不同朝代中国北方部分驻所分布示意图
考查知识 古代城市发展及功能变化
核心价值 通过解读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变化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树立维护国家稳定的价值观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
现象信息:两张图中部分驻所名称和行政级别发生变化。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明朝在北方设立卫所,清朝与北部边疆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和稳定关系。
解读显性信息:图一中宣府镇、山海卫、天津三卫,分别变化为图二中的宣化府、临榆、天津府,由此可知,城市从原来的具有军事功能的卫所变为具有行政功能的府县。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两图驻所的分布变化,反映了一些城市从单一的军事功能向更多元化的城市功能转变,__B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明朝,图二是清朝,从明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未出现重大变革,排除A项;图示的变化不能体现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地区实行,排除D项。
命题点1:古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2024·广西卷)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解析:明初北京内城商业不发达,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以促进商业发展;明中后期,正阳门前都搭盖棚房形成外城市肆。这反映了城市商业区域从内城逐渐向外扩张,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新的经营方式、商业分工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排除B、C、D三项。
命题点2:海南船型屋的特点
(2022·海南卷)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传统文化习俗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排除C项。
命题点3:工业革命时期伦敦基础设施建设
(2024·浙江6月选考)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
A.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伦敦出现了交通堵塞问题,结合所学,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是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开通的。因此英国的新法案应该与地下铁路建设相关,C项正确。A项的措施无法缓解交通压力,排除;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工厂规模的扩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不可能限制,排除B项;19世纪80年代汽车才被发明,排除D项。
命题点4:工业革命时期伦敦城市化问题
(2024·河北卷)19世纪,英国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如表),对此,有学者指出,“18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垃圾被赋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义”。这主要表明,当时伦敦(  )
A.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
B.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C.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垃圾种类 市场用途
煤灰、煤渣 制砖、农肥
破布、碎布 造纸、制衣帽
碎瓷器 建筑、铺路
厨余垃圾 农肥
各类破旧用品 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商
解析:19世纪,伦敦的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对应的再利用途径,这表明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资源利用效益得到了提高,故选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排除C、D两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聚落形成的表现 对北宋“市”的 认识 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 唐朝长安与中古欧洲城市的对比 对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的认识 南方民居的特点 对罗马公寓的认识 清代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 城市化的促进因素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对晚清城市化的 认识 改革开放推动城 市化 国民政府的城市 规划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管理职能扩张的表现 铁路缓解城市化 困境 上海的城市发展 理念 宋代市镇与明清 城市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城市化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这表明,当时(  )
A.干栏式民居有所发展 B.父权制家庭地位上升
C.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 D.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半坡遗址出现了大量的房基、窖穴、墓葬以及作物种子等,这些反映了半坡氏族时期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的状况,排除;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B项;早期国家雏形特征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2.(2025·湖南长沙一中一检)北宋时期有以都城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体系。由此可见,北宋(  )
A.农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
B.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C.政府鼓励发展基层工商业
D.大一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体系”可知,当时北宋社会通过草市和市镇将城市商业与农村商品交易紧密联系,故选A项。材料包括了南方和北方区域市场,排除B项;草市和一般的商业市镇都是民间商业发展的产物,而且古代封建政府大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北宋不属于大一统的王朝,排除D项。
3.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由材料中的“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等信息可知,古代中国的城市主要具有政治职能,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职能,与“礼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城市的政治职能会影响士大夫的传统观念,B项逻辑关系不对,排除;材料是说城市的政治职能,而不是经济职能,所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4.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解析:材料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重农抑商政策,而中古时期的西方教权的地位突出,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材料未对中西方国家管理水平做出评判,排除B项。
5.(2025·福建三明质检)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下图为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图。该图从侧面反映了(  )
A.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B.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化
C.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D.城市以同心圆式扩张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较为简单,与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有所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该图反映了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现象,A项正确,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中城市是方形,排除D项。
6.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B.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 D.雄伟壮丽的美学理念
解析:根据材料“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可知,这些建筑都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7.(2025·福建五校联考)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特征
C.导致了阶层分化的出现
D.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解析: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很多便于出租的多层公寓楼,结合所学,这些公寓楼有利于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A项正确。B项说法夸张,排除;公寓楼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可见公寓楼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虽然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公寓楼,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建筑规制,排除D项。
8.(2025·四川雅安“零诊”)清代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但是城市人口增长一直滞后于总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升反降。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6.9%,远低于宋代的发展水平。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滞后 B.西方工业文明强烈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明显强化 D.政府严禁农民改变职业
解析:自清代至19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宋代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清朝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滞后,阻碍社会的进步,故选A项。19世纪40年代爆发鸦片战争,排除B项;“重农”推动农业发展,应该是促进农村发展,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现象,排除;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D项。
9.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英国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由材料可知,17世纪以前的小渔村利物浦到18世纪中期船舶进出口吨位急剧增加、“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说明利物浦由于海外贸易发展为一个规模不断增大的商业城市,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排除C项。
10.对表理解正确的是(  )
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时间 江南 岭南 西北 华北 云贵
1843 7.4 7.0 4.9 4.2 4.0
1893 10.6 8.7 5.4 4.8 4.5
解析:江南地区并不是政治中心周边,故①错误;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制约城市化水平,故②正确;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工业发展,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③正确;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开埠通商,也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故④正确。故选D项。
11.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故选D项。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这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
12.(2025·江苏镇江开学考试)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的原则,并进行了大规模开放空间建设:一是把贵族私家花园辟为开放空间,如玄武湖、瞻园等;二是建立了一些新的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等。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自然环境影响城市建设
B.公共事业立法持续完善
C.城市规划理念不断进步
D.治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材料中借鉴欧美科学原则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态度,结合本国美术优点则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融合中西、创新发展的理念正是城市规划理念不断进步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直接影响,排除A项;《首都计划》是一个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并不等同于公共事业立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西结合而非中体西用,排除D项。
13.(2025·辽宁模拟)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诞生了一些煤气公司,为工厂以及部分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四十年后,美国煤气公司已达到四百多家,大城市街道已普遍用煤气照明,而居住于小城镇和农场的人仍以使用蜡烛和油灯为主。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城乡之间经济差距日益拉大
B.近代化发展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点
C.社会贫富分化问题依旧严重
D.新技术推广与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
解析:煤气照明在美国大城市中已普遍存在,而乡镇仍以传统照明方式为主,这反映了美国近代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地区差距而非社会贫富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新技术推广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但是并不涉及城市化推动新技术推广,排除D项。
14.(2024·九省联考·广西)1916年,成都警察局发布了新的规章。根据要求,在夏秋两季茶馆演戏必须在晚上10点前结束,春冬两季则在晚9点收台;规定演员在舞台上不得有任何不适当的言论和行为。茶馆的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未经许可茶馆不能随意增加座位。这体现(  )
A.城市管理职能的扩张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城市娱乐方式多样化 D.娱乐业管理专业化
解析:材料中对茶馆演戏结束时间的规定以及对茶馆规模的限制,体现了政府发挥城市管理职能,A项正确。材料中限制茶馆规模的措施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茶馆和茶馆演戏,不能得出“娱乐方式多样”,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成都警察局对茶馆的规定或者限制,不能等同于“管理专业化”,且材料只涉及茶馆,不涉及其他娱乐行业,排除D项。
15.(2025·河南湘豫名校联考)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德国的铁路交通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后,并没有在城市中形成大批“城市贫民”的聚居,而是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这一现象(  )
A.加速了农村产业空心化
B.使工人阶级难以形成
C.倒逼德国铁路建设加速
D.缓解了城市化的困境
解析:根据材料“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迅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而交通发展促进了人们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流动,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带来的压力,缓解城市化的困境,故选D项。“农村产业空心化”强调农村产业无人从事,劳动力短缺,这是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影响,并非交通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往来的作用,排除A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属于工人阶级,并不会导致工人阶级难以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交通发展促进劳动力流动,排除C项。
16.(2025·山西长治月考)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委员会对场地问题进行了讨论,有人提出,在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上,伦敦建造了水晶宫,巴黎世博会建造了埃菲尔铁塔,芝加哥世博会建造了当时世界最高楼。但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展区不建最高建筑,尽量少建永久性建筑。这一决策表明了上海(  )
A.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B.决心举办中国特色世博会
C.率先提出节能减排理念
D.践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
解析:上海少建设永久性建筑,是因为永久性建筑会对之后的城市建设造成障碍,影响城市的改造和后续发展,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戍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文化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与宋代市镇相比明清城市发展出一种怎样的新道路,指出苏州城市变化的影响。
答案:特点:起源及发展形态多样;经济功能不断上升;未形成中心都会。
成因: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或: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答案:新道路:以大城市(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
影响:带有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郊区市镇的发展;地处交通枢纽,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商业中心;形成独特的苏州文化,影响江南社会风尚。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称为‘镇市’……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分别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从“镇市”“草市”的来源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分别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文化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概括。
18.(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美国向现代美国转变的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1790年美国联邦政府首次进行人口普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1860年至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进而美国的经济中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发生了一系
列相应的变化。城市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工业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移民和农村人口,但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使得城乡矛盾更加尖锐,大企业缺乏约束和监管,工业生产增加了城市污染。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交通、住房、卫生等一系列问题,鲜明地反映在贫民窟问题上,人口过于密集,房屋建设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备,恶劣的环境导致疾病流行,威胁着贫民窟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大企业的正常生产。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镀金时代”城市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国19世纪下半期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答案: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工业资本集中与垄断组织形成。
答案:应注重城乡协调发展,避免过度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应建立健全企业监管机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应重视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居民健康,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问,据材料“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可知,城市人口比例上升;据材料“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可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据材料“城市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工业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可知,工业资本集中与垄断组织形成。第(2)问,据材料“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使得城乡矛盾更加尖锐”可知,应注重城乡协调发展,避免过度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据材料“大企业缺乏约束和监管”可知,应建立健全企业监管机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据材料“工业生产增加了城市污染”“贫民窟问题上,人口过于密集,房屋建设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备……妨碍了大企业的正常生产”可知,应重视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居民健康,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