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必修二: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必修二: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6-13 08: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我小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
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
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C.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4.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
A.它只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作用,不能阐明生物的多样性
5.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①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②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③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④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对该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7.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是(  )
A.遗传变异的结果 B.生存斗争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适者生存的结果
8.如下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A.适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9.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
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10.(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1)中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11.下列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等量的多组,每组再分为等量的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表明抗性低,反之则表明抗性高。选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
(1)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_______。
(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性的产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和DDT的关系是__________。
(4)DDT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解析:“获得性”是指后天得到即环境直接诱导出的性状,拉马克认为生物后天得到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即“获得性遗传”。
答案:A
2.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答案:D
3. 解析:生物都有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通过生存斗争淘汰部分个体。
答案:C
4.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具有重要意义。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C
5. 解析: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的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生素的可遗传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对病菌起了一个选择的作用(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绝大多数无抗性的个体死亡,少数抗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 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具有抗药性这一特性。
答案:C
6. 解析:蟹类的捕食是一种选择因素,会导致具有较薄外壳的蜗牛个体数量减少(比例减少),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个体比例上升,这是一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象。
答案:B
7. 解析: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知,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8.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每一种生物都能产生很多后代,即过度繁殖,众多的后代要想生存下来,即获得必需的生活条件如食物、空间等,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就要发生生存斗争。生存斗争使大量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下来。所以曲线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差距。
答案:B
9. 解析:拟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通过环境的定向选择后,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不利变异被淘汰。
答案:B
10. 解析:(1)由题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污染区的黑化蛾回收率大于白色蛾回收率,而非污染区的情况则恰好相反,这是因为污染区的黑化蛾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即容易逃避天敌的捕食,而白色蛾则容易被捕食而被淘汰,这说明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由题图可以看出治理大气污染后,SO2浓度逐年降低,结果树干上地衣的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地衣对SO2敏感,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树干上地衣增多,而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天敌捕食。
答案:(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数量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天敌捕食。
11. 解析:对自然选择的理解要明确:生存斗争是动力,是外因;变异和遗传是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定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适者生存。根据变异的不定向性,我们可知家蝇的个体存在着抗性的差异,而DDT的作用就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多次的重复实验,实际上相当于进化过程的多代选择,最终存活率的提高表现为适者生存。
答案:(1)96% (2)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长期选择 (3)生存斗争 (4)选择 (5)家蝇抗性的产生,符合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进化论。家蝇的个体中原来就存在着抗性的差异,有的抗性强,有的抗性弱。经DDT处理进行的选择(因A、B为同组),就把抗性强(适者)的个体选了出来。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家蝇中选出了具有强抗性的个体(尽管B组从未接触过DDT),可见,家蝇抗性的产生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使用了D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