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62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件 学案,共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62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件 学案,共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4 18:15:02

文档简介

第62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商路的开辟和商品贸易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地域的商品体现着不同地域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通过商品交换,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随之扩大和交流。
线索(一):商路与贸易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各洲间贸易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
线索(二):文化交流
古代商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与产品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近现代以来,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一、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张骞“凿空”: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作用 成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
(2)“西南丝绸之路”
路线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作用 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出洋航海频繁。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质文化 传出 (1)丝绸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过中亚向西传播。 (2)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3)瓷器经过海路外销,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
传入 (1)获得大宛国的“汗血马”,引进苜蓿、葡萄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传入。 (2)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3)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精神文化 传出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传入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 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原因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表现 (1)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世界贸易额剧增
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促进因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等
表现 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
(2)表现
茶的外传 ①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服饰变化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18世纪,中国服装元素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样式。 ②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传入 ①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很多。逐渐在社会中下层中流行
其他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释概念] 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狭义的丝绸之路。
(2)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
[挖教材]
(1)阅读选必3第9课第一目图片《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思考: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欧亚商路的中心是哪里?
答案:中国。
[拓知识] 棉花传入中国的影响
棉花的传入对古代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改变、改善了中国人的衣着材料,有效地增强了人们应对寒冷等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衍与进步。
[释概念] 商品的文化内涵
一切商品无不具有文化价值,无论其文化倾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怎样,都反映一定的观念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商品的文化价值具有时代性。任何商品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因此,一定历史时代的商品都反映该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挖教材]
(2)阅读选必3第10课第二目“史料阅读”。
思考: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中国茶传播到欧洲,欧洲国家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
[拓知识] 中山装的寓意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5)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6)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挖教材]
(3)阅读选必3第10课“问题探究”。
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答案: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肯定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主题一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材料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携手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
[问题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金版参考: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
阐述: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2023·江苏卷)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
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问题探究]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金版参考: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并融入西方裁制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金版参考: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社会认知两极分化;中西合璧。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金版参考: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1)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2)文化交流的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如中国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乐、舞蹈等。
(3)文化交流的渐进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化的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国服饰对西方的影响过程。
(4)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中国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样式,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说融合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
(5)文化交流的创新性、本土化: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发生了本土化的倾向,如“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国的“下午茶”,中国人制作的钟表等。
(6)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一般来说,外部商品和文化的传入之初是在上层社会流行,后来逐渐大众化、平民化,体现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如清代高官把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动,比如中国服饰的变化等。
 (2024·福建卷)“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试题情境 元人文献中对绿松石称呼的不同
考查知识 元的统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核心价值 通过元代对绿松石的不同称呼,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体会元代统一局面的形成,以及对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价值的重视,涵育家国情怀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西夏、元代,中亚、西亚等地。
现象信息:绿松石,本被称为“河西甸子”,在元代,也被称为“乞里马泥”。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元代完成统一、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畅通。
解读显性信息:原产自中亚的绿松石,经占据河西走廊的西夏中转贩卖而来后,被称为“河西甸子”,原产地信息被忽略;到元代,绿松石可以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因此称为“乞里马泥”,其名称与原产地波斯有关。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元代完成统一,丝绸之路变的畅通,商品不用再经西夏中转,因此人们知道了绿松石的原产地,名称也随之有了变化,故__C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元代统治版图广大与贸易往来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奢侈品需求旺盛,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绿松石的贸易,而非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成就,排除D项。
命题点1: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2021·重庆卷)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也不能说明技术东传,排除A、C两项;“直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2: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024·河北卷)以下是对新航路开辟后某国家的描述:
①商人和水手正在全世界积极扩展它的经济领域;
②创立东印度公司,授予其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
③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
符合上述全部描述的是(  )
A.15世纪的葡萄牙 B.17世纪的荷兰
C.16世纪的西班牙 D.18世纪的英国
答案:B
解析: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17世纪初,荷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并以荷兰的重要城市阿姆斯特丹为其首府命名,故B项正确。
命题点3:咖啡的全球流动
(2024·浙江1月选考)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 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咖啡传入亚洲不晚于6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建立是在近代以后,①错误;咖啡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与新航路开辟有关,而非源于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②错误;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大规模种植咖啡,拉丁美洲形成单一经济结构,沦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反映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③正确;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促使咖啡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和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常消费品,文化的交流使得饮用咖啡的风气日益流行,因此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④正确。故选D项。
命题点4:近代英国的茶文化
(2024·安徽卷)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加强,商品种类增加,贸易规模扩大,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影响,故材料所述现象表明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的掠夺,无法得出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欧洲人从亚非拉地区掠夺财富,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人购买亚洲商品,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丝绸之路运输工具的变化 对海昏侯墓出土骆驼形象器物的认识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瓷器受西域文化影响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西欧茶叶消费增加的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的发展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跨国公司国际分工 17世纪荷兰进口中国瓷器 万里茶道 近代中国服饰中西结合 中国学习西方钟表制作技术 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 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 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
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势力不断渗透至葱岭一带,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建立了联系,说明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还涉及中亚、西亚和南欧,A、C两项说法片面,均排除;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统治区域范围扩大,排除D项。
2.据学者研究,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发现有西域物种骆驼的形象,但数量不多,往往刻画粗糙失真,与马相似。唐代墓葬中则出土了许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形象,而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说明(  )
A.丧葬习俗发生变化
B.手工技艺水平的阶段变化
C.对外交往日趋衰落
D.运输工具适应时代的发展
答案:D
解析:骆驼主要用于沙漠行商,汉代时丝绸之路开通,西域物种骆驼进入中原数量有限,所以汉墓画像石中的骆驼形象数量少,刻画粗糙失真而似马;而唐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中原与西域交往频繁,骆驼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唐代墓葬中有大量造型逼真的骆驼形象;宋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所以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体现了运输工具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不能说明,均排除。
3.(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如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
A.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园出土了带有西北骆驼形象的器具,这说明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融合了西域风格特色,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故选B项。仅凭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无法推测“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排除A项;这些器物是海昏侯的陪葬品,不代表大众审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这些本土制作器物受朝贡贸易影响,排除D项。
4.(2025·山西忻州月考)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政府对西南丝绸之路进行了探索,最终经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建立了联系,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拓展,B项正确。材料是打通西南到南亚的通道,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C项;D项“生命线”夸大了其作用,排除。
5.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妈祖信仰的传播(  )
A.表明了各国民间信仰趋同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反映了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妈祖信仰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海上丝路贸易繁荣,妈祖信仰随着海上丝路传播到其他地区,C项正确。妈祖信仰传播到其他地区,不代表各国民间信仰趋同,排除A项;妈祖信仰属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不是中原文化,排除B项;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D项。
6.唐代长沙窑生产的瓷器,出现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装饰,如椰枣纹。椰枣树也被称为“沙漠面包”,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圣树”,长沙窑的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欢迎。这反映出当时(  )
A.瓷器已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瓷器成为陆上丝路的主要商品
C.传统手工业适应了异域市场的需求
D.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财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出现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装饰”“长沙窑的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欢迎”可知,唐代长沙窑椰枣纹,迎合了西域市场的需求,C项正确。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是在宋元时期,排除A项;丝绸是陆上丝路的主要商品,排除B项;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2025·吉林四平期中)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中国的驿站制度为波斯、埃及和俄罗斯所采用;西方各地人士东来,把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中国,进而转传西亚。这说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
A.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外传,同时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国家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近代时期,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得出,排除。
8.(2025·湖南岳阳县、汨罗市联考)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整个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知,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促使中国茶叶在欧洲市场上大量出现,故B项正确。由材料“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可知,强调的是出口而非进口,排除A项;18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D项是在19世纪,排除。
9.(2025·河北沧州运东四校期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这一时期亚非国家的原料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额均出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  )
A.工业发达国家占据多数市场份额
B.商品生产者和文化传播者逐渐融合
C.亚非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渐趋重要
D.国家间经济往来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大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衡发展,贸易额也在增加,反映出欧美国家和其他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依赖程度日益加深,D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文化传播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亚非国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提供原料,处于被动地位,排除C项。
10.“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大制造商‘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导致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盛行
B.世界各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
C.西方新殖民主义扩张的结果
D.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分工
答案:D
解析:由“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的分工所致,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新殖民主义扩张是全球化的弊端,不是原因,排除C项。
11.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  )
A.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
C.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D.荷兰代尔夫特瓷器制作技术超越了中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荷兰大量进口中国瓷器,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受此影响,荷兰工匠开始模仿中国瓷器,说明当时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A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荷瓷器贸易对荷兰的影响,没有描述垄断贸易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的出现,排除D项。
12.(2025·辽宁朝阳月考)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带动了码头等配套行业的出现,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晋商垄断了万里茶道,排除A项;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材料并未强调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排除D项。
13.(2025·湖南岳阳一中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等特点,而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当时,中山装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而旗袍则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这(  )
A.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彰显了社会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
C.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D.表明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服饰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吸收了西方元素,彰显了社会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B项正确。虽然材料也提到了西方时尚,但其强调的重点是中西合璧,而非单纯追求西方时尚,排除A项;C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夸大,排除。
14.16世纪中后期,西洋自鸣钟传入中国。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B.钟表得到了市民阶层的追捧
C.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D.西方机器产品受到皇室青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设立“自鸣钟处”,到后来改为“做钟处”可以看出,西方技术传入中国后,中国对其技术的吸收融合,体现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C项正确。A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排除;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的追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自鸣钟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其他机器产品的欢迎程度,排除D项。
15.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和经济一体化,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
16.(2025·江西上饶测试)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在进入伊斯兰教国家时,会按照当地风俗供应特定产品;可口可乐根据中国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产品,迅速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
A.跨国公司逐渐弥合文化分歧
B.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
C.地方特色文化阻碍生产经营
D.国际分工承载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外国企业的商业行为都顺应了当地消费者的风俗和文化情感需求,说明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B项正确。A项“弥合文化分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企业借鉴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扩大了生产经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分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5·江苏高邮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瓷器成为炙手可热、受人追捧的珍贵器物。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这使亚洲生产者在面对欧洲庞大的市场时,能够批量供应产品。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国瓷器从制瓷技艺及器型、装饰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瓷器逐渐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拥有美丽的瓷器收藏作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在英国走向了衰落。
——摘编自戴砚芳
《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研究》
(1)据材料概括影响17-19世纪华瓷在英国销量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瓷器贸易对中英两国的积极影响。
答案:(1)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新航路开辟后促进贸易的发展;英国市场的需求;专业化分工的出现(生产方式的革新);政治局势的影响。
(2)对英国:促进英国装饰艺术发展;丰富民众物质生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客观上刺激了英国本土制瓷工艺的发展。
对中国: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使中国制瓷技艺的革新;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据材料“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可知,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据材料时间“17-19世纪”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促进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可知,英国市场的需求;据材料“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可知,专业化分工的出现(生产方式的革新);据材料“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可知,政治局势的影响。第(2)问,对英国,据材料“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可知,促进英国装饰艺术发展;据材料“瓷器逐渐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可知,丰富民众物质生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据材料“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可知,客观上刺激了英国本土制瓷工艺的发展。对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瓷器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因此瓷器制作过程凝结着中国文化,伴随着瓷器出口,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据材料“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可知,促使中国制瓷技艺的革新;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贸易出超地位,17世纪新航路已经开辟,当时通过殖民掠夺,美洲的白银流入欧洲,因此中英贸易结算的货币主要是白银,这会促进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18.(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
《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秦至元朝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抗、交流、融合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国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落后,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进入21世纪,是陆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时期。国际社会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多种问题显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它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次伟大超越。
综上所述,无论是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还是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三个时代”分别指秦汉至元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2.0时代、21世纪丝路进入3.0时代。围绕这三个时代展开分析即可。关于各时期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概念、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20(共76张PPT)
第五部分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十二单元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第62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商路的开辟和商品贸易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地域的商品体现着不同地域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通过商品交换,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随之扩大和交流。
线索(一):商路与贸易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各洲间贸易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
线索(二):文化交流
古代商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与产品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近现代以来,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目录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高考研析

课时作业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张骞“凿空”: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2)“西南丝绸之路”
路线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作用 成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
路线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作用 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出洋航海频繁。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质文化 传出 (1)丝绸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过中亚向西传播。
(2)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3)瓷器经过海路外销,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
传入 (1)获得大宛国的“汗血马”,引进苜蓿、葡萄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传入。
(2)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3)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精神文化 传出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传入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 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原因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表现 (1)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世界贸易额剧增
经济全球化加快 发展 促进因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等
表现 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
(2)表现
茶的 外传 ①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服饰 变化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18世纪,中国服装元素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样式。
②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 传入 ①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很多。逐渐在社会中下层中流行
其他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释概念] 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狭义的丝绸之路。
(2)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
[挖教材]
(1)阅读选必3第9课第一目图片《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思考: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欧亚商路的中心是哪里?
[拓知识] 棉花传入中国的影响
棉花的传入对古代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改变、改善了中国人的衣着材料,有效地增强了人们应对寒冷等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衍与进步。
答案:中国。
[释概念] 商品的文化内涵
一切商品无不具有文化价值,无论其文化倾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怎样,都反映一定的观念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商品的文化价值具有时代性。任何商品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记物,因此,一定历史时代的商品都反映该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挖教材]
(2)阅读选必3第10课第二目“史料阅读”。
思考: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中国茶传播到欧洲,欧洲国家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
[拓知识] 中山装的寓意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5)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6)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挖教材]
(3)阅读选必3第10课“问题探究”。
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答案: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肯定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材料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问题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金版参考: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
阐述: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2023·江苏卷)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问题探究]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金版参考: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并融入西方裁制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金版参考: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社会认知两极分化;中西合璧。
金版参考: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1)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2)文化交流的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如中国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乐、舞蹈等。
(3)文化交流的渐进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化的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国服饰对西方的影响过程。
(4)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中国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样式,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说融合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
(5)文化交流的创新性、本土化: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发生了本土化的倾向,如“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国的“下午茶”,中国人制作的钟表等。
(6)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一般来说,外部商品和文化的传入之初是在上层社会流行,后来逐渐大众化、平民化,体现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如清代高官把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动,比如中国服饰的变化等。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4·福建卷)“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试题情境 元人文献中对绿松石称呼的不同
考查知识 元的统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核心价值 通过元代对绿松石的不同称呼,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体会元代统一局面的形成,以及对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价值的重视,涵育家国情怀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西夏、元代,中亚、西亚等地。
现象信息:绿松石,本被称为“河西甸子”,在元代,也被称为“乞里马泥”。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元代完成统一、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畅通。
解读显性信息:原产自中亚的绿松石,经占据河西走廊的西夏中转贩卖而来后,被称为“河西甸子”,原产地信息被忽略;到元代,绿松石可以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因此称为“乞里马泥”,其名称与原产地波斯有关。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元代完成统一,丝绸之路变的畅通,商品不用再经西夏中转,因此人们知道了绿松石的原产地,名称也随之有了变化,故__C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元代统治版图广大与贸易往来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奢侈品需求旺盛,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绿松石的贸易,而非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成就,排除D项。
命题点1: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2021·重庆卷)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也不能说明技术东传,排除A、C两项;“直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2: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024·河北卷)以下是对新航路开辟后某国家的描述:
符合上述全部描述的是(  )
A.15世纪的葡萄牙 B.17世纪的荷兰
C.16世纪的西班牙 D.18世纪的英国
①商人和水手正在全世界积极扩展它的经济领域;
②创立东印度公司,授予其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
③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
解析: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17世纪初,荷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并以荷兰的重要城市阿姆斯特丹为其首府命名,故B项正确。
命题点3:咖啡的全球流动
(2024·浙江1月选考)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 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咖啡传入亚洲不晚于6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建立是在近代以后,①错误;咖啡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与新航路开辟有关,而非源于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②错误;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大规模种植咖啡,拉丁美洲形成单一经济结构,沦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反映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③正确;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促使咖啡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和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常消费品,文化的交流使得饮用咖啡的风气日益流行,因此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④正确。故选D项。
命题点4:近代英国的茶文化
(2024·安徽卷)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加强,商品种类增加,贸易规模扩大,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影响,故材料所述现象表明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的掠夺,无法得出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欧洲人从亚非拉地区掠夺财富,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人购买亚洲商品,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丝绸之路运输工具的变化 对海昏侯墓出土骆驼形象器物的认识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瓷器受西域文化影响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西欧茶叶消费增加的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的发展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跨国公司国际分工 17世纪荷兰进口中国瓷器 万里茶道 近代中国服饰中西结合 中国学习西方钟表制作技术 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文化心理影响市场 行为 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 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
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势力不断渗透至葱岭一带,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建立了联系,说明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还涉及中亚、西亚和南欧,A、C两项说法片面,均排除;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统治区域范围扩大,排除D项。
2.据学者研究,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发现有西域物种骆驼的形象,但数量不多,往往刻画粗糙失真,与马相似。唐代墓葬中则出土了许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形象,而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说明(  )
A.丧葬习俗发生变化
B.手工技艺水平的阶段变化
C.对外交往日趋衰落
D.运输工具适应时代的发展
解析:骆驼主要用于沙漠行商,汉代时丝绸之路开通,西域物种骆驼进入中原数量有限,所以汉墓画像石中的骆驼形象数量少,刻画粗糙失真而似马;而唐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中原与西域交往频繁,骆驼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唐代墓葬中有大量造型逼真的骆驼形象;宋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所以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体现了运输工具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不能说明,均排除。
3.(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如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
A.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解析: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园出土了带有西北骆驼形象的器具,这说明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融合了西域风格特色,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故选B项。仅凭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无法推测“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排除A项;这些器物是海昏侯的陪葬品,不代表大众审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这些本土制作器物受朝贡贸易影响,排除D项。
4.(2025·山西忻州月考)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政府对西南丝绸之路进行了探索,最终经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建立了联系,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拓展,B项正确。材料是打通西南到南亚的通道,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C项;D项“生命线”夸大了其作用,排除。
5.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妈祖信仰的传播(  )
A.表明了各国民间信仰趋同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反映了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妈祖信仰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海上丝路贸易繁荣,妈祖信仰随着海上丝路传播到其他地区,C项正确。妈祖信仰传播到其他地区,不代表各国民间信仰趋同,排除A项;妈祖信仰属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不是中原文化,排除B项;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D项。
6.唐代长沙窑生产的瓷器,出现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装饰,如椰枣纹。椰枣树也被称为“沙漠面包”,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圣树”,长沙窑的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欢迎。这反映出当时(  )
A.瓷器已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瓷器成为陆上丝路的主要商品
C.传统手工业适应了异域市场的需求
D.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财源
解析:根据材料“出现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装饰”“长沙窑的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欢迎”可知,唐代长沙窑椰枣纹,迎合了西域市场的需求,C项正确。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是在宋元时期,排除A项;丝绸是陆上丝路的主要商品,排除B项;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2025·吉林四平期中)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中国的驿站制度为波斯、埃及和俄罗斯所采用;西方各地人士东来,把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中国,进而转传西亚。这说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
A.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外传,同时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国家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近代时期,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得出,排除。
8.(2025·湖南岳阳县、汨罗市联考)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由材料“整个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知,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促使中国茶叶在欧洲市场上大量出现,故B项正确。由材料“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可知,强调的是出口而非进口,排除A项;18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D项是在19世纪,排除。
9.(2025·河北沧州运东四校期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这一时期亚非国家的原料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额均出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  )
A.工业发达国家占据多数市场份额
B.商品生产者和文化传播者逐渐融合
C.亚非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渐趋重要
D.国家间经济往来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大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衡发展,贸易额也在增加,反映出欧美国家和其他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依赖程度日益加深,D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文化传播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亚非国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提供原料,处于被动地位,排除C项。
10.“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大制造商‘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导致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盛行
B.世界各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
C.西方新殖民主义扩张的结果
D.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分工
解析:由“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的分工所致,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新殖民主义扩张是全球化的弊端,不是原因,排除C项。
11.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  )
A.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
C.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D.荷兰代尔夫特瓷器制作技术超越了中国
解析: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荷兰大量进口中国瓷器,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受此影响,荷兰工匠开始模仿中国瓷器,说明当时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A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荷瓷器贸易对荷兰的影响,没有描述垄断贸易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的出现,排除D项。
12.(2025·辽宁朝阳月考)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带动了码头等配套行业的出现,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晋商垄断了万里茶道,排除A项;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材料并未强调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排除D项。
13.(2025·湖南岳阳一中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等特点,而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当时,中山装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而旗袍则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这(  )
A.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彰显了社会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
C.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D.表明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服饰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吸收了西方元素,彰显了社会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B项正确。虽然材料也提到了西方时尚,但其强调的重点是中西合璧,而非单纯追求西方时尚,排除A项;C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夸大,排除。  
14.16世纪中后期,西洋自鸣钟传入中国。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B.钟表得到了市民阶层的追捧
C.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D.西方机器产品受到皇室青睐
解析:根据材料从设立“自鸣钟处”,到后来改为“做钟处”可以看出,西方技术传入中国后,中国对其技术的吸收融合,体现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C项正确。A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排除;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的追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自鸣钟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其他机器产品的欢迎程度,排除D项。
15.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解析: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和经济一体化,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
16.(2025·江西上饶测试)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在进入伊斯兰教国家时,会按照当地风俗供应特定产品;可口可乐根据中国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产品,迅速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
A.跨国公司逐渐弥合文化分歧
B.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
C.地方特色文化阻碍生产经营
D.国际分工承载文化交流
解析:材料中外国企业的商业行为都顺应了当地消费者的风俗和文化情感需求,说明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B项正确。A项“弥合文化分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企业借鉴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扩大了生产经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分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5·江苏高邮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瓷器成为炙手可热、受人追捧的珍贵器物。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这使亚洲生产者在面对欧洲庞大的市场时,能够批量供应产品。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国瓷器从制瓷技艺及器型、装饰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瓷器逐渐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拥有美丽的瓷器收藏作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在英国走向了衰落。
——摘编自戴砚芳《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研究》
(1)据材料概括影响17-19世纪华瓷在英国销量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瓷器贸易对中英两国的积极影响。
答案: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新航路开辟后促进贸易的发展;英国市场的需求;专业化分工的出现(生产方式的革新);政治局势的影响。
答案:对英国:促进英国装饰艺术发展;丰富民众物质生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客观上刺激了英国本土制瓷工艺的发展。
对中国: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使中国制瓷技艺的革新;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据材料“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可知,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据材料时间“17-19世纪”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促进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可知,英国市场的需求;据材料“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可知,专业化分工的出现(生产方式的革新);据材料“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可知,政治局势的影响。第(2)问,对英国,据材料“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可知,促进英国装饰艺术发展;
据材料“瓷器逐渐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可知,丰富民众物质生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据材料“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可知,客观上刺激了英国本土制瓷工艺的发展。对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瓷器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因此瓷器制作过程凝结着中国文化,伴随着瓷器出口,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据材料“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可知,促使中国制瓷技艺的革新;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贸易出超地位,17世纪新航路已经开辟,当时通过殖民掠夺,美洲的白银流入欧洲,因此中英贸易结算的货币主要是白银,这会促进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18.(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秦至元朝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抗、交流、融合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国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落后,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进入21世纪,是陆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时期。国际社会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多种问题显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它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次伟大超越。
综上所述,无论是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还是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三个时代”分别指秦汉至元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2.0时代、21世纪丝路进入3.0时代。围绕这三个时代展开分析即可。关于各时期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概念、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