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七年级 历史试题
第Ⅰ卷(69分)
一、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计69分)
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千里长河”的中心是( )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洛阳
2.《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指出,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3.唐太宗常强调:“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唐太宗( )
A.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整顿吏治 B.制定法律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5.七年级1班要举办一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图片展,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6.下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在三月三游春的场景。画面当中上层社会的妇女们有的穿着男装,有的穿着“胡服”,骑着马恣意前行。这一作品说明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D.民族关系和睦共存
7.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唐朝时书法家众多,其中有柳公权、欧阳询等
B.唐朝后期,黄巢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
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D.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8.下图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幅名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玄奘西行
9.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文成公主入藏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开元盛世 ●遣唐使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0.《大唐西域记》从佛教徒的视角记载了印度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佛教教派、建筑古迹机器分布,规模庞大的那烂陀寺遗址等著名文化古迹,主要是根据其所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其主要贡献者是( )
A.鉴真 B.玄奘 C.崔致远 D.张骞
11.他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他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他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2.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神话”“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1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崇文抑武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等级森严
14.《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消除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
15.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小说《水浒传》 B.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C.《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剧本 D.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6.某校历史社团编排了一部舞台剧,根据剧本篇目推断该剧剧名为( )
第一场备战 第二场献粮 第三场郾城大捷 第四场阴谋 第五场班师
第六场刑讯 第七场莫须有 第八场风波亭 第九场刺秦桧 第十场祭/庙
A.《刚正不阿——寇准》 B.《精忠报国——岳飞》
C.《金戈铁马——辛弃疾》 D.《碧血丹心——文天祥》
17.“藏独”没有前途,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最能印证这一原则的是( )
A.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B.宣政院的设立
C.澎湖巡检司的设立 D.伊犁将军的设立
18.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开创(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19.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为下表中的史料归纳一个主题,恰当的是( )
相关史料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农业生产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20.“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自汉朝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范围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东汉 B.唐朝 C.宋代 D.元朝
21.一带一路”一端连着中国,一端连着世界,一端连着世界。早在宋朝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当时政府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设置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市舶司 D.瓦子
22.自贡市某中学历史社团在探究宋词的过程中,梳理形成了以下表格。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文学作品( )
人物 生活时代 作品风格
苏轼 北宋 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前期清新婉约,后期充满血泪,书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 南宋 继承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气势磅礴,抒发收复故土的情怀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B.艺术特色由文学形式决定
C.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 D.内容全部来自作者的丰富想象
23.“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则材料最能说明的是( )
A.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B.瓦舍中的表演扣人心弦
C.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 D.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第Ⅱ卷(共31分)
二、综合题(24题20分,25题11分,计31分)
2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七年级(1)班同学们以“我看辽宋夏金元”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20分)
任务一【完成历史形势图——辨析历史方位】
(1)请将形势图中ABC的内容补充完整,并结合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8分)
任务二【解读历史资料—感受经济变化】
材料:
史料一:“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东京梦华录》卷十三 史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以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史料三: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史料四: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即招揽)蕃商来华贸易…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都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重新发现宋朝》
(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2分)。
任务三【制作人物卡片—探寻人物故事】
材料: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来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串联在历史发展的线索之上。
—摘自朱汉国《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①毕昇像 ②关汉卿像 ③司马光像
(3)任选一个人物,并加以介绍(要求:包括时期,地位或贡献等)。(4分)
25.历史证明,我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某历史社团围绕“民族交往”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11分)
任务一:资料搜集 归纳整理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关系民族交往的相关资料。
表一 唐代民族交往史实统计表(局部)
时间 民族交往史实
唐太宗 击败东突厥
唐太宗、武则天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唐中宗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
唐玄宗 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宋真宗 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开榷场贸易
元世祖 设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
(1)根据材料归纳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6分),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特点(2分)
任务二:研读资料 感悟提升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具有各种技术的工匠,并带大量农耕、工艺制作和医药书籍,汉族的先进耕作方式,使吐蕃地区种植粮食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
——摘编自曹国宁《论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同”,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
——赵勇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3分)